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问卷九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C C B B A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A A D D C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C C 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第 26题13分,第 27 题 13 分,第 28 14分,共 40 分)
- 26.(1)(3分)
- 文明类型: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特点:具有多样性;相互交流、融合;不断发展演变。
- (2)(1分)
- 亚历山大东征。
- (3)(2分)
- 积极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
- (4)(2分)
- 发现:日本大化改新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借鉴唐朝制度,如均田制与班田收授法、三省六部制与二官八省制等相似。影响: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推动日本社会发展,为日本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
- (5)(2分)
- 认识:文明具有多样性,应相互尊重、交流互鉴;文明交流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不同文明在交流中共同发展等。
- 27.(1)(1分)
- 《汉谟拉比法典》。
- (2)(4分)
- 扩大公民权利,成年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建立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提供津贴。
- (3)(1分)
- 《十二铜表法》。
- (4)(1分)
- 查士丁尼。
- (5)(2分)
- 编撰目的:使旧有法典系统化、条理化,成为臣民永久恪守的行为规范。
- (6)(2分)
- 认识:民主与法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法制建设应不断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民主法制建设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应重视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公民权利等。
- 28.(1)(2分)
- 变化:出现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
- (2)(2分)
- 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 (3)(2分)
- 示例:《神曲》,作者但丁,通过梦幻故事描写了他在地狱、炼狱、天堂的游历,表达了对教会的厌恶,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对当时及后世文学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4)(3分)
- 航海家:哥伦布。航线:①。错误:他到达的是美洲大陆,不是印度大陆。
- (5)(3分)
- 认同“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的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观点。理由: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掠夺积累大量财富,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促进了金融发达和科技进步,如英国通过三角贸易和对殖民地掠夺,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推动了工业革命开展。认同“发展在先,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观点。理由:西方在崛起前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以及手工工场发展等为资本主义兴起奠定基础,之后才进行大规模对外掠夺。例如意大利城市兴起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早于其对外掠夺,为其后来发展提供条件。
- (6)(2分)
- 发展趋势:经济上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思想上人文主义思想传播;对外从封闭走向开放,进行新航路开辟和对外殖民扩张。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问卷九年级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90分,考试时间60 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亚非地区的四大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图所示,C处的文化遗产是( )
A. 金字塔 B. 佛教文化 C.甲骨文 D.楔形文字
2.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古埃及人制定了太阳历,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这充分说明( )
A.亚非文明的主要成就是数学 B.古代亚非地区经常洪水泛滥
C.文明的形成与环境存在联系 D.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影响
3.古印度诗歌集《梨俱吠陀·原人歌》中描绘: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由此可知,古代印度( )、
A.等级森严 B.君权至上 C.众生平等 D.以民为本
4.佛教的创始人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迎族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佛教不承认种姓由前生决定,主张所有人都能以今生的修行进入极乐世界。佛教追求宗教领域的“众生平等”,对受压迫的民众特别有吸引力。上述材料体现出的观点是( )
A.佛教的教义受到印度社会各阶层支持 B.乔达摩·悉达多的种姓为婆罗门
C.佛教的产生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D.佛教产生后在亚洲国家广泛传播
5.公元前 445年,罗马法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规定罗马政府的所有要职向平民出身的人开放。这表明罗马法( )
A.达到了维护平民利益的目的 B.随着罗马帝国的演变而发展
C.随着社会矛盾的调和而发展 D.废除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
6.“王政时代结束后,国家由执政官、元老院及公民大会三权分立。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利不受贵族侵犯。”由此判断这个“国家”是( )
A.希腊城邦 B.罗马共和国 C.罗马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7.智慧女神雅典娜是希腊十二主神之一,但即使作为智慧女神和战争女神,她也曾因为愤怒而将向她发出
挑战的人类阿尔克墨涅变成了蜘蛛。这说明古希腊神话的特点是( )
A.迷信色彩十分浓厚 B.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特征
C.是以战争题材为主 D.神具有超自然力的本领
8.早在罗马共和国末年,中国就有大宗丝绸运往罗马,执政官凯撒曾向罗马人展示了一大批丝绸织物,
此时中华文明的发展正处于( )
A.汉朝 B.西晋 C.隋朝 D.唐朝
9.九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四位同学在展示活动中的发言,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甲: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地中海成为其“内湖”
B.乙:亚历山大帝国统治者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
C.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方向是从西向东进行的
D.丁:阿拉伯帝国在扩张的过程中传播佛教文化
10.下面是小丽同学在读史活动中摘抄的有关“罗马帝国兴衰”的读书笔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帝国起源于地中海区域 B.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C.帝国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D.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
11.制作资料卡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表所示历史资料卡片的主题应是( )
A.古代欧洲文明 B.古代亚非文明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12.“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等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致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小国寡民,直接民主 D.贵贱分明,不得通婚
13.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典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体现了欧洲中世纪时期( )
A.教会等级森严 B.深入人心的教皇统治
C.教权高于王权 D.教皇是西欧精神支柱
14.庄园以农业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均可以自己生产,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有铁匠、银匠等。据此可知,庄园( )
A.经济自给自足 B.限制领主特权
C.保护公共秩序 D.权利义务交织
15.制作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中“▲”处应该填写( )
A.城市的兴起 B.科技的进步 C.法制的健全 D.大学的兴起
16.“他们有权利决定谁来教学,什么时候上课,使用什么课本。凡是反对这些规则的人,他们有权力驱逐。”材料中反映出的中世纪大学特点是( )
A.实行分科教学 B.满足世俗需要
C.培养基督教士 D.拥有自治权力
17.西欧中世纪大学里的学生和老师大多是外来人口,几乎不享有城镇的任何政治和民事权利,他们组成“同乡会”或行会,借此享有一些保护性特权,如免税收、免兵役、免受普通法院管辖等。以上材料表明了“同多会”或行会( )
A.联络了师生的友谊 B.完全摆脱教会的控制
C.方便开展学术交流 D.维护了师生们的权益
18.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下列材料中洋务学堂和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共同之处是( )
洋务学堂除了语言类外,算学、物理,地理、轮机等课程也纷纷开设。甲午战后,实业学堂逐渐取代洋务学堂,纺织、商业等科目纷纷进入课程内容。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学习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
A.完全摆脱了神学思想束缚 B.拥有着不受政治干涉的特权
C.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 D.西方器物传入刺激传统教育
19.拜占庭文明立足于东方希腊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材料体现了拜占庭文化的突出特点是( )
A.保守狭隘 B.兼收并蓄 C.影响深远 D.民主先河
20.《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其中的几百个故事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据此可知( )
A.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文学作品是第一手史料
C,文学作品能够还原历史原貌 D.文史互证决定历史研究
21.建筑是民族和文明的个性体现,阿拉伯的艺术以伊斯兰教建筑最具特色。下列建筑集中反映阿拉伯文
化特点的是( )
A.罗马大竞技场 B.雅典卫城 C.麦加大清真寺 D.圣索菲亚大教堂
22.“阿拉伯在后古典时代的远距离网络贸易中占有突出地位。公元3世纪以后,阿拉伯成为东方的中国印度与西方的波斯、拜占庭之间的贸易往来中的日益重要的链条。”这则材料( )
A.赞叹了阿拉伯创造的灿烂文化 B.谴责了阿拉伯帝国的侵略扩张
C.指明了伊斯兰教在帝国发挥的重要作用 D.肯定了阿拉伯在文明交流中的纽带地位
23.有学者在描述欧洲的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的历史上写了·贫民的传记’,一个新的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的社会集团”是( )
A.庄园领主 B.封建贵族 C.市民阶层 D.工业无产阶级
24.“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一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最先在哪个国家烟消云散 ( )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美国
25.有学者指出,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东西方日益紧密的学术交流,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开辟了史学家研究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历史的新框架。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促使世界逐渐连为整体 B.开阔了研究世界历史的视野
C.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打通了东西交流互动的通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第 26题13分,第 27 题 13 分,第 28 14分,共 40 分)
26.人类社会是一个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也是一个多种文明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社会。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百花盛开的文明】
材料一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原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文明类型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历史上的诸多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
摘自林秀玉《世界古代文明史探》
【冲突中的文明碰撞】
材料二
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合,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引领中的文明交流】
材料三
唐朝政治经济制度与日本大化改新内容比较表
日本大化改新 中国唐朝制度
经济 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
政治 中央 二官八省制 三省六部制
地方 设立国、郡、里 设道、州、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出现的典型“文明类型” (至少两种)3分)分析人类文明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次远征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1分)客观上产生什么积极影响 (2分)
(3)根据材料三表格,仔细比较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唐朝政治经济制度,你有什么发现 (2分)大化改新对日本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分)
(4)综上所述,你对人类文明有何认识 (2分)
27.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印证了人类政治文明前进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法制的源起】
材料一
这部法典试图明确地、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因而,它不仅阐明了吉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
摘自《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册)
【西方法制建设】
材料二
材料三
公元前 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该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后来东罗马的一位皇帝认为旧有法典过于庞杂,必须整理完善,才能成为臣民永久恪守的行为规范。于是命人汇编整理了4部法律文献。
-朱海峰、朱明、王悦《世界通史》
【感悟法治之光】
材料四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协调关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习近平 2023年9月7日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的讲话
(1)材料一中这部“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的法典叫什么 (1分)该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有着怎样的重要地位 (2分)
(2)为实现材料二图中的“通途”,伯里克利采取了哪些措施 (4分)
(3)依据材料三回答,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什么 (1分)材料中“命人汇编整理了4 部法律文献”的东罗马皇帝是谁 (1分)其编撰目的是什么 (2分)
(4)直至今日,民主与法制仍是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之奋斗的目标。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应如何认识民
主与法制 (2分)
28.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进入转型时期。欧洲在近代成为促进世界进步的“火车头”,产生了对世界影响巨大的近代文明,左右了世界近代历史的走向。历史老师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14分)任务一
【读史料——展现时代走向】
材料一
14世纪中叶以后,欧洲贵族地主开始出租自己的土地或牧场,不再参与生产和经营。一些富裕的农民通过承租、购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建立租地农场;而更多地为市场生产的手工工场也不断涌现。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上册
任务二
【释表格——发现“人”】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部分作品信息表组别
组别 作者 国家 作品 完成时间 提示信息
第一组 但丁 意大利 《神曲》 1321年 地狱、炼狱、天堂
第二组 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 《大卫》 1504 年 豪放、刚健、雄信
第三组 达·芬奇 意大利 《蒙娜丽莎》 1506 年 妇女、微笑、佛罗伦萨
第四组 拉伯雷 法国 《巨人传》 1532年 知识、真理、情感
第五组 莎士比亚 英国 《威尼斯商人》 1597 年 高利贷商人、资本家
任务三
【看地图---发现“世界”】
材料三
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等
材料四
一位航海家在航海日记中写道:我在 1492 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以后,我回到长斯提尔,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在所发现的土地 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600英里的小西班牙岛屿得告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任务四
【评史料——言之有理】
材料五
“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 ”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的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对此,全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坚决予以否定并提出“发展在先,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的新观点。
摘编自王晓荣《浅谈教学立意与历史教学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课为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14世纪中叶后西欧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分)请选择并简述表中一项代表作品。(2分)
(3)材料四中的这位航海家是谁 他开辟了材料三地图中哪条航线(写序号) 其航海日记关于地理位置的记载,有一处错误,请予以指正。(3分)
(4)根据材料五,你认同哪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的发展趋势。(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4-2025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