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宜昌市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是新石器时代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社会概况。据此可知
A.中国南北文化各具特色 B.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C.阶级分化现象已经产生 D.区域文化联系密切
2.《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这反映出当时
A.礼乐制成为典型的政治特征 B.兄终弟及制度已遭废弃
C.嫡长子拥有王位继承优先权 D.神权与王权结合较密切
3.《韩非子·五蠹》中有:周文王行仁义而能统治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一主张体现了
A.与时俱进 B.道法自然C.内儒外法 D.和而不同
4.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了三省六部制,左右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700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一制度是
A.分封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九品中正制 D.世卿世禄制
5.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A.反映出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B.受政治局势的影响
C.表明北方经济结构的优化 D.说明中外交流加快
6.经历北周武帝灭佛后,隋文帝下诏“复立佛、天尊(道教)像”,并令“敢有毁坏偷盗佛及天尊像者,以不道论”,同时又多次下诏强调儒学的重要价值。由此可知,当时
A.国家治理借助了多元文化 B.佛教实现了中国化
C.民间抵制佛道思想的传播 D.儒学得到全面复兴
7.唐代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有“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王维在《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有“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他们的这种诗歌风格
A.反映了宏大开放的时代气象B.反映民族交融的情结和氛围
C.折射出安民济世的士人情怀D.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观念
8.有学者在评价隋唐大运河时认为:作为南北运输主动脉的大运河是帝国的生命线,它勾连起各个经济区域,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隋唐大运河
A.消除了王朝边疆的安全隐患 B.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统治
C.推动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9.唐太宗曾对房玄龄、杜如晦言道:“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比闻听受辞讼,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因此,“敕尚书细务属左右丞,唯大事应奏者乃关仆射。”唐太宗此举
A.进一步丰富了选官制度 B.明确了三省的职能分工
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旨在强化封建皇权专制
10.户籍档案是了解古代王朝人口变化、土地及赋役制度等的重要资料。有学者在研究7世纪后期敦煌户籍档案时发现,大历四年,某处在籍的61户人家,户均已授田47亩,仅占应授田的33.9%;户与户之间授田数也存在差异,如:赵大本三丁一中一老男90亩,张介介中女当户5l亩,令狐进尧一丁一老男103亩。由此可推知,当时
A.土地兼并情况严重 B.政府严控土地流转
C.赋税制度有待调整 D.小农经济大量破产
11.宋仁宗统治时期(1022~1063年),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人,十中九赡军,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一现象
A.反映藩镇割据带来严重社会危害
B.源于当时对外扩张战争的频繁
C.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D.表明宋代“崇文抑武”政策破产
12.下表是我国部分学者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由此可知
A.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评价 B.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C.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13.史书有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朝实施的这一官制
A.旨在强化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
B.加剧了各少数民族间的隔阂
C.符合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求
D.致使游牧民族实现了封建化
14.下图为南宋建康府某一田庄发布的一则收租公告。由此可推知,当时
A.赋税制度日益简化 B.南方种植结构出现一定变化
C.农民负担较为沉重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依旧牢固
15.两宋时期质朴洁净之风逐渐盛行。士人多着宽薄的衣衫,颜色也多为清白淡黄;服饰图案造型也多以写实为主,没有过多的渲染或夸张,其结构更是十分严谨。这一现象
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折射出当时纺织技术十分高超
C.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当时社会风尚发生了变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政治格局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格局所代替,新贵族不满足于经济力量的增加,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私学的兴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为一种新阶层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谋求特定利益。这一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戎、狄、蛮不断争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趋同,这就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胡林涵《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机制》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对外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文化、物产、科技、工艺等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正如史籍所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到了唐代,更进入到“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在长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陆两途,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及造纸、炼铜等技术,都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其中“遣唐使”是将中国唐朝文化向外传播中的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随团成员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医生、工匠等,他们都带着任务来学习盛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出现了“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新气象。
——摘编自武斌<汉唐:中华文化的魔力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9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汉代以前,基本是按照血统世袭爵位、职位,寒门之子基本没有可能进入国家政权管理体制。到了汉初,汉高祖认识到人才的紧缺和重要,开始选贤任职。官员的选举标准是乡举里选,由地方治理官员对辖区内有才能、德行的贤人义士向皇帝和上级进行推选的官员推荐制度。汉代察举制主要有三种名目:一是贤良方正,二是孝廉,三是秀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本身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察举制遭到全面破坏,人才选拔也已名不副实,察举制逐步走向了没落。
——摘编自许为《“以名入仕”与“以文取士”人才选拔制度比较——以察举制和科举制为中心》
材料二
科举制创始于隋朝,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唐朝沿袭了隋朝的官员选拔制度,自由报考,以诗赋策问取士,但唐代科举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童子、道举等诸科,并且在每一科里面又进一步细分。其中,明经科重帖经、墨义,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学经典的记忆。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面向一般士人的对时务策,突破了由士族门阀垄断的传统经学的限制。虽然诸科并存,但主要是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摘编自李默海《布衣入仕与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共同作用。(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五代时期,中国形成许多货币区,不但用的钱不同,而且不准运钱出境。宋朝时期各个区域使用体大值小的铁钱,携带非常不便。而且政府受到周边民族政权军事上的威胁和侵略,不得不养重兵以为备,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常靠发行纸币来弥补开支。南宋最通行的纸币是会子。会子的名字北宋就有了,吕惠卿的《日录》就提到会子,说“民间自纳钱请交子,即是会子;自家有钱,便得会子”。东南所用的会子,起初由民间发行,叫作便钱会子,后来收为官营。(宋高宗)绍兴三十年,会子起初止(只)行于两浙,后来通行到淮、浙、湖北、京西等区,纳税和交易,多可使用,几乎成了一种法币。宋代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纸币:除了川引以外,还有湖北会子和湖广会子。湖北会子专用于湖北路,后来通行于湖广。淮交是两淮用的交子,印造于乾道元年,背面印有“付淮南州军行使”字样,所以只通行于两淮州县。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元朝纸币从借鉴前朝纸币的良好经验着手,同时注重吸收前朝纸币通货膨胀的教训,对本朝纸币发行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到目前为止,史学界普遍承认元朝纸币从生产、发展到消亡共经过了4个时期,前后行用10余种(类)纸币。元政府规定:“禁止金银、铜钱在市面流通”,“只准官收作价”,把收集的金银集中于国库;元政府还颁发了《整治钞法条画》,对元朝纸币的发行流通等作了基本的规定,用最严厉的国家法令强迫百姓只能使用元朝纸币。元朝纸币不仅轻巧便携,金额可大可小,而且遍布全国的平准行用库,为纸币在全国的流通提供了保障。元朝中后期,由于统治阶层的穷兵黩武和穷奢极欲,造成政府财政支出无度、滥发纸钞导致钞法遭到破坏,最终促使元朝走向灭亡。
——摘编自吴建军《浅谈元朝纸币的产生原因及流通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纸币出现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元时期纸币发行和使用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纸币发行和使用产生的影响。(10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与内地密切联系的一部分,中国边疆亦是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古代历代统一王朝对边疆治理的政策也在不断变化。辨其流脉,不外乎两种:一是“因俗而治”,一是边疆内地一体化。纵观历史发展长河,上述两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边疆治理策略始终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在边疆治理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围绕“边疆治理政策”白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宜昌市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 2.C 3.A 4.B 5.B 6.A 7.A 8.B 9.D 10.C 11.C 12.A 13.C 14.B 15.A
16.(1)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士阶层的崛起;社会动荡创造了文化发展的空间;新旧贵族矛盾不断深化刺激;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需求;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4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汉唐时期是开放时代,为一些国家培养了许多方面的人才,推动这些国家的进步;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其农耕文化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汉唐时期的书法、诗歌、制度等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5分,任答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
17.(1)变化:察举制白下而上,以官选官,而科举制允许自由投考,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察举制选官标准多样,科举制则以一科取士;相比察举制,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更加客观、公正。(6分)
(2)共同作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加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打开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为国家选拔和输送了相对优秀的官员;有利于打破出身论的阶级固化,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通;推动了文官政治的发展。(8分)
18.(1)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繁荣,需要更轻便的通用货币;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不安;政府开支庞大,财政困难;防止铜钱外流。(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不同点:宋朝作为辅币发行,元朝作为主币发行;宋朝由民间发行到官方发行,元朝由政府统一发行和管理;元朝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流通,宋朝主要局部地区使用;相比宋朝,元朝制定严密的钞法,强制性使用纸币。(4分,任答两点即可)积极影响:纸币轻巧便携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为白银货币化的发展奠定基础。(4分,
任答两点即可)消极影响:战争等原因导致财政入不敷出,政府遂发钞弥补财政赤字,失信于民;纸币的发行与国家实际的金银储备不匹配,易发生通货膨胀。(2分,任答一点即可)
19.示例:
论题:“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在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中相辅相成。(2分)
论述:边疆治理是任何一个政权都要面临的问题。中国古代王朝主要采用了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模式,即“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在古代历史长河中,这两种治理模式的实施因不同时期而变化。秦汉时期,以边疆内地一体化为主,兼及“因俗而治”。中央王朝在边疆行政管理体制上更多的是实行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郡县制,其官吏的选任与地方赋税的征纳基本上归中央统一掌管。从魏晋以来,以“因俗而治”为内涵的羁縻政策成为各王朝治理边疆的最主要政策。元朝在内地和边疆实施了行省管理形式,但是两者在内容上有很大区别。元朝的行省下设土官或元帅府或军民万户府等管理的行政制度,实质就是宏观在中央直接管理下的微观羁縻统治,是中央直接管理与地方“因俗而治”的有机结合。(8分)
从历史发展看,“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这两种政策在不同时期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是基本上没有舍它而独存,而是互为参用。(2分)
(“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