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答案)

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本卷上一律不得分。
3.双选题有两个正确选项,三选题有三个正确选项,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少选不得分。
一、时空里的重大会议(26分)
人类历史上召开过各种各样的会议,其中不乏有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议。
1.请将上述重大会议与其召开地进行匹配。(填涂字母,12分)
② ③ ④ ⑥
2.历史上的重大会议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请结合所学进行匹配。
(1)确定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关键会议是( )( 单选,2分)
(2)欧洲列强为瓜分非洲召开的会议是( )( 单选,2分)
(3)挽救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会议是( )( 单选,2分)
3.推动二战胜利并构建二战后国际格局的重要会议除了开罗会议外,还有0(双选,4分)
A.巴黎和会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这些历史上的重大会议?(4分)
二、“时间”的历史演变(24分)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计时工具,也有不同的时间观念,时间标准的变化折射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某校兴趣小组以“钟表与时间的演变”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
【步骤一:小组同学整理了钟表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钟表”的演变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依据自然现象来划分时间。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出现,它们最初只有时和刻,多为教堂的塔钟。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1884年 以格林威治时间为世界标准时建立全球时区,为全球钟表“校时”。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出现具有计时、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
1.根据材料一,钟表的变化可以说明(( 三选,6分)
A.科技进步推动了钟表革新 B.钟表发展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C.钟表发展提高了女性地位 D.钟表普及反映时间观念的增强
2.钟表自明末传入中国,清朝内务府在乾隆年间制定的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它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的“时”“分”结合起来。这体现了0( 双选,4分)
A.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并存 B.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特点
C.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D.清朝文化产业融入世界
【步骤二:小组同学对“为何国际标准时间是以英国的格林威治时间为准”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材料二:自大航海以来,欧洲各国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本初子午线,形成多条本初子午线并存的局面。19世纪,工业化和全球贸易的发展则使社会经济生活变得更加复杂,使社会交往更加频繁,仅在1851年伦敦博览会期间,坐火车旅行的人多达600万。原有的时间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交往需要。1847年,几乎所有的英国铁路公司都采用了格林威治时间。到1880年,格林威治时间成为英国的法定时间。1884年,在美国倡议下,国际子午线大会召开,通过了以格林威治时间为世界标准时以建立全球时区的方案。
-整理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3.根据材料二,分析格林威治时间成为世界标准时的原因。(6分)
4.1902年,清政府正式以东经120°时间为“中国口岸通用时刻”,以满足外国对所掌控的中国航运、铁路等行业的时间统一需求;1949年,新中国将原“中原标准时间”(东八区区时)正式更名为“北京时间”,作为全国统一标准时间。这说明()( 单选,2分)
A.近代中国一直主动融入世界 B.新中国实现主权独立
C.近代中国政府重视沿海发展 D.新中国发展重心西移
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时间”演变的认识?(6分)
三、时段下的历史解释(21分)
史学家布罗代尔将历史时间分为三种(如下表),三种时间及其所对应的历史事物共同影响历史进程。某学习小组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原因之探”为例,探究不同的历史时间对历史的解释作用。
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列表
时段名称 时段特征 事物举例
地理时间 (“长时段”) 针对在历史进程中演变缓慢的历史 事物而言,多用世纪衡量。 地理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等
社会时间 (“中时段”) 针对变化较地理时间明显但又相对稳定的历史事物而言,多为10年到100年。 经济制度和战略政策等
个体时间 (“短时段”) 针对变化频繁的历史事物而言。 具体政治、军事事件及突发事件等
(一)时段理论下的史料
兴趣小组找到以下六则材料,请根据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对史料进行分类。
材料一: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根据《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图册》必修第一册绘制
材料二:惟攘外应先安内.....不先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御侮。
-蒋介石《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电》(1931.7.23)
材料三:皇国欲开拓他邦,必先吞并支那(中国).....以支那国之满洲(中国东北)为最易。
-[日]佐藤信渊(日本战略家)《宇内混同秘策》(1823)
材料四: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损失惨重。地震强化了开拓生存空间的军国主义思潮,间接加快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
-梁瑞敏《日本关东大地震与中国朝野的救援》
材料五: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业化道路,中国的市场和原料潜力日受重视。作为后起的且有封建残余的资本主义工业国,日本热衷于通过军事占领形成排他性的经济掠夺。
-白皋《日本近代大陆政策评析》
材料六:日本“大陆政策”,是指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中叶,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扩张总政策。
-苑基荣《浅析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思想渊源》
1.根据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将上述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原因的材料根据历史时间进行归类。(填空,8分)
“长时段”:、 ;“中时段”:材料六、 ;“短时段”:材料四、 。
(二)史料真伪中的解释
小组在史料搜集中,找到一则存在争议的史料。
材料七:惟欲征服支那(即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即东北);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日]田中义一《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田中奏折”)(1927.7.25)
2.有学者认为,“田中奏折”可能是中国情报人员伪造的日方文件。若该史料为伪造,依据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是否会影响对“九一八”事变原因的解释效力?请从“短时段”与“中时段”的关系角度说明理由。(5分)
(三)多时段视角里的因果
为更为全面地解释该问题,兴趣小组进一步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八:1929-1933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指数变化
国家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外贸缩减(%) 70 69.1 50 48 50
失业人数(万) 1700 600 300 85 300
-根据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整理
综合上述材料,请根据布罗代尔时段理论,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8分)
四、时代变迁中的儒学(29分)
儒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时代变迁下不断传承演变,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精神财富。
材料一: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等《论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儒学诞生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0(双选,4分)
A.文明的起源 B.社会大变革 C.礼崩乐坏 D.多民族政权并立
材料二: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1917年2月)
2.材料二表明李大钊0(双选,4分)
A.认为儒家学说已经不适应当下的现实需要
B.彻底否定了孔子及其学说在历史上的地位
C.相信只有马克思主义学说才能真正救中国
D.认为儒学被历代统治者用以维护专制统治
材料三: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3.材料三中,“朱熹的孔子”是指0( 单选,2分)
A.致良知 B.仁者爱人 C.天人感应 D.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四:据不完全资料统计,目前在日本各地存有孔子庙30多座。日本的孔子庙,学庙一体,既是孔学庙,又是学校,主要为大力普及儒学,利用儒学为政治服务。
-沈立新《孔子影响在国外-韩、日、美三国儒学纵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如何看待日本孔子庙的建立和普及?(4分)
材料五: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的斡旋下,千年恩怨的伊朗和沙特实现和解,为通过和平途径解决争端树立了榜样。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儒学传承演变的看法。(15分)
2024学年第二学期学业质量调研
高三历史
参考答案
一、时空里的重大会议(26分)
1.①A,②E,③B,④D,⑤C,⑥F(12分)
2.(1)F(单选,2分)
(2)A(单选,2分)
(3)E(单选,2分)
3.B、C(双选,4分)
4.历史上的重大会议往往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矛盾、政治危机或重大转折的产物。它们在关键时刻推动政策、思想、制度、意识形态或国际秩序的变革,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4分)
二、“时间”的历史演变(24分)
1.ABD(三选,6分)
2.AB(双选,4分)
3.原有时间体系的弊端;全球贸易的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下现代交通和通讯事业的推动;格林威治时间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英国实力的强大和美国的推动。(6分)
4.B(单选,2分)
5.人类计时工具和计时标准(钟表精确度、功能的变化)的不断演变折射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体现了英国的霸权地位;生产方式变革引起了人们时间观念增强,时间标准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社会来临的结果;时间标准化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交流频繁,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时间的标准化体现了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进程,人类从分散到整体的进程;(6分)
三、时段下的历史解释(21分)
1.“长时段”:材料一、材料三 “中时段”:材料五
“短时段”:材料二。(每则材料对应正确2分,8分)
2.(判断与理由要契合,作出论述的判断给1分,论述给4分,5分)例:
不影响解释效力。材料七田中奏折”系短时段因素,是影响“九一八”事变的偶然原因之一;而日本侵略更多是受到大陆政策、军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等中时段因素的驱动;所以即使“田中奏折”是伪造的,仍然可以从中时段因素及关东大地震等短时段因素共同解释。
不影响解释效力。材料七“田中奏折”系中时段因素“大陆政策”的延续,即使“田中奏折”是伪造的,也不影响从大陆政策、军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等中时段因素与关东大地震等短时段因素结合解释日本的侵华。
会弱化解释效力。日本侵略是多种时段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若奏折非日方真实意图,则首先会削弱短时段因素的解释效力;其次“田中奏折”体现出长时段扩张思想和中时段大陆政策在短时段的具体表现,若其为伪造,则将整体削弱扩张因素在长、中时段的解释效力。
3.观点2分,论述6分,共计8分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长、中、短多种时段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括,2分)
从长时段(地理时间)分析,多火山地震的地理困境及其形成的“生存危机意识”所转化的对外扩张思想形成深层驱动;从中时段(社会时间)分析,明治维新遗留的军国主义、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性缺陷和扩张思想转化而成的大陆政策,形成日本侵华的根本性驱动;从短时段(个体时间)分析,关东大地震和经济危机成为日本三十年代侵华的诱因,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和列强忙于应对经济危机为日本制造侵略的“可乘之机”。(分论,6分)
所以,长时段的地理焦虑与扩张思想、中时段的经济危机与军国主义膨胀、短时段的国际国内契机,形成“结构-局势-事件”的合力,最终导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四、时代变迁中的儒学(29分)
1.BC(双选,4分)
2.AD(双选,4分)
3.D(单选,2分)
4.日本孔子庙的建立和普及反映了儒学在日本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起到的辐射作用;是儒学与日本社会政治有机结合的结果。(4分,每点2分,任意2点4分)
5.本题从观点与论证、材料与史实、叙事与逻辑等方面综合评分。(15分)
参考观点一: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也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
参考观点二: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合理的诠释和转化,始终在动态演进中保持着永恒的生命力。
水平5:较充分运用材料,能多视角辩证认识儒学内涵与时代变迁之间关系。(13-15分)
水平4:能运用材料,辩证认识儒学内涵与时代变迁之间关系。(9-12分)
水平3:能运用材料,单角度认识儒学内涵与时代变迁之间关系。(6-8分)
水平2:史实运用缺乏,仅有儒学内涵与时代变迁之间关系的观点性论述。(4-5分)
水平1:单纯罗列史实,未能形成观点(0-3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