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历史4月考
一、选择题(共25道,每道2分)
1.小王同学在网上搜索某位古代皇帝时输入关键词 “征辽东”“亡国之君”“大运河”。小王搜索的是( )
A.隋文帝 B.汉武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2.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
A.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3.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4.隋朝为加强对户籍的管理,规定不许大家族聚居,必须分房,各自立户。·这项措施使得户数快速增加,官府的赋税也跟着水涨船高。此项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
A.增加政府收入 B.巩固国家统一
C.提高生产效率 D.促进人口增长
5.与此前的选官制度相比,隋朝确立的这一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提高了官僚队伍文化素养 D.扩大了选官范围
6.隋朝末年,百姓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自断手足,时称 “福手福足”。这种现象反应了 ( )
A.农民起义的严重后果 B.百姓的愚昧无知
C.当时战争的频繁和残酷 D.隋炀帝时期的残暴统治
7.唐朝建立的时间是 ( )。
A. 618年 B. 626年 C. 627年 D. 635年
8.唐太宗在家训《帝范·君体第一》中将其一生执政经验进行高度浓缩,其中下图所体现了唐太宗( )
A.以民为本 B.勤俭节约 C.虚心纳谏 D.广纳贤才
9.唐朝在建立后, “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 “用法务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 ( )
A.加强吏治整顿 B.吸取隋亡的教训
C.注重经济发展 D.开创三省六部制
10.唐朝前期,科举考试中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朝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军费开支、土地兼并、边疆关系等重大问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央提高了选官标准 B.提升官员品行的需要
C.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11. “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对诗中提到的皇帝,自古以来就褒贬不一。下列有关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C.她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 D.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12.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狙逝,遂亡一镜矣!”由此可以印证唐太宗( )
A.爱民如子 B.虚心纳谏 C.提倡节俭 D.重视文教
13.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君主,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他们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
B.都实行“尊崇儒术”的措施,加强思想控制
C.都完善科举制度,扩充国学的规模
D.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或发展
14.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对大臣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 )
A.科举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藩镇割据现象 D.重文轻武政策
15.下列对“贞观之治”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B.经济发展,文化昌盛
C.边疆稳固,民族交融 D.赋税繁重,民不聊生
16.唐朝手工业在开元时期达到高峰,其中以色彩亮丽闻名的是( )
A. 青瓷 B. 白瓷.
C.唐三彩 D.珐琅器
17.读图,下列选项中,与下示知识结构图最符合的主标题是 ( )
A.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B.唐朝艺术的兴盛
C.唐朝社会风气开放 D.唐朝成熟的商业网络
18.唐都长安约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这反映出( )
A.唐朝政治制度完备 B.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
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
19.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0.唐天宝年间,十镇节度使加其他边镇兵力多达49万人,而京师和内地兵力总共8万。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这一现象导致唐朝()
A.政府对地方控制加强 B.中央集权受到了威胁
C.人口下降现象严重 D.国势开始由盛转衰
2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两句诗出自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之手,他是( )
A.李自成 B.黄巢 C.张角 D.李密
22.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经济联系密切,不同政权之间的商业贸易频繁,一些交通要道上贩运商人来往不断。这种情况( )
A.推动统一的发展趋势 B.形成崇尚奢侈的风气
C.说明当时社会稳定. D.加剧了政权间的冲突
23.下列属于唐朝灭亡原因的是( )
① 藩镇割据 ② 宦官专权 ③ 黄巢起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24.五代十国(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期。关于这一时期理解正确的有( )
①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
③“十国”是指北方地区的十个政权 ④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5.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唐玄宗改革税制 B.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武则天重用人才 D.唐太宗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共10分)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采用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
A.朝廷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当时的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B.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情况,废除了前朝选官制度,依才能取士
C.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D.注重文教,科举制发展完备
E.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与政策相对应的统治者,将序号填写至下列表格中。
隋文帝 隋炀帝 武则天 唐太宗 唐玄宗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共10分)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 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尽到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的盛世景象是什么 当时的统治者是谁 这一盛世局面在哪一事件后被打破的 (6分)
(2)请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评价材料二大运河的影响。 (4分)
虹桥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历史4月考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 CADAA 6-10DAABC
11-15DBDBD 16-20CADDB
21-25BADBB 26-30BACED
二、 材料题
(1) 开元盛世 ;唐玄宗,安史之乱
(2) 积极: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消极: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加速隋朝的灭亡。 (或者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虹桥中学2024-2025年七下4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