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解析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2分)如图所示:图甲中停表的读数是    s;图乙中物体的长度是    cm。
2.(3分)近几年通过环境治理,城乡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市区里,大量的树木可以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从而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静。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   产生的。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   (选填“升高”或“降低”)。
3.(2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深刻的认识,很多诗词中都有描写,比如“飞花两岸照船红,不知云与我俱东”,诗中“云不动”以    为参照物,“云与我俱东”是以    为参照物。
4.(2分)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它是利用了超声   (选填“传递信息”或“具有能量”)的特点,这种电动牙刷   (选填“能”或“不能”)在太空中使用。
5.(2分)李明同学放学回家,正碰上刮风下雨,他以18km/h的速度由西向东快跑,雨滴成竖直下落状态,请你确定   风,风速是    m/s。
6.(3分)小华同学每天步行上学,他很想知道从自家到北京路中学的距离,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1)小华在学校跑道上以上学步行速度步行100m,测得用时80s,则他步行速度为    m/s;
(2)小华步行上学需要15min,则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m;
(3)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还必须控制步行    不变。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13~14题双选,只选1个且选对得1分)
7.(2分)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交流合作、评估
8.(2分)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1.7m=1.7m×100cm=170cm
B.2h=2×60s=120s
C.85dm=85÷100m=0.85m
D.850mm=850×10﹣3m=0.85m
9.(2分)日常生活中,下列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
A.一页纸的厚度大约90mm
B.正常人的脉搏跳动70次所需时间大约1min
C.一支钢笔的长度大约14dm
D.初中学生步行1km的路程经历的时间大约50s
10.(2分)校园广播站正在播音,小明马上告诉大家:“这是我班的小丽同学在播音”。那么,小明判断的依据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11.(2分)如图所示,小明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2.(2分)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9(  )
A.5:3 B.8:9 C.2:3 D.3:2
(多选)13.(2分)在操场直跑道上进行遥控小车比赛,甲、乙两车从t=0s时由同一起点同方向运动,两者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的甲、乙所示(  )
A.在0~5s内甲车的速度是10m/s
B.在0~5s内乙车的速度是1m/s
C.t=10s时两车的速度相等
D.t=10s后,乙车超过甲车
(多选)14.(2分)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运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C.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D.漂流而下的船,以河岸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
三、实验探究题(15题7分,16题5分,17题8分,共20分)
15.(7分)如图所示,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读数正确的是图中的   (选填“甲”或“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cm,铅笔的长度为   cm。
(2)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是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cm,该课本的长度应为   cm。
(3)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若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长度时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6.(5分)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就可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
(1)逐渐增加伸出桌面的长度,保证拨动钢尺的力度不变,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    (选填“高”或“低”)。
(2)若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手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轻拨与重拨   (选填“音调”“响度”和“音色”)不同。
(3)在月球表面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钢尺振动,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尺子发出的声音。
(4)当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振动,却听不到声音   。
17.(8分)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有:木板(附有刻度尺)、小车、木块、金属挡板等。
(1)本次实验的原理是:   ;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   ;
(2)实验时先确定了小车的起点和终点分别为A和C,AC之间的距离sAC=   cm;
(3)实验时应保持使斜面的坡度变    (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4)测得小车自A点从静止开始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为4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6)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四、综合应用题(18题10分,19题10分,共20分)
18.(10分)周末,小明一家驾车前往厦门旅游,沿途经过A、B两地,如图所示。当车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的时间为9时10分,车内钟表显示的时间为9时40分。求:
(1)轿车从A地到达B地用了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是多少?
(3)轿车从B地出发,以8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到达厦门需要多长的时间?
19.(10分)T58次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自北京到上海铁路长1458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车次 到、发站时间 北京 天津西 济南 上海
13 到站时间 ﹣﹣ 16:11 20:16 8:20
发车时间 14:20 16:16 20:23 ﹣﹣
(1)求T58次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2)途中T58次列车以36km/h的速度穿越长度为1600m的一个隧道,列车全部在隧道中行驶的时间是150s,那么这列火车的长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2分)如图所示:图甲中停表的读数是  337.5 s;图乙中物体的长度是  1.84 cm。
【分析】(1)读取停表的示数时,首先要知道大表盘和小表盘的分度值,然后看指针在什么位置,从而得出示数;
(2)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1)由图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偏向“3”一侧;在停表的大表盘上,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2s;
(2)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8cm=1mm;物体左侧与2.0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6.84cm﹣2.00cm=1.84cm。
故答案为:337.7;1.84。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停表的读数,要明确刻度尺的读数方法,注意起点起否由零开始,同时注意最小分度及估读问题。
2.(3分)近几年通过环境治理,城乡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市区里,大量的树木可以在 传播过程中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从而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静。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 振动 产生的。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 降低 (选填“升高”或“降低”)。
【分析】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判断音调的高低首先确定振动的物体,然后确定振动的快慢,再判断音调的高低。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解答】解:市区里,大量的树木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瓶子里装有水,敲击瓶子时,从左到右水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小,故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是逐渐降低。
故答案为:传播过程中;振动。
【点评】(1)掌握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频率越小,音调越低。(2)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3.(2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深刻的认识,很多诗词中都有描写,比如“飞花两岸照船红,不知云与我俱东”,诗中“云不动”以  船 为参照物,“云与我俱东”是以  榆树 为参照物。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解答】解:
(1)细细品味古诗,从最后一句“不知云与我俱东”可知,诗人与云都是向东运动的,二者的运动状态相同,所以诗人以船为参照物看云时;
(2)在本题中船是向东高速行驶,而“卧看满天云不动”是指“云与我”保持相对静止,所以“云与我俱东”是以两岸的“榆树”为参照物的。
故答案为:船;榆树。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所以说运动和静止都具有相对性。
4.(2分)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它是利用了超声 具有能量 (选填“传递信息”或“具有能量”)的特点,这种电动牙刷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在太空中使用。
【分析】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超声波也是声波,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超声波具有能量,所以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可以把牙齿刷得更干净,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具有能量;不能。
【点评】此题结合超声波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知道超声波具有能量。
5.(2分)李明同学放学回家,正碰上刮风下雨,他以18km/h的速度由西向东快跑,雨滴成竖直下落状态,请你确定 西 风,风速是  5 m/s。
【分析】本题考查了速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m/s=3.6km/h、相对静止的问题。
【解答】解:看到雨滴成竖直下落状态,说明他和风相对静止,该同学由西向东跑,所以这是西风,为18km/h=5m/s。
故答案为:西,5。
【点评】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沿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两个相对地面运动的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的条件是:v1=v2。
6.(3分)小华同学每天步行上学,他很想知道从自家到北京路中学的距离,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1)小华在学校跑道上以上学步行速度步行100m,测得用时80s,则他步行速度为  1.25 m/s;
(2)小华步行上学需要15min,则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1125 m;
(3)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还必须控制步行  速度大小 不变。
【分析】(1)已知路程和时间,用速度公式v=可求出速度。
(2)已知速度和时间可用速度变形公式s=vt求路程。
(3)根据公式s=vt可知,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v、t都必须准确。
【解答】解:(1)小华步行速度为:v===1.25m/s;
(2)小华家到学校的距离为:s′=vt′=1.25m/s×15×60s=1125m;
(3)根据公式s′=vt′知,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还必须控制步行速度v不变。
故答案为:(1)3.25;(2)1125。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比较简单。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13~14题双选,只选1个且选对得1分)
7.(2分)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交流合作、评估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对于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的影响因素,小明认为可能与颜色有关,属于科学探究的第二环节:猜想与假设。
故选:B。
【点评】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不只是记住有关的探究知识就能解决的,必须在探究实践中不断积累。
8.(2分)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1.7m=1.7m×100cm=170cm
B.2h=2×60s=120s
C.85dm=85÷100m=0.85m
D.850mm=850×10﹣3m=0.85m
【分析】物理量的单位换算,例如1.8m,前面的1.8是倍数,只是对后面的单位m进行单位换算,换算到合适的单位,最后整理成最简结果。
【解答】解:A、正确的换算过程为:1.7m=5.7×100cm=170cm;
B、正确的换算过程为:2h=3×3600s=7200s;
C、正确的换算过程为:85dm=85×0.1m=7.5m;
D、正确的换算过程为:850mm=850×10﹣3m=8.85m,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无论是长度单位换算、还是质量单位换算、压强单位换算、功率单位换算等等,思路都是相同的。
9.(2分)日常生活中,下列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
A.一页纸的厚度大约90mm
B.正常人的脉搏跳动70次所需时间大约1min
C.一支钢笔的长度大约14dm
D.初中学生步行1km的路程经历的时间大约50s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A、一页纸的厚度大约90μm=0.09mm;
B、正常人的脉搏跳动70次所需时间大约1min;
C、一支钢笔的长度大约14cm;
D、初中学生的步行速度约为2.2m/s=≈833s。
故选:B。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0.(2分)校园广播站正在播音,小明马上告诉大家:“这是我班的小丽同学在播音”。那么,小明判断的依据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11.(2分)如图所示,小明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分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当发声体的振幅越大时,发出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这是因为用力不同时,振幅越大,因此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故选:B。
【点评】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尤其是能根据实验的操作特点得出用不同的力是为了改变音叉的振幅,进而改变响度,是解答的关键。
12.(2分)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9(  )
A.5:3 B.8:9 C.2:3 D.3:2
【分析】已知物体运动的速度关系及路程关系,利用t=求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
【解答】解:
由v=得t=,
则所用时间之比:
t甲:t乙=:=:=2:7。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因为是求比值,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多选)13.(2分)在操场直跑道上进行遥控小车比赛,甲、乙两车从t=0s时由同一起点同方向运动,两者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的甲、乙所示(  )
A.在0~5s内甲车的速度是10m/s
B.在0~5s内乙车的速度是1m/s
C.t=10s时两车的速度相等
D.t=10s后,乙车超过甲车
【分析】(1)从图象中得出0~5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可求甲车0~5s内的速度。
(2)从图象中得出0~10s内乙车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可求乙车0~10s内的速度。然后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得出0~5s内乙车的速度。
(3)在s﹣t图象中,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4)根据图象可知两车在10s末相遇,然后结合题意分析10s后两车运动的关系。
【解答】解:A.由图象看出甲车0~5s内通过的路程为10m甲===2m/s。
B.由图象看出乙车0~10s内通过的路程为10m乙===7m/s。
乙车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
C.由图象可知,甲车静止,乙车的速度是1m/s,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t=10s后,乙车超过甲车。
故选:BD。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关键是读懂图象,并能从图象中获取相关信息。
(多选)14.(2分)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运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C.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D.漂流而下的船,以河岸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A、同步卫星的“同步”指的正是它与地球自转周期,它和地球是相对静止不动的,卫星是静止的。
B、飞机在空中加油时,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故B错误。
C、月亮在云中穿行时,所以以云为参照物,故C正确。
D、漂流而下的小船,所以以河岸为参照物,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三、实验探究题(15题7分,16题5分,17题8分,共20分)
15.(7分)如图所示,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读数正确的是图中的 甲 (选填“甲”或“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0.1 cm,铅笔的长度为 5.30 cm。
(2)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减小误差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是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26.42 cm,该课本的长度应为 26.00 cm。
(3)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若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长度时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分析】(1)在对刻度尺进行读数时,应看清分度值,视线应与尺的末端刻度垂直,最终的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为减小测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在求取长度测量平均值时,应先去除差距较大的错误数据,再求取平均值;
(3)根据金属的热胀冷缩,判断出尺子本身的变化,再结合刻度值不变来进行分析。
【解答】解:
(1)读图可知,乙刻度尺在读数时,因此乙是错误的;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0.4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四次读数中,26.42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应去除;
则物理课本的长度为:L==26.00cm;
(3)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故答案为:(1)甲;0.5;(2)减小误差;26.00。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与读数、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计算、以及对误差进行分析的方法,尤其在最后一问中,应注意细心分析,防止颠倒。
16.(5分)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就可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
(1)逐渐增加伸出桌面的长度,保证拨动钢尺的力度不变,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  低 (选填“高”或“低”)。
(2)若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手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轻拨与重拨 响度 (选填“音调”“响度”和“音色”)不同。
(3)在月球表面  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钢尺振动,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尺子发出的声音。
(4)当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振动,却听不到声音 声音的频率不在人耳听觉范围内 。
【分析】(1)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3)真空不能传声;
(4)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解答】解:(1)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的力度拨动钢尺,因此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低;
(2)轻轻拨动时,振幅小,重拨时,响度大;
(3)由于月球上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故能看到尺子的振动;
(4)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人耳感觉不到。
故答案为:(1)低;(2)响度;不能。
【点评】本题考查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和振幅的关系以及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重点是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各特征的因素。
17.(8分)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有:木板(附有刻度尺)、小车、木块、金属挡板等。
(1)本次实验的原理是: v= ;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 秒表 ;
(2)实验时先确定了小车的起点和终点分别为A和C,AC之间的距离sAC= 80.0 cm;
(3)实验时应保持使斜面的坡度变  缓 (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是为了减小测量  时间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4)测得小车自A点从静止开始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为4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0.2 m/s。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大 (选填“大”或“小”);
(6)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B 。
【分析】(1)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再用秒表测量时间,可得出速度大小;
(2)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注意量程和分度值,示数还需要往后估读一位;
(3)为了便于测量时间t,应保持斜面较小的坡度;
(4)根据题目提供的距离、时间信息,运用速度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大小;
(5)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平均速度会偏大;
(6)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分析选项中各个运动图象找出符合条件的即可。
【解答】解:(1)实验中通过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与小车通过的时间之比来测量速度,所以实验的原理是v=;
实验中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与小车通过的时间,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所以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
(2)观察刻度尺可知,分度值为1cm,C点所在位置为0AC=80.6cm﹣0=80.0cm;
(3)实验时保持斜面倾角较小,延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
(4)小车自A点从静止开始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为7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v==;
(5)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
(6)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A、由图可知,因此是匀速运动;
B、由图可知,因此是加速运动;
C、由图可知,因此是静止状态;
D、由图可知,因此是匀速运动;
故选:B。
故答案为:(1)v=;秒表;(3)缓;(4)5.2;(6)B。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s﹣t图像和v﹣t图像、平均速度的计算的知识,属于中档题。
四、综合应用题(18题10分,19题10分,共20分)
18.(10分)周末,小明一家驾车前往厦门旅游,沿途经过A、B两地,如图所示。当车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的时间为9时10分,车内钟表显示的时间为9时40分。求:
(1)轿车从A地到达B地用了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是多少?
(3)轿车从B地出发,以8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到达厦门需要多长的时间?
【分析】(1)知道轿车在A地和B地的时刻,两者的差值即为轿车从A地到达B地用时;
(2)由图可知A地和B地到厦门的距离,两者的差值即为A地到B地的距离,根据v=求出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由图可知,B地到厦门的距离,又知道轿车的速度,根据t=求出轿车到达厦门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1)轿车从A地到达B地用时:
t=9h40min﹣9h10min=30min=8.5h;
(2)由图可知,从A地到B地的距离:
s=90km﹣40km=50km,
则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v===100km/h;
(3)由图可知,B地到厦门的距离s′=40km,
则轿车到达厦门需要的时间:
t′===0.5h。
答:(1)轿车从A地到达B地用了3.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是100km/h;
(3)轿车从B地出发,以8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明白路标的含义是关键。
19.(10分)T58次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自北京到上海铁路长1458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车次 到、发站时间 北京 天津西 济南 上海
13 到站时间 ﹣﹣ 16:11 20:16 8:20
发车时间 14:20 16:16 20:23 ﹣﹣
(1)求T58次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2)途中T58次列车以36km/h的速度穿越长度为1600m的一个隧道,列车全部在隧道中行驶的时间是150s,那么这列火车的长度是多少?
【分析】(1)已知北京至上海的路程S,先求出T58列车由北京到上海的运行时间t,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火车的平均速度;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等于隧道长与火车长的差,知道在隧道中行驶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就会求出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路程;
而火车在隧道中行驶的路程等于隧道长与火车长度的差,据此求解。
【解答】解:(1)北京与上海间的路程s=1458km,
T58次列车14:20由北京出发,第二天8:20到达上海,
则它的运行时间t=24h00min﹣14h20min+8h20min=18h,
则火车的平均速度:
v===81km/h;
(2)火车行驶的路程:
s=vt=150s×36×m/s=1500m,
因为s=L隧道﹣L车,
所以,L车=L隧道﹣s=1600m﹣1500m=100m。
答:(1)T58次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81km/h;
(2)这列火车的长度是100m。
【点评】本题关键:一是知道火车的运行时间等于火车从出发至到达地点的时间差,包括在中间站的停靠时间;二是火车在隧道中行驶的路程等于隧道长与火车长度的差。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