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五年高考选择题专练01(先秦至秦汉时期)(含解析)

2020--2024五年高考历史真题选择题专练
专题1 先秦时期
2024年
1.(2024·湖北·高考真题)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

正视图 俯视图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蛋壳陶杯”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但是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了“蛋壳陶杯”,说明两个地区有了一定的联系,C项正确;新石器时期,国家尚未出现,排除A项;受生产力水平影响,新石器时代南北地区不可能贸易往来较为频繁,排除B项;据材料主要可以推知湖北襄阳凤凰咀和龙山文化之间存在交流,无法得出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4·辽宁·高考真题)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此遗址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类型,根据所学可知,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D项正确;骨制凿刀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不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排除A项;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明确的燧石取火遗迹,排除B项;碳化稻粒是南方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4·全国·高考真题)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差别开始出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城市出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差悬殊,反映了阶级的出现,表明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D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未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早期,社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4·甘肃·高考真题)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
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部落内部的活动和事务逐渐增多,需要一个专门的场所来进行公共活动、处理公共事务以及作为部落首领的居所。这表明部落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分工在不断发展和细化,不再是简单的群居状态,反映了这一时期部落组织日益复杂,B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矛盾逐渐加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直接提及劳动分工更加明确的内容,排除C项;此时国家形态尚未初步具备,国家的形成通常需要更高级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等条件,仅“大房子”的出现不足以表明国家形态的初步具备,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4·浙江·高考真题)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一时期( )
A.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B.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
C.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 D.氏族成员平等,未出现阶级分化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仰韶文化时期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A项正确;夏、商、 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尚未出现铁器,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4·北京·高考真题)《史记》记有商王世系。1917年,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进一步论证了商朝的历史。陈垣后来对考证方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
①理证:“无证而以理断之者”;
②书证:引书为证,“可以补史之阙”;
③亲证:“考地理贵实践,亲历其地”;
④物证:“以新出土之金石证史”。王国维上述研究运用的考证方法主要有(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属于引书为证,“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属于物证,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中提出了物证,①错误,学者并未亲历,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7.(2024·湖南·高考真题)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国人虽能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也只是更换宗主,这说明即使国君可能因国人的意见而被更换,但新立的国君依然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继承,维护了血缘政治的传统,说明血缘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说法错误,国人虽能发表意见并产生一定影响,但最终决定权不在国人,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表明宗法制度在当时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非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4·广东·高考真题)据研究,古代礼制记载的春秋时期酒器礼器,分为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礼器。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为漆木酒器,其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祭祀,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 )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循天人合一观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五爵与漆木酒器相联系,为饮酒礼器的爵与祭祀活动密不可分,献数按不同等级有不同规定。如宗庙祭祀时,贵者用很小的爵,贱者却用很大的散,这就是以小为尊贵,故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以小为贵维系封建等级秩序,D项正确;礼崩乐坏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且材料未体现礼器形制趋同,排除A项;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融合,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人文关怀即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关心和教育,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4·江苏·高考真题)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有学者依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苜蓿属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 )
A.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
B.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
C.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晚期到战国晚期(中国)。题干中提及的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来源于《史记》,这是文献史料,而“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是实物史料,这两种史料可以推断出秦人养马的史实,故研究历史时,应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的联系,B项正确;西周晚期原始农耕和畜牧已经存在,但材料未涉及原始农耕的出现,排除A项;秦人是否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与材料中的苜蓿属植物和马骨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具有不同的价值,且史料间要相互认证,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4·安徽·高考真题)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本为礼器,到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礼崩乐坏,青铜器走向轻便适用,由图腾意味的纹饰走向现实性的动物性纹饰,说明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在弱化,C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崩溃,但宗法观念依然存在,排除A项;青铜铸造鼎盛时期在商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青铜器作为农具使用,且根据所学可知,青铜农具大多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很少作为农具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是指铁农具使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4·宁夏四川·高考真题)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齐、晋、楚乃至吴、越等诸侯国争当“盟主”。获得盟主身份意味着(  )
A.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
C.免除交纳贡赋的义务 D.取得号令各国的地位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弱,诸侯争当盟主。结合所学可知,各路盟主都是打着尊王旗号,号令天下的,D项正确;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力式微,分封诸侯在当时理论上仍是周王室的特权,排除A项;根据宗法制的规定,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大宗,排除B项;秋时期,诸侯 不朝觐纳贡已成常态,这不是盟主独有的特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4·重庆·高考真题)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向头。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秦国地域)墓多为北头向,是为华夏代表,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受中原华夏文化影响大,而春秋时期(东周)关中地区墓葬变成西向,说明这一时期关中地区已经有西戎文化的渗透,而且较为明显以至于墓朝向变化,B 项正确;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了关中地区一个地方的变化,至于其他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变化没有提及,所以该选项判断为与材料无关,无中生有,排除C项;趋于稳固说法过于绝对,材料谈到关中地区的丧葬文化变化,变化与维持稳定说法 矛盾,而且材料没有谈到其他地区的文化传统变化与否,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4·浙江·高考真题)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兴建
C.郑国渠的兴修 D.灵渠的开凿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 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材料所述法国某考察团记载的成都平原的灌溉体系得益于都江堰的修建,A项正确;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排除B项;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兴建的一项大型灌溉工程,排除C项;灵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广西,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4·山东·高考真题)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
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
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和春秋战国(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诸侯国在遵循周礼的同时尊重当地风俗。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需要重构统治秩序以增强自身实力,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就是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建立起更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秩序,A项正确;限制贵族特权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整体上构建有利于自身的统治秩序,排除B项;以德行教化民众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是主要出发点,排除C项;宗法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4·北京·高考真题)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用玉的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下垂等特质来比喻理想人格中的仁、智、义、礼等品质。这反映了孔子希望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培养和具备这些美好的品德,以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C项正确;“隆礼重法”是荀子观点,且材料也未涉及“法”,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观点,与儒家孔子思想不符,排除B项; 材料并未涉及选拔人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6.(2024·全国·高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思想较为保守和倒退,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C项正确;儒家从孔子到孟子都表达出对贤能的思慕,如孔子的“见贤思齐”,孟子的“尊贤使能”等,排除A项;墨家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希望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排除B项;法家从商鞅到韩非皆主张“赏罚分明”,在人才使用方面革故鼎新,如商鞅“奖励军功”等,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4·浙江·高考真题)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老子提出,意思是: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体现了朴素唯物观,D项正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该主张由荀子提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023年
1.(2023·河北·高考真题)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文化遗存分为五组。第一组出土了打制、磨制石器,第三组发现了炭化的粟与黍,第一至四组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址,五个组都出土了陶器。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兴隆洼遗址 D.二里头遗址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据材料“张家口尚义”“打制、磨制石器”“炭化的粟与黍”“半地穴式房址”“陶器”等信息可知,此遗址应为新石器时代北方文化遗存。结合所学,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发掘出170余座半地穴式房址,也发现了粟和黍,与材料所反映的文化特征最为相近,C项正确;北京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使用打制石器,从事采集和渔猎,排除A项;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居民种植水稻,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和青铜器,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浙江·高考真题)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
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根据材料“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其精美的磨光黑陶为代表器物,A项正确;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大汶口等文化中,代表器物是彩绘花纹的陶器,排除B项;红山文化玉器依据造型和题材可以分为动物形玉类和几何形饰玉类,良渚玉器的造型、装饰技艺都有一定的创新,但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不是骨器,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天津·高考真题)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早期国家时期(中国);“月明星稀”是指进入王国时代,中原地区出现了广域王权国家,周边的区域文明相继退场或翳淡下去,与之相类似的是早期国家基本形态,C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满天星斗”形容的是不同文明如星斗散布于中国大地,星汉灿烂,与之相类似的是原始部落联盟或邦国林立,排除 A、B两项;“皓月凌空是指进入帝国时代,多元文化融为一体,与之相类似的是大一统典型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辽宁·高考真题)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
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今辽宁省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刻有“匽侯”等文字,而“匽侯”封地在蓟,也就是燕国,这反映了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一件青铜器,无法体现青铜器的普遍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祭祀礼仪活动的频率,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广东·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排除A项、C项;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故选D项。
6.(2023·江苏·高考真题)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分封制逐渐体现代远情疏的弊端,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均争霸称王,即题目中“同楚国争霸”,D项正确;根据题目“也与无终我等北方诸戎和好”可知,题目仅仅指晋国与其交好而非诸戎全部融入中原华夏,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而非卿大夫的权力,排除B项;根据题目可知,晋国为避免腹背受敌而与诸戎和好,此举是为与楚国争霸做准备,并未体现此时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海南·高考真题)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晚期(中国)。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重庆·高考真题)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孔子的弟子中有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两者的教育主张都使得社会下层群体有机会接受教育,推动了平民阶层的发展,D项正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但并不能体现“人人平等”的思想,排除A项;孔子和墨子都接纳社会下层者为教育对象,并不意味着推行劳动教育,排除B项;墨子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这是墨家教学的基本条件,并不能体现墨家重视生产技艺,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浙江·高考真题)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抨击残暴统治认为“苛政猛于虎”,认为君王应当关注人民的疾苦和需求,尽力满足人民的利益,反对苛政,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排除A项;战国末期的邹衍用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发展现象,即“相生相胜”,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兼爱”意思是强调每个人都应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非攻”即反对不义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2022年
1.(2022·天津·高考真题)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
A.良渚文化的传承 B.红山文化的传承
C.龙山文化的传承 D.巴蜀文化的传承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并结合所学可知,鬻、觚等陶质酒器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体现出龙山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距今5300-4000年左右,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省、重庆市的文化,它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昆明夷等文化的辐射,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2·北京·高考真题)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浙江·高考真题)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各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答案】A
【详解】“从周”是指孔子推崇的主张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是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儒学独尊主张,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涉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河北·高考真题)“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
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
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与东周(中国)。根据材料“‘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可知,“太子”这个词在西周时期几乎没有出现过,但是在春秋时期却频繁出现,说明西周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了破坏,D项正确;社会尊卑有序指的是礼乐制,而非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继承制度宗法制,而非分封制,排除B项;宗法制的破坏与瓦解,与权力平稳过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2·浙江·高考真题)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西周将分风之语宗法制相结合的一种现象,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题意,中国早期国家不是在西周开始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6.(2022·全国·高考真题)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答案】C
【详解】依据图示可知, 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选C项。
【点睛】本题以商周青铜器为切入点,揭示了商周青铜文明与长江流域铜矿开发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共同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结论,深化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认知。
7.(2022·江苏·高考真题)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答案】C
【详解】陈国司徒辕颇因征收田赋被拥有一定数量土地的国人驱逐,这说明当时陈国境内土地私有情况已经出现,土地制度由井田制逐渐向土地私有转变,C项正确;这一时期依然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A项;国人不属于农民,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诸侯和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2·全国·高考真题)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答案】B
【详解】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较少受到干预,反映了“无为”的思想,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本题以《壤父歌》及相关故事为素材,考查老子的思想,揭示先贤对幸福生活的定义,意在启发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摘编自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1年
1.(2021·辽宁·高考真题)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
【答案】C
【详解】双钱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结绳技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C项正确;历史传承在双钱结藤编残件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通过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实当时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双钱结藤编的使用群体,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1·广东·高考真题)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河南、陕西出土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结合史实河南、陕西属于黄河流域,属于北方,北方发现南方风格的青铜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确;材料的内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与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C错误。
3.(2021·全国·高考真题)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诸侯国大夫的采邑不断增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排除C项。故选D。
4.(2021·浙江·高考真题)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并拥有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B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排除;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因此C错误;周朝存在时间是前1046年—前256年,D排除。故选B。
5.(2021·湖北·高考真题)“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饮酒器“爵”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是统治阶级身份地位的象征,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冶炼技术,排除A项;材料与铸造工艺无关,排除B项;宗法体系强调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材料无法反映“宗法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1·天津·高考真题)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答案】C
【详解】根据“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强调要身正。根据“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非子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B项是法家的,排除A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1·全国·高考真题)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答案】A
【详解】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由于老子代表的是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阶级上的差异性使得其不可能迎合封建贵族的诉求,排除B项。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
8.(2021·浙江·高考真题)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答案】A
【详解】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周王又称“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A正确;西周嫡长子孙为天下大宗,故B错误;“天下为公”指的是禅让制,故C错误;“郡”“国”并行是在汉初,故D错误。
9.(2021·河北·高考真题)《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
A.加强君主集权 B.恢复周礼 C.宣扬礼法并用 D.发展私学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征伐,社会动荡,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此来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排除A项;荀子宣扬礼法并用,排除C项;孔子发展私学,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1·江苏·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
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
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 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
【答案】D
【详解】材料反映了秦简中收录了魏律中打击和抑制商人的两条法律条文,这说明战国时期抑商思想影响渐广,D项正确;秦简收录两则魏律条文,不代表秦吏以魏律为准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抑商思想,没有涉及强制耕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国对商人的抑制,没有体现以吏为师,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1.(2021·浙江·高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D
【详解】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指的是荀子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指的是孟子的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D项正确;A是道家的,排除A;天行有常没有突出人的地位,排除B;C是法家与墨家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12.(2021·山东·高考真题)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答案】B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儒家学派注重礼乐,认为全国各地用相同的乐则会上下达到和谐,社会秩序稳定,可见儒家认为乐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墨家学派则认为乐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而与普通人同听,就会荒普通人所作的事情,可见墨家是认为有乐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反映了儒墨两家的政治立场不同,B项正确;儒家和墨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而不是文化取向方面的,排除A项;儒家和墨家对乐的态度实际上是对立,这是现象,而设问强调本质,排除c项;儒家和墨家都有“入世”的情怀,不涉及生活态度的差异,排除D项。
13.(2021·湖南·高考真题)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答案】C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C项正确;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A;对天的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天道观的衰落,排除B;成熟的说法不能体现,材料也没有涉及到人性论,排除D。
2020年
1.(2020·全国·高考真题)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故选D
2.(2020·浙江·高考真题)《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详解】由材料信息“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得出神权与王权结合,故①正确;由“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得出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④正确;夏朝“传贤”就已经演化为“传子”,故②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故③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BCD错误。
3.(2020·海南·高考真题)如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
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 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答案】B
【详解】材料中所涉及的“上、中、下”所体现出的等级可以看出,不同等级的服饰是不一样的,这与传统礼制强调等级秩序有关,故B项正确;ACD项与主旨没有关系,排除。
4.(2020·北京·高考真题)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
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 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
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 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答案】C
【详解】材料“《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体现的是当时贵族的日常行为规范,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项;B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军功爵制度的出现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0·江苏·高考真题)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
6.(2020·浙江·高考真题)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
【答案】A
【详解】①位于甘肃临洮一带,这是秦长城的西起点,A正确;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位于广西境内,②位置在关中地区,与灵渠位置不符,排除B;郑国渠是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③位于长江上游,四川成都地区,与郑国渠位置不符,排除C;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④位于湘江流域,与都江堰位置不符,排除D。
7.(2020·浙江·高考真题)浏览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可以看到不胜枚举异彩纷呈的珍品。下列各项中属于先秦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是( )。
A.汉赋 B.楚辞 C.话本 D.散曲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中时代限定词“先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属于先秦文学作品,B正确;汉赋是汉代文学形式,排除A;话本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排除C;散曲主要流行于元代,排除D。
8.(2020·山东·高考真题)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D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五年高考选择题专练01(先秦至秦汉时期)(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