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八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六安二中2025届高三第八次月考
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据考古发掘,距今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了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
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样性和连续性
C.本土性和连续性 D.多样性和包容性
2.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下述主张的共同点是( )
思想家 主张
老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孟子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墨子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韩非子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A.重视以人为本 B.强调自强不息
C.崇尚天人合一 D.关注现实政治
3.历史学家陈苏镇指出:“在刘邦重建帝业的过程中,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显现出来,且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据此可知,作者意在强调( )
A.汉承秦制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B.郡国并行制存在时代合理性
C.东西文化差异决定汉初王国的设立 D.大一统还未成为时代的趋势
4.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棉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材料所述赋役制度( )
A.分夏秋两季征收 B.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负担
C.有利于农业生产顺利开展 D.极大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北宋时期,朝廷在如下图所示地区设置了大量堡寨负责屯田、护耕和疏通粮道。据此可推知,堡寨的设置( )
A.改善了内重外轻的军事格局 B.有效抵御了辽朝进攻
C.为戍边军队提供了后勤补给 D.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
6.1900年,梁启超曾说,“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这类对于奴隶性的认知,逐渐从个别的激烈批评蔓延开来,成为一种国人的自我观感。这说明了( )
A.国人痛恨清政府的腐败卖国 B.民族危机加深促进国人思想进步
C.民众思想认识的普遍提高 D.清政府新政已经具备思想基础
7.下面的漫画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传单,画中两个反动警察抓住一个青年学生,给他戴上手铐脚镣,图的两旁配有文字,上面写着:“你看他铁索郎当为的什么,为的是救他的国。他的国家岂不是我们的国家么,他肯为国受苦,我们应如何。”这反映出( )
A.民众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改变
8.鄂豫皖苏区的红色歌谣运动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谣,这些作品往往借用传统民间歌谣的曲调进行填词。例如《八月桂花遍地开》把民间情歌改为了“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哈,张灯又结彩呀哈”。此类歌谣的涌现( )
A.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表现形式 B.缘于中共开展土地革命的需要
C.意在进一步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改善了苏区民众的文化水平
9.下表列出了抗战前中国工业资本估值(单位:国币元)。表格信息反映了( )
类别 本国资本 占比 外商资本 占比
制造业 627812964 36.83% 1076700000 63.17%
公用事业 0 0% 277700000 100.00%
矿业 44296000 33.48% 88000000 66.52%
运输业 315167548 18.61% 1378136169 81.39%
各业总计 987276512 25.93% 2820536169 74.07%
A.本国资本与外商资本相互补充 B.官僚资本压制了民族工业发展
C.中国工业半殖民地化特征明显 D.政治腐败使国内营商环境恶劣
10.1964年,中共中央决定在三线地区开展“大三线”建设的同时,在一、二线省份各自的腹地开展以军工为主的“小三线”建设,要求把沿海城市的部分工业内迁。此举( )
上海市包建包产江西省小三线工程项目计划(部分)
建设项目 建设进度要求 投资总额(万元) 施工单位 包建包产单位
宜春第一机械厂 1965-1966年建成 1100 上海建工局 机电一局
新民机械厂 1967年全部建成 545 由江西省安排 仪表局
江西钢厂 1965-1967年建成 4400 上海建工局 冶金局
吉安化工厂 1965-1966年建成 1200 上海建工局 化工局
A.改变了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B.以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为出发点
C.旨在应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挑战D.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11.在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路威看来,“文明,不过是一件百衲衣。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印度、阿拉伯,什么地方的布条子都有......我们的现代文明更是从四面八方东拼西凑起来的一件百衲衣,与外界隔绝的民族之所以停滞不前只是因为十个脑袋比一个强”。该观点重在强调( )
A.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B.区域文明扩展的必要性
C.文明类型的多样性 D.美洲文明衰落的必然性
12.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民族语言时,把“神召”一词译为“职业”“天职”,从而使原来的“神的召唤”含有了对世俗日常行为的肯定评价。要求每个市镇都应设立一般的国民学校,开设阅读、书写、体格训练、唱歌及宗教等科目,并授以职业或家政的实习教导。马丁·路德的这一思想说明( )
A.世俗生活与宗教信仰严重的对立B.新教伦理成为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
C.人文主义的影响扩展至社会层面D.西欧基督教会的精神垄断已被打破
13.18世纪晚期起,拉美知识精英致力于传播卢梭等人的思想,呼吁将真正的民主制过程中的公共意志付诸实践;同时又将自己视为人民主权的化身,主张建立贵族共和国,认为民主制应是社会上层阶级强制推行的。这些主张( )
A.强化了拉美人民的民族认同 B.表现出拉美民主革命的局限
C.否定了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 D.印证列强在拉美的斗争激烈
1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虽然在十四和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却是从十六世纪才开始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主要是基于( )
A.人文主义的觉醒 B.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世界联系的加强
15.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却出现了无家可归者数量激增、老旧住房年久失修以及房价和租金居高不下等现象,以至于纽约市政府在2013年声称:“当前我们的保障性住房短缺已进入危机状态”。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社会稳定促进人口增长 B.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C.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 D.自由主义的再次兴起
16.二战结束后,欧美殖民帝国从独立的“新国家”领土撤退时,打着“科学与政治权宜之计”的旗号,忽视自然、民族与历史因素,人为地为这些“新国家”划定地图边界线。据此可知,欧美殖民帝国这一举动( )
A.为新兴国家发展埋下隐患 B.延缓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C.加剧了两大阵营间的矛盾 D.有助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初,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1941年夏,中原地区发生早见早灾;1942年后更严重的蝗灾、水灾、雹灾等交相并发,仅河南就受灾数十县。国民政府严控舆论,采取“军事第一”,舍民保军的残酷政策,灾情蔓延,救灾粮款迟迟未到位,灾区却已出现哄抬粮价的现象,灾民逃亡,瘟疫泛起,大量人口死亡,终酿成一场旷日持久的中原大灾荒。在美国等国际舆论的强大压力下,1942年8月,国民政府才开始转运难民;12月,当局划拨的2亿元赈灾款到河南不足一半,同时强调军粮征收不能减免;直到1943年,蒋介石才下达救灾命令,发布战时物资限价令。河南敌占区伪政府则大搞祈雨活动,灾情愈加严重,日伪军还趁机煽动敌占区民众向边区抢粮。
-摘编自宋致新《1942:河南大饥荒》
材料二 1942年,面对中原地区大灾荒,晋冀鲁豫边区中共太行分局,要求灾区各级党政军群团把抗灾救灾工作看作与对日斗争同等重要的中心工作来抓。太行行署向灾民做出“不饿死一个人”的保证。边区政府成立救济委员会,号召各界同胞共度难关;宣布减免受灾地区的粮款,并制定《粮食调剂管理暂行办法》;强调不靠天、不求神,鼓励互济互通,成立合作社组织全民生产自救,并召集灾民参加开滩、修梁、打井工程,抢种、补种秋粮等。1943年春,边区政府发放无息贷款作为早苗、耕畜、纺织等资金;并成立医疗队携带药品前往灾区,帮助群众改善卫生条件,进行减费或免费治病。经过两年的努力,基本上消灭了灾荒,边区经济社会逐步恢复。
-摘编自冯佳《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原大灾荒旷日持久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边区政府救灾举措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各方救灾举措不同的认识。(7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英国开始在各州兴建农业试验站,到19世纪末,吴国从联邦政府到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料研机构......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吴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如打谷机、播种机等各类新型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英国还制定了一累列法律,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
材料二 学习研究美国农业产业化最深刻的体会就是高度成熟的市场化和强大的农场主组织。在美国农业产业体系中,大多数农户主人就是农场主或叫农业企业家。作为独立运作的农业企业,与其他行业的企业一样,都是根据市场信息来经营。他们与加工、销售企业之间的关系,有的是较紧密的股份制关系,有的是契约关系,有的是合作关系,有的是市场买断关系,但本质都是市场等价交换关系。
-均摘编自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技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农业主要生产方式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推动因素,并谈谈启示。(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切成功的社会改革首先要求改革者准确地认识社会矛盾,对旧体制的弊端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准确地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可以说,准确性是对改革政策的基本要求,然而改革是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进行改良和革新,即使对社会矛盾有了准确的认识,改革政策亦准确可行,也不可能完全做到“药到病除”。
-摘编自刘宇《中国古代社会改革成败得失简论》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六安二中2025届高三第八次月考
  2025届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八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C
  2.D
  3.B
  4.C
  5.C
  6.B
  7.A
  8.B
  9.C
  10.C
  11.A
  12.C
  13.B
  14.C
  15.B
  16.A
  17.
  (1) 原因:政治局势方面,中原是抗战重点区域,各占领区交错并存缺乏统一领导,战争导致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失灵;灾害情况方面,多种灾害人祸交相并发,受灾面广;经济发展方面,农耕经济本身的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日伪方面,日本侵华战争破坏、经济掠夺,日伪政府人为破坏抢劫,搞封建迷信;国民政府方面,贻误救灾时机,掩盖事实真相,漠视灾情灾民。
  (2) 特点:宗旨上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指导思想上救灾与抗战并重;举措上多措并举、科学施策、标本兼治;主体上政府主导与互助自救相结合,全民动员;效果上成效显著。
  影响:有效缓解灾情,促进灾区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团结抗战;提高中共及边区政府在民众中的号召力;为社会治理、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积累了经验。
  (3) 日伪主要目的在于稳定沦陷区秩序,趁机扩大侵略,这是法西斯侵略本质决定的;国民政府以军事斗争为借口,忽视灾情,漠视灾民生命财产,这是由其阶级本质决定的,最终丧失民心;边区政府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抗战救灾并重,克服战争封锁等困难,调动各方力量积极抗灾救灾,赢得民心,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18.
  (1) 生产方式:机械化生产。
  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农业科技研发;政府的支持和推广;法律的保障等。
  (2) 因素:市场化运作;农场主组织的推动;生产力的提高等。
  启示:发挥市场化和农场主组织的作用,使农业产业发展更加灵活、高效;坚持科技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指导,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
  19. 观点:改革的成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论述:改革的本质是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通过改革,可以起到缓和阶级矛盾、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效果,然而,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以及统治集团对改革的共识和支持力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改革的成败。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采取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等举措,推动了秦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法取得了成功;北宋时期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由于变法派内部的分歧与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
  由此可见,改革的道路充满艰辛,曲折起伏是必然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八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