高三历史10月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辽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纹饰具有鲜明的大汶口文化因素;玉龙等玉器对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商代玉器中的代表性玉器一一玉雕龙,其块形和首部形象与红山文化玉龙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这有力的证明了( )
①红山文化的手工业发展水平领先全国②商王朝发源于辽河流域
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④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2. 春秋时,齐桓公在“尊王攘夷”旗帜下救卫存燕,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但二人仍需邀请周王室派出使者参与会盟,方能正式成为当时天下的“霸主”。这…情况说明了( )
A. 周王室对于各诸侯国还具有很强的控制力
B. 齐、晋与周王室同宗同源,需要王室支持
C. 军事上的成功不足以支撑齐晋的霸主地位
D. “天下共主”的政治理念依然有一定影响
3. 司马迁青年时即开始游历(路线①),后出使西南(路线②),前110年又随汉武帝巡游(路线③)。图1为司马迁游历路线图,此图可以从侧面印证( )
图1 司马迁旅行路线图
A. 汉武帝时江南经济已初步开发 B. 汉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C. 《史记》作为信史的史学价值 D. 两汉水路交通的高度发达
4. 《唐六典》规定:“岁丰则出钱加时价而籴之,不熟则出粟减时价而粜之,谓之常平仓。”由此可见,常平仓的设立旨在( )
A.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 提升民间赈济能力 D. 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5. 下图是辽宁省图书馆馆藏的古籍《学易记》,刊印于忽必烈中统元年,暨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此书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易学”的研究状况,作者李简将张特立(金朝)、程颐(北宋)、朱熹(南宋)、杨万里(南宋)等64位学者的观点集合于此书中,由此可知( )
A. 北方地区易学研究的理论水平较高 B. 多民族政权并立没有阻断文化交流
C. 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得到强化 D. 宋元之交推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
6.下图为明代海防各防区卫所的间距示意图。辽东、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北直隶(京师周边)合计为明代海防的七大防区,由此可以推断当时
A.保障江南财赋北运B.北直隶的卫所最为密集
C.东南沿海倭患频繁D.适应经济重心南移需要
7.乾隆皇帝在对大臣的奏疏批示中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今乌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若再行传谕沿边各督抚知之,如有仍旧书写之处,朕必加以处分”。由此可知,乾隆这一做法意在
A.约束督抚稳定沿边B.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C.调整各民族间的关系D.规范政府文书格式
8.1842年清廷本想仿造西式战舰,道光皇帝命大臣将技术图纸交闽、浙、苏三省官员参考,浙江巡抚认为清朝当时的船已经可以抵御外敌,所以不同意,其他人也持相同意见。最终,道光皇帝决定不造新船,这体现了
A.中体西用思想逐渐萌芽B.中央权威的日益衰弱
C.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D.清政府效率较为低下
9.1914年9月,北京政府出台的《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商会随即强调“地方官厅对于商会有保护之责,无干涉之权”“商会无一事不须禀承地方长官,前清专制尚且祛除此种抑压,民国共和竟有此变本加厉政体”。这体现出,当时
A.民国政府阻碍工商业发展B.商会维护其独立性的抗争
C.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D.君主专制与民主意识冲突
10.1927年初,汉口、九江人民经过斗争强行收回英租界。同年3月,英国人于北伐军到来之际主动放弃了镇江英租界管理权。不久,中国政府收回了镇江英租界主权。据此可知,镇江英租界的收回主要得益于
A.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B.外交策略的得当
C.革命统一战线的推动D.民族意识的觉醒
11. 《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下议院议员一直沿用中世纪的旧选举法选举产生,据统计,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全英国仅有15万人有选举权,占总人口的2%,且下院的513名议员中,有254名是衰败城镇的贵族地主。这说明英国( )
A. 复辟风险始终存在 B. 立宪道路艰难曲折
C. 革命成果遭到窃取 D. 议会成为国王附庸
12. “那里有爬满青藤的金字塔,有古木参天的城市废墟,有令人瞠目的巨大而精美的雕刻艺术,有无数让人难以解释的谜团……奥尔梅克、托尔特克、阿兹特克……难以计数的黄金在无人知晓的洞穴、深井中沉睡,直到欧洲人背着火枪的身影在密林外闪现……”这段描述可能出自( )
A. 《古代近东文明——古代两河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研究》
B. 《亚历山大远征记》
C. 《探寻古罗马文明》
D. 《黄金帝国的落日:追踪美洲古代文明》
13. 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这说明( )
A.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和长期性 B. 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生产部门
C. 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唯一标志 D.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14. 巴黎公社成立伊始,经直接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就联名出示公告:公民们,请别忘记,如果官吏脱离人民,自行动议,势必会陷入专断的泥潭。”公社委员米歇尔还尖锐地告诫:“一切权力都具有腐蚀性。故而必须采取防范措施,避免社会公仆转化为社会主人。”这显示出巴黎公社
A. 实行直接民主方式 B. 避免权力过分集中
C. 防范公共权力侵害 D. 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15. 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收藏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的机车等。上述博物馆
①是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的产物 ②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③展示了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成就 ④有利于近代科学知识传播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6. “(无产者)不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并且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宣言》中的这段文字指出了( )
①工人阶级斗争的方法②工业革命后的阶级分化
③工人阶级斗争的对象④资本家获得利润的秘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
17. 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规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东方兵事纪略》与马吉芬的回忆的史料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你所能确认的历史史实。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的两个重要阶段,不应该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要放在整个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方面去研读,我们会发现,任何事物都没有我们后来人认为的、想当然的那么简单,对于建立民主政治的尝试,最初的维新派还是尝试着很婉转地宣传,当然这样微弱的声音,可想而知听者乏人,经历这次宪政尝试的失败后,革命党人倒是更加大胆,因为对清廷已经不抱希望了,这样倒来得更加快绝,当然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也更加广泛,影响力也是空前的。
——摘编自斐民《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简史》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成功,毕竟是要靠人来参与和完成的,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之所以会失败,问题就出在人的身上,了解民主的人太少了,对民主感兴趣并支持的人太少了,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得有个推介的过程,让国民认识到它的精妙之处,让人民认识到民主比专制更先进,更符合社会,更能维护自身权利,这是一项浩大艰巨但又可以治愈中国历史积淀而成的顽疾的必然举措。这样看来,陈独秀、李大钊的功绩并不亚于康有为、孙中山这些政治家。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并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革命实践中经过艰辛的探索,特别是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教训,中共认识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强大势力压迫下,单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取得斗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加强与各党派的合作,以形成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1923年1月召开的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另一方面孙中山的历次革命运动大多遭到了失败,他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就的。正当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他以新的希望,俄国经验"殊可为我党师法"。而国民党成分复杂、组织松散,也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于是在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标志着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开始。1922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迎来了大革命的高潮。
——摘编自覃飞燕《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有过两次合作的经历,分别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双方在对待合作者的策略方针上存有种种不足,使合作中途夭折。与前者不同,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上都已进入成熟阶段,在合作中策略运用得当,得以善始善终,完成了其伟大历史使命。
——摘编自李百齐吴炳芬《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及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同。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历史可以有不同角度,下列材料呈现了观察历史的一个角度。
材料晚明以降至十八世纪,中国主流思想逐渐推衍出一种基本取向的转换;并且,这种转换所积淀出来的新思想,不只和中国近代思想的特质有着类属上的亲近性,还对其形成发挥了直接的形塑力量。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将这类论点称作“前近代”论。前近代论的提法,
等于是将近代中国之思想剧变的议题,在时间的向度上,向上拉长了四五百年。这样的取径,有助于人们掌握中国思想史内部,一些属于长时段推移累进的问题和变迁,可以为十九世纪中叶以降越来越激进快速的变革,提供一个了解的参考架构,以便形成一种以中国为本位的分析视野。
——摘编自杨芳燕《明清之际思想转向的近代意涵——研究现状与方法的省察》
结合所学知识,另选一个观察明清之际思想史的角度,并加以阐释。(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清晰。)
CDCDB CBCBC BDDDD A
17. 《东方兵事纪略》为历史研究专著,且史料来源多为一手史料,对于了解致远舰沉没的相关细节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应与其它史料相互对照使用。马吉芬的回忆为个人回忆,为亲眼所见,对于了解致远舰沉没的相关细节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受个人局限(主观性),并不一定能够完全了解事件的真相,故应与其它史料参照使用。
致远舰中炮受创;出现锅炉爆炸;应系撞击敌舰与敌同沉;舰船沉海前坚持抗战。
18(1)相同点:理论上都属于近代资产阶级的探索,都是要建立民主政治,目的都是救亡图存;实践上结果相同,都失败了。
不同点:在理论上维新派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践上民主革命的思想影响更大。
(2)历史作用:沉重打击了封建传统思想,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了国民思想的解放。
认识:近代思想解放运动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都有利于推动民主的传播。
19(1)背景:帝国主义入侵的加剧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完成对国民党的改组;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的积极推动。(任答三点即可)成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力。(任答一点即可)
(2)不同:前者有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后者没有双方共同承认的政治纲领;前者的政权和军队基本上由国民党掌握,后者则是双方拥有各自的军队和政权;前者任务是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后者是为了共同抗日;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最终的胜利。(任答三点即可)
20示例
角度:西学东渐视角。明清之际,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播西学,影响了明清思想文化观念的变迁。
阐释: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逐渐被打破。一些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也把西方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介绍到中国,从而开启了一定规模的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西方传教士对西方科学知识的介绍,使中国部分士大夫的文化结构和思维模式发生了变化,中国文化重道德伦理、修身养性,
轻自然科学的发展路径随着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入而被打开了一个缺口。西学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在沉浸于儒家经典的同时,开始接触和接纳西方的一些新知识、新思想,扩大和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明代后期,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著《几何原理》,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借鉴西方水利思想,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范。清朝前期,一些传教士还受聘于政府,参与历法修订和地图绘制,对统治者的外交思想和文化政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清代皇帝园林圆明园的设计者中有宫廷传教士,大水法等建筑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互鉴。(“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