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郭蒙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
一、单选题(60分)
1、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2、中国的民主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民主,人民能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并在人民内部各方面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的协商,体现了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政治形式,形成了区域利益与界别利益纵横交错的表达机制,意味着主权在民与精英参政内在统一的运作方式。这论述了我国(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性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优势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符合国情 D.享受民主权利主体的广泛性
3、9世纪时,英法等国国王为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自治特许证书,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因此选择支持国王;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逐渐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教士已不再是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了。西欧城市的这一变化( )
A.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B.得益于宗教改革的兴起
C.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D.制约了代议制民主发展
4、“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唐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寒士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他们显达后喜欢奖拔后进。据此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A.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B.限制了士族做官资格
C.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D.促使选官走向制度化
5、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核,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这种制度改革()
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 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
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6、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 )
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
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
7、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材料说明()
A.西方国家也采用了科举制选拔人才
B.部分西方学者对科举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C.西方国家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十分推崇
D.科举制是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有效制度
8、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
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
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
9、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10、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的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A.天人感应 B.礼法结合 C.三教合一 D.伦理道德
11、《孝经》是阐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国、事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汉魏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文本。至唐代,《孝经》获得“经典”地位,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书”之一。《孝经》地位的演变反映了()
A.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B.儒学地位得到强化
C.统治思想趋向保守 D.道德教化受到重视
12、有罗马法学家主张:当对于一个人究竟是自由或者是奴隶的问题无法解决时,一切怀疑都应偏向自由。下列思想和原则与材料相似的是( )
A.无罪推定原则 B.不告不理原则
C.遗嘱优先原则 D.注重证据原则
13、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14、《查士丁尼学说汇纂》中指出,“即使是非典型契约(或称之为协议),若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则该协议就是契约,且可以获得法律上的保障”。这表明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特征是()
A.形式主义重于实际内容 B.违约案件数量不断上升
C.强调重视法律契约精神 D.法庭只按照契约来宣判
15、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16、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 )
A.法律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 B.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
C.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D.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17、1980年8月,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 法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8、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该宪法是()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49年《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20、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机构涉及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有()
①御史大夫
②宣政院
③云南行省
④理藩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形制为上衣下裤,名“裤褶”,褶在式样上为左衽袍服。在“裤褶”传入南方后,加宽了衣袖并改为汉族习惯的右衽,后又传回北魏并对其服饰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体现了()
A.少数民族引领服饰的潮流 B.国家分裂政局动荡
C.汉人在服饰改革中居主导 D.民族交流交融趋势
22、当匈奴浑邪王率部来归时,汉武帝不仅封其为侯,还分置五个属国,并特许“因其故俗”。汉武帝的这种做法()
A.消除了北方边患的威胁 B.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 D.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3、《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必须遵守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别国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得干涉别国内政。但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说明( )
A.国际法没有普遍的约束力
B.霸权主义是破坏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C.联合国对霸权主义软弱无力
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维护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
24、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卷入其中。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该体系( )
A.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B.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C.规定了缔约各国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
D.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
25、《人民日报》1949年12月18日发表社论称: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是中苏两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对于毛主席和斯大林大元帅的会见,“表示极大的欢欣和兴奋,因为这是中苏友谊伟大前途的象征,这是世界人民反帝国主义斗争伟大胜利的象征”。有关中苏这次外交的正确解读是()
A.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结盟 B.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C.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D.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完全契合
26、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中回忆道,印度尼西亚是最早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两国与其他亚非国家携手合作,共同倡导了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万隆精神。万隆精神的核心是()
A.求同存异、互助合作 B.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27、为了积极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1953 年12月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两个大国之.....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材料中“这些原则”是()
A.“一边倒”的方针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28、西汉时期政府实行编户制度,将民户的一些基本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这一制度的实施()
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 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
29、唐朝中期以来边境战事频繁,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下诏改行募兵制,允许士兵携带家属,到达防区后授予工具、田地和房屋。士兵转向职业化,随军家属则就地屯田。这一政策()
A.促进了边疆开发 B.削弱了军事力量 C.打击了地方割据 D.加剧了土地兼并
30、1944年,美、英、中等国召开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战后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
A.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 B.有利于英国经济扩张
C.有助于“一战”的结束 D.加速了两极格局解体
二、材料题(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汉初,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汉律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儒家经义成为其法理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其中有关财产所有权和契约的各项规定,都是由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经典性规范构成。尤其罗马法利用有利的客观地理环境,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法律制度……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法系之一。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材料三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摘自1804年《法国民法典》
材料四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律的特点。(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得以颁布的社会背景。(6分)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据材料四指出这种发展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中国和西方在追求民主法制过程中的共同点。(3分)
32、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逐步展开,中国在国际社会、国际关系体系中赢得了应有的一席之地,为以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大、更积极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建国初期,新政权从国民党政权手中接管经济已到崩溃边缘的烂摊子:从人口、国土面积看是个大国,从国力看是名副其实的弱国。在两极对峙的国际形势下,不加入某个阵营是不现实的。
——杨泽喜《建国初期中国现实主义外交战略选择》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国际形势的客观限制和新中国外交经验缺乏的制约,新中国的外交实践较多地体现为社会主义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外交。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多边外交实践,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局面。
——摘编自陈玲《建国初期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分析——以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为例》
材料三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外交以传统外交为主,偏重于政治和安全领域,外交决策权高度集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适应全球化、区域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形势,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和整体性外交的模式。
——摘自杨洁勉《新中国外交60年:实践特点和理念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确立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发点及原则。(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取得的成就(4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与新时期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外交为世界外交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交子的诞生可谓是大时代与小地区的因缘巧合。因为躲避隋唐战乱,四川的经济相对独立,茶叶和马匹等贸易繁荣,同时因缺铜而依赖铁钱,携带不便,于是作为商业信用凭证的交子产生。起初,交子由四川百姓发行,发行者不久财衰,交子不能兑现,诉讼频起。朝廷下令将交子收归官营,以朝廷财力支持交子的流通和价值的稳定。初期交子的价值十分稳定,有效地支持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末期,为了攻打西夏而大量增发交子,结果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于是,宋徽宗改交子为钱引,以增加百姓对纸币的信心。
——摘编自石俊志《中国货币法制史话》
材料二民国初年,北京民国政府曾铸造银元以为国币,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币制混乱的问题。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使银元成为统一流通的本位币,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当时全球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许多工商企业因此陷入困境。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但制止白银外流的效果不理想。1935年政府决定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白银国有,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1948年,因发行量过大,法币被金圆券代替。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交子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原因。(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发行交子和民国发行纸币产生的相同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可知,早期中国从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说明早期中国的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早期中国政权结构的变化,而非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早期中国政权结构的变化,与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无关,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描述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的信息,而是早期中国政权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协商民主”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题干侧重论述我国政党制度能够实现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形成了区域利益与界别利益纵横交错的表达机制,B项正确。人民民主专政包含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两个方面,题干没有涉及专政的内容,A项排除;C、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3、答案:C
解析:9世纪时,英法等国的国王的做法获得了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强化王权。而12世纪时,城市培养的法学家取代教士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这说明封建王权得到强化,教会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这些变化都有利于王权的加强,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使高官被士族所垄断,而科举制根据考试选拔官员,这就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故C项正确;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不是针对士族垄断高官的弊端,可排除A项;士族有资格参加科举取士,可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也是选官制度,可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题干中提到“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并未违背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题干中提到的“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核,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的措施有利于科学管理,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文官制度改革并未体现出对执政党领导能力的削弱,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科举制使得统治乡村的社会精英由原来的看重门第向看重文化转变,乡村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改变。A项中只有少数读书人才能吟诗作诗,并没有全面繁荣。B项该材料并没有涉及门阀制度的衰落,D项该材料体现的是读书人的主动学诗,而不是中央的严格控制。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部分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考试的模式,说明这些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持肯定立场,B项正确;西方的文官制度不等于科举制,排除A项;题干只能说明部分学者对科举制较为肯定,不能认为整个西方肯定科举制,排除C项;D脱离材料主旨,过分肯定了科举制,排除。故选:B。
8、答案:A
解析:“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故A正确;材料是文官制度的改革,不是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故B错误;“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与“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无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
9、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故A错误;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说法错误。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材料反映了道德与法律的结合,故选B项;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与材料无关,故A项排除;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合,故C项排除;伦理道德只是《唐律疏议》强调的一方面的内容,D项说法片面,故排除。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孝经》从汉魏以来的儒学教养文本到唐代成为与五经并列的经书之一,说明以孝道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选D项。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孝经》地位的变化,体现的是统治者对道德教化的重视,排除B项。《孝经》地位的提升,不能反映统治思想趋向保守,排除C项。
12、答案:A
解析:“当对于一个人究竟是自由或者是奴隶的问题无法解决时,一切怀疑都应偏向自由”表明,本着对当事人有利的原则来处理暂时还不能确定结果的问题,无罪推定原则与其相似,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3、答案:C
解析:古希腊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故A项错误;最早尝试实行民主政治的是古代雅典,不是古罗马,故B项错误;罗马法的某些原则为欧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征。由材料可知,即使是非典型契约,在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后,该契约便具备法律效力,这体现了罗马法重视法律契约精神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没有提及罗马法的法律程序,无法体现形式主义的特征,排除A项;该法律规定有助于减少违约案件的发生,排除B项;法庭的判决依托多种因素,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5、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人性和感性魅力生活态度的讴歌、对现世生活享乐的追求,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作用,反对教皇权威。西欧宗教改革提倡“因信称义”,反对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冲击了天主教会的地位,肯定了人的信仰的力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在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所以推动了西欧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A项正确;文艺复兴并没有提高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宗教改革有利于提升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B项排除;人文主义者否定神,肯定人,要求把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非重构人神关系,C项排除;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文艺复兴并没有这样的作用,D项排除。
16、答案:A
解析:
17、答案:B
解析:
18、答案:C
解析: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0、答案:B
解析:①御史大夫主要是对官员的监察,没有具体涉及到管理少数民族事务。②宣政院是元朝时期处理西藏事务和民族事务的机构;③云南行省是元朝时期统治云南地区的管理机构,会涉及到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④理藩院是明清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机构。故选:B。
21、答案:D
解析:
2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的民族政策。匈奴浑邪王率部归顺汉朝时,受到了汉武帝厚待,还特别允许他们沿袭以前的习俗,这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选D项;“消除了”太绝对,北方边患的威胁到明朝还存在,排除A项;“特许‘因其故俗’”不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通过各种手段解决了王国问题,当时王国已无力量对抗中央,且封浑邪王为“侯”,与汉初分封诸侯王并不相同,排除C项。
23、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在冷战结束之后,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的一个典型事例,所以美国此举是霸权主义的表现,霸权主义是破坏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题干没有涉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D项排除。
24、答案:A
解析: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结束了欧洲混战的局面,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据此分析,A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B项描述符合维也纳体系,C项描述符合《国际联盟盟约》,D项描述符合《联合国宪章》,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5答案: C
解析: 《人民日报》的社论认为毛泽东访问苏联“是世界人民反帝国主义斗争伟大胜利的象征”,这说明当时中国和苏联关系密切,在意识形态方面是一致的,体现了当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项正确;中苏两国签订条约意味着两国结盟,通过题干无法得出当时两国结盟的结论,排除A项;通过题干看不出中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B项;D错在“完全”,排除D项。故选C项。
2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隆精神的核心是求同存异、互助合作。
27、答案:C
解析:
2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编户制度能使国家掌握人口的真实情况,为征发赋役提供依据,加强了国家治理能力,故选A项。编户制度是国家治理的举措之一,不会直接加重民众负担或增强国家财力,故排除B、D两项;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掌握人口真实情况只是其中一个目的,C项中“旨在”表述错误,故排除。
29、答案:A
解析:由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募兵制下,“士兵携带家属”“授予工具、田地和房屋”“就地屯田”等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由“士兵转向职业化”可知,这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B项错误。募兵制增强了边防力量、扩大了藩镇将领的权力,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C项错误。
30、答案:A
解析:
31、
(1)答案:崇尚宽简;皇权至上;儒家经义成为法理基础。
(2)答案:对近代欧洲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和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3)社会背景: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法学家的贡献;资本主义的发展。
(4)答案:发展: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同点:通过立法维护民主。
32、答案:(1)背景:在国内,经济濒临崩溃;国际上,两极对峙格局。
出发点:维护国家利益。
原则:独立自主。
(2)成就
双边外交: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
多边外交:参加日内瓦会议,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参加万隆会议,加强同亚非各国友好关系。
(3)特点:偏重于政治和安全领域。
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谅互让、以睦邻友好的方式解决边界问题;“求同存异”方针亦可)。
33、
(1)答案:变化:先是个人发行,后改为官营;政府推动,宋徽宗时改为钱引。
(2)答案:原因:民国初年的统一国币政策未能改变币制混乱问题;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的税收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白银外流问题。
(3)答案:初期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市场流通,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后期都产生了消极影响,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引发信任危机,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蒙中2023-2024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