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
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缝纫工具——骨针,除此之外,在墓葬中还发现了石珠、鱼骨等装饰品。这体现了当时( )
A.社会分工明确 B.审美观念萌发
C.原始农业出现 D.产品出现剩余
2.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法家思想的发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
3.如表为考古出土的战国时期生产工具一览表(部分)。这可佐证当时( )
出土地点 生产工具总数 (件) 铁农具数(件) 铁农具所占百分比
敖汉旗老虎山(内蒙古) 36 35 97.2%
辉县固围村(河南) 约69 58 84.1%
长沙、衡阳61座墓(湖南) 21 17 80.9%
长治分水岭(山西) 31 21 67.7%
兴隆寿王坟(河北) 85 52 61.2%
平乐银山岭(广西) 约170 91 53.5%
A.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
B.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C.各地区经济交流频繁
D.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4.下图为北魏六镇(即军镇,军政合一的地方机构)示意图。北魏前期军镇将兵选拔备受重视,将士可免除赋税和徭役;孝文帝迁都后,许多内迁的拓跋氏贵族当上了高官,与汉族高门地主把持朝纲,留在六镇的鲜卑贵族受到冷落,失去升迁机会,不良情绪滋长、不法行为日盛。这能够说明孝文帝改革( )
A.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B.在民族对抗中失去原有意义
C.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D.为以后北魏的分裂埋下隐患
5.两宋市舶条法规定,市舶司要对所有货物(外国贡物除外)先进行抽解,即从舶商货物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国家的税收。未经抽解,舶商不能私取货物。经过抽解后,政府还会强制购买部分或全部的货物,此举称为“博买”。这一制度()
A.规范了贸易市场秩序 B.打破了抑商政策
C.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 D.增加了财政收入
6.下图为清朝咸丰、同治时期地丁银征收示意图。该图可用于说明( )
咸丰、同治时期地丁银征收示意图
A.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朝统治
B.洋务运动推动近代社会经济发展
C.列强侵华导致自然经济日益瓦解
D.清政府通过改革开辟新赋税来源
7.新文化运动之初,新旧双方围绕着“国性说”展开激烈争论。一方认为,作为“国性之灵魂与特质”的孔子之道具有永恒性;另一方则认为,国性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不断变化的,旧时代的国性要接受新时代的改造,对于曾经被奉为神圣信条的孔子之道来说也是如此。新旧双方的争论在当时( )
A.彻底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B.纠正了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之处
C.促进了思想界对儒学的扬弃
D.直接导致尊孔复古逆流的破产
8.据《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在1940年,华北日军战斗伤亡达3.6万余人,其中2.8万人为八路军杀伤……1940年以后,华北日伪军的“扫荡'”行动更加野蛮,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这表明( )
A.局部反攻成效显著致使日军疯狂反扑
B.敌后作战的胜利引发日军战术的调整
C.正面战场的配合推动敌后局势的变化
D.日军战略失误导致抗日形势发生转变
9.下图是著名版画家江枚的漫画。下列标题中最契合该漫画主题的是( )
A.《枪杆子里出政权》 B.《把敌人赶回三八线》
C.《反内战反饥饿》 D.《还我河山》
10.2023年9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来华访问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举行会谈,共同见证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经贸、教育、旅游、科技、卫生、航天、民航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此次会谈成果说明( )
A.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始建立 B.睦邻友好关系的新突破
C.区域集团化出现了新发展 D.双边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11.在古罗马,大道上往往矗立着很多专门刻有地名和距离的里程碑;从奥古斯都开始,有的里程碑碑文前部为皇帝头衔,后部为两地地名和距离,有的里程碑则仅有皇帝头衔而无地理标识。这一变化( )
A.折射出罗马政治体制的变革 B.说明罗马境内经济联系加强
C.证明了罗马统治范围的扩大 D.表明罗马对行省的控制削弱
12.据朗希曼在《拜占庭文明(1959)》中所说,在12世纪之前,拜占庭有两部译自阿拉伯文的小说,其故事来自于印度的《七名智者和小公主》。大马士革的约翰(675—749年)在与阿拉伯人长期共同生活的环境中,写出了《巴尔拉姆与约瑟法特》,仿效佛本生故事的模式,讲述了一个伊斯兰王室的王子接受基督教的故事。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拜占庭文化融入了阿拉伯文化
B.基督教与阿拉伯文明间相互排斥
C.拜占庭与阿拉伯文化相互影响
D.区域文明在交流中存在交融趋势
13.17世纪,曾经仅有权贵之士才能享用的砂糖,已经走入偏僻村庄的小商店。砂糖创造了巨大 的社会财富,但这都是通过对大量非洲奴隶的残酷剥削而实现的。数万吨糖被运往欧洲的精 炼厂进一步加工,最终销往整个西欧乃至全世界。近代砂糖贸易主要有利于( )
A.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亚非拉各洲制糖业的发展
C.世界贸易格局的改变 D.提升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
14.如图为尼德兰画家马赛斯创作于1529年的作品《放贷者和他的妻子》。画中的放贷者正仔细地称量着金币,妻子手里翻着圣经,目光则注视着丈夫手中的钱币。该作品能够反映( )
A.拜金主义成为普遍现象 B.价格革命冲击封建秩序
C.道德观念摆脱宗教束缚 D.社会变革影响世俗生活
15.2016年,科技类期刊《自然》发表的一项统计显示,2009年,有关人类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中,欧洲各族裔的基因数据占比为96%;2015年,这一占比下降到81%,但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原住民人群的基因组样品占比不到4%。上述现象可用于说明,当代( )
A.新殖民主义的危险性 B.欧洲霸权地位的重建
C.高新技术推广的加快 D.南北国家的发展差距
16.2022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G20)国家领导人再次相聚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在“共同复苏、强劲复苏”的主题下,借助今后几年发展中国家连续轮值G20峰会的有利条件,协同“金砖+”合作机制,加快合作成果转化。将极大地促进G20全球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根据材料回答全球治理机制变化的背景( )
①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二十国集团积极致力于构筑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共同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这些挑战
④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促进多极化趋势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消灭南汉之后,宋廷即沿唐制,在广州设置了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之后又陆续在杭州、明州、泉州和秀州等地设置了市舶司。为吸引外商来华,宋太宗曾“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诸国勾招进奉”。当时大型远洋海船贸易范围已拓展至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及欧洲、非洲的部分地区。对来到中国的外商,宋廷照顾得很周到,使其能安心往来贸易。宋朝的海外贸易输出的主要是丝绸、瓷器和漆器等日用品,输入的以香料、药材和珍宝等物品为主。海外贸易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改编自王伟超《试论宋代经济的三驾马车》
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对整个欧亚大陆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潜在的可能却从未实现。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宋代经济大发展,特别是海外贸易等方面的发展,使中国经济水平明显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到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改编自樊树志《国史16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斯塔夫里阿诺斯、费正清对宋代海外贸易的看法。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科技赶超战略,并明确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技术援助方式是主要途径,引进的重点是电力、冶金、机械、军工;60年代中国的技术战略转向自力更生,同时开始寻求从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引进技术,涵盖了石油、化工、电子和精密机械等领域,仍以成套设备引进为主;70年代中国制定了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进总价达43亿美元成套设备的“四三方案”。这些大规模的集中引进夯实了我国技术设备基础,加速了我国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康荣平、杨英辰《新中国技术引进40年述评》等
材料二 1985-1989年我国技术引进的合同数(单位:项)
年份 关键和成套设备引进 技术许可 顾问咨询和技术服务 合作生产
1985 419 314 54 38
1986 312 306 77 34
1987 261 235 54 25
1988 208 169 46 10
1989 190 96 27 11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1》
——摘编自贺俊等《创新体系与技术能力协同演进:中国工业技术进步7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在引进技术方面的阶段性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技术引进方面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技术引进的成功经验。
19.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继展开,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注重的是个人内心对上帝的认知转变,“教会的权威慢慢地但确实地在人心中削弱,个人开始表露出独立思考精神”。
——摘编自杨渝玲《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
材料三 启蒙时代的哲人……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文艺复兴得以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挑战中世纪神权统治的基本形式。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
(3)材料三中的“理性”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D D A C B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A D D B
17.(1)表现: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
原因:宋朝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并通过立法保障贸易发展;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2)看法:宋代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但是没有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
18.(1)阶段性特征:50年代主要依靠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技术援助,重点在电力、冶金、机械、军工;60年代转向自力更生,同时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涵盖石油、化工、电子等领域;70年代大规模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设备。
成因:50年代中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密切,依赖其技术援助;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被迫自力更生,同时寻求西方技术以弥补不足;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为引进西方技术创造了条件。
(2)变化:1985-1989年间,中国技术引进合同数逐年减少,尤其是关键和成套设备引进显著下降,而技术许可、顾问咨询和技术服务、合作生产等形式的引进比例相对增加。
(3)成功经验:坚持自力更生与引进外援相结合,利用国际环境变化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根据国内外形势调整技术引进策略,逐步从单纯引进设备转向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通过引进技术促进国内技术能力提升和工业化进程。
19.(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形式: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
(2)核心思想:因信称义(或信仰得救)。
(3)说明:理性代替人性成为核心理念,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4-2025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