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部分
1. A
2. B
3. A
4. A
5. D
6. C
7. A
8. D
9. A
10. B
11. C
12. B
13. C
14. B
15. D
16. C
17. B
18. B
19. C
20. C
21. C
22. B
23. D
24. C
25. D
非选择题部分
26.
(1)举措:推恩令。背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影响: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目的: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大一统。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27.
(1)客观叙述:汉武帝时期,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他历经艰难险阻,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分析: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起止点:东起长安,西至大秦(或欧洲)。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举措:设置西域都护。
28.
(1)历史现象: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劳动力资源;江南地区自身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2)表现:手工业方面,丝织品生产增多,发明灌钢法,造纸业发展;商业方面,涌现重要商业城市,番禺成为海外贸易中心。启示: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同时要注重技术创新和交流。
29.
(1)措施及目的:迁都平城,目的是进一步消除民族界限,实行汉化政策。其他措施: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
(2)影响: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但引入并强化门阀制度,导致北魏统治者腐败和阶级矛盾尖锐化。绝密★启用前
济南高新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本试题共8页,分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选择题部分满分50分,非选择题部分满分50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并同时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写在试题的规定位置。
答题时,选择题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部分,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部分 共50分
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76年7月,新华社、《人民日报》发布了一则重大新闻:一处原始人类遗址被发现,他们生存年代为距今170万年左右。这处原始人类遗址的发现将中国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表明长江流域的云南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地区,为人类起源与发展多元中心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这处古人类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最厚处达1米。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已经接近现代栽培稻。这些遗迹可以证实( )
A.远古人类的产生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盘古传说的真实 D.早期国家的建立
3.《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授权舜”。材料反映当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奴隶制 C.世袭制 D.选举制
4.如图所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丞相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5.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
A.铭文所载内容丰富 B.青铜器数量种类丰富
C.殷商时期战乱不断 D.青铜器铸造工艺高超
6.“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后来,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 )
A.诸侯纷争 B.经济发展 C.民族交融 D.百家争鸣
7.“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材料说明的是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的( )
A.背景 B.特点 C.内容 D.影响
8.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他们倡导发起的这段学术争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里程碑。这段学术争鸣( )
A.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抑制了学术的发展
C.促使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 D.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9.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海内为一,定都咸阳。如果用公元纪年,“秦王扫六合”的时间大约为( )
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前2世纪 C.公元3世纪 D.公元2世纪
10.毛泽东同志曾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祖龙(秦始皇)魂死业犹在”,其中“业犹在”指的是( )
A.统一文字 B.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C.开凿灵渠 D.休养生息
11.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秦王嬴政时期 B.秦始皇统治时 C.秦二世统治时 D.西汉建立初期
12.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两军中间部分被称为“楚河汉界”,与这一名称的由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巨鹿之战 B.楚汉之争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13.唐朝诗人王珪写道:“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诗句中的“汉祖”指的是( )
A.嬴政 B.项羽 C.刘邦 D.刘彻
14.《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
A.奖励耕战 B.休养生息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优先发展商业
15.“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材料反映了东汉中后期(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6.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说:“土生土长的湖南人而彪炳史册的,蔡伦应是第一人。常有人说湖南出政治家和军事家,而少有发明家和科学家,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蔡伦是湘人的缘故。”蔡伦彪炳史册的原因是( )
A.发明了“麻沸散” B.创编了“五禽戏”
C.改进了造纸术 D.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17.现代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认为:“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其作者被翦伯赞先生誉为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这位史学家是( )
A.孔子 B.司马迁 C.班固 D.司马炎
18.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操遂能克绍”的著名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19.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段词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 )
A.交战双方为曹操军队和袁绍军队 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导致了前秦的瓦解和北方的再度分裂
20.下面的图示呈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情况,请分别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 )
A.①魏 ②西汉 B.①汉 ②西晋 C.①魏 ②西晋 D.①魏 ②前秦
21.苻坚即位以来,陆续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了明堂(中国古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在国都南边举行祀天仪式(汉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进行的农耕礼节),还命人举行了养蚕之礼……材料反映了( )
A.消除了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B.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C.体现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明影响 D.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22.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东晋南朝( )
A.造船业发达 B.海外贸易频繁 C.手工业发达 D.海上航运便利
23.《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 )
A.重视水利工程 B.扩大农作物种植规模
C.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D.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24.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求得了圆周率;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材料反映的取得突出成就的领域是( )
A.历法 B.医学 C.数学 D.天文
2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虽有政权短暂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非选择题部分 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摘自《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第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朝在政治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以及实施该举措的背景及影响。(6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持一统”的目的及措施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6分)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材料一是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见证,请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客观叙述和分析。(6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丝绸之路的起止点及乍用。西汉时期为加强对西域管辖,保障丝绸之路的运行,采取了哪一举措?(8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摘编自《宋书》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材料描述了东晋南朝时期哪一历史现象?并根据材料一,分析其出现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南朝时,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扬州、荆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的地方。南朝时发明灌钢法,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造纸业也有新的发展,纸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南朝商业发展迅速,涌现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业城市,番禹(今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岳麓版教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经济发展角度谈谈你的启示。(6分)
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自定都平城以后,经过近百年的时间,平城作为都城已不适应。统治者迫切要求同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为此,他们需要进一步消除已经缩小了的民族界限,实行汉化政策,但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保守势力比较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 ——摘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目的。除此之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材料二 孝文帝改制(改革)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族融合的成果,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但是,孝文帝改革中将已腐朽了的门阀制度引入北朝,并加以强化,带来了以后北魏统治者的腐败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摘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