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二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
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下)1-5课。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魏晋时期,刘徽受《易经》中关于数量关系的启发创立了割圆术。南朝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得了精确到第七位数字的圆周率,他还著有《易义辨》《孝经注》和《论语注》。北周甄鸾的《五经算术》,则专为《诗经》、《周易》、《礼记》等作注。据此可知当时
A.科学家在研究中注重逻辑思辨 B.技术水平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C.儒学加深了人们对数学的认识 D.自然科学与实践的关系紧密
2.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的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民阶级受政府的剥削沉重 B.社会主流体制制约商品经济
C.市镇经济和手工业发展滞后 D.古代农民缺乏逐利竞争意识
3.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这表明
A.经济重心的转移推动了经济发展 B.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
C.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
4.明朝内阁不随权力的增强而提升品秩,而清代内阁的职权虽逐步被削弱,但其品秩却不断得到提升。这些现象反映出明清时期
A.六部大臣位高权重 B.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C.宦官集团垄断权力 D.中枢机构权力的下移
5.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上海天主教神父郎怀仁对教友结婚做出规定:对家长指腹为婚、买卖式婚姻一律禁止;禁止童养媳制及童年订婚;凡教徒婚礼由神父主持,必须在教堂举行。这一现象反映出
A.中西合璧婚俗日渐增多 B.西学东渐已经较为普遍
C.非法传教活动得到默许 D.西学传人影响社会生活
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时农民战争更大。”由此可知,洋务运动
A.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 B.促进近代化发展历程
C.维护了封建王朝统治 D.使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7. 1865年-1895年间是近代中国中文报刊的早期发展时期,全国共新办中文报刊86种,外文报刊91种。多数报刊以商业、宗教等为主要内容,极少涉及时政评论和政治改革问题。1895年后,报纸的数量急剧上升,开始大量传播救国保种的相关思想。这表明当时
A.民众参政环境发生了变化 B.大众传媒迎合了时代主题
C.读报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D.政论性报刊成为媒体主流
8.开始于1914年的这一轮实业投资热,被史家认为是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在过去的40多年里,外国公司已经在众多民生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并引发了消费的空间,民族资本正是在这一前提下,靠生产成本的低廉以及对本土市场的熟悉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材料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前提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与国内市场扩大 B.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支持
C.一战时期国际环境的推动 D.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9.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某种程度的发展代替了外国和本国封建的压迫,不但是进步,而且有利于资产阶级。”该报告内容
A.根植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 B.指明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
C.指引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D.批评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10.分析下表可知,1952-1956年的中国
1952与1956年国民经济中经济成分比较
A.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B.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 D.-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II.学者俞可平曾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这一“增量”包括
A.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2.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由此可知,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基于
A.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B.人民公社体制被打破
C.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D.农民蕴藏着巨大创造力
13.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外交理念不断变化。根据下表可知新中国外交理念
A.推动了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B.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C.目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新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14.在苏萨的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郑重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结了婚,许多马其顿的将领也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亚历山大还亲自给新娘新郎馈赠礼物以示鼓励。这一做法有利于
A.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和东西方贸易 B.沿袭北非地区传统文明
C.促进亚欧内陆民族的分布产生变化 D.推动希腊文化中心东移
15.有学者说:“罗马法学家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他们有能力在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上创建和操纵这些抽象原则.而且在于他们清楚地觉察到社会生活和贸易的需要,注意到如何采用最简单的立法取得所希冀的实际结果。”该学者意在
A.说明罗马法扩大了社会统治基础 B.称颂罗马法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C.赞扬罗马法学家注重实践的精神 D.强调法学家促进罗马法的发达
16. 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西欧,商人如果不加入行会就不得在本城经商。13世纪时,西欧行会最普遍、最发达的是在一些一万多人口的中等城市,而在对外贸易较为发达的口岸大城市,行会却并不普遍。这说明当时的西欧行会
A.具有垄断贸易特征 B.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C.鼓励开展海外探险 D.充当基层自治机构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兴建铁路,增辟内河航线,直接沟通内地和通商口岸的联系,促进了贸易地区的扩大。进口的工业消费品应有尽有,出口的农矿副产品包罗一切,甚至清政府禁止出口的粮食及豆类也被大批掠夺出口。……进口方面,消费资料占70%至80%以上,出口方面,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占80%。据1910年统计,进口商品中,消费资料占82. 4%,其中直接消费品又占65. 4%,而生产资科只占17. 6%,机制品仅为6.8%。在6. 8%的机器制品中,大部分还是外资工厂的产品。
一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材料二
1956年,生产资料进口由1950年的4. 86亿美元上升到14. 32亿美元,占比相应从83. 4%
提高到91. 6%,其中机械设备进口,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99.5%上升到53. 6%,生产原料
进口占比由1950年的60. 9%下降到38. 0%。生活资料进口由1950年的0.97亿美元增加到1. 31亿美元,但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由16. 6%下降到8.4%。
——摘编自李钢主编《中国对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原因。(8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和谐教育。子路曾经问孔子何谓“成人”,在孔子看来,“成人”的最高标准是“成圣”。所谓圣人,实际上就是有德有为的圣王。到宋代以后,儒家思想家形成了人人皆可学做圣人的观念,周敦颐在《通书》中自问自答:“圣可学乎?曰:可。”朱熹直接继承儒
家明人伦的教育观,这对明代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阳明猛烈抨击当时科举制度影响下的学校教育,认为当时的学校为了追逐功利,老师所教,学生所学,都完全失
去了“明人伦”的立学本意。明清之际,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儒士感怀山河破碎,明确提出以天
下为已任的观点。
——摘编自李斌《论中国古代儒家的和谐教育思想》
材料二
曹魏正始年间,玄学开始流行。玄学家本意在于批判当时名教虚伪化、形式化的堕落倾向,在思想上致力于儒、道的合流。淝水之战后,儒学逐渐形成了南学与北学,南学主要承袭魏晋玄风,北朝主要承袭东汉之遗风。在佛教盛行的唐代,许多儒家学者不断以儒学理论为基础,或以辨别华夷,或以强调忠孝,或以对社会的实际效果等方面,来反对佛教的教义。安
史之乱后,唐皇室虽已趋于衰落,但仍保持了以儒为本,和合三教的基本格局。
一摘编自郭应传<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及其与佛、道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儒家和谐教育的目标。(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特点。(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
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简表
一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军队参加维和行动30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政策演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意义。(6分)
牡丹江二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阶段性
考试·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魏晋时期,刘徽受《易经》启发创立了割圆术,为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第七位数字创造了条件,祖冲之等数学家为儒学经典作注等活动,反映出当时儒学加深了人们对数学的认识,C项正确;科学家在研究中注重逻辑思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魏晋时期我国技术水平在世界居领先地位,B项错误;自然科学与实践的关系紧密和材料中数学家应用、注解儒学经典等不符,D项错误。
2.B题干中“剥削者推动的商品化”“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表明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受到自然经济体制的制约,选项B正确;农民阶级受政府的剥削沉重、古代农民缺乏逐利竞争意识的表述都只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问题,排除A、D;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滞后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
3.C由材料中“农”转向“工”;“商”流为“隶”;“贫”变为“富”;“贵”变为“贱”可知,南宋社会阶层出现了自由流动,导致财富转移和原有的等级关系的破裂,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体现不出经济重心的转移推动了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B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未造成农业的衰败,故排除D。
4.B明朝时期的内阁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产物,清朝时期的内阁的职权虽逐步被削弱,但其品秩却不断得到提升,说明内阁的权力大小受到君主的左右,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所以明清时期,内阁权力的差异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不合题意。
5.D宗教作为“西学”的形式之一,它的传入“禁止”“指腹为婚、买卖婚姻”“禁止童养媳及童年订婚”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D项正确;从“1846年”“教友”“教徒”“教堂”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新式婚礼范围极小,AB项均排除;根据《南京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在上海传教是合法的,排除C项。
6.B依据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办近代民用、军事工业等,促进民族工业的产生,冲击了传统社会,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因此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C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而且洋务运动的结果是失败,排除。洋务运动诱导了民族工业的产生,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这
一时期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故D项错误。
7.B题干所示为中国近代前期报刊发行的情况,甲午战争后报刊传播救国保种,政治类内容增多,这主要和当时民族危机加重和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开展相关,B项正确;中国仍是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民众参政环境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排除A项;读报成为知识分子生活一部分,但并没有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故排除C项;政论性报刊增多,但并没有成为媒体主流,故排除D项。
8.A本题易错之处在于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前提分析不明确。依据“外国公司已经在众多民生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引发了消费的空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市场需求扩大)分析可知,本题选A项,其余三项不合题意。
9.A毛泽东一方面坚持反帝反封建,一方面强调“发展资本主义”,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根植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故选A项;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已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故排除B项;社会主义革命是要消灭灭资本主义,故排除C项;抗战胜利前夕,中共党内不存在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故排除D项。
10.C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到1956年,我国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商品零售额等都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表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1.D题干述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时期,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属于“民主增量”的范畴,故选D;“一国两制”主要针对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与题干无关,排除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经济改革的相关措施,不是政治制度,排除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民主存量”范畴,排除C。
12.D根据题干“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可知,在改革背景下,乡镇企业兴起,取得了“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凸显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映农民蕴藏着巨大创造力,故选D项;题干未涉及城市化进程,故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已经打破人民公社体制,故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政策稳定性与连续性的影响,故排除C项。
13.D从材料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理念一脉相承,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排除A项;新中国外交政策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不同时期新中国的外交目的根据国际形势有所调整,排除。
14.D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与波斯人还有亚洲人联姻,且波斯亚洲主要位于亚历山大帝国的东侧,联姻会带动经济文化等的交流,这有益于推动希腊文化中心东移,D项正确;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和东西方贸易,与亚历山大帝国无关,排除A项;亚历山大与波斯人还有亚洲人联姻,与北非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亚历山大与波斯人还有亚洲人联姻,与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
15.C材料“在于他们清楚地觉察到社会生活和贸易的需要,注意到如何采用最简单的立法取得所希冀的实际结果”强调的是该学者对罗马法学家实践精神的赞扬,说明的是罗马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罗马法同社会统治基础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自然法的提出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排除B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16.A根据材料“中世纪的西欧,商人如果不加入行会就不得在本城经商。13世纪时,西欧行会最普遍、最发达的是在一些一万多人口的中等城市”可知,在中世纪的西欧,商人不加入行会将不得在本城市经商,说明行会具有在城市贸易中的垄断地位,A项正确;西欧行会垄断城市的贸易,控制资本并管理劳动,故其不可能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海外探险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行会做为基层自治机构的信息,排除D项。
17.(1)特点:参与地区增多;贸易品种增多;进口商品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以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为主;半殖民化。(6分,任意4点)
(2)变化:进口规模扩大;进口以生产资料为主,生活资料比重大幅下降;机械设备进口占比增长较快;生产原料进口比重下降。(4分)
原因:国家独立;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开展;工农业发展提高了中国生产原料的自给程度;重工业基础薄弱。(4分)
18.(1)目标:培养兼具品德和知识的人才;以礼规范人际关系;使儒学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致力于服务现实生活和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8分,任意4点)
(2)特点:源远流长,从先秦到明清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在坚持核心理念的同时,积极学习与吸取其他文化的长处,强调修养与思辨;受到政治环境的巨大影响。(6分)
19.示例: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西亚、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汉朝与罗马帝国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
(12分)
20.(1)演变:70年代消极旁观;八九十年代转变态度,灵活参与;20世纪末以来,积极务实。(6分)
(2)贡献:维护国家和平、安全与稳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守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部分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