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西省2023-2024高二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山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周礼》记载:乐器悬挂制度规定,王可以四面悬挂乐器,诸侯只能三面悬挂,卿大夫只能东西两面悬挂,士只能一面悬挂。这反映出周代( )
A.礼乐体系完备 B.宗法观念浓厚
C.等级秩序森严 D.贵族文化繁荣
2、清初,皇帝的谕旨一般由内阁草拟,经内阁发六科抄出发送,其内容是公开的,称“明发上谕”。自雍正帝开始,皇帝谕旨均由军机大臣拟定文书传递,不经由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寄出,称为“廷寄”。这一调整旨在( )
A.提高中央决策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防止泄漏军政机密 D.精简政府行政人员
3、罗马共和国时期,候选人成为执政官需要得到公民大会的选票,执政官拥有民事权力和军事权力。执政官组织对外作战时,需要获得元老院的物资支持,同时,公民有权批准或拒绝执政官提出的媾和条件和媾和条约。由此可知,罗马共和国( )
A.政府机构分工明确 B.实行民主集中制
C.公民决定国家政治 D.注重对权力的监督
4、799年,当一些罗马贵族企图迫害利奥教皇时,查理大帝亲率部属进入罗马解救了教皇。为了报答查理,800年圣诞节这天,教皇宣布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和罗马教会的保护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欧洲( )
A.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B.王权高居教会权力之上
C.教权和王权相互勾结 D.基督教内部发生了分裂
5、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规定,帝国议会通过的决议须经过联邦议会批准才能生效,联邦议会负责执行帝国立法所需要的一般行政命令和措施,调解各邦间的纠纷。联邦议会议员有权出席帝国议会的会议。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德国( )
A.议会影响责任内阁决策 B.议会权力分配机制逐渐完善
C.联邦议会拥有较大权力 D.形成了分权制衡的共和政体
6、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要求,内阁总理的人选由总统提名,但总理一经由议院通过后,全部内阁阁员应由总理自行遴选。而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的内阁阁员都是经过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指定或同意的。这表明当时( )
A.政治民主化进程面临挑战 B.政党政治已经名存实亡
C.三权分立原则遭到了破坏 D.总统独揽国家行政大权
7、下表所示为1941年上半年华北地区边区政府颁布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 )
1 晋察冀边区青救会号召,“边区优秀青年将政治热忱与劳动热忱相提并重,以劳动热忱作为测量政治热忱的尺度”,“在今年春排中创造一百个劳动英雄”
2 晋西北行署和抗联发出“为创造二百名劳动英雄而奋斗”的口号,晋西北妇联提出要创造40名女劳动英雄
3 太岳区政府作出“创造劳动英雄,使村中农民开展生产战线上的竞赛”的指示,要求各级政府颁布劳动英雄标准,并准备奖励
A.彰显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 B.解决了边区的物资匮乏问题
C.顺应了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 D.培弊了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
8、下图所示为1953年山西钳平顺县西沟乡选举大会的情况。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 B.社会主义法制的确立
C.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 D.政治协商制度的贯彻
9、戊戌变法期间,维新人士在民间积极组织各种“不缠足”组织,以“天赋人权”和进化论为思想武器,抨击女子缠足陋习。他们要求加入“不缠足”组织的女性及其亲属也不得缠足,同时解决不缠足女子的婚配问题,由参会同志相互结亲。据此可知,戊戌变法( )
A.改变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B.确立了婚姻自由的原则
C.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指导 D.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良
10、下表所示内容可用于印证新时期我国( )
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单位:万吨)
2012年 2015年 2018年 2021年
产量 位次 产量 位次 产量 位次 产量 位次
粗钢 72388 1 180383 1 92904 1 103524 1
原煤 394513 1 374654 1 369774 1 412583 1
原油 20748 1 21456 1 18392 1 19888 1
发电量① 49876 1 58146 1 71661 1 85343 1
水泥 220984 1 235919 1 223610 1 237811 1
农用化肥 6832 1 7432 1 5404 1 5544 1
汽车② 1928 1 2450 1 2783 1 2653 1
手机③ 11.8 1 18.1 1 18.0 1 16.6 1
微型计算机③ 3.2 1 3.1 1 3.2 1 4.7 1
注:①亿千瓦小时;②万辆;③亿台
A.开始引领世界经济发展 B.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
C.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D.经济建设的持续推进
11、战国时期,韩昭侯用申不害为相,申不害提出“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赵烈侯接受苟欣的建议,“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这些做法( )
A.适应了政治发展的需要 B.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
C.削弱了官僚体制的功能 D.反映了儒法合流的趋势
12、唐朝官员考核系统分为“善”与“最”两个部分。“善”属于德行范畴,被归纳为德、慎、公、勤四个方面,是对九品以上官员的品德要求;“最”则根据各职能衙门责任的性质,被归纳为二十七类。由此可知,唐朝( )
A.强化了以德治国理念 B.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
C.完善了地方考核系统 D.忽视低级官员的管理
13、明代监察部门官员六科给事中要对皇帝发出的制敕进行复核,查看其中有无违制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据此可推知,明代( )
A.决策体制走向成熟 B.监察官员独立行使监察权
C.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D.有效杜绝了皇权滥用问题
14、中古时期,欧洲一些国家实行“恩赐官职制”,即国王挑选自己的亲信处理事务,并赐予他们官职,让其管理分散在各地的王室地产。这( )
A.说明国王摆脱了神权影响 B.有利于扩大王权的影响
C.反映了封君封臣制的形成 D.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兴起
15、1898年7月4日。张之洞与陈宝箴提议将科举考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中国经济,以策论为文体;第二场,考西方经济、技艺及其政治;第三场考四书五经。张之洞与陈宝箴的建议( )
A.强化了“中体西用”思想 B.凸显了西学的主导地位
C.推动了学堂选官制度的形成 D.带有一定经世致用色彩
16、1958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干部进行劳动锻炼的指示》,规定干部下放参加农业、工业、交通业等行业的劳动。要求下放干部服从所下放的单位领导,与工农群众同甘共苦,向工农群众学习,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据此可知,这一规定体现了( )
A.我国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探索
B.说明了新中国初期干部管理的务实、灵活
C.有利于干部队伍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
D.表明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民主化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秦最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40余郡。郡的长官是郡守,其副职是郡尉(分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代表中央监控地方。县级行政区划之下有乡,乡级官员有三老(掌教化)、啬失(掌赋税诉讼)、游徽(掌治安)。乡以下还有亭、里的建显,亭设亭长,里设里正。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
——摘犏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跨高层政区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县以下政区
正式政区 — 路(转运、提刑、提举、安抚使路) 府、州、军、监 县、监、寨 镇、监、场
准政区 财政型 发运使、总领、茶马、坑冶司等辖区 — — — —
监察型 察访司辖区 廉访区辖区 — — —
军管型 宣抚司、制置司、宣论司、都督等辖区 镇抚使榕区 — —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朝相比,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0年7月,英国格雷斯顿内阁绕过议会,颁布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令。该枢密令规定,一切文官制度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事务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委员会在财政部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枢密令也规定了不用经过考试可以直接任命的特殊情况。一种是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初级人员。另一种就是外交部和财政部。由于工作性质特殊,某些高级文官仍然可以不经过考试,由内阁直接任命。枢密令还将考试细化为高等级考试和低等级考试两个等级。对于不同等级考试,考查的内容和考试科目的安排是不同的。1870年,枢密令将公开竞争考试正式纳入英国文官录用系统。这标志着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正式建立。它是英国文官制度史乃至世界文官制度史的一个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作用。
——摘编自李华欣《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1870年英国第二个枢密令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70年英国第二个枢密令颁布的历史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的十余年间,南北对峙,府院纷争,尤其适值军阀混战,统治更迭。出于对职位不稳的忧惧,政府的官员们为财做官的思想更甚,共结果只能是官场贪污腐败愈演愈烈。到1927年,“吾国政治恶劣,强半由于官史贪墨,贿赂公行”。有鉴于此,南京国民政府为达到维护其行政秩序的长期稳定,解决政府的吏治腐败问题,为政府选用优秀人才,全面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等目的,在其实现了全国统一后,试图用考试录用和有效的管理方式澄清史治。因此,建立公务员制度必然成为共当时亟须进行的事务,正如胡汉民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纪念周的报告辞中指出的那样,“至于我们今后实行总理所定的考试制度,当然是为的选拔党国的人才而考试,为的澄清全国史制而考试,为的实现总理的三民主义而考试”,这为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摘编自张玲《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
材料二:
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它决定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性质、发展水平和状况。我国公务员制度符合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在管理内容上体系健全。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促进自身的现代国家进程,我国借鉴了其他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和改革经验,因此我国公务员制度最初的构架设计规范性较强。
——摘编自苏立宁、江余《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变迁历程、演进特征与动因》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书《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就是变,就是苹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造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和新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摘编自张美兰、陈佰江《回眸中国古代的改革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王可以四面悬挂乐器,诸侯只能三面悬挂,卿大夫只能东西两面悬挂,士只能一面悬挂”可知,周代乐器悬挂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悬挂乐器的数量不同,这反映出周代等级秩序森严,故选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乐器悬挂制度,不能说明礼乐体系完备,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等级制度,不是宗法观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等级制度,不是贵族文化,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皇帝的谕旨由内阁草拟到军机处直接拟定,由明发上谕到廷寄的变化过程,这减少了中转环节,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提高中央决策效率不是调整的主旨,排除A项;防止泄露军政机密也不是调整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精简高层官员,排除D项。故选:B。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需要得到公民大会的选票”“需要获得元老院的物资支持”“公民有权批准或拒绝执政官提出的媾和条件和媾和条约”等信息可知,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了制约和监督,D项正确;罗马共和国实行贵族寡头政治,公民不能决定国家政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机构分工的信息,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故选:D。
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中世纪的欧洲。C根据材料中“查理大帝亲率部属进入罗马解救了教皇。为报答查理,800年圣诞节这天,教皇宣布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和罗马教会的保护人”,可知材料反映了教权和王权相互勾结,故C选项正确;D材料未体现出基督教内部发生了分裂,故D选项错误;A材料未体现出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故A选项错误;B材料反映了教权和王权相互勾结,未体现出王权高居教会权力之上,故B选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帝国议会通过的决议须经过联邦议会会负责执行帝国立法所需要的一般行政命令和措施,调节各邦间的纠出席帝国议会的会议”可知,德意志帝国的联邦议会拥有较大的权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责任内阁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议会权力分配机制,排除B项;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所知,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的选举程序并没有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要求来贯穿执行,而是由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直接指定,这表明当时政治民主化进程面临挑战,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不能体现三权分立原则遭到了破坏,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国家行政权力的信息,故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故选:A。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抗日战争。A.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无法得知其彰显了统一战线的意义,故A项错误。B.边区长期处于物资匮乏,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故B项错误。C.材料中指出,在各个抗日根据地,都主张要创造劳动英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以适应抗日战争的需求,故C项正确。D.材料中涉及的是培养劳动英雄,与干部无关,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53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乡选举大会的情况”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基层举行选举大会,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民主制度的构建,故选C项;A、B、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A、B、D三项。故选:C。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戊戌变法期间,维新人士在民间积极组织各种‘不缠足’组织,以‘天赋人权’和进化论为思想武器,抨击女子缠足陋习”可知,戊戌变法期间,维新人士积极组织“不缠足”组织,抨击女子缠足陋习,这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良,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男尊女卑的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婚姻自由的原则,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维新人士积极组织“不缠足”组织,抨击女子缠足陋习,不是强调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我国的经济发展。A,材料只是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无法推断我国开始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故A错误。B,材料只是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结合实际我国正在努力成为创新型国家,而非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故B错误。C,材料中2012年-2021年,除原油外,其余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原油产量从20478万吨到19888万吨,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结合实际,我国在新能源方面开始发力,对原油依赖性降低,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故C正确。D,材料体现的是我国经济发展依靠新能源进入新阶段,对原油依赖下降,但无法推出经济建设持续推进,故D错误。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韩国和赵国对官员的任用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改为以才能为标准授任官职,这冲击了世卿世禄的贵族制度,也适应了当时各诸侯国争霸图强的政治发展需要,故选A项,排除C项;B项夸大了材料的影响,故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故选:A。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官员考核系统分为“善”与“最”两个部分,“善”属于德行范畴,“最”则根据各职能衙门责任的性质,被归纳类,这说明唐朝官员考核系统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B项正确;材料强调唐朝官员考核系统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考核系统,排除C项;材料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明代监察部门官员六科给事中要对皇帝发出的制敕进行复核,查看其中有无违制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这说明明代皇权受到一定制约,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决策体制,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监察官员独立行使监察权,故B错误;“有效杜绝了皇权滥用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
14、答案:B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恩赐官职制”不是导致中古欧洲地方割据势力兴起的原因,故排除D项;“恩赐官职制”的实行与封君封臣制的形成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故排除C项;中古时期,在“恩赐官职制”下,欧洲一些国家的国王可以让自己任命的官职去管理分散在各地的王室地产,这凸显了国王的权威,有利于扩大王权的影响,故选B项。故选:B。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张之洞与陈宝箴的建议带有一定经世致用色彩,故选D项;当时西学东渐不断深入,“中体西用”思想出现松动,故排除A项;学堂选官制度在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以后才得以形成,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学的主导地位,故排除B项。故选:D。
1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1958年中共中央让干部深入群众,参加社会劳动,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干部队伍贯穿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我国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探索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干部管理的民主化,故D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干部队伍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而非干部管理的务实灵活,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故选:C。
17、答案:(1)特点:地方行政完全由中央控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一定任期;行政机构分权色彩浓厚;行政层级划分严格、缜密。影响: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有利于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2)不同:行政层级增加;实行分级管理和控制;同级机构增多;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秦朝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可得出地方实行郡县制;根据材料“郡的长官是郡守,其副职是郡尉(分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代表中央监控地方”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地方行政完全由中央控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一定任期;行政机构分权色彩浓厚;根据材料“县级行政区划之下有乡,乡级官员有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赋税诉讼)、游微(掌治安)。乡以下还有亭、里的建置,亭设亭长,里设里正”可得出行政层级划分严格、缜密。影响:结合所学郡县制的影响,从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有利于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等角度分析说明。
(2)不同:根据材料“跨高层政区;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县以下政区”可得出行政层级增加;实行分级管理和控制;根据材料“路(转运、提刑、提举、安抚使路)”“府、州、军、监”“县、监、寨”可得出同级机构增多;根据材料“正式政区”“准政区”等信息可得出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
18、答案:(1)内容:明确了文官事务委员会的地位;规定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录用原则;制定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基本要求。
(2)历史意义: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正式建立;巩固和加强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公平竞争考试观念的传播;为其他国家的文官制度建立提供了借鉴。
解析:(1)内容:从材料“一切文官制度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事务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委员会在财政部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枢密令也规定了不用经过考试而可以直接任命的特殊情况,一种是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初级人员,另一种就是外交部和财政部。由于工作性质特殊,某些高级文官仍然可以不用经过考试,由内阁直接任命。枢密令还将考试细化为高等级考试和低等级考试两个等级,对于不同等级考试考查的内容和考试科目的安排是不同的”和所学知识可知,明确了文官事务委员会的地位;规定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录用原则;制定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基本要求。
(2)历史意义:从材料“1870年,枢密令将公开竞争考试正式纳入英国文官录用系统,这标志着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正式建立。它是英国文官制度史乃至世界文官制度史的一个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作用。”和所学知识可知,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正式建立;巩固和加强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公平竞争考试观念的传播;为其他国家的文官制度建立提供了借鉴。
19、答案:(1)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政局动荡.吏治腐败;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影响;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
(2)特征:基于中国特定国情建立;借鉴和综合了多方经验;坚持党的集中领导;自我完善能力强;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解析:(1)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原因根据“吾国政治恶劣,强半由于官吏贪墨,贿赂公行”得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政局动荡,吏治腐败;根据“为政府选用优秀人才,全面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等目的,在其实现了全国统一后,试图用考试录用和有效的管理方式澄清吏治”得出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还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影响;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2)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根据“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它决定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性质、发展水平和状况”可知是基于中国特定国情建立;根据“我国借鉴了其他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和改革经验,因此我国公务员制度最初的构架设计规范性较强”得出借鉴和综合了多方经验;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还具有坚持党的集中领导;自我完善能力强;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的特征额。
20、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的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力。阐述:“求变”与“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自古以来,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的改革家通过改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秦国商鞅通过“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等措施,推动秦国进入强国行列,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顺应北方各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颁布了诸多汉化措施,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为缓和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明朝时期,面对日益加深的统治危机,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其主政期间,整顿吏治,裁减开支,改革税制,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总之,中国古代的改革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而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提供材料“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得出论题:中国古代的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力。通过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来进行说明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中国古代的改革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而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西省2023-2024高二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