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3页,第Ⅱ卷第4页至第6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牛河梁遗址坐落于辽宁省朝阳市,是红山文化晚期的突出代表。该遗址涵盖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建筑遗迹,并且出土了众多石器、玉器、彩陶以及塑像等。这反映了当时( )
A. 社会的复杂化形态 B. 阶级社会开始形成
C. 农业生产高度发达 D. 宗教信仰体系成熟
2. 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提倡“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由此可见,墨子( )
A. 彻底否认了儒家的主张 B. 代表了下层平民的利益
C.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 倡导中央集权政治理念
3. 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某一时期行政区体系图。据此判断,这一时期是( )
A 秦朝 B. 西汉 C. 隋朝 D. 唐朝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很多人的衣冠语言与中原无异。同时,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的气质传入中原地区,使中原呈现出慷慨、激越、豪放的气质。这说明当时( )
A. 中原地区社会风气嬗变
B.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C. 少数民族渐以农耕为主
D. 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5. 有学者认为:“元朝的行省制度具有两重性,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据此可知,行省制度( )
A. 完善了中枢权力机构 B. 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C. 弱化中央对地方管辖 D. 保障吏治清明和行政高效
6. 明清时期松江府及其周边区棉花种植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即所谓棉作压倒稻作,嘉定一带甚至达到了“棉九稻一”,乃至种棉花不种稻米的程度。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改变 B. 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C.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迅速发展 D. 自然经济已经走向瓦解
7. 与鸦片战争相比,甲午中日战争发生时,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列强侵华的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下列条约内容最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 割辽东半岛、台湾给日本
B 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C.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D. 通商口岸开放到长江上游
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子多是威武、力量的象征。岭南地区,每逢春节等节庆,民间多以醒狮助兴。下图为1908年广州出版的《时事画报》第五期封面,一男孩一手执狮子鬃毛,一手即将点燃爆竹,欲唤醒睡狮,该图画( )
A. 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B. 利于激发民众救国意识
C. 揭示了清末“新政”的失败 D. 宣传了传统的社会习俗
9. 1919年5月,上海《申报》报道:今日午后两点,各校学生五千人入使馆界,执旗书“誓死争青岛”及“卖国贼陆曹章”的字样。后又拥至曹宅,初极文明,警察弹压,激动公愤,有举火烧宅者。该报道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
A. 根源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B. 拉开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0. 1941年,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上述规定( )
A. 是中共创建人民政权的开始 B. 完善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C. 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大发展 D. 扩大了中共边区政权的影响
11. 下图为南京民族乐团创作的民族交响乐《解放·1949》中的第七乐章,该乐章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B. 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C. 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D.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2. 1953年12月,毛主席乘火车从北京前往杭州,在列车上,他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这件“大事”是制定( )
A. 《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临时约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 1954年,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英法美三国关系的变化( )
A. 证明了“一边倒”方针的胜利 B. 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 说明了全方位外交活动的开展 D. 反映了两极对峙格局的终结
14. 沿海与内地的工业总产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七三开,到1978年是六四开。内地修建了众多重大工程,增强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极大地缩小了东西差距。带来这一变化的是( )
A. 实施了“一五”计划 B. 完成了三大改造
C. 开展了三线建设 D. 实行了改革开放
15. 1985年,河南新乡刘庄村党支部经反复考察,决定引进一项高科技生物项目。次年5月,刘庄人自主设计、安装的华星药厂建成投产,自此刘庄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中原首富村”。刘庄经济的崛起得益于( )
A.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 国家对发展私营经济的高度重视
C. 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16. “它的出台,不仅否定了法理‘台独’的合法性,而且会对台湾民众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们的中国认同会有一个正式的规定性和引导性”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 “九二共识” B. 汪辜会谈
C. 《告台湾同胞书》 D. 《反分裂国家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之后,中央统辖地方、地方服从中央是中央集权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在古代中国,由于幅员广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尚不能以经济为纽带结成一个整体。各个不同地区之间因山川阻隔和交通、通信工具的不发达,而处在某种程度的隔绝状态。地方上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之手。地方官吏坐大,就可能出现某种程度企图脱离中央控制的倾向。
——摘自薛军力《汉魏晋(刘)宋时期中央地方关系——权力的矛盾和调整》
材料二 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后来,汉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汉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和除国,同时打击地方豪强。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作为当时惟一合法货币。汉武帝将冶铁、煮盐等私营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同时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出现地方分权倾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防止地方分权的措施。
18. 报刊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的载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告是盈利性报刊的重要收入来源。近代有不少民族企业会在报刊中投放广告,宣传自身产品,意在增加销售额。下表为甲午战争后,部分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
图中主要的文字信息: 1.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 2.国人爱国,请用国货 3.美丽牌香烟 图中主要的文字信息: 1.完全国货,欢迎参观 2.上海中国铅笔厂 图中主要的文字信息: 1.国货脚踏车 2.欢迎国内同胞、军政机关、团体学界、一致提倡、热忱采用
——整理自刘丽娟,《简论近代中国报纸广告的政治功效——以<申报>》广告为例》
材料二 下面是辛亥革命时期报纸关于袁世凯的两则报道
报道内容 来源
“袁项城(袁世凯)初则坚持君主,今亦将俯就共和。”后面进一步分析认为袁世凯并不是真的赞同共和。 《大公报》
孙中山:我毅然推荐项城(袁世凯),推者、受者皆以国利民福为前提,而无丝毫成见存于胸中,执事坦白之襟怀,尤超华盛顿而上之。 《申报》
(1)根据材料一、提炼甲午战后商业广告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份报刊对袁世凯形象的不同报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不同报道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至改革开放前,党和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得以顺利推进的原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文化源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秦汉、唐宋等时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礼仪、孝道、忠诚等道德观念,倡导中庸之道、和谐共生等哲学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任媛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根据材料,围绕“春秋至唐宋儒学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文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7题答案】
【答案】(1)原因:疆域辽阔;各地区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或不平衡性);统一的经济基础薄弱;地理条件限制;交通及通信相对落后;地方官员权力较集中。
(2)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颁布“左官律”“附益法”;打击地方豪强;任用酷吏管理;设十三州刺史;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思想上:尊崇儒术。
【18题答案】
【答案】(1)信息:企业广告意识较强;民族工业发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民族工业发展;国人爱国意识较强;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任答3点即可)
(2)报道:《大公报》评价袁世凯起初支持君主立宪,后又支持民主共和,是个投机之人;《申报》引用孙中山的话评价袁世凯是“远超华盛顿”的政界翘楚原因:两份报纸的立场不同;对袁世凯的认识不同;目的不同。(任答2点即可)。
【19题答案】
【答案】(1) 成功: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思想;八字方针的提出;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失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掀起“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文化大革命”。
(2)原因: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探索实践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进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开展改革开放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论题:春秋至唐宋儒学内涵不断丰富。
阐述: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礼”,其核心是恢复周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认为统治者要以民为本。荀子则强调“礼”的重要性,同时也吸收了法家的一些思想,主张礼法并用。到了秦汉时期,董仲舒融合了阴阳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学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唐宋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来认识和把握“理”。从春秋到唐宋,儒学不断吸收其他思想的精华,内涵日益丰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总之,从孔子的“仁”“礼”,到孟子的“仁政”、荀子的礼法并用,再到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及宋代理学对“理”的阐释,儒学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丰富,终成文化精髓。
示例二论题:春秋至唐宋儒学社会地位总体上得到提升。
阐述:春秋时期,儒家学派虽然创立了,但在当时社会动荡、诸侯争霸的背景下,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但处处碰壁。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虽然有所发展,但仍然受到其他学派的挑战,如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等,在各国变法中,法家思想更受青睐。到了秦汉时期,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者受到重用,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材。唐宋时期,儒学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使得儒家思想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春秋到唐宋,儒学的社会地位经历了从低谷到高峰的转变,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总之,儒学在春秋时未受到重视,秦汉时儒学地位有起伏,唐宋时儒学地位通过科举等得到巩固,从低谷走向高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精神支柱,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儒学地位的总体上呈上升态势。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文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