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提升课前练习
一、选择题
1.(2017·吉林长春摸底)周初分封都要有隆重的仪式,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族人到达封地,建立军事据点,由点到面进行武装拓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国”之中的居民叫“国人”,“野”之中的居民叫“野人”。下列推断最有可能正确的是( )
A.“国”在西周时发展为封建城市
B.“野”的范围大小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
C.“国人”多数是贵族的同族人
D.“野人”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
2.【新题速递】 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3.(2017·东北四市开学考试)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强化宗族认同 B.维护尊卑关系
C.凸显贵族地位 D.继承华夏传统
4.“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历史的实践证明,这种想法( )
A.是书生之见,荒诞无稽 B.不合时宜,难以实践
C.切合时情,迎合帝王 D.是敌人阴谋,离间君臣
5.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6.【经典题】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7. (2017·山西临汾适应性训练)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8. 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9.宋朝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这反映出宋代( )
A.皇帝权力的过度膨胀 B.通判拥有很大的权力
C.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 D.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10. 明朝的《大明律》曾经颁布多项禁令,如: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否则即构成奸党罪。这些规定旨在( )
A.防治宦官专权和权臣乱政
B.消除官员结党对皇权的威胁
C.用法律形式加强中央集权
D.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
11.(2017·湖北华中名校金卷)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
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12.(2016·湖南益阳一模)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仁宗没怪罪张升。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镛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 )
A.儒学思想渐趋衰微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官场风气世俗化 D.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
二、非选择题
13.(2017·河南开封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则天参与朝政和当上皇帝之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首先,扩大制举。缩短制举间隔,使“常举”制度化,变数年一次开科取士为每年一次。并扩大录取人数,增加制举科目,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其次,创立殿试。据史书记载,殿试是于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十四日,武则天亲自于洛城殿对贡士进行面试开始的。这次考试进行了数日,仕子云集,达上万人。第三,设武举科。女皇晚年,于文科殿试之外,又创办了武举,以选拔武艺精通、具有将帅才能的人。从此以后,宋、元、明、清四朝都开武科。第四,开创“南选”。唐初,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文化比较落后,武则天有意加以开发,对这些地区在人才的选拔上特别给予照顾。第五,创“密封卷”。即此后开科,必须糊上考生的姓名,监考官按答卷优劣定格录取,这就是最早的密封卷。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
(1)根据材料,概述武则天科举改革各项措施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试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创新对封建统治的积极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管理邮驿事务的中央机构由兵部来掌管,具体过问邮驿的规约条令、人事调配、递马的配备等等。同时管理邮驿的还有枢密院,它的管理范围是驿马的发放、颁布驿递的凭信符牌等等。这两个机构互相制约,不得擅自专权。
材料二 宋人王应麟说:“郡国朝宿之舍,在京者谓之邸;邮骑传递之馆,在四方者谓之驿”(王应麟《玉海》),仅仅作为来往官员和使者中途停留休息的地方。而传递政府公文和书信的机构,另有名目,总称为“递”,又分“急脚递”“马递”和“步递”数种。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的第二年就下令“诏诸道邮传以军卒递”(《宋史·太祖纪》),其后遂为定制。当时人王栐[yǒng永]曾就此措施评论说:“前代置邮,皆役民为之”,宋太祖“即革此弊”,开始“以军卒代百姓为递夫”,其后更设置专门的驿卒(《燕翼诒谋录》)。
材料三 宋太宗时特别恩准:官员在近系家属之间,可以随官方文书一起传带家信。宋仁宗统治时候,1036年下诏令说:“中外臣僚许以家书附递。明告中外,下进奏院依应施行”(《燕翼诒谋录》)。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信中往往有“近急足还府,奉状”“急足自徐还,辱书”“近急脚子还,尝奉讯”等等字样。
材料四 南宋时期,宋高宗命令一些朝臣汇集了散在民间的有关邮驿旧法编纂而成《金玉新书》。现在在明朝修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的一四五七五卷中保存了它的原文。根据现在《永乐大典》,我们可以知道这部《金玉新书》共有115条,其中涉及邮驿刑律的51条,有关赏格的10条,关于邮驿递铺组织管理的内容54条。
——《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请回答:依据以上材料由表及里的概括宋代邮驿制度的信息。
板块提升课前练习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从“据点叫‘国’”,可知“国”能发展为封建城市,但也可能发展为具有多个封建城市的“国”,故A项错误;从“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可知“国”的范围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大小,故B项错误;从“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族人到达封地” “‘国’之中的居民叫‘国人’”,可知“国人”是诸侯的族人,故C项正确;从“国以外的土地叫‘野’”“‘野’之中的居民叫‘野人’”,可知“野人”是受诸侯国控制的人口,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3.【答案】B
【解析】从“‘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可知,强化宗族认同是姓、氏能起到的作用,但不是字的作用,故A项错误;西周时姓氏能区分贵贱和宗族,字能体现同一等级内的尊卑,故维护尊卑关系是姓氏名字最主要的作用,故B项正确; 西周时期只有贵族有姓,但凸显贵族地位不能完全体现姓氏名字的作用,故C项错误;继承华夏传统不是材料体现内容的最主要作用,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材料认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能够实现天下太平,巩固统治。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下官吏由皇帝任免,实现了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D项正确。“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说明A、C两项错误;朝议制度未反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项不正确。
6.【答案】A
【解析】“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反映了两层意思:一是限定只有刘姓(当然主要指刘邦的后代)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这个白马之盟把宗室和外姓所能得到的利益作了限定,非刘姓的人就只存在于列侯这个系统。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7.【答案】C
【解析】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8. 【答案】D
【解析】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士族子弟所占比重过大,而寒素子弟及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太小,一方面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各阶层,另一方面说明其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A项本身表述有误,唐代科举制是为扩大官吏来源而设,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有较大进步,故B项错误。科举制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C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由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题干“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体现的是宋代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D项正确。本题考查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故A项错误;通判拥有的仅是中央赋予的监督权,故B项错误;C项体现不出题目中的“无通判处”的用意,故错误。
10. 【答案】B
【解析】本题易错选A项,原因在于没有从全局考虑,单纯依据禁令中的一条“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而得出片面的结论。结合题意可知此题侧重考查禁令颁布的目的。朝中所有官员都服务于皇权,因此限制官员的交往和行为,实际上就是加强专制皇权,B项正确。材料内容涉及对官员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排除;规定中并未涉及腐败问题,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明太祖时内阁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限制内府和六部集权于皇帝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B项错误。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相互牵制,才滋生了矛盾,并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可知,明太祖意在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清代儒学思想依然是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官员实际相当于皇帝的奴仆,故B项正确;题干中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并不是世俗化的表现,故C项错误;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与士大夫“脾气”变化并无关联,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
(1)积极作用:扩大科举拓展了入仕做官的途径;殿试增强了考试的严格性,提高了考生对皇帝的忠诚度;设武举科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保证国家安全;为开发和镇守边疆,开创“南选”,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当地有识之士;密封卷增强了考试的公正公平性。
(2)积极影响:从秦代郡县制的全面推广,到隋唐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度的实行,再到明朝内阁制的出现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各项政治制度创新都有利于巩固统治,为封建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第(1)问,要结合材料中对武则天科举改革的各项措施的描述具体分析。
第(2)问,论述的过程中要注意史论结合,首先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从秦至清的各项制度创新,然后总括其对“封建统治”的“积极影响”。
14.【答案】
表层:军事色彩、官府垄断、邮驿的职能分开、减轻人民负担、允许官员私书附递、法规完善。
里层:适应统治者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局限于官府,体现出阶级性。
【解析】
表层信息可从材料中直接提取:由“由兵部来掌管……还有枢密院”“以军卒递”等可知军事色彩浓厚;由“驿”和“递”的职能可知邮驿的职能分开,且由官府垄断;由宋太祖的诏令及王栐的评价可知减轻了人民负担;由宋太宗及宋仁宗的举措可知允许官员私书附递;由《金玉新书》的内容可知法规完善。里层信息在表层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及其政权的性质等来分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中国古代史通史版块提升 课堂练习(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