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一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3月考历史试题
第1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5小题,共70分)
1.周公总结前朝治乱的经验教训,指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强调“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把民情和上天意志相连。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
A.对施政理念的理性思考 B.已经摈弃传统的天命观
C.践行了儒家的政治主张 D.力图遵循原始民主传统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些诗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
A.崇德尚贤 B.家国情怀 C.天下为公 D.革故鼎新
3.荀子主张“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韩非子提出“观其所举,然明主不羞其卑贱也,以其能为可以明法,便国于民,从而举之”;墨子主张“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与之爵、重予之禄”。他们的思想主张()
A.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B.助推社会转型的演进
C.促进中央集权的建立D.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
4.战国时期,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然而西汉时期,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成为常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
A.说明儒家思想确立为主流思想B.是南北长途贸易发展的结果
C.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密切相关D.反映汉代文化趋于政策宽松
5.秦统一六国后倡导“皆为郡县”的大一统政治文化,对“六国后”采取迁徙、降其身份、转化利用等高压政策;汉初统治者则继续实行秦代迁徙六国贵族的政策,并辅之以“因俗”治理,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西汉政权全面继承秦朝的国家治理政策B.战国区域政治文化的延续影响国家治理
C.社会舆论上对六国的同情影响行政决策D.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共同影响政治判断
6.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黄河流域已经大致归并为关东(山东)、关西(山西)两个文化倾向有所差异的基本文化区。杨雄(前53-公元18)《方言》中的某些关东、关西的方域语汇,到东晋郭璞为《方言》作注时已成为通语。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
A.国家一统的社会影响B.民族交融的客观作用
C.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黄河流域的中心地位
7.以下为唐代《五经正义》中的部分论述。其论述的核心是()
以天德立号,王者可以同其德焉,所以可称于帝,故继天则谓之天子
君子者(统治者),言其可以居上位,子下民,有德之美称也
德是福之道也......为政之道亦犹是,为善政得福,为恶政得祸
A.古代圣王都具有美德 B臣子要有服从的美德
C皇帝统治人民是天意 D君主立德慎德的必要
8.以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他们把人的幸福还原为平等的个体诉求,倡导重欲、尚利、贵私价值取向,不再把幸福的维度局限于封建道德的枷锁之内。他们的这些主张()
A.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 B.反映了正在成长的市民意识
C.突破了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9.佛教传入中国,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统治者开展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了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出现这一结局的原因是
A.儒学实现突破,彰显文化自信 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改变 D.佛教颠覆传统观念,不为社会重视
10.唐宋以来的名家主流绘画多以蜀葵来表达忠君报国的情怀,宋代莫高窟壁画中甚至出现了蜀葵占据佛龛内外除佛、菩萨、弟子之外几乎所有空间的现象,每个龛内都满绘蜀葵,颇为壮观。这体现出()
A.佛教在传播中走向世俗化 B.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
C.儒家思想渗透于宗教艺术 D.国家统一和文化多元
11.明代徐光启认为战争要靠实力决胜,重视西洋火器的研究、制造和使用。他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练新军期间,曾采用西法制造火器军械,以提高明军的御敌能力。这()
A.反映出边防形势异常严峻 B.体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
C.折射出经世致用理念盛行 D.实践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12.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6卷在1607年即由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完成,但其余部分直到1857年才由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和英国人伟烈亚力合作译完。这主要是由于
A.国家对外政策影响 B.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C.西学东渐过程曲折 D.传统科技陷于停滞
13.1865年前后,六十余岁的斌椿作诗写道:“卫公(指美国使节卫廉士)来京师,赠我《联邦制》。才士丁韪良(美国传教士),著书讲文艺。初如井底蛙,开编犹愤愤。书云地形方,主静明其义。岂知圆如球,昼夜如斯逝。”该诗可用于说明,当时()
A.列强对华文化输出成效显著 B.欧美对华利益争夺日趋激烈
C.传统知识分子出现转型迹象 D.美国企图对华移植美式政体
14.1903年,晚清白话文运动以白话文写作为主要手段(工具),以白话报刊为主阵地(载体),民国初年迅速蔓延至白话教科书、白话告示、白话宣传品等,自然也包括白话小说、戏曲、通俗歌诗等文学体裁。这说明清末民初()
A.知识分子积极推动文学革命 B.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日益深入
C.各种进步势力达成改革共识 D.有识之士注重对国民的思想启蒙
15有学者认为,1861至1894年中国社会思想的总体特点,可以归纳为四个关键词,即危机、开放、自强与觉醒。对该时期“觉醒”认识最为到位的应是()
A知识界对中国文化所处态势的感知 B士大夫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识
C国人对向西方学习重心所在的思考 D中国主动适应社会变局的行为
16.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是()
A.创造了古老的文字,文学作品中都有神话故事
B.建筑艺术深受宗教影响,体现对来世的渴望
C.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都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法律成就
17.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传教之初即承认犹太教徒、基督徒为“有经典的人”。欧麦尔时代(穆罕默德最忠实的信徒),每征服一地,欧麦尔必嘱咐战士宽待基督徒。在攻打埃及之前,欧麦尔还特意嘱咐将士:“你们若进入埃及,必须善待科普特人。”这些举措()
A.实现了民族间的和睦B.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旨在丰富阿拉伯文化D.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传播
18.在古希腊悲剧中,往往是主人公虽然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但受控于命运而致结果凄惨。民众在观剧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怜悯之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进而思考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悲剧性命运。这反映了古希腊悲剧()
A.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B.强调故事情节的丰富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促使自我意识的觉醒
19.在罗马,私人法学家的意见在案件裁决中起重要作用,因为担任法官的官员一般都不是专业的法学家。法学家可以有多种形式表达他们的主张,有时是回答具体的法律问题,有时写成法学教材或专著。这些私人见解被国家法官所引用采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后来还被收入《民法大全》。据此推断()
A.罗马法诉讼程序不断优化B.私人法学家主导司法裁决
C.法官不具备专业司法能力D.罗马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0.12世纪末到14世纪初,在法国一种近似笑话的小故事诗逐渐盛行,它通常嘲讽揭露教士贪婪、狡诈等劣迹,也描写市民和农民的机智、美德和反抗精神。小故事诗的流行反映出当时()
A.骑士文学走向衰落 B.教权和王权矛盾激化
C.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D.古希腊罗马文化复兴
21.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A.主张选择性学习中华文化B.力图摆脱自身的藩属地位
C.捍卫本国文化的主导地位D.极力推崇中国的传统文化
22.日耳曼统治者在灭亡了西罗马之后却主动学习了古罗马以法治国的统治理念,“作为征服者反而被被征服者所征服”,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日耳曼人认识到自己的落后B.农耕文明比游牧文明更加优越
C.罗马法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D.日耳曼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23.17世纪,马尼拉地区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墨西哥,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墨西哥的劳动力短缺危机,扩大了瓷器以及白银贸易,而马尼拉人口迁移也为菲律宾带来了高产作物和大量商品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美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B.殖民扩张加强世界联系
C.亚美两洲生活水平相当D.人口迁移促进经济发展
24.下表是北美人口统计(单位:万人)该地区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年)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 75.0 22.3 2.7 100.0
1820 32.5 788.4 177.2 998.1
1860 16.0 2724.0 400.0 3140.0
A.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联系加强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D.三角贸易促使美洲黑人大量增加
25.如表是1650-1900年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变化表(单位:%)其中代表美洲的是()
A.AB .BC .CD .D
26.国家的名称中往往隐藏着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下表为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由来。这反映出拉丁美洲()
国名 委内瑞拉 Venezuela 危地马拉 Guatemala 巴拉圭 Paraguay 哥伦比亚 Colombia 秘鲁 Peru
命名语言 西班牙语 印第安语 古瓜拉尼语 拉丁语 克丘亚语
原意 小威尼斯 森林之国 河流名称 哥伦布之国 玉米之仓
A.文化特征多元B.传统文明没落
C.殖民色彩浓重D.政局动荡不安
27.清朝的传统国策是严禁人民移居国外,视移民为“弃民”;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规定中国可派员前往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形,两年后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派驻领事。清政府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重视华工的利益B.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D.中国逐渐接轨近代世界
28.亨廷顿说:“世俗主义者真纳成为把伊斯兰教作为巴基斯坦国基础的热情倡导者。盎格鲁化的李光耀学会了汉语普通话,并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儒教促进者。信仰基督教的锡兰政治家班达拉奈克皈依了佛教并求助于僧伽罗民族主义。”这说明,西方文化的扩张()
A.受到非西方国家的顽强抵抗B.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边缘化
C.未能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D.体现了近代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29.下图为二战后部分时期美国移民来源地的变化情况。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A.美国经济的强大吸引力B.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C.美国多元文化的包容性D.冷战导致难民涌入美国
30.如图为汉代外来词来源分布图(单位:个)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汉代()
A.中国与欧洲已开始有直接贸易B.丝绸之路保持了长期繁荣
C.对外交往和民族交流得到发展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31.东晋南朝时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都远超前代。东晋与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贸易往来:南朝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这种现象主要缘于()
A.抑商政策的松动B.造船技术的进步
C.江南经济的发展D.丝绸之路的开通
32.下图所示文物大量出现于隋唐墓葬之中,宋代时期的墓葬中则极为少见。这一现象()
A.体现出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B.是政府外贸政策转变的缩影
C.主要源自于丧葬文化的转型D.反映出主要贸易通道的变化
33.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16世纪后,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以上现象反映了()
A.西方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差异B.茶叶成为国际贸易主要商品
C.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D.新航路的开辟沟通全球贸易
34.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材料主要说明了()
A.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B.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D.世界贸易推动资本流动
35.19世纪后期,华茶输出几乎占国际茶叶市场之半,但到1900年,印茶的输出额超过华茶。至清末民初,英属印度成为国际茶叶第一出口大国,英属锡兰上升为第二位,中国则下降为第三位。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饮茶习俗的变化B.殖民地的生产专业化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中华文化影响力下降
第11卷(非选择题)
材料题(第11卷共2大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中国古代文化概览
材料
时期 发展特征
先秦 中国文化的孕育和奠基时期:由迷信天命到敬德保民、注重礼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民族认同等
秦汉 中国文化的成长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民族间交往增多等
魏晋-隋唐 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
宋元 中国文化的渐变时期:
明清前期 中国文化盛极而衰的迟暮时期:专制的强化致使思想僵化、集大成与僵滞并存等
-据郑师渠等《中国文化通史》
任选一个空白时期进行补写,并说明理由。(要求:补写内容简明扼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唐宋凤首壶的变迁
唐初胡风盛行,一种被称为胡瓶的银质带把壶沿丝路传入中原,这便是唐三彩凤首壶的原型。到目前为止,中国境内出土的胡瓶实物主要分布在宁夏和内蒙古等地区。金银在唐代属贵金属,金银器难以走入寻常人家,陶瓷烧造无疑提供了一个解决途径。唐三彩凤首壶在继承“粟特式胡瓶”形制特征的基础上,所饰纹样明显汲取了本土化的艺术元素。
莲花纹是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东传的纹饰,而后逐渐演变为世俗化的装饰纹样,整体装饰更为典雅华美。
宋代凤首壶则以青白釉色为主调,饰以简洁的花草纹,恬静淡雅的格调是宋人审美趣味的直接体现。考古发现的宋代风首壶主要分布于广东和福建,安徽、江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北宋时期为满足陶瓷外销的市场需求,广州西村窑应运而生,生产的凤首壶数量较多,远销海外。
-摘编自罗佳《唐宋陶瓷风首壶所见丝绸之路艺术交流》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宋时期凤首壶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结合唐宋风首壶的变迁,谈谈你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认识。(3分)
3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5小题,共70分)
1-5ABBCB6-10BDBAC
11-15BACDA16-20ADDDC
21-25ADDBC26-30ADCBC
31-35CDCBB
二、材料题(第11卷共2大题,共30分)
36【答案】示例一:魏晋隋唐,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儒释道三家并立、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南北文化地域特征明显等。(2分)
理由:魏晋时期,道教发展、佛教盛行,儒学在面临冲击的同时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获得了新的发展,融合儒道思想的玄学出现并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推动儒学复兴。(4分)
魏晋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增强,推动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政策开放,民族交融持续发生,同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传播广泛。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国家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南北对峙是基本格局,南北文化地域特征明显。魏晋时期的文化也为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9分)
示例二:宋元,中国文化的渐变时期:程朱理学成为主导思想、市民文化兴起、科技发达等。(2分)
理由:宋代,儒佛道学说互相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程朱理学的地位在南宋后期不断上升,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学术,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4分)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南宋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市民文化兴起反映了新兴的市民阶层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也高度繁荣,其中指南针等科技的应用和传播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9分)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先秦至明清的中国文化。首先,根据题干要求,从“中国古代文化概览”中的空白时期任选其一进行补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如选择“魏晋-隋唐,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进行补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此时期文化特征是:儒释道三家并立、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南北文化地域特征明显等。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魏晋-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融合与发展、民族交融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南北文化地域特征明显等方面的具体成就或表现,以此说明选择的理由。
还可以选择“宋元,中国文化的渐变时期进行补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此时期文化特征是:程朱理学成为主导思想、市民文化兴起、科技发达等。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宋元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并占据统治地位,深刻影响后世;商品经济发达,市民文化兴起;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或成就,以此说明选择的理由即可。
37【答案】(1)变化:形制结构和装饰风格从“异域化”走向“本土化”;流播区域由西北到东南;材质从金银到陶瓷;审美趣味从典雅华美到恬静淡雅;逐渐走向世俗化。(任意3点,共6分)
原因: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渐繁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佛教传入;理学兴起。(任意3点,共6分)
(2)认识:唐宋凤首壶的变迁反映了丝路文化从输入、融合、创新到再输出的过程。在文化的交流传播过程中,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并融入本土文化加以创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3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一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