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六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十月历史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禹到晚年破坏了禅让制度,将联盟首长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也就是说,夏部族在获得华夏部落联盟首长之位后,将这一位置控制在本部族内部,并由本部族酋长世袭。这一转变当然受到了其他部族的抵制,启将他们消灭后,“家天下”的夏王朝始得以巩固。与这一描述相符的政治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2.下面的图片内容是我国远古先民遗址出土文物,他们共同反映了当时 ( )
人面鱼纹彩陶盆 干栏式房屋 碳化稻谷 骨耜
A.手工业制造达到先进水平 B.已经进入原始农耕时代
C.用打制石器并会保存火种 D.产生了早期国家组织
3.《史记》中记载,孔子多次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诉孔子,君子要应时而动。后来,孔子对弟子颜回说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要善于把握时机。这表明( )
A.道家主张顺应时势改造社会 B.儒家思想受到道家影响
C.传统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学术交流成为历史趋势
4.春秋时期,管仲先高价收购鲁、梁、莱、莒之涕(丝织品),促使鲁、梁、莱、莒之人纷纷弃农而织,而后禁齐人穿娣服,鲁、梁、莱、莒之君因缺粮而请服于齐;管仲还高价购进滕、鲁之粟,滕、鲁之粟流归齐国,以致滕、鲁“非岁凶而民饥”。这反映出当时( )
A.贵族垄断诸侯国间的贸易 B.区域贸易兼具政治意义
C.齐国称霸以经济手段为主 D.商人社会政治地位提升
5.秦朝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但代表着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监察官员“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且可以“风闻奏事”,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这体现出秦朝监察御史( )
A.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B.地位崇高,彼此制衡
C.位卑权重,以小制大 D.风闻奏事,权力无限
6.巴、蜀不仅位于秦故微(边境)且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巴地,秦在设置郡守等职官的同时。任命巴地部族首领担任君长并赋予其一定特权。秦在蜀地先后设置的三个蜀侯均被废除。最终完全确立郡县制。这反映出秦朝( )
A.地方治理比较灵活 B.制度设计凸显泰国故地优先的原则
C.基层治理的规范性 D.郡县制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
7.秦末农民起义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起义迅速蔓延。184年的黄巾军起义则是全国七州二十八郡同时起事。造成后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秦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B.旱灾蝗灾严重,民不聊生
C.黄巢起义横扫大半中国 D.“太平道”的秘密发展
8.如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反击匈奴袭扰
A.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B.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9.“名士”的本意是“经明行修”的士人典范。东汉末年,“名士”成为士人身价的标识和进入官场的资本,亦成为士人追逐的目标。然而,魏晋时期的名士崇尚纵情任性,不为官场所累,追求清谈。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国家选官标准的变化 B.士族的政治垄断逐渐衰退
C.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 D.士人阶层自我意识的觉醒
10.北魏初入中原,承认并任命坞堡为“宗主”,让他们代表政府去“督护”百姓,并通过他们向农民征发租调力役。这种宗主督护制度( )
A.是民族矛盾激化的表现 B.有利于北魏实现全国统一
C.是北方安定的主要原因 D.直到孝文帝改革后被废除
11.下面示意图为隋朝大运河,它开凿的重要背景是( )
A.洛阳成为政治中心 B.“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C.隋炀帝三巡江都 D.隋朝三次征讨辽东
12.唐肃宗时规定:各路节度使“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於当路自供”“其署置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任自简择”。这些举措( )
A.助长了藩镇势力的膨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C.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D.加速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13.曹魏时期,曹操为了壮大自身实力,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大力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他广纳贤才,不论出身高低贵贱,也不论品行是否有瑕疵,只要有一技之长或治国理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得到重用。这( )
A.标志着九品中正制正式确立 B.是对传统选官方式的突破
C.使曹魏政权走向士族化道路 D.导致人才选拔标准的混乱
14.唐初,负责主管科举考试的是吏部考功司从六品上的员外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三月,唐玄宗下诏,决定将科举管理权改由正四品下的礼部侍郎负责。从这一年开始,科举考试也从由吏部主管改为由礼部主管。这一变化( )
①改变了科举的性质 ②有利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
③扩大了礼部的职责和权力 ④有利于科举考试地位的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5.《论语》记载,孔子曾赞许曾点对“谦”的领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魏晋士人对“谦”的解读聚焦于孔子可能怀有的豁达隐逸之情,并将曾点美化成一位超然脱俗的世外高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学自觉和审美观念的更新 B.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转变
C.门阀政治消解士人参政热情 D.政治环境和社会思想变化
16.从战国到汉代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举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法则等,在这一时期的医药典籍中都有了明确具体的论述。隋唐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下列分别属于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次和第二次高峰时期的代表成就是( )
A.《黄帝内经》《千金方》 B.《神农本草经》《齐民要术》
C.《氾胜之书》《唐本草》 D.《伤寒杂病论》《四民月令》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12分)墓葬是对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代的丧葬制度,死者同族而葬,被称为“族坟墓”。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墓地不能自由买卖,而是由专门的“冢人”分配墓地。王室家族的“公墓”既葬历代国君,也陪葬关系密切的大贵族。《周礼》记载“先王之葬居中”“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
——摘编自李如森、刘云伟《试论战国族坟墓制度的崩溃与衰亡》
材料二 秦始皇帝陵一陵独尊,占地规模十分巨大,陵区甚至达到五十多平方千米,过去是无力营建这种规模墓葬的。同时,寝殿、便殿、陵邑等附属设施也远较过去完备。
——摘编自赵化成《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西周墓地形制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帝陵的特点,并指出这一特点反映是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他所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他继承了“文景之治”的全部历史遗产,其中,既有社会稳定、人心归向、经济富裕的优势,也有制度有缺、国家控制能力薄弱的遗憾。汉武帝时期的政论家严助,总结汉武帝时代的特点是“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统一的原因,并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造就“盛世”的相关政治制度。
19.(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断诸北语,从正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士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并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成纳其女以充后宫。
——摘自《魏书》《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这次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这一内容体现了哪个阶层的利益?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请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从中华民族发展史角度解读其历史意义。
(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象 事例
韦贤 以“邹鲁大儒”而著称,因通晓经术而官至丞府。其少子玄成,承父之衣钵,博通经典,仕宦之途通达,官任丞相。对此,邹鲁之地有谚语说:“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张霸 以孝廉之名被察举为会稽太守。其走马上任时,盗贼猖行,“郡县不守”。为治乱,张霸便“移书开购,明用信赏”。结果,“不烦士卒之力”,盗贼“遂束手归附”。对其政绩,童谣传之曰:“弃我戟,捐我矛,盗贼尽,吏皆休。”
黄香 自幼丧母,“思慕憔悴”,以“至孝”而遐迩闻名,被太守刘获幸召,“署门下孝子”。黄香“躬执苦勤,尽心奉养,遂博学经典,穷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樊晔 为政严猛,擅断善恶,作奸犯科者一旦被他抓获,“率不生出狱”。樊晔的这些行为,凉州为之歌曰:“游子常苦贫,力子天所富。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大笑期必死,忿怒或见置。嗟我樊府君,安可再遭值!”
——摘编自陈业新《察举制与两汉社会品评之风》
上述材料是两汉时期部分社会评议对象的事例。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汉时期的某一历史现象,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B C A D C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B B D A
17.(1)因素:宗法制和宗族关系;分封制、礼乐制和贵族等级;井田制;坟墓制度。
(2)特点:一陵独尊,规模巨大,设施完备。发展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皇权独尊。
18.(1)秦: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相对稳定;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
措施:创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
(2)制度:实行“推恩令”;北击匈奴;实行“中外朝”。
19.(1)内容:废井田,开阡陌。阶层:新兴地主阶级。
(2)现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政府的重视;江南地区社会相对稳定;南方地理环境优越。
(3)措施: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4)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0.【示例】历史现象:察举制对社会秩序的严明有序起到积极作用。
阐释:汉代以察举制选官,通过察举制当上官的人,如韦贤因子女教育的成功,张霸因地方治理得当,黄香因孝顺,樊晔因严明法纪都被汉代社会民众传唱颂扬。汉代吏政颇为后人所称道,许多循吏良守、名公巨卿,皆出察举一途,这并不是偶然的。汉代察举较为注重舆论评价和专业原则,分科取人,且有“试职”“累功”之法强化实践培训,其法与吏治结合得较为紧密。虽然在施行过程中,察举制的人为色彩浓厚,发展到后来只注重门第,但是察举制在选拔人才上有其成功之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秩序的严明有序。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六中2024-2025高一上学期十月历史检测卷(图片版 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