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卷Ⅰ(选择题,共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2.本卷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作为中国人类历史的开篇,元谋人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首页。其主要原因是( )
A. 元谋人遗址是我国唯一的一处古人类遗址
B.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C. 元谋人已经能够人工取火
D. 元谋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2.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A. 以采集狩猎为生 B. 已经会人工取火 C. 开始种植农作物 D. 会使用磨制石器
3. 学习历史要论从史出,最能支持“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这一结论的证据是( )
A. 历史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B. 影视作品中对山顶洞人的介绍
C. 遗址中发现的骨针和装饰品
D. 《山海经》中远古时代的传说
4. 历史图片是生动鲜活的历史事件的实景再现。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①陶器上的稻穗纹 ②鱼纹彩陶盆 ③干栏式房屋 ④半地穴式房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5.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出土了大量植物遗存。出土的农作物种子中,炭化粟出土概率为48.92%,占据绝对优势,粟是最主要的农作物;炭化黍出土概率为24.46%,比例仅次于粟。这反映了( )
A. 章丘是农业起源地 B. 阶级分化十分明显
C. 原始农业有所发展 D. 畜牧业的发展滞后
6. 迄今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5000多处,分布地域以中原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西到甘肃、青海接壤地带。虽然类型不同各有特色,但总体来看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说明仰韶文化( )
A. 分布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B. 是南北文化互鉴的产物
C. 存在比较大的区域性差异 D. 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
7. 良渚古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 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该水利工程的修建说明良渚社会( )
A. 出现了私有制 B. 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C. 阶级分化已经相当的明显 D. 已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8. 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与其相关考古研究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该遗址已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该遗址的发掘可以用来研究( )
A. 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B. 早期国家的产生
C. 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 D. 部落联盟的兴起
9. 《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禅让制 D. 宗法制
10. 诗歌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下面诗歌称颂的是( )
阪泉战影耀苍穹,涿鹿风云荡宇空。 华夏儿郎齐聚首,一统江山初立功。 人文初祖领风骚,德化万方教无穷。 炎黄血脉今犹在,千载荣光赞祖雄。
A. 伯益 B. 黄帝 C. 蚩尤 D. 吕尚
11. 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 夏朝文明 B. 商朝文明 C. 西周文明 D. 东周文明
12.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这些文献无一是存于商代的。”这段话旨在说明甲骨文的发现( )
A. 有助于认识中国最早的王朝 B. 使中华文明诞生时间大大提前
C. 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史料 D. 开启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13. 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的知识点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③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 启继王位、平王迁都 B. 盘庚迁殷、西周灭亡
C. 禹建立夏、武王伐纣 D.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
14. 史载:西周建立后,周公命子伯禽在奄地建鲁,令吕尚在营丘建齐,成王弟叔虞在河东建晋。即便偏远的燕地、楚地、吴地也被分封,周朝疆域较之殷商增加十数倍。材料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
A. 稳定都城政局 B. 扩大统治范围
C. 安抚商朝遗民 D. 严格等级制度
15. 历史上把商汤灭桀和武王伐纣称之为“汤武革命”。下面对“革命”一词理解准确的是( )
A. 推翻暴政,改朝换代 B. 奴隶起义,夺取政权
C. 革新制度,社会巨变 D. 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16. 《孟子·告子》载:“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其中的“爵”(如图所示)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逐渐形成了“五等爵”制。这反映了( )
A. 冶炼技术的提高 B. 铸造工艺的完善 C. 等级制度的发展 D. 分封制度的崩溃
17. 按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但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多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则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诸侯完全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B. 鲁晋两国交通方便
C. 诸侯国势力崛起,王室衰微 D. 各诸侯国的势力逐渐衰落
18. “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上述史料表明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 )
A. 政治变革 B. 国家统一 C. 民族交融 D. 思想解放
19.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春秋无义战”反映了这一时期列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 消除诸侯矛盾 B. 发展国家经济
C. 争当诸侯霸主 D. 镇压平民起义
20. 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战国时期“七国并立”简图,①②应填的是( )
A. 秦 燕 B. 燕 卫 C. 燕 秦 D. 卫 秦
21.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的家书。在家书里,他们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 )
A. 建立县制 B. 奖励军功 C. 鼓励耕织 D. 废除特权
22. 岷江发源于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水量充足,沿途经过高山深谷,水流湍急,在旧灌县一段进入平原时水流落差很大,流速骤然减缓,夏秋两季又多暴雨,常泛滥成灾。据此推断,李冰在此修建都江堰的直接目的是( )
A. 保证农田灌溉 B. 改善当地生活
C. 治理岷江水患 D. 巩固秦国统治
23. 观察下表中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的变化情况,可见这一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 )
A. 统一的趋势 B. 变革的趋势 C. 争霸的趋势 D. 创新的趋势
24. 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以下战争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 桂陵之战 B. 马陵之战 C. 长平之战 D. 巨鹿之战
25. 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与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非常相似;作为祭祀仪仗的玉璋、玉璧、玉琮,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这说明( )
A. 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 B. 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
C. 蜀地文明的特色十分鲜明 D. 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26. 陕西省宝鸡市出土的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何尊”,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宅兹中国”,即建都于天下的中心,这一铭文内容与《尚书》等文献的记载可互相印证。由此可知,青铜器( )
A. 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B. 制作精美工艺精湛
C. 是主要的书写载体 D. 数量众多种类齐全
27. “学在官府”是西周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官府有学而民无学。奴隶主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汇集成书,由当官者来掌握。所以要学习专门的知识,只能到官府中。而使这一教育垄断现象被打破的是( )
A. 孔子 B. 荀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28.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下列选项与题干观点相吻合的是(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 “兼爱非攻” D. “法者,大同之道也”
29.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对当代以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这表明《黄帝内经》( )
A. 理论体系完善 B. 思想内容丰富 C. 尊重生命规律 D. 影响历久弥新
30. 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 王室衰微的表现 B. 管仲改革的背景
C. 秦灭六国的过程 D. 秦朝统一的意义
31. 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写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与材料有关的军事行动是( )
A. 炎黄率军击败蚩尤 B. 孙膑率军击败庞涓
C. 白起率军击败赵括 D. 蒙恬率军击败匈奴
32. 在“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秦朝设立了诸多的中央官职,其中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通判
33. 公元前213年,李斯建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方销毁。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其意图是( )
A. 加强思想统治 B. 弘扬法家理念
C 巩固儒家地位 D. 促进文化发展
34. 货币是商品交换产物。下图体现了从战国多种样式的货币到秦国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的变化,其所起的作用是( )
A. 反映审美标准 B. 体现阶级分化
C. 利于经济交流 D. 见证政权分立
35.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收集到以下历史典故。这些典故反映的史实是( )
历史典故 出处
揭竿而起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A. 国人暴动 B. 长平之战 C. 陈胜、吴广起义 D. 黄巾起义
卷Ⅱ(非选择题,共30分)
3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铁器与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极大增加了耕地面积。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社会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合法化。地方经济的发展,促使诸侯国势力不断扩大,周天子经济、军事实力逐渐弱化,丧失了“天子”应有的权力与地位。
——摘编自吴布林《经济史中农业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三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① 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儒家 孟子 主张实行“②”,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
③ 庄子 强调顺应自然和民心
(1)据材料一,概括“铁器与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材料二认为战国时各国变法的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阅读材料三表格,写出材料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什么?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罪),天下大定。”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代的“书同文字”是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一次文字整理规范活动。先秦古字经过这次整理,字样结构得以定型,这对贯彻法令、传播文化起了重大作用。我国地广人多,各地方言迥异,后来历史上又多次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而文字的统一、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步的一条生动鲜明的脉络。
——摘编自黄德宽《书同文字:汉字与中国文化》
材料三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四 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参”通“叁”,诛夷三族);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肋、镬亨(同“烹”)之刑。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亲自断案)……奸邪并生,赭衣塞路(穿囚服的人挤满了道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汉书·刑法志》
(1)材料一中的“秦初并天下”发生在哪一年?“初并天下”的意义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代的“书同文字”指的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哪一项措施?根据材料二,归纳出秦代的“书同文字”所带来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分析,秦朝在中央和地方上制度创新分别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再写出一例秦朝暴政的表现。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简要答案
卷Ⅰ(选择题,共70分)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C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C
【19题答案】
【答案】C
【20题答案】
【答案】C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C
【23题答案】
【答案】A
【24题答案】
【答案】D
【25题答案】
【答案】B
【26题答案】
【答案】A
【27题答案】
【答案】A
【28题答案】
【答案】B
【29题答案】
【答案】D
【30题答案】
【答案】D
【31题答案】
【答案】D
【32题答案】
【答案】C
【33题答案】
【答案】A
【34题答案】
【答案】C
【35题答案】
【答案】C
卷Ⅱ(非选择题,共30分)
【36题答案】
【答案】(1)影响: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极大增加了耕地面积;诸侯国势力不断扩大,周天子经济、军事实力逐渐弱化。
(2)目的:为了富国强兵。作用:推动了社会转型。主要原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
(3)①墨子;②仁政;③道家。繁荣局面:百家争鸣
(4)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推广;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重要历史人物的推动作用;思想解放等。
【37题答案】
【答案】(1)时间:公元前221年。意义: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2)措施:统一文字。影响: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制度: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4)原因:严刑峻法(或法律严苛、刑罚残酷)。表现:赋税、徭役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