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
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人秉承“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的原则,将最为重要的周公、召公分别分封到西周的东方和北方,将武王幼子唐叔分封到毗邻宗周便于防御西北方向戎族人侵的晋地。此举意在
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B.确保王位顺利继承
C.结束分裂实现中央集权D.防范潜在政治风险
2.古代雅典的市政广场上建有“纪名英雄墙”,有关城邦的事务及法令预案都公告于此,供人们讨论。建于公元前5世纪末的圣殿是雅典的公共档案馆,所有档案文献及收支账目向公民开放查询。这说明古代雅典
A.法令彰显民众意愿B.公民群体得以壮大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城邦民主受到监督
3. 1786年,华盛顿指出:“如果不施以强制力量,人们是不会采纳和实行为他们自己的利益精心制定的措施;如果不设立某种权力机构,使其能够在全联邦范围内实施各州政府所具有的那样有效的权威的话,我不认为我们作为一个国家能长久存在。”这说明华盛顿
A.主张加强中央权力B.未认清美国面临严峻形势
C.极力保障各州权力D.倡导中央和地方权力并重
4.下表反映了当时
A.政权更替的频繁B.政党政治趋于成熟
C.民主共和道路的曲折D.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5. 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召开了第二届参议会,在选举中,为解决群众因不识字而无法投票的问题,发明了很多有特色的投票方法,如“背箱法”“投豆法”“烧洞法”等。这种做法
A.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C.显示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广泛性D.有利于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6.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要求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A.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B.瓦解了门阀势力
C.有效缓和了北魏社会矛盾D.促进了民族交融
7.有学者评价九品中正制时说:“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
A.是选官制度的重大倒退B.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家世是评定人才唯一标准
8.下表是唐代前期科举出身官员的身份来源统计表(单位: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门阀观念不断强化B.寒门庶族势力上升
C.科举程序存在弊端D.官员选拔标准不公
9. 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据此可知
A.科举制度尚未完全废除B.近代文官考试思想开始孕育
C.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D.官员选拔与近代教育相结合
10.中华民国历史上,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存在许多相同之处。下列选项中,对两个时期选官制度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由考试院负责B.有效杜绝任用亲信的现象
C.女子可参加考试D.以考试作为主要选拔手段
11.从中央组织部出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实施细则印发到2019年3月18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 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 8万人次,函询16. 9万人次,诫勉11. 9万人次。这体现了党的
A.严惩腐败原则B.甄别审查机制
C.党管干部原则D.干部任用改革
12.在出土的秦简犊中有大量反映家庭伦理观念的法律文献,如合同父子—孝以忠先的追求;男女礼顺—夫妻和睦的提倡;尊卑有别—主奴秩序的构建。其背后的立法思想是
A.构建大同理想社会B.弥补秦文化传统的薄弱
C.践行法家治国理念D.政治与家庭伦理的整合
13.公元前18年奥古斯都颁布《尤里乌斯法》。法令规定:“罗马男子如果有三个孩子则可以免除公民劳役;禁止独身者接受遗产和遗赠,无子嗣者只能继承留给他们的遗产和遗赠的一半。”这说明罗马法
A.打击了贵族的特权B.限制了公民的权利
C.强调国家利益至上D.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14. 1978年3月,依据宪法恢复人民检察院,两个月后正式成立最高人民检察院;1979年9月决定设立司法部。随后的几年内又相继通过了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试行)、新婚姻法在内的一批基本法律。这
A.反映出政府职能的逐步拓展B.凸显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
C.推动了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D.有助于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15.明太祖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将不征诸国名列于后。”这反映出明太祖
A.推行海禁政策B.维护朝贡贸易
C.反对对外征伐D.强调华夷之辨
16.英国王室从诺曼征服之后便热衷于使用法语,但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战争的爆发也让英国人对法语起了厌恶心理,整个社会都开始了学习英语的热潮。这一现象
A.根植于久远历史传统B.奠定了宗教改革的基础
C.有助于民族国家形成D.改变了民众对上帝看法
17. 1920年生效的《国际联盟条约》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组织,在保护少数民族权益制度化方面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保护体系,目前地区性和国际性的关于少数民族保护的制度设计便是对国际联盟最先创设的这一制度的继承。据此可知,国际联盟的这些条款
A.实现了世界各民族自决与平等B.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C.成为维护战胜国利益工具D.具有丰富国际法理论的作用
18.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2个自治县(旗)都列人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这一举措
A.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B.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C.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合法权益
D.加快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进程
1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20.阅读中国古代货币简表(见下表),由表格信息可知
A.钱文内容以年号相称B.一直由中央统一铸币
C.金属货币和纸币交替使用D.货币由多样走向统一
21.二战后美国实行“廉价货币”政策,大量美元涌人欧洲,同时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造成美元贬值的压力,动摇了人们对美元与黄金固定兑换比价的信心。1960年10月,伦敦黄金市场价格猛涨,美元大幅贬值,形成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此次危机表明
A.二战后货币体系存在缺陷B.美苏两国冷战加剧
C.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D.战后金融秩序混乱
22.安史之乱后,唐政府推行两税法,要求地方按照国家规定征税,并停止藩镇一次性缴纳辖区赋税的做法,改为由各藩镇属下的州县直接上供。唐政府此举旨在
A.增加财政收人B.削弱藩镇势力C.减轻农民负担D.抑制土地兼并
23.康熙末年,“摊丁入亩”已开始在广东推行,雍正时在全国普遍推广。摊丁入亩继一条鞭法和“永不加赋”之后更彻底地简化了税则,使得“穷民免累,而国赋无亏”,
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继续削弱。这一改革
A.有利于城镇工商业发展B.保证了财政收人的富足
C.使自银成为主要的货币D.确保了民众生活的富足
24.下图是1980 -2018年中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变化趋势图。这反映了我国
1980年2006年2008年2011年2018年股置时间)
A.贫富差距逐渐消除B.重视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
C.政府财政收入增加D.公民纳税意识的不断增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材料一北宋时期,国家号令一般总是以皇帝的诏就文书方式传递,但是“凡制就所出,必自宰相”。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此外,士大夫一再告诫君主,要依“道”而行。这些共同形成了北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
—摘编自王志力《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研究》等
材料二1889年,日本制定的《明治宪法》规定,天皇系国家元首,神圣不可侵犯,总揽统治权;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在政治实践中,元老重臣代行天皇的意志,拥有国家的决定权。宪法规定,天皇统帅陆海军,但实际领导是军部,军部行为不受限制。
—摘编自高兰《明治天皇权力的虚像与实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北宋相比,明治时期日本制约皇权方式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治时期日本的天皇制。(8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进入19世纪后,英美等国的资产阶级政党制度日益成熟,执政党上台后,往往把政府的职位作为战利品分配给党内同僚,这就是所谓的“政党分肥制”。在这种制度下,营私舞弊,卖官篙爵现象比比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英国世界霸权的确立,英国政府需要管理的事务急剧增加,对国家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期间,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暴露了英国政府管理的低效无能。新上任的首相帕麦斯顿决定立即进行文官制度改革,此后30年英国文官制度逐渐成熟。在其影响下,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建立了文官制度。
—摘编自汤勒、古小华《西方行政制度概论》等
材料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法律产生过重要影响。法律在文化上的独立性,可以说是宗教文化长期培养的结果。法律最初的绝大多数祭条几乎都反映着宗教伦理方面的禁忌;最初的执法活动几乎全部被祭司所垄断,而法律观念则纯粹是一种宗教意识形态。“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被广泛传播,后来影响法律制度,产生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而《圣经》中诚实、公正的观念对形成西方衡平法‘诚实信用’原则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宗教方面的共识深刻地决定着近代法律的面貌,甚至法律的通用语言、惯常程式以及汇集而成的传统都是在宗教文化的氛围中发育成长的。
—摘编自王景斌、周伟科《从关联性视角看宗教与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宗教对近代西方法律的影响。(6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胡忠礼、邢新宇《宗藩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两种经典国际体系的比较与启示》整理围绕材料(整体或部分),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需包含对两种国际体系的分析)(12分)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银元成为西方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之一,清末外国金属币和钞票占到了中国流通货币的65. 71 %。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币制与之竞争。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决定铸造大钱、发行钞票,而户部“铁既可以抵钢,铅似可以抵铁”的措施造成恶性通货膨胀。1886年,张之洞购进了英国的造币机,开始铸造广东银币,引起各省效仿。1900年,清政府开始铸造无孔钢圆,各省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样式,1910年清政府将银币造币权收归中央(部分省份也可以代中央铸造银币并标明省份名称),开始铸造统一的“大清银币”,其主体形制与钢圆相似。全国的行用银元形制基本上得到了统一。
—摘编自李枉《浅析晚清货币形制变革的原因》
材料二1948年12月1日中国银行成立并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人民币是在统一晋察冀边区银行币、冀南银行币、陕甘宁边区银行币、西北农民银行币、北海银行币等各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在发行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货币政策出台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首批人民币”发行的历史条件,分析人民币发行流通的积极作用。(8分)
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解析】
1.周的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是分封土地的依据。
也就是说,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所以我们会同心同德,一起守护西周这个王朝。通过材料
中的“将武王幼子唐叔分封到毗邻宗周便于防御西北方向戎族入侵的晋地”可知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故选A项;王位的继承主要采用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内容,排除B项;秦朝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周代没有,排除C项;材料并无政治风险的信息,排除D项。
2.古代雅典在市政广场上公示城邦事务、法令预案等供人们讨论,雅典公共档案馆的所有档案文献、收支账目均向公民开放,说明古代雅典在管理城邦时,实行民主政治,接受公民
监督,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法令与民众意愿的关系,排除A项;政务公开并不能推动
公民群体的壮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并非参政是公民的义务,排除C项。故选D项。
3.华盛顿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那国家就不能长久存在,这说明华盛顿对于邦联体制不满,主张加强中央权力,A项正确;华盛顿对于美国政治的认识符合实际,排
除B项;州权主义强调地方权力,与材料中华盛顿的主旨相反,排除C项;材料强调加强
中央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
4.据表格内容可知,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无限扩大总统的权力,说明共和政体遭到破坏,1915年的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称帝,反映了民主共和道路的曲折,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1912-1915年始终是在民国政体之下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权更替的频繁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袁世凯就任临时总统之后,利用权力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说明民主力量和专制力量较量之下的政党政治仍处于弱势,政党政治趋于成熟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袁世凯代表的是大地主和官僚的利益,不属于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
5.据材料可知,边区政府在参议会选举中,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采用具有根据地特色又贴近群众的投票方式,解决群众因不识字而无法投票的问题,这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故选A项;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是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排除B项;仅通过题干材料无法看出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排除C项;1941年仍处于抗战时期,有利于抗日战争走向胜利,排除D项。
6.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说汉语、用汉姓,和汉族通婚,这些措施推动北魏封建化,促进民族交融,故选D项;北魏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政权,排除A项;北魏孝
文帝的措施推动了鲜卑的封建化,并没有瓦解门阀势力,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缓
和了民族矛盾,推动民族交融,并无缓和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C项。
7.据材料“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公正性也逐渐丧失”可知,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期,
越来越看重门第,士族把持选官权力,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特权的工具,故选B项;材
料强调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重大倒退”说法错误,排除A项;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官员来源,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排除C项;“唯一标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8.从材料“唐代前期科举出身官员的身份来源统计表”和所学知识可知,寒族人数有所增加,
说明科举制下寒门庶族势力上升,故选B项;材料可见寒族出身在科举中比重上升,说明
门阀观念弱化,排除A项;材料并无科举程序的信息,不能得出科举程序存在弊端的结论,
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出身官员身份的来源,并不能说明选拔标准不公,排除D项。
9.题干提及1910年宣统帝上谕宣布“翰林院编修”“各部”官员从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学生中选拔,而北洋大学堂属于近代教育机构,故选D项;“尚未完全废除”不合时空,科举制废止于1905年,排除A项;近代文官考试思想开始于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排除B项;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的标志是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排除C项。
10.据所学可知,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选官制度上都以考试作为主要选拔手段,故选D项;北洋政府政事堂铨叙局负责选拔官员,南京国民政府由考试院负责选拔公务员,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不论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在选拔官员过程中都存在着任用亲信的现象,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排除C项。
11.据材料“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 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可知党的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故选C项;材料“提醒、函询和诫勉”主要体现警示党管干部原则,对干部进行警示教育,没有涉及严惩腐败原则,排除A项;材料“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不是审查,排除B项;材料“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体现了党管干部,但没有涉及干部任用改革,排除D项。
12.据材料“……孝以忠先的追求”“……夫妻和睦的提倡”“……主奴秩序的构建”可知,秦通过法律强化家庭伦理观念从而构建尊卑有别,贵贱有序的政治秩序,维护秦朝统治,巩固大一统局面,故选D项;大同社会是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排除A项;编订这些法律条文的目的是整合政治与家庭伦理,通过强化家庭伦理进而强化统治秩序,其背后的立法思想并不是为了弥补秦文化传统的薄弱,另外“弥补秦文化传统的薄弱”属于影响,排除B项;C项属于秦的治国理念和方式,不属于这些家庭伦理法律文献背后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
1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人口问题关乎国家生存与发展,罗马元首制的缔造者奥古斯
都于公元前18年颁布《尤里乌斯法》,试图借助法律的力量敦促罗马人结婚生子,提升人口数量,以保障庞大帝国的延续与进步。其中规定:“罗马男子如果有三个孩子则可以免除公民劳役;禁止独身者接受遗产和遗赠,无子嗣者只能继承留给他们的遗产和遗赠的一半。”这说明罗马法强调国家利益至上,C项正确;材料与“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鼓励生育,“限制了公民的权利”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排除D项。故选C项。
14.据材料信息可知,1978年后,人民检察院、司法部、诸多法律相继颁布,结合所学改革
开放的史实可知,这有助于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故选D项;材料强调1978年以后我国加强法制建设,与政府职能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1978年以后我国恢复司法机构的地位、推动法制建设,并不能得出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的结论,排除B项;1997年提出依法治国,排除C项。
15.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对外是朱元璋确定的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格调。依据材料可知,明
太祖确定不征之国,以德怀柔万国,奉行的是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C项正确;明太祖在位期间多次颁布禁海令,也秉承了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基本朝贡模式,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B两项;明太祖确定不征之国,以德怀柔万国,其主旨并非蔑视诸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6.据材料“整个社会都开始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可知,民族语言加强民族认同,有助于民族国家形成,故选C项;据材料“百年战争的爆发……开始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可知,这一现象产生时间并不久远,排除A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语言认同感加强,这与民众的宗教信仰无关,所以不会改变民众对上帝的看法,排除D项。
17.据材料“在保护少数民族权益制度化方面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保护体系”“少数民族保护
的制度设计”“对国际联盟最先创设的这一制度的继承”可知国联的这些条款在国际法领域实现了创新,故选D项;“各民族”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少数民族权益保护,与世界殖民体系无关,殖民体系走向崩溃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这些条款对战胜国的作用,排除C项。
18.根据材料“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
和82个自治县(旗)都列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政府积极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体现出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A项正确;材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奠定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信息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合法权益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9.据所学可知,任何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都是维护国家利益,据题干可知,自新中
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是21世纪初的“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政策,抑或是十八大以来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其主要目的在于能够与周边国家深化合作,以谋求共同发展,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由于根本利益的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并不会消除,排除A项;据题干可知,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促进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但是并不能实现“均衡”发展格局,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述及世界其他地区,排除D项。
20.根据材料“赵、齐、楚等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蚁鼻钱等”“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铸造五铢钱”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货币由多样走向统一,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可知,五铢钱以重量相称,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和所学知识可知货币由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排除B项;根据材料“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可知货币是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方向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21.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元与黄金挂钩,材料中涉及的也是美元与黄金的关系,在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出现了美元危机,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苏两国冷战加剧,排除B项;二战至今美国一直是全球经济霸主,排除C项;关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确定了世界经贸和金融秩序,但是仅一次美元危机无法说明战后国际金融秩序混乱,排除D项。故选A项。
22.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政府推行两税法,要求地方按照国家规定征税,并停止藩镇
一次性缴纳辖区赋税的做法,改为由各藩镇属下的州县直接上供”可知,安史之乱之后,政府推行两税法,要求地方按照国家规定纳税,绕开各藩镇,由藩镇属下的州县直接上交税收,说明政府希望通过此举措削弱藩镇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增加财政收入,是一个目的,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减轻农民负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抑制土地兼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使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减弱,这就使得
百姓有可能脱离农业生产,为城镇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这一改革并不一
定能够保证财政收入的富足、使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和确保民众生活的富足,B、C、D三项的说法都过于绝对,排除。故选A项。
2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个人所得税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断提升,反映了我国重视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B项正确;材料仅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变化,未体现贫富差距变化情况,排除A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变化是为了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C项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公民纳税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14分)
(1)(6分)原因: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崇文抑武的方针;中央行政制度的影响(若答“中央官僚机构制约”或“宰相和台谏的制约”亦可);儒家思想的影响(士大夫的责任感);科举规模扩大,文官和士人地位的提高;皇帝个人因素。(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8分)不同:宪法制约。(2分,若答“机构制约”“制度制约”不给分)
评述:天皇的权力受到宪法、议会、军部等制约,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统揽一切,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了权力,这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6分)
26.(12分)
(1)(6分)背景:政党分肥制的弊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需要高效的官员队伍;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政府管理低效无能;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6分)影响:培育了法律文化的独立性;有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引导了西方法律价值观;推动了法律的基本原则的确立;促进了法律语言、程式的形成。(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7.(12分)
示例:论题:大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关键作用。(2分)
阐述:宗藩体系是一种中华帝国一统天下的垂直等级结构,历代中原王朝是宗主国,周边大量政权是藩属国,二者形成朝贡关系;宗藩体系是中华文化圈的象征,形成的关键是中国当时强大的实力与影响力。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由欧洲一些主权国家构成,建立在均势权力基础上,主导者随着大国力量的兴衰而转变,荷兰、法国、英国先后成为第一强国,体系中相对弱小的国家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大国,体系中用谈判方式解决争端,体现了大国协商的组织原则。由此可见,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综合实力影响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10分)
28.(14分)
(1)(6分)背景:货币制度混乱;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通货膨胀;西方侵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洋务运动引进西方造币技术;清末新政的推行。(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8分)历史条件:中共领导的解放区连成一片;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货币政策失败,失去民心;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发行货币的经验积累。(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
作用:配合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确立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抑制了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