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B A A D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B D B A
材料题
17.【答案】(8分)
示例:
评析:20世纪初,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中国人民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人民大众与封建军阀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一背景下,1926年,《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意在激励青年为民族命运奋斗。1926年6月,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正值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北伐的前夕,《中国青年》封面采用“射塔矢志”的故事,意在激励青年树立为民族革命斗争到底的决心,这响应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要求,对即将开始的北伐战争有一定的宣传动员作用。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中国青年》连续二十一期以这幅画作为杂志封面,加强思想宣传,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引导青年关注现实,积极投身北伐战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宣传党的革命思想和主张,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有志青年中撒播革命火种。(8分,言之成理即可)
18.【答案】(8分)
(1)材料二更加可信。材料一是后人的历史记述,距离郑和下西洋年代久远;材料二的碑文属于实物史料,是郑和本人所立。(2分,只作判断不得分。)
(2)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明确了下西洋的时间、次数,纠正了《明史》中不准确的记述;明确了所经过和到达的国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围;记述了下西洋时与各国的人员、经济、政治交流,以及维护和平等政治、军事行动,反映了明代对外交往的情况;碑文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6分)
19.【答案】(24分)
(1)特征:重视学校体育教育;注重强身健体和道德教化的结合;把强身和强国联系起来;重视培养尚武精神。(6分,答出三点即可)
成因: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或答“对传统教育的反思”);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4分,答出两点即可)
(2)主要内容:纠正传统教育思想的偏差;将体育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重点;重视磨炼人的意志;顺应人的自然本性。(6分,答出三点即可)
意义:冲击了传统教育和社会对人的束缚;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容;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开创了新的教育目标和原则,推动了欧洲近代教育的发展;为现代体育教育提供了借鉴。(4分,答出两点即可)
(3)措施:体育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切实可行;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体育教育方法要灵活得当。(4分,答出两点给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答案】(12分)
【示例一】
观点:杜甫草堂“文本化的风景”彰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国情怀。(3分)
解读:杜甫生逢安史之乱,创作了大量饱含强烈忧患意识和鲜明人道主义精神的现实主义诗篇,享有“诗圣”的美誉。历代修缮保护杜甫草堂,使之成为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杜甫行踪遗迹地,正是中国人长久缅怀和高度推崇杜甫精神的表现。杜甫草堂不同时期的各类文本中,不论是王安石对杜甫表达的仰慕之情、追随之意和革除弊政、富国强兵的家国情怀,还是顾复初对杜甫历史地位的高度肯定,以及郭沫若对杜甫精神内涵的高度赞赏,都突出印证了中国人对杜甫精神的持续弘扬。可见,杜甫草堂“文本化的风景”彰显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传承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9分)
【示例二】
观点:杜甫草堂“文本化的风景”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3分)
解读:杜甫生逢安史之乱,其诗歌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状况,被后人称为“诗史”。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他在此创作的大量诗歌,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作品。而今,杜甫草堂作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其馆藏的大量珍贵文献和文物,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成果,不论是书籍、碑刻、楹联、书法、绘画、印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化载体。他们所构成的“文本化风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也是研究传统文化尤其是文学艺术的宝贵资料。(9分)
【其他观点】
杜甫草堂“文本化的风景”凝聚了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或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承载了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追求;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显示了中国人多样的人文素养;弘扬了儒家人世精神)等。
【评分标准】
分值 要求
12—10分 ①观点明确。②充分使用材料信息。③准确运用史实。④解读充分,逻辑严密。
9—5分 ①观点较明确。②基本基于材料信息。③基本能够准确运用史实。④解读较为充分,逻辑关系较为清楚。
4—0分 ①观点模糊。②材料信息体现不明显。③史实运用不准确。④解读不清,逻辑关系不明。福建省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
历史试卷
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里头出土粮食颗粒及折合重量
稻米 粟米 黍米 合计
颗粒数 14768 13883 2248 30899
千粒重(克) 16 2 7
折合克数 236.288 27.766 15.736 279.79
粒数占比 47.8% 44.9% 7.3%
重量占比 84.5% 9.9% 5.6%
材料说明二里头遗址( )
A.原始农业水平领先其他文明 B.是中国水稻和粟米的发源地
C.气候条件比当代温暖湿润 D.原始农业以旱地作物为主
2.下图为中国古代农牧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迁的主导因素是( )
A.政治经济重心转移 B.政府重视经略边疆
C.汉匈经济文化交流 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图2展示的是魏晋墓群中鲜卑族步陆孤氏陆丑墓葬出土的文物。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
A.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巨大 B.中国与西欧直接往来增多
C.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活跃 D.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4.豪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入了道教思想的元素;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积极方面为其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静”“空”思想的痕迹。这一现象( )
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 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
5.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有言:“盖宋之政治,士大夫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故惟宋无女主、外戚、宗室强藩之祸。宦寺虽为祸而亦不多。”据此可知,宋朝士大夫政治( )
A.有抑制非理性政治因素的作用 B.凸显了儒学的价值取向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D.是重文轻武政策的产物
6.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南宋朱熹认为“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他认为,凡是维持生存所需之外的利,都是应该被批判的;南宋陆九渊在义利之辩中强调“辩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由此可见儒学的发( )
A.折射出士人的社会责任感 B.受到外来宗教理论的启发
C.逐渐倾向于客观唯心主义 D.打破了传统儒学信仰体系
7.清代前期,湖南湘乡县农民“收早稻后,又种迟薯,山农以此充食,岁居大半”;四川资阳县农民“多种薯以为食,省谷出粜”;在台湾,“人皆食地瓜,大米之产,全为贩运,以资财用”。这( )
A.说明经济作物推广导致人地矛盾加剧 B.折射出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
C.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创造了条件 D.表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
8.李贽认为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并不是什么“万世之至论”。他强调“各从所好,各聘所长”,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个性。他的主张( )
A.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 B.揭开近代思想启蒙的序幕
C.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D.反映正在成长的市民意识
9.1855年,曾国藩奏请中央由福建、浙江两省协济军饷、未能如愿。又奏请下拨江西漕折银两,依然被拒。于是他再次奏请运浙盐行销江西、湖南两省,以所获应交户部的盐课,抵户部应拨之饷,这一建议得到中央政府允许。曾国藩的做法( )
A.是晚清中央集权衰微的表现 B.导致江南各省之间矛盾激化
C.目的是领湘军东征太平天国 D.有利于湖南维新势力的崛起
10.洋务派薛福成认为:“四人风气,最重条约,至于事关军国,尤当以万国公法一书为凭似宜将万国公法,通商条约等书,多为刊印,颁发州县”;否则“偏于刚者,既以违约而滋事端;其偏于柔者,亦以忘约而失体统”。这表明,薛福成( )
A.主张与西方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B.已经拥有近代外交观念
C.提倡用国际法解决国际争端 D.致力维护传统宗藩关系
11.下图是1923—1926年山西省外来移民职业统计图,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角度观察,图中的情况可能( )
A.推动当地基层市场经济的发展 B.稳固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地位
C.导致外来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 D.造成乡村社会秩序混乱和内斗
12.孙中山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即此所以慕古之意,正富有理想之证据,亦大有进步之机兆也。”这表明孙中山( )
A.借助传统文化阐述共和思想 B.对三民主义内涵进行修正
C.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 D.革命的救国意志更加坚定
13.1930年5月间,毛泽东在赣南寻邬县进行了周密的社会调查,写成《寻邬调查》,此后又发表了《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赣西南土地分配情形》《江西土地斗争中的错误》《分青和出租问题》《分田后的富农问题》等著作。上述调查及相关著作( )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有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C.推动了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D.贯彻了八七会议的精神
14.五四运动后的10年间,有不少针对学生的婚姻调查报告,其结果显示:一方面,不论是已婚、订婚还是未婚的学生,对婚姻自由的支持度都取得了压倒性优势;但另一方面,多数学生中已婚和订婚者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指定的。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学生言行不一 B.传统风俗复兴
C.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反思 D.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并存
15.1943年元旦,时任伪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发表演讲,指出:“渝(重庆)方的将士已完全失掉了东亚人的灵魂,只剩了一个供英美人指挥的躯壳,拿着英美人所给予的武器来做大东亚战争的叛逆者。说到这里,可痛可恨。”这反映出当时( )
A.南京政府抗日到底的决心 B.反法西斯同盟合作成效显著
C.英美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 D.日本“以华制华”彻底失败
16.1946年7月,中共中央起草的《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等指示中指出,“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在作战中应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法”。根据以上指示,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A.粉碎全面进攻 B.进行战略反攻 C.发起主力决战 D.发动渡江战役
第Ⅱ卷(材料题,共52分)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8分,18题8分,19题2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图4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中国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年6月出版,封面是丰子恺的画。画中一个青年战士骑在一匹战马上,意气风发,挽弓搭箭,准备发射。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书记载:唐代,青年将领南霁云突出敌军包围,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不肯出师相救,但欣赏南霁云之壮勇,“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面对美食,还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霁云厉声说道:“此矢所以志也。”这幅画从《中国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
图4
——摘编自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
提取材料中的图文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简要评析《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的现象。(要求:评述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8分)历史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经历等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史》是清代官修正史,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历时94年。《明史》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
次数 出发时间 返回时间
第一次 永乐三年(1405) 永乐五年(1407)
第二次 永乐六年(1408) 永乐九年(1411)
第三次 永乐十年(1412) 永乐十三年(1415)
第四次 永乐十四年(1416) 永乐十七年(1419)
第五次 永乐十九年(1421) 永乐二十年(1422)
第六次 永乐二十年(1422)
第七次 宣德五年(1430)
材料二
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
第一次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
第二次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泰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
第三次 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
第四次 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剌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有伪王苏干剌寇侵本国,其王安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
第五次 永乐十五年,统舟师往西域。……(各国)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捧金叶表文朝贡。
第六次 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
第七次 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长乐)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
(1)关于郑和下西洋时间的不同记述,你认为哪则材料可信度更高,为什么?(2分)
(2)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做出说明。(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严复是最先在中国发扬德、智、体三育并重的维新人士,他很看重体育,认为“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较系统全面地提出了各级学校体育应有的措施。梁启超认为要使国家富强,“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他也认为“尚武”是新国民的特性之一,因此他非常重视尚武精神和学校体育。这些思想对于近代学校体育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王子琪《中外学校体育发展史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卢梭对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的心智发展深恶痛绝,他认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他继承洛克体育教育应遵循“顺应自然与理性约束的原则”的思想,以自然状态为标准开展体育教育活动,他选择设定乡村为儿童成长环境,因为乡村的自然环境更接近自然状态。他将“身体——感官教育”作为儿童教育重点,强调教育者必须注重儿童的身体锻炼,主张遵循儿童的自然天赋和自然意志训练官能。卢梭站在社会意义视角,认为体育教育要磨炼人的意志品格,以此抵制过剩体力带来的妄动,抵御邪念的无限发展,最大程度上保持人类“生理”与“道德”上的孤独,成为身心健全的人。
——摘编自吴永全、陆小聪《扭曲的身体与自然的体育——卢梭体育教育观的整体面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体育教育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体育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及意义。(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成都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他曾在此创作了240余首诗歌。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使之成为中国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据不完全统计,杜甫草堂现有馆藏珍贵文献3万余册(含十数种语言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刻本120余部);各类文物2000余件,包括古今与杜甫及杜诗有关的碑刻、书画、对联、印章等,它们共同构成杜甫草堂“文本化的风景”。
表3 成都杜甫草堂部分“文本化风景”
内容 来源
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北宋王安石为《杜甫画像》题诗(部分)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流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晚清名士顾复初于光绪年间题写、现代书法家邵章补书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学者郭沫若1953年题联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学者谢无量1955年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部分)
对人类最伟大的诗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2004年题词
——据《杜甫草堂诗艺文研究》等整理
围绕杜甫草堂“文本化的风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予以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五校协作体2023-2024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