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建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 占卜是一种起源非常古老的宗教仪式,目前发现最早的卜骨见于辽河上游北岸的富河文化。商人则特别喜用龟甲,龟甲是南方筮法的工具。晚商至西周,卜甲之上出现了筮法的易卦,北方占卜与南方筮法这两个不同的系统进一步整合起来了。这反映了( )
A 区域文明交流发展 B.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 国家统一民族交融 D. 宗教信仰受政治影响
2.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3. 宋代中期,文人一改前期“耻言兵”的风尚,“士大夫人人言兵”。但许多文人在大谈兵事时又极力强调自己的儒者身份,否认“兵家”立场。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文人尚武风尚提高了兵家的理论化水平
B. 理学思想加速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渗透
C. 边疆形势的被动降低了武人的社会地位
D. 国家治理取向与现实需要间的矛盾困境
4.下图为汉代武氏祠画像石。从上至下,第一层:中间为西王母及两侧侍女;右侧为鸟、蟾蜍、玉兔捣药;左侧为龙和两个人首鸟身的羽人。第二层:刻远古帝王十人,各有榜题。第三层:皆为孝子故事。第四层:自左而右,分别为荆轲刺秦王、专诸刺王僚、曹子劫桓的故事。第五层:刻车马出行图。由此可知汉代祠堂
A.受到主流思想影响 B.具有浓厚佛教色彩
C.绘画风格凸显意境 D.意在保留历史遗存
5 永嘉学派,南宋时期兴盛于永嘉(今浙江温州)地区。其代表人物陈亮认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叶适也提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的主张。据此可知,永嘉学派( )
A. 受到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 B. 与心学体系一脉相承
C. 重现实事功,反空谈义理 D. 维护了理学正统地位
6 《清史稿》中记载,内阁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批木处、诰敕房等机构,军机处有满屋、汉屋、内翻书房、方略馆等。这些机构的职权都包括民族区分、拟定旨意、收发奏折文件、档案管理等,呈现出明显的交叉性和相似性。这种机构设置( )
A. 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B. 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
C. 表明制衡原则贯穿决策始终 D. 强化了满洲贵族的政治特权
7. 陈旭麓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称“从社会政治来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这种搅乱是统治阶级永远无法平复的。由此,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治的自立倾向”。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 引起权力下移 B. 发展资本主义
C. 改变封建制度 D. 挽救国家颓势
8. 当列强用铁路、电线等现代文明成果充当侵略中国的工具时,苦难中的民众只能从最熟悉的民俗传统和宗教信仰中寻求组织力量与精神支撑,不可避免地掺入“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带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因素。这场运动( )
A.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企图 B. 具有反帝反封建色彩
C. 引起清朝权力结构变化 D. 缘于列强的经济侵略
9.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年) 1840 1860 1894 1913 1920 1936
全国农村土布产量(百万匹) 597.33 604.71 589.16 497.20 552.32 352.98
农村土布用纱总量(万担) 751.26 760.55 740.99 582.61 594.65 443.95
土布用机纱量(万担) 3.03 4.28 173.54 452.51 352.63 337.13
机纱量占用纱总量(%) 0.40 0.56 23.42 77.67 59.30 75.94
土布用土纱量(万担) 748.23 756.27 567.45 130.10 242.02 106.82
土纱量占用纱总量(%) 99.60 99.44 76.58 22.33 40.70 24.06
A.列强侵华方式出现重大变化
C.自然经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B.合理的棉纺织业布局已经被构建
D.中国农村纺织分离现象逐渐凸显
10.孙中山在1912年3月修改的《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取消了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然而,他在1919年所写的《三民主义》一文中却说,中国的民族主义有“消极目的”和“积极目的”,推翻清朝只是达到了“消极目的”,而“积极目的”则是使整个中华民族“驾美迭欧而为世界之冠”。这表明,孙中山
A.认识到民族解放的重要性 B.受到中国共产党主张的影响
C.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D.找到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
11. 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中国工人阶级与农民,依然是革命的基本动力;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革命的知识分子,是民族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者”。这份决议表明( )
A. 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B. 革命统一战线即将建立
C. “左倾”思想得以肃清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2. 在下图所示重大事件同一时期,中共中央下达指示,要求在全国各地创办培训干部的正规大学。于是,先后在华北、华东、西南、中南、华南、东北成立了革命大学。其中,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影响最大,对一万两千余名干部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历史、哲学等各方面管理和技术的培训。当时创办这些大学的主要目的是( )
推动土地改革的进一步开展
提高干部的科学文化素养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好准备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生产
13. 1953年8月3日,美国国务卿致电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洛奇,强调关于朝鲜问题政治会议“应该是朝鲜战争交战方之间的双边会议,而不是包括中立国家在内的圆桌会议;会议应只讨论朝鲜问题,事先不能认同讨论其他问题的可能性;任何情况下都要保证韩国参加会议”。这说明美国
A. 强调以多边主义协调朝鲜半岛分歧
B. 认为韩国的合法权益遭到严重破坏
C. 力图限制苏联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
D. 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朝鲜问题
14. 1983年英国学者杰克·哥瑞参观了山东烟台桃村,在总结桃村致富的经验时指出,“把原来只为本村服务的面粉加工厂和服装厂,扩建成面向广大市场的厂子。把产品销到远方去。办旅馆、饭店、百货公司,发展面向社会的服务业。”关于桃村致富原因的表述,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
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
C. 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
D. 山东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政策推动
15.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中欧领导人会晤、中日韩领导人会晤等重大活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A. 坚持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
B. 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 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6.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当时的货币借贷利率通常为20%,灾年时可达100%。《后汉书》中记载东汉的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人”。借贷者往往“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出”。据此可知,汉代( )
A.自耕农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B.国家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富商大贾操控了地方税收 D.民间租佃关系普遍存在
二、问答题(共4题,52分)
17. 唐朝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为了加强经略西域,唐太宗先后设置了伊州、西州、庭州等三州(治今新疆);在这三州以西、帕米尔以东的地区,推行羁縻府州制度,即在这一地区的部落中设置州、都督府,州刺史与都督由各部首领担任;在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地区有16国,唐以其国都为都督府所在地,以各国国王为都督府都督。安西与北庭都护府是更高一级的军政机构。两大都护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职权。在西域广置屯田,鼓励从内地移民,兴修水渠与坎儿井;内地先进的技术传到了西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唐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巩固与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内地与西域之间的商业贸易更加繁荣。西域诸国诸族派遣子弟入长安学习汉文化,唐朝在西域地区兴办各类学校。唐朝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更是促进了西域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使“华夷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杜文玉《唐朝如何经略西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经略西域的特点。(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经略西域的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世纪末明代开国者对贸易、职业活动、地理迁移强加的严格限制,大大减缓了中国境内贸易的发展。但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帝国开始了比前次转型幅度更大的第二次商业革命。商业化扩散至地方乡村社会的情况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首次出现大量中国农业家庭将自有之相当比例的农产品售出……跨区城的贸易也开始包括了主食作物,与其他单位价格较低的项目,如棉花、谷物、豆类、植物油等。
-—罗威廉《大清:最后的中华帝国》
材料二: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他们还有一些重要的见解,如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出现“第二次商业革命”的原因。(6分)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末清初,促进思想界的活跃的背景。(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材料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宣告成立,《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除汉奸、经法庭判决被剥夺公民权的人和精神病患者以外,“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了民主集中制下的参议会制度,行使各项监督选举权利。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对抗日战争时期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作了重申,并提出了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在中共中央提出“三三制”政权以后,扁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是历史期。边区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法制建设。据统计,中共中央、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曾先后制定、颁布了五六十种、1000多件法律法规。
——摘编自刘路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探析》
根据材料,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学所学知识,简析陕由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8分)
20. 问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19世纪40年代 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19世纪50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
20世纪初期 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两个以上信息提炼一个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2分)17、(1)特点:①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②统治方式灵活多样,因俗而治;③推行积极开发边疆内政策等;
(2)影响:①促进民族融合。②促进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和封建化过程。③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④促进了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⑤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⑥促进了西域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⑦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⑧唐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有利于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⑩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
18、(1)原因:①赋税改革(“一条鞭法”交货币税)推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②跨区域的长途贸易频繁;③经济作物引进和推广。④新航路开辟推动中外贸易发展⑤江南地区工商市镇兴起发展;
(2)背景:①明朝灭亡触动了士人们反思。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③市民阶层的壮大④君主专制强化⑤封建制度衰落⑥思想专制的强化
19、(1)措施:推行普选制;成立参议会制度;按照“三三制”原则组建民主政权;进行法制建设。
(2)重大意义:调动边区人民群众抗日的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边区的经济发展,巩固了边区的民主政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当时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和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
20、论题:近代各阶级阶层为救亡图存不懈奋斗。
阐述:近代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以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只停留在提出,没有实践。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为首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向西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近代的军用和民用企业,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90年代,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当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向西方学习先进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我国政治的近代化,促进了思想的解放。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之,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我国民族危机的不断严重,不同阶级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救亡图存运动,促进我国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近代化,体现了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仅含主观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