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〇八学校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无答案)

历 史 试 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航拍中国》第三季第一集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约170万年前,他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据此判断,这一集介绍的省份是( )
A. 辽宁 B. 山西 C. 云南 D. 山东
2. 史料中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下列可作为研究北京人情况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B. 《北京人生活状况》纪录片
C. 知名历史学家的著述 D.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3. 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
A. 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 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 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4. 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有可能享受到米饭的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原始居民 D. 河姆渡原始居民
5. 据考古发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大型墓的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并有整猪骨架:中型墓的随葬品有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猪下颌骨:小型墓大多没有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 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 B. 农业生产技术较先进
C. 长江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D. 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6. 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以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 )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广泛使用青铜器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7. “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 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 创造众多文明成就
C. 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 杂居相处交融而成
8. 《礼记·礼运》中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天下为家”所指制度开始的标志是( )
A. 禹传位给伯益 B. 舜传位给禹 C. 启承父 D. 汤战胜桀
9. 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
A. ①——商朝 B. ②——东周 C. ③——西周 D. ④——夏朝
10. 文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古代文字是( )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11.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授予宗亲和功臣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该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刺史制度 D. 行省制度
12.《三字经》曰“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若编纂该段历史,恰当的标题是( )
A.《秦朝简史》 B.《东周列传》 C.《西周志》 D.《大秦帝国》
13. 《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从这段材料中能够得出的信息是 ( )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 各诸侯国都“尊王攘夷”
C.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 楚国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
14. 《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 夏朝时期 B. 商朝时期 C. 西周时期 D. 春秋时期
15.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一史料表明( )
A.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B. 周王室强化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C. 统一趋势增强 D. 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16. 以“仁”释“礼”,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觉,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是 (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7.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 )
A. 推行县制 B.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 奖励生产 D. 承认土地私有
18. 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是(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9.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有严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可以反映出西周社会 ( )
A.具有等级森严的特征 B.腐败现象严重 未疾期
C.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D. 奴隶处境悲惨 臣御臣
20. 琅琊刻石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所刻。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
同书文字……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该文物( )
A. 见证了秦灭六国的过程 B. 体现了楷书艺术的成熟
C. 记载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D. 反映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
21. 陆贾在《新语》中写道:“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这句话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
A. 暴政与严刑峻法 B. 分封制的实行
C. 陈胜、吴广起义 D. 疆域过于辽阔
22.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 )
A. 郡县制 B. 盐铁官营、专卖 C. 推恩令 D. 休养生息的政策
23.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B. 西周初年共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
C. 战国时期广泛使用铁器和牛耕
D.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
24. 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汉武帝此举旨在 ( )
A. 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 剥夺诸侯王的权力
C. 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D. 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25.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是 ( )
A. 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奴隶制国家建立和发展
C. 诸侯争霸和社会动荡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分)
26. “大一统”观念是中国自西周以来立国的基本观念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
材料一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势看泰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将四土、四国之地“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概括此制度有何作用。(2分)
材料二 春秋时期,在华人眼里,区分民族的似乎已不是血缘关系而是文化关系……一个华人,如果你接受了夷人的风俗,你就是夷人了; 一个夷人,如果他接受华夏文化,他就不是蛮夷了。这种胸怀,有助于民族融合。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一家的思想。
——摘自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
(2) 依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人们区分民族的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这一时期哪一事件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2分)
材料三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街、石、 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3) 材料三反映了秦朝的哪些制度 从治国措施看,秦朝采用了战国时期哪一学术派别的思想 (3分)
材料四
(4) 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分别指出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史料类型。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3分)
材料五 秦始皇灭六国,出现真正大一统的帝国。秦的统一,不仅是政治统一,也是文化统一,民族统一。秦之后,两汉四百年基本上是统一的。有此四百年的统一,居住在此大帝国内的约五千万人口,大体上已泯除了先秦的民族界限,融合为一个大汉民族,过着“一法度街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统一文化体系的生活。
——摘编自何兹全《中华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
(5) 结合所学,举出秦朝“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的措施各一例。 “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之间有何关系 (4分)
材料六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三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 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
—摘编自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6)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了实现“政治的一统”、“文化的一统”和“地域的一统”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分)
材料七 在秦汉时期,各民族间的交流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7) 依据材料指出这一时期各民族交流的特征。材料中秦朝为“北方边境战争不断”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一点即可) (2分)
(8) 综上,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促成这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1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第一次大转型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争霸兼并、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和科技文化进步,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性质发生怎样的转型 导致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2分)
(2) 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从上述六个时代特征中任选五个,结合相关史实对观点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00字左右) (13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〇八学校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