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侨育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侨育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考试
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2. “天下乖戾”,乱国多而理国少,天下诸侯“无君君之心”;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这反映了(  )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礼乐制度的破坏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分封制度的崩溃
3. “五德终始说”是人类社会组织和朝代变迁的一种政治学说。秦始皇采纳该学说,将秦朝作为“水德”以取代周朝的“火德”,并按照“水德”的有关细节设计王朝制度。秦始皇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加快国家统一步伐 B. 强化思想道德控制
C. 宣扬政权合法神圣 D. 缓和民族阶级矛盾
4. 汉唐两代在民族政策基本上都是“和战并重”,而实际上汉更重武功而唐代则更多是推行民族怀柔政策为主如册封和亲等。这是因为唐朝
A. 农耕经济的相对滞后 B. 寓兵于农的募兵制以致军队素质的低下
C. “守内虚外”的统治策略 D. 明显受北朝以来的民族同化观念的影响
5.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表明( )
A. 西晋时民族间融合趋势增强 B. 内迁民族已经完成了封建化
C. 少数民族内迁导致西晋灭亡 D. 内迁民族深受儒家伦理影响
6. 自从汉武帝建立察举制度以来,郡国向朝廷主要推举品行卓越和行政能力突出的人,而地节三年,宣帝明确要求郡国向朝廷推荐尊孝道之人。以后地方推举人才,孝行成为必须考察的指标。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儒学伦理影响加强 B. 选才标准取决于皇帝
C. 察举制度弊端渐显 D. 选官的范围不断扩大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心理状态呈现出生存的困窘与无奈、死亡恐惧下的心灵皈依、文化碰撞的冲突动荡以及传统颠覆后的信仰多元化等特点。他们的宗教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造像、写经、祭祀以及慈善活动。这说明当时( )
A. 思想文化相对自由开放 B.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C. 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 D. 佛教约束人们行为规范
8. 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这表明科举制
A. 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 限制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 有利于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 提升了社会的文化水平
9. 隋唐时期官营手工业系统严密,工匠分别从各州县征召或雇佣,加入匠籍,世袭不变,长役无酬。宋代官营手工业一般不再无偿征调民间服役工匠,大都采用一种介于征调和雇募之间的“差雇”制。这一变化表明( )
A.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 统治政策调整推动社会进步
C. 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提高 D. 手工业经营方式变化
10. 宋太祖在划分禁军和厢军、三衙统兵的基础上设军中等级之法,“峻其等级相犯之刑,谓之等级,以绝其犯上之心”“二百年军中不变乱,盖出于此。"这表明宋代( )
A. 主张严刑峻法治国理念 B. 极力提升武将社会地位
C. 削弱地方割据经济基础 D. 多措并举加强军事管理
11. 史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该设置有利于( )
A. 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 农耕文明的发展
C. 避免北方游牧民族袭扰 D. 政治中心的稳定
12. 北宋初期,宋太祖为了安抚后周旧臣,继续沿用五代时的宰相兼枢密使制度。乾德年(964年),宋太祖罢免后周三相后,宋朝中央形成了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政的格局。这调整
A. 分化了相权 B.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制约了君权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13. 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 )
A. 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 B. 努力推动政治清明
C. 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D. 积极倡导功利主义
14. 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
A. 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B. 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D.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15. 如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
A. 宣政院 B. 行中书省 C. 枢密院 D. 中书省
16. 明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 )
A. 民族政策的包容与开放 B. 少数民族与中央矛盾的激化
C.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D. 西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西汉时期,汉武帝先后三次发动了征讨匈奴的战争。公元前121年,汉军在河西之战大获全胜,将匈奴赶出了河西走廊,汉武帝连将长城向西延……在汉长城的护卫下,敦煌以及河西全境免于匈奴和羌人的侵扰。沿着疏勒河一路向西的汉长城既是汉朝经营和开拓西城的前哨,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保障线。
——摘编自秦川、安秋《汉长城:丝绸之路的钢铁臂膀》
材料二 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这一地区没有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士官任职,可世袭。第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萨斯迦派僧侣为帝师,吐蕃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巩固边疆的举措。(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边疆治理措施的积极影响。(8分)
18.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材料二 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
——以上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商的特征并分析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6分)
19.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6分)
(2)据材料二据材料二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4分)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舍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
时期 内容 出处
战国时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传》
秦汉及以后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汉书·王吉传》
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四个特点: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因俗而治” 白寿葬:《中国通史》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1D 2B 3C 4D 5A 6A 7A 8A 9C 10D 11B 12A 13C 14D 15D 16C
17.(1)举措:反击匈奴;夺回河西走廊;修长城;经营和开拓西域。(4分)
(2)特点:在边疆地区设置行省,推行行省制;对吐蕃地区由中央宣政院进行管理。(4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4分)
18.(1)特征:贸易次数频繁,范围广;为数众多,出身不同阶层;海商贸易为民间性质,受政府严格控制。(4分)
原因: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东南地区经济崛起(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淡化;政府鼓励;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进步。(4分)
(2)作用:促进中外经济贸易交流,拉近中外人民距离;充当使者,传递中外信息,加强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传播中外文化科技,推动西欧社会转型。(6分)
19.(1)变化: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6分)
(2)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4分)
(3)说明: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4分)
20.儒家提倡的“大一统”观念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大一统”是儒家提倡的政治观念,尤其是在汉代,董仲舒系统提出了“大一统”理论,提倡国家统一,加强中央权威。自秦汉以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迅速发展。秦汉以来,郡县制一直沿用到今,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因俗而治”,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由此可知,儒家提倡的“大一统”观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侨育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