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娄底市名校联考2024-2025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答案)

2025届·普通高中名校联考信息卷(月考一)
(高考研究卷)
历史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四单元)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商王祭祀系统有新旧两派,旧派的祭祀对象是谱系严整的先公先王祖妣;新派则杂收诸神,包括各种自然神及大人物(例如大巫),至于祖先神,致祭时只祭祀大宗及五世以上的先妣。新派出现于晚商后期,其时代与商王国的扩张相近。这一现象说明
A.商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商代宗法制度完全形成
C.商王祭祀体系走向混乱 D.商人逐渐摆脱族群局限
2.下面是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的部分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反映出先秦时期
思想家 思想主张
老子 提出“以道莅天下······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以道治国,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荀子 主张“仁政”,实现“其耕者乐田,其战士安难,其百姓好法,其卿相调议”
韩非子 强调“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A.百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
C.士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D.士阶层垄断了思想文化
3.秦朝除规定了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属官柱下史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的有关户口、垦土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一制度的实行
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来源 B.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管控
C.强化了三公权力的分权制衡 D.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4.如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正统思想的确立 B.政治形势的需要
C.抑制王侯的诉求 D.社会风俗的变迁
5.关于政权更迭,西晋刘颂认为是“天地之位始定,四海洗心整纲之会”。他还指出,魏晋更迭用“禅让”,未能“洗心整纲”,晋廷所依靠的仍是“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据此可知,刘颂意在强调魏晋“禅让”
A.助长了士族政治发展 B.遏制了官僚集团腐败
C.实现了政权和平转移 D.延续了前代治国经验
6.如图为敦煌莫高窟一组初唐时期的壁画,内容来自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但已被佛教信徒改编描绘成汉武帝因获两尊不知名号的匈奴祭天金像,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询问金像佛号的场景。由此可见,该壁画
A.还原了历史真相 B.表现了文人旨趣
C.折射了文化融合 D.再现了西域风情
2 2025届·普通高中名校联考信息卷(月考一)·历史
7.以下为唐朝天宝(742-756)至大历(766-779)年间某地户籍资料所见民户受田情况统计表(数量单位:亩),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合计 应受 已受 未受 永业田 口分田 园宅地
应受 已受 未受 应受 已受 未受 应受 已受 未受
61户 8469 2886 5584 1720 1524 196 6610 1298 5312 118 44 74
已受或未受数与应受数之比(%) - 33.8 66.2 - 88.6 11.4 - 19.6 80.4 - 37 63
A.政府弱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赋税征收主要依据田亩多寡
C.土地兼并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D.赋税制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8.魏晋时期“画以载道”逐渐向“画以寄兴”转变。绘画不再是政教的附庸,不再以伦理道德决定价值意义,具有了多向度的审美内涵和艺术性,能够与哲学思想和生命情调相互观照。绘画的这种转变反映了
A.市民审美风尚的转变 B.绘画理论的突破创新
C.士人摆脱了道德束缚 D.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9.澶渊之盟达成后,宋真宗欲“封禅泰山,镇服四海”,又恐为宰相王旦所阻,竟在宫中单独宴请王旦并赐御酒,王旦回家后才发现御赐酒樽中尽是珠宝。封禅大典后,王旦对未能阻止此类劳民伤财的闹剧后悔不已。这说明宋真宗时期
A.君权受到多重限制 B.官场风气腐朽黑暗
C.文人政治特征明显 D.相权不断遭到削弱
10.下图为河北宣化辽代张文藻墓壁画《童嬉图》(局部),其中描绘了辽晚期的点茶用具和方式,已与广大中原地区差异不大。该作品体现了
A.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B.民族交融的程度
C.区域间经济的巨大差异 D.中原文化的先进
11.北宋元祐四年,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集在辽国广为传诵。辽国人对于苏辙的到来非常欣喜,不断打听苏轼的情况,于是有了苏辙的名句“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由此可推断
A.党项族人普遍仰慕中原文化 B.绍兴和议带来宋辽长期和平
C.辽国境内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D.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
12.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13.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导致武将和功勋集团出现断层,文官集团迅速崛起。明朝没了相权与皇权之争,却出现了严重的文官与皇权之争。这一现象带来的客观结果是
A.助推了宦官集团势力的膨胀 B.使东林党人势力得以大发展
C.为后来清军入关提供了契机 D.文武官集团的斗争削弱明朝
14.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和制瓷业等行业中开设了工场,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人身依附关系彻底瓦解 B.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
15.对于当时“荣经陋史”的学术风气,王阳明认为,儒经“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伏羲的历史,《礼》《乐》为夏商周的历史,经与史并无不同。这一论述
A.割裂了心学与儒学的历史关系 B.强化了儒家学说的地位
C.反映了明代史学研究氛围浓厚 D.隐含了一定的叛逆色彩
16.李贽提出了“夫私者,人也”的命题。顾炎武说,“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人之有私,因情之所不能免矣”。据此可推知,这些看法
A.体现了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 B.借鉴了明清鼎革进程的教训
C.凸显出经世致用思潮的效果 D.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基础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原水利技术首先在汉军的军事要塞以及随后的屯田点被引入。《水经注》记述了敦煌人索劢率领酒泉、敦煌兵士千人到楼兰屯田,兴修水利的事迹:“敦煌索劢,字彦义,有才略······将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横断注滨河(注:筑坝断河)。河断之日,水奋势激,波陵冒堤。······劢躬祷祀,水犹未减,乃列阵被杖,鼓噪灌叫,且刺且射,大战三日,水乃回减,灌浸沃衍,胡人称神。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
材料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于1964年对米兰绿洲进行勘查规划中发现了米兰(西域楼兰古国)汉代水利工程遗址。自米兰河故道发现了古城堡干渠,进而追踪发现7条大型支渠,均匀地分布和控制着整个古城地区。干渠全长8.5公里,渠身一般宽10~20米,渠高3~10米。支渠总长28.4公里,渠身一般口宽3~5米,渠高2~4米。渠槽微成洼曲,小的斗、农、毛渠面积,阡陌纵横,密布于各支渠间的灌溉面积上。估计古城灌区控制面积达4.5万亩,其中曾经从事于农耕的土地约1.7万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晓云《汉代中原水利的西传与民族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原水利技术传入西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水经注》的记载、米兰汉代水利工程遗址的史料价值。(6分)
(3)如果想证明汉代向西域传播的水利技术来自中原,而非当地的原创或传统,可以从哪些方向研究?请简要写出研究思路。(要求:研究思路紧扣研究问题进行说明,写出相应的研究措施,表达清晰)(6分)
18.(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初,高祖受禅,以天下未定,广封宗室以威天下。”太宗即位后,就“遍封宗子”问题征求意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遍封宗子”“不便”;魏征认为如果封建诸侯,会造成财政困难;李百药说封建会导致宗室间攻战相残。柳宗元在《过秦论》中列举秦朝“有叛民无叛吏”、汉代“有叛国,而无叛郡”、唐代“有叛将无叛州”,由此证明“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萧瑀认为:“国祚所以长久者,莫若封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代而亡。汉有天下,郡、国参建,亦得年余四百。魏、晋废之,不能永久。”虽然分封制遭到大多数大臣的反对,太宗也明确表示“朕理天下,本为百姓,非欲劳百姓以养己之亲也”。但贞观十一年太宗诏曰:“设官司以制海内,建藩屏以辅王室”,先后任命了21个亲王和14位杰出功臣为世袭的州府刺史。正如刘秩所说:“设爵无土,署官不职者也。”
白居易在《议封建论郡县》中认为周代封建诸侯而亡是因为“上失其道,天厌其德,非为封建之弊也”,秦无分封而灭是因为“群其毒,人离其心,非唯郡县之咎也”,汉代七国之乱乃“宠而失教,立不选贤,非独强大之故也”。“繇是观之,苟固其本,导其源,虽郡与国,俱可理而安矣;苟逾其防,失其柄,虽侯与守,俱能乱且危矣。”
-摘编自冯辉《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关于“分封郡县之争”的主要分歧。(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关于“分封郡县之争”的任意一个主张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2分)
19.(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宗沐,字新甫,别号敬所,浙江临海人,为官近40年,官至刑部左侍郎,晚明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如表是王宗沐为政期间的部分活动。
年代 主要活动及思想主张 出处
嘉靖二十九年一三十一年(1500-1553年) 担任广西按察司佥事,提调学校,修理宣城书院,请复田州学 王士崧(王宗沐长子)编《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撄宁府君年谱》
教导学生,学习的精要为“余姚王先生”良知'之说”,不偏重于“传习训诂” 张鸣凤《撄宁先生传》
隆庆五年 (1571年) 朝廷议开胶河,当时山东左布政使的王宗沐,认为开胶河“劳民伤财,功必不就”,于是昌言力阻,条议海运,并详考元代海上运道 《通议大夫刑部左侍 郎撄宁府君年谱》
隆庆六年 (1572年) 担任漕运右副都御史期间,漕政日驰,两次上书“条陈漕运事宜” 《明神宗实录》卷2
经过观察、调查、研究、总结创造出一套避开黄河主汛期的“早运法”,即“顺应黄水涨落规律的行漕法规 彭云鹤《明清漕运史》
万历元年 (1573年) 徐、淮、扬等地区数遭水灾,王宗沐上书“俱先以蠲免赈济为请” 《明神宗实录》卷38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宗沐的主要活动,并简评其影响。(6分)
(2)据材料,说明《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撄宁府君年谱》的史料价值。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王宗沐的生平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10分)
2025届·普通高中名校联考信息卷(月考一)·历史参考答案
1.D。由材料可知,商王的祭祀系统有新旧两派,随着商王朝的扩张,新派祭祀杂收诸神,这表明在祭祀方面,商人已经摆脱原有族群局限,向多族群融合的方向发展,D项正确。商代并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完全形成是在周代,排除B项。商王祭祀系统出现新旧两派不等于祭祀体系混乱,排除C项。
2.C。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老子、荀子、韩非子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在治国理念上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他们都主张要建立有序的社会,体现了士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思想流派在治国方面提出的主张,但无法体现不同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更不能体现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突出,排除A、B两项。D项中“垄断了”的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
3.B。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上计制度是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该制度的实行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加强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公之间的分权平衡,排除C项。御史大夫监察权的扩大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4.B。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不同的政治形势下,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和塑造会有所不同,在东汉时期,出于外戚专权的政治形势的需要,执政者更倾向于塑造一个忠诚、稳重、有责任感的周公形象,以此来满足自身政治需求,B项正确。正统思想的确立在西汉武帝时期,A 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主旨是“政治形势的需要”,而“抑制王侯的诉求”与材料主旨不符,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后,已经极大削弱了王侯势力,排除C项。虽然社会风俗的变迁会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看法,但它并不能直接解释周公形象的这种特定变化,排除D项。
5.A。据材料信息可知,刘颂认为魏晋易代用“禅让”,未经战火充分洗礼,未能彻底扫除前朝政府而另起炉灶,西晋统治集团成员依然是曹魏那批高官显贵及其子弟,因此助长了士族政治发展,A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贵族生活奢侈,官僚集团腐败并未遏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禅让”的消极作用,C项“实现了政权和平转移”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魏晋“禅让”保留了大量高官显贵,不属于治国经验,排除D项。
6.C。根据材料中的“内容来自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被佛教信徒改编描绘成汉武帝因获两尊不知名号的匈奴祭天金像,派遣张塞出使西域询问金像佛号的场景”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体现出汉武帝对两尊不知名号的匈奴祭天金像的好奇,让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两地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化交融,C项正确。壁画所体现的内容被佛教信徒改编,不能体现出历史真相,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文人重点的旨趣是哪方面,排除B项。通过壁画不能看出西域具体的风情,更加侧重壁画故事的内容,排除D项。
7.D。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题干史事所涉时间在780年以前,内容为民户受田情况统计,表明均田下民户受田严重不足,导致赋税负担不均,由此可得出赋税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的结论,D 项正确。两税法实施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弱化,排除A项。赋税征收主要依据田亩多寡是两税法实施的结果,排除B项。这一时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并未得到有效遏制,C项与史实不符。
8.D。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文化多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画以载道”向“画以寄兴”的转变,体现了人们不再仅仅将绘画作为宣扬政教和伦理道德的工具,而是通过绘画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志趣和对生命的思考,反映出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D 项正确。材料强调绘画功能的转变,而非市民审美风尚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绘画功能转变而非绘画理论的突破创新,排除B项。当时士人依旧受道德束缚,C项中“摆脱了”的说法绝对。
9.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真宗要通过贿赂宰相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说明当时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则,这体现了文人政治的特征,C项正确。君权受到多重限制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且最终宋真宗还是举行了封禅大典,说明皇权没有真正受到制约,排除A项。B项“官场风气腐朽黑暗”不是材料主旨。仅凭材料中的个例,不能得出相权不断受到削弱的结论,D项中“不断削弱”的说法夸大化。
10.B。根据《童嬉图》(局部)和材料中的“辽晚期的点茶用具和方式,已与广大中原地区差异不大”可知,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程度,B项正确。少数民族封建化包含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尤其是少数民族土地所有制和社会形态的变化,仅从材料无法得出 A项结论。材料仅显示辽晚期的点茶用具和方式与广大中原地区差异不大,无法反映地区间经济是否有巨大差异,也不能说明辽文化与中原文化哪个更先进,排除C、D两项。
11.C。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时期,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章在辽国很受欢迎,说明辽国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也学习了汉族文章,由此促进了辽国境内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出使辽国,而非西夏,排除A项。绍兴和议涉及的是南宋与金的协议,B项与材料史实不符。D项“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与史实不符。
12.B。据题干中的“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对君权起到了制约作用,B项正确。题干明确说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A项错误。君主拥有最高决策权,内阁大臣只是辅助,并非同等决策权,C项错误。内阁主要是参与决策,行政大权仍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13.A。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明代文官集团崛起威胁皇权统治的时候,皇权大力借助了宦官的力量,意图平衡文官的势力,结果却出现了明代中后期宦官擅政的局面,A项正确。东林党人虽然代表了一部分文官的利益,但他们势力的大发展并不能直接归因于文官与皇权的斗争,排除B项。清军入关之时,明朝已经被农民起义推翻,与材料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材料说的主要是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关系,不是文官集团与武官集团的斗争问题,排除D 项。
14.B。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后期一些手工业开设了工场,并且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也就是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B项正确。封建社会后期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但不能说彻底瓦解,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重农抑商的松动,不涉及农业,排除 C项。材料体现的是私营手工业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D项。
15.D。根据材料中的“当时”荣经陋史'的学术风气......经与史并无不同”可知,材料说明在当时“荣经陋史”的学术风气下,王阳明却认为春秋也是经书,五经也是历史,经与史是相同的,带有一定的叛逆色彩,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割裂了心学与儒学的历史关系,排除 A项。材料强调经与史是相同的,没有强化儒家学说的地位,排除B项。王阳明自己的认识无法反映明代史学研究氛围浓厚,排除C项。
16.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李贽、顾炎武认为私心私欲是人的天性,肯定人的自然欲求,反对理学对人性的过分压抑,体现了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思想解放,A项正确。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借鉴明清鼎革进程的教训,批评君主专制制度和空疏的学风,与人的私心私欲关系不大,排除B项。经世致用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针对的是空疏学风,而非压抑人的私欲,排除 C项。材料所述为明清进步思想家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而非抨击君主专制,排除D项。
17.(1)为汉匈战争的胜利提供后勤保障;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融合;改变了西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水经注》的记载是文献史料,作为古代专门的水利著作,对研究汉代西域水利发展有较高的价值;米兰汉代水利工程是实物史料,具有客观性和直观性,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研究价值高。
(3)示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考察文化遗迹等方法,分别查找汉代及以前中原水利技术特征、西域水利技术特征,然后与文献记载中汉代及以后西域水利技术特征对照,如发现汉代及以后西域水利技术特征在前代鲜有发现,却符合中原水利技术的特征即可证明。
18.(1)分歧:魏征、柳宗元等人支持郡县制反对分封制;萧瑀等人主张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白居易主张分封制与郡县制无所谓好坏之分。
(2)示例1:
评析:魏征、柳宗元等人支持郡县制、反对分封制。认为“遍封宗子”“不便”,封建诸侯会造成财政困难;封建会导致宗室相残;这主要是因为秦汉唐三代的历史教训已证明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汉代郡国并行制造成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唐代广封节度使造成了藩镇割据局面。这种主张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治的愿望,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示例2:
评析:萧瑀等人主张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认为分封子弟可以拱卫王室,延续国祚。理由是秦末农民起义未有诸侯拱卫朝廷;周和汉因实行分封制而国祚较长。这种主张能利用宗亲血缘关系来增强王室的力量,但封建制是分权政体,封国权力很大,拥有很强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以及诸侯国势力逐渐坐大,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损害,极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和王朝的统治。
示例3:
评析:白居易主张分封制与郡县制无所谓好坏之分。认为国家兴亡和分封制郡县制无关,而是与政教的得失有关。这主要是因为周代封建诸侯而亡是由于君上无德、统治无道,秦朝推行郡县而亡是由于暴政而失去民心,汉代发生七国之乱是由于统治者任人唯亲而不任贤。这种主张认为国家的兴盛在于行德政、得民心,国家实行什么体制本身没有对错,关键是看是否合乎国情、顺应民意,符合时代的变化。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务实精神,是历史观的进步。
19.(1)主要活动:生于明朝嘉靖年间,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丰富多彩,主要活动涵盖了文学创作、政治事务以及书法艺术等多个领域。文学创作:王宗沐的文学创作成就显著,尤其以诗文见长。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语言质朴自然,内容多为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同时,他还著有多篇散文,其中《王遵岩集》尤为后人所称道,该书不仅展现了王宗沐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出他独特的文学审美。政治事务:王宗沐在政治领域也有卓越表现。他曾任吏部主事、南京吏部郎中、福建提学佥事等职,负责选拔官员、管理教育和整顿学风等工作。他在任上勤勉尽职,致力于选拔贤能之士,整顿官场风气,使得当时的教育和官员队伍得以改善。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地方治理,兴修水利、减轻民负,深得百姓爱戴。书法艺术:王宗沐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风格刚劲有力、大气磅礴,尤其擅长草书和行书。他的书法成就不仅为当时书坛所推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王宗沐的主要活动涵盖了文学创作、政治事务和书法艺术等多个领域。他的文学作品为明代文学的繁荣作出了贡献,政治上的卓越表现改善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官员队伍状况,而书法成就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活动共同展现了王宗沐作为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的全面才华和卓越贡献。
(2)史料价值:《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撄宁府君年谱》对于我们研究明朝海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王宗沐墓志铭这样的原始史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省娄底市名校联考2024-2025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