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七年级 历史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某校七年级开展“寻访中国境内目前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研究主题活动,以下内容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B.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C.元谋人还不会制作工具 D.元谋人会使用天然火
2.北京人生活在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生活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相比较,“新”在( )
①有原始农耕和陶器②过定居生活③过群居生活④以磨制工具为主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在距今约8000年的河南郑州裴李岗遗址,共出土了齿石廉23件、石铲69件、石斧22件、磨盘57件、磨棒25件,这些石器可以满足早期农业播种、管理、收割和加工的全过程需要。据此可推断该地居民( )
A.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 B.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
C.具有朴素的审美艺术 D.部落联盟的规模宏大
4.如图是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想象图,造成他们生活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工具 B.生活习惯 C.地理环境 D.原始农耕
5.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以彩陶最有特色,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45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高柄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
A.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B.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
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
6.小史正在修补一本残旧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制代替……制,……天下变成……天下”。你知道残缺部分是什么吗 ( )
A.禅让 选举 家 公 B.世袭 禅让 公 家
C.禅让 世袭 公 家 D.选举 禅让 公 家
7.观察下表,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朝代 起止时间 建立者 备注
①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禹 禹 “家天下”
②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汤 盘庚迁殷
③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武王 定都镐京
A.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B.②建立了分封制和郡县制
C.③普遍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D.①②③的历史无文字可考
8.(呼和浩特中考)“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两段话反映的是( )
A.夏朝的“家天下”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西汉的“大一统”
9.建构单元知识体系是培养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下绘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中,①处应该填写(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分封制的瓦解
C.商鞅变法发挥的作用 D.都江堰的修建
10.在某博物馆展厅,学生读到了“从血缘到地缘”“从井田到私田”“从官学到私学”的导览内容。据此判断,本展厅的主题应是( )
A.夏、商、周时期的朝代更替 B.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C.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1.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中横线处内容应为( )
A.王室衰微 B.战国七雄 C.商鞅变法 D.秦灭六国
12.公元前256年,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先以火烧石、浇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在玉垒山凿出缺口。后利用水流动力,把岷江水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防洪。由此可见,都江堰( )
A.工艺精湛,闻名中外 B.历史悠久,绵延不绝
C.顺应自然,蕴含智慧 D.规模宏大,举世无双
13.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4.2024年2月26日,河南某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新馆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约4000件套。右边展品是一片完整的龟腹甲,正面有契刻占卜记录,据此,该馆文物反映的历史朝代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5.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哪位历史人物?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4分)
材料二:“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2)材料二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2分)
材料三:
(3)观察图一和图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所房屋的主人分别是哪一远古居民?这两类远古居民分别种植什么农作物?(4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如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所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中,河姆渡人使用图一的骨耜栽培什么农作物 从图一到图二农业工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君采取“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的农业措施是什么?分析商鞅变法带来的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是什么?概括其作用。(4分)
(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总结出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4分)
18.历史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古风遗韵的重要依据。请结合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18分)
【遗址中的历史】
如图是殷墟遗址
(1)此遗址是哪一个王朝的都城?与哪一国王迁都有直接关系?(3分)
【文物中的历史】
(2)图一中的文物在出土之初叫“龙骨”,清朝王懿荣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这些图案叫什么?有何历史地位?(4分)
(3)图二中的文物于1938年在湖南宁乡出土,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是哪个朝代的工匠制作的 青铜文明铸造在这个朝代有何重大发展?(4分)
(4)图三中的文物是什么?它在青铜文明史上有何重要的历史地位?(4分)
(5)上述图片都是在同一个朝代出现的,除上述内容外,对这个朝代你还知道哪些内容?(3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周王室势力变化表
管辖土地 管辖军队 管辖人口 天子地位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大约方圆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有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周天子在政治上享有最高的地位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约方圆600里,往后辖地越未越少,最后只有约方圆百里的土地 周平王东迁之后,王室管辖的军队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几千人 直接管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和兵源减少 周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王室的地位发生的变化。(5分)
材料二:齐桓公与晋文公的改革
齐桓公改革 晋文公改革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顿法纪,增强军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C 6.B 7.A 8.B 9.A 10.B 11.C 12.C 13.A 14.B 15.B
16.(1)黄帝;人文初祖。
(2)禅让制。
(3)远古居民:图一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图二是半坡原始居民。农作物:水稻;粟。
17.(1)农作物:水稻。说明: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目的: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
(4)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新的生产方式的改进;制定合适的农业政策(或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
18.(1)王朝:商朝,国王:盘庚。
(2)名称:甲骨文。
历史地位: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它有着渊源关系。
(3)朝代:商朝。
发展: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铸造工艺十分精湛;工匠已经能够根据对各种器物硬度的不同要求,调配铜和锡的比例。
(4)文物:司母戊鼎。
地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5)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
19.(1)周王室所管辖的人口、土地、兵力、财力、物力等都在减少,周天子的地位从统治者变为傀儡。
(2)重用人才,增强军备;注重发展生产,提高国力;都打着尊崇周天子的口号,争夺霸主地位;等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黄官寨实验学校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