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考试结束前
历史试卷
考查范围: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经济与社会生活
考生须知:
1.本卷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唐朝实行的“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是(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2.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在80年代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联邦德国
D.日本
3. 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认为,德法之间的仇怨,“是一个魔鬼的圆箍,一个邪恶的圈套,非破除不可”。戴高乐则表示,“必须尝试把历史进程颠倒过来,使我们两个民族言归于好,并使他们的力量和才能联合起来”。法德的和解
A.消除了资本主义阵营的矛盾
B.加速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C.促进了西欧经济联合的进程
D.表达了消除民族主义的设想
4. 阿拉曼战役前夕,隆美尔飞回柏林求援。希特勒避而不谈增援的事,却授给他一根元帅手杖。希特勒未提供增援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怀疑隆美尔的军事指挥能力 B.苏德战场激战正酣难以增援
C.防备英美盟军乘机在西欧登陆 D.轰炸英国本土受挫元气大伤
5. 当德国1940年4月9日入侵挪威和丹麦的时候,时任苏联外长的莫洛托夫即在当天早晨对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说,“苏联政府谅解德国被迫采取的措施”,“我们祝德国在它采取的防御措施中取得完全成功”。材料主要反映了
A.苏德两国已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B.德国得到世界正义力量的支持
C.苏联牺牲他国利益以避战自保
D.苏联正在加紧建立“东方战线”
6. 下表是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
1965 1970 1975 1979
家庭总收入 100 100 100 100
集体农庄的收入 39.6 40 43.5 43.7
个人副业收入 36.5 31.9 25.4 26.9
家庭总支出 100 100 100 100
购买食物、衣物 58.9 55.1 47.9 50.3
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教育、医疗) 14.0 15.0 16.0 14.5
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
A.庄员生活总体水平较低
B.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稳步上升
C.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7. 1952年,中国近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为了改变上述情况,政府
A.发动“银元之战”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D.发动“大跃进”运动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如表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 )
亚洲 除日本外,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非洲 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
拉丁美洲 除殖民地外,宣布独立的国家实际上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
A.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B.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D.列强之间矛盾激化
9. 下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目录(部分),目录第一章的标题应是
第一章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思想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第五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 ……
A.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B.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C.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D.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10. 近年来,经济区域集团在国际舞台上不仅扮演着经济角色,而且扮演着政治角色。各集团成员为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必然谋求政治上的联合,一些中小国家以集团化的形式和力量,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这表明
A.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形成
B.经济区域集团化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
C.经济区域集团已转向以政治合作为主
D.经济区域化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11. 关于黄巢起义前藩镇的作用,宋人认为:“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之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材料
A.肯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积极作用 B.认为藩镇是唐衰落灭亡的重要因素
C.基本否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作用 D.认为藩镇对唐统治有正反双重作用
12.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作战一直用“自卫战争”的名义。半年后中共中央第一次使用“人民解放战争”的名称代替此前所用的“自卫战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B.竭力维护和平大局
C.积极开展战略反攻 D.取得军事优势地位
非选择题部分
本大题共3题,完成题目要求。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周秦以来,中国形成了自创一格的“中华法系”,成为公认的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虽代有损益,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却始终未变。自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朝野上下,争言变法,于是有了新律之萌芽。法制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新政开场后,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三疏”中率先提出修订新律。1902年,清政府正式派沈家本、伍廷芳二人兼取中西,修订法律。1903年,设修订法律大臣,以“务期中外通行”为修律原则,参照古今,以“中国法律与各国参互考证”制定中国新法。1910年,清政府删改《大清律历史》,改革“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律结构,又根据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原则,试行“政刑”分离,司法独立,中国之司法、行政分立自此而始。虽然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旧观念旧势力的抵制,但是它提出的许多刑名至今仍被沿用,其中体现的近代法律精神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法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法制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1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岁取登第者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定制,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此外,废除了唐代的公荐制度,考试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殉私的新制度.时省试中多次落第者另立名册上报皇帝,特许他们可陪同参加殿试.考试及第后,考生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北方士人长于经学而短于诗赋,而南方士人则反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以便为变法培养和选拔人才。
——摘编自《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等
材料二 康有为曾痛陈八股取士之祸.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通过光绪皇帝,废止八股文章.1901年,清廷宣布科举改制: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五经.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1905年清廷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原为科举而备的专项钱款均先后拔充兴办学堂之用.1895年以前,全国仅有新式学堂20所,1895一1898年又增19所,1905年达到8277所,以后每年增加10000多所。新式学堂学生从1904年近10万人,1909年高达近164万之众.他们立志“以制造新国民为起点,以组织新政府为终局”,“把过时的满清君主专制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摘编自《千年科举制的崩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分析出现这一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科举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简析晚清科举制改革的影响。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下旬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中旬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之后,中国第九战区召开了大规模的庆祝大会。另在此役结束后不久,美国即宣布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同盟国亦决定任命蒋中正为盟军“中印缅战区”最高统帅,次月,蒋中正访问印度全力游说印度加入同盟国阵营,因印度各界受此战中国大胜的影响,最终印度同意加入同盟国。随后,英美两国宣布废除对话不平等条约。在此之后的两年内,日军再也没有向第九战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然而,第九战区部队尤其是长沙一线守军由于长期相持亦放松了警惕,日军则在此战后总结了经验教训,于是在1944年的长衡会战中,日军经过充分准备,集中主力20余万人向第九战区发动攻势,并改变进军策略,改由湘江逆水而上夺取岳麓山炮兵阵地,在1944年的第四次长沙会战中日军成功攻占长沙,并在整个长衡会战中将第九战区击溃而使其至战争结束都再无反击能力。唯在衡阳保卫战中,第十军孤军坚守衡阳长达47天并重创日军,大大延缓了日军打通其“陆上交通线”计划受挫,令日本国内生产原料匮乏,从而为中国军队会同盟军在滇西和缅北的反攻作战及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作战创造了战略优势。
——摘编自《第三次长沙会战》等
(1)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