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菲律宾农业部长阿尔卡拉在首届全国杂交水稻大会上宣布,菲律宾政府将拨5亿比索专款用于杂交水稻推广,努力使菲律宾的杂交水稻覆盖率从目前的3.5%提升到8%—10%,以实现大米自给目标。这说明粮食增产主要依靠的因素是( )
A.技术进步 B.政策支持
C.优越气候 D.丰富地形
2.下图是江苏徐州地区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的是( )
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 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
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3.从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的喧闹,到如今的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而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 )
A.新航路的开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4.南菜北运、黔货出山、跨境海鲜……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农村冷链物流建设还需要在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完善标准、精准“补短”等方面发力。下列能促进农村冷链物流发展的财政政策是( )
①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标准和技术标准
②加大对相关冷链物流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③降低企业进口高性能物流设备的贷款利率
④增加对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的财政投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同学们喜欢吃的辣条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化食物,工业化食物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工业技术明显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早晨的热粥被便利的冷食品取代。这说明( )
A.食品的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下降
B.吃辣条就是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
C.工业化加工为我们创造了新食物
D.工业食品不符合国人的饮食习惯
6.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并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 )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②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
③只要保障粮食安全就能抑制通货膨胀
④农业的发展决定着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原始农业 B.个体农耕
C.集体劳作 D.自然经济
8.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由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农耕和畜牧业产生 B.早期城市出现
C.私有制逐渐产生 D.国家开始形成
9.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方气候差异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殖民活动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
10.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 )
A.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B.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
C.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
D.真实地反映了远古时期的生活状况
11.“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技术变革。”这场技术革命在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生活方式的不同
C.耕作技术的区别
D.文化背景的悬殊
12.15—16世纪,7000多万欧洲人选择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或地区。欧洲移民为美洲带去的役畜有 ( )
A.骡、马、狗 B.骡、羊、马
C.猪、羊、鸡 D.牛、驴、骡
13.人类文明的发展靠的是什么 不是新资源的涌入,而是人类的交流。哥伦布不仅看到了美洲,并且把这一信息带回了欧洲,是信息的一来一往奠定了这件事的地位。此观点意在强调( )。
A.哥伦布最早到达了美洲
B.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C.哥伦布完成了环球航行
D.欧洲知道了欧洲以外的世界
14.”百亩超级杂交水稻试验田的收割、验收工作,此批次的超级杂交水稻承担着冲击大面积亩产900千克难关的重任。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
A.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早在过渡时期就取得重大突破
B.中国水稻亩产900千克难关在1958年就已经攻克
C.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D.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因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已经得到解决
15.阅读下表,你可以得到结论是:中国古代早期农业( )
遗址地点 粟 黍 水稻 小麦 大豆
河南省灵宝西坡 1345 131 9
山西省襄汾陶寺 9160 606 30 3
河南省登封王城岗 1416 113 16 140
陕西省扶风周原 5826 160 5 1 22
河南省新密 62 12 11 4 3
黄河中游农作物出土绝对数量统计表(单位:粒)
A.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B.北方以种植粟为主
C.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D.南方以种植粟为主
16.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
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
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17.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 )
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 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
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 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
18.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 )
A.农业的出现 B.小农经济的产生
C.手工业的产生 D.火的使用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前,法国传统农业主要种植谷物和葡萄。谷物—葡萄生产结构影响了法国农业生产规模和生产经营方式。谷物生产主要用于农民自己消费,并没有大量进入市场,生产规模小,产量有限。到19世纪后期,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增加,粮食总产量从1840年的约142万吨上升到1892年的209.7万吨。相比较而言,葡萄生产具有更强的商品性,但采用小农精耕细作模式,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低,因此并不适合大农场生产。
——摘编自周之桐《法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清中期,精细化生产促使粮食单产显著提高,如稻米生产,在江浙、湖广一带的膏腴之区,一般亩产两三石,多者可达五六石。由于北方不适于种植水稻,因此甘薯、玉米等对地力没有较高要求而高产的作物得到了普及性推广,成为平时活口、歉时救人的口粮。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进一步的发展。棉花种植范围更广,除已有的棉产区外,东北也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地,甚至在江南部分地区出现农民种棉远超种粮的现象。
——摘编自朱玉婷、徐峰《18世纪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以前法、中两国农业生产的共同特点,以及19世纪后期法国农业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中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以及影响。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个农业文明古国,仓储制度历史悠久。有资料云:“夫仓谷者,所以广积贮、备凶荒、赡贫乏也。当岁之丰,加增铢两,取之于民而不患其苟;及岁之歉收,开仓廪,施赈粜,亦足以济众。”
材料二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法制大混乱以后,唐朝统治集团格外重视以法治仓工作,隋朝和唐朝都有专门为仓储而制定的法律。唐朝长孙无忌的《唐律疏议》中有关仓储制度的条款有:……严惩失盗,五品以下官员出库都要经防卫主司搜检,因不搜检而发生盗窃案件,防卫主司应笞二十,并“计所盗之赃”之罪;杜绝损耗,因库址选择不当或晒粮食不及时造成损失的,以“坐赃论处”;提高效率,凡经批准出库的物资应迅速办理出库手续,“受给之官,无故留难”,迟滞一日笞五十,三日加一等,最重的可判徒一年之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仓储发挥的社会职能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制定有关仓储制度法律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从题干中可看出,菲律宾政府拨款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高产是政府拨款的前提,因此粮食增产依靠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技术进步,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均可排除。
2.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说明耕作技术的进步,体现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牛耕技术普及全国,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女织”,B选项排除;唐朝时期出现曲辕犁,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排除。
3.C
解析:
由题干信息“最早”“化学添加剂”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的建立带来的结果,故C正确; A、B两项时期没有出现化学添加剂,应排除;D项不符合“最早”,应排除。
4.D
解析:
本题的问题是能促进农村冷链物流发展的财政政策,②④符合题意。本题的问题是能促进农村冷链物流发展的财政政策,不是国家制定标准,①不符合题意。降低企业进口高性能物流设备的贷款利率是国家促进农村冷链物流发展的货币政策,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5.C
解析:
根据材料“工业化食物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工业技术明显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早晨的热粥被便利的冷食品取代”等信息可知,工业化加工为我们创造了新食物,C正确。
6.A
解析:
材料“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并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①②符合题意。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抵制通货膨胀,但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保障粮食安全并不等于就一定能抑制通货膨胀,③说法错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不是农业的发展决定着国民经济的现代化,④说法错误。故选A。
7.C
解析:
原始农业属于生产部门,与方框中所要填写的农业经营方式不一致,故A错误;个体农耕即男耕女织是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后才出现的,故B错误;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不得不集体劳作,千耦其耘就是奴隶集体耕种方式,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与题意无关,故D错误。
8.A
解析:
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从游牧到定居生活,A项正确;早期城市出现是人们定居生活的结果而非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私有制产生和国家形成,都是人类变成食物生产者和定居生活方式发展的结果,C、D两项错误。
9.B
解析:
南北气候没有发生重大变化,A项错误;C、D两项均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乾隆年间,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加,故选B项。
10.C
解析:
由题干可知,古代人民都吃野兽和鸟类的肉,到了神农的时候,人民太多了,禽兽不够吃,于是神农根据自然时令,土地的肥沃程度,制作耒耜(农具),教人民劳作,教化他们,使人民适应(农业生活)。反映了人口增长导致通过渔猎方式获得的食物供给不足,从而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出现,故选C。A、B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白虎通义》是后人的著作,D“真实”说法错误,故排除。
11.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日照和降水等自然环境的差异,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正确答案为A项;生活方式、耕作技术和文化背景等都不是影响农作物格局的主要原因,B、C、D三项错误。
12.D
解析:
美洲最初驯化的动物只有狗、火鸡、羊驼、豚鼠。新航路开辟以后,很多欧亚畜禽传入美洲,如牛、驴、骡、马、猪、羊、鸡等。但主要用作役畜的是牛、驴、骡,猪、羊、鸡主要用于食用,故选D项。
13.B
解析:
材料“人类文明的发展靠的是什么 不是新资源的涌入,而是人类的交流”反映了人类的交流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哥伦布不仅看到了美洲,并且把这一信息带回了欧洲,是信息的一来一往奠定了这件事的地位”反映了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促进了美洲和欧洲的交流,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14.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的评价。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是在1973年取得突破的,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故A错误;“大跃进”时期各地大放“生产卫星”的情况不属实,故B错误;D没有把握对其功用认识的程度,错误;C的评价是符合史实的,正确。
15.B
解析:
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耕格局。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排除AD;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早期农业北方以种植粟为主,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南方种植信息,排除C。
16.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两个文化遗址中,不同的墓中随葬品有较大的差异,这从本质上说明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项正确;A、B两项都是现象,并非本质,排除;D项表述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
17.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丰盛的祭品,其中大多是当地的农产品,这反映出古埃及农业的繁盛,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祭品大多源于农业生产,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古埃及的宗教信仰,B项排除;物质基础包括很多方面,丰富的祭品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能仅由祭品丰富就推断出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C项排除。
18.A
解析:
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9.(1)共同特点:普遍注重精耕细作;生产模式较为传统(小农经营);以粮食自给自足为主;重视种植经济作物。
新发展: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粮食生产突破性增长;引入工业生产技术,如机械、化肥、农药等。
(2)原因:精耕细作技术提高;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劳动力的供应增加;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政局长期相对稳定;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影响:促进农业商品化发展,有利于工商业的繁荣;有利于经济向近代转型;部分缓和了人地矛盾,促进人口数量激增;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0. (1)备荒赈灾,安定民心;平抑粮价,调控市场;供养军队,备战应战。
(2)有助于防止因官员渎职而导致的仓储管理问题和混乱;有助于仓储制度的规范化;重视仓储法律的制定,对后世以法治仓产生深远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习题(答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