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检测双练)1.4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含答案解析)

1.4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  )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②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③重视发展农业 ④以德化民 ⑤焚书坑儒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实行编户制度 D.采取郡国并行制度
3.《通典·职官》记载:“令诸王得□□封子弟为列侯,于是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从而实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据此判断“□□”应填写的是(  )
A.世袭  B.分封 C.推恩  D.削藩
4.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汉武帝时,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由此可知,汉武帝的选官标准是(  )
A.品德 B.考试成绩
C.官员的文化素质 D.血缘关系
5.董仲舒详细叙说了“尊崇儒术”的理由:《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尊崇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
A.罢黜百家 B.大一统
C.思想统一 D.明法度
6.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其主要职责在于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可以发兵征讨。这表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
A.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B.确保了丝绸之路畅通
C.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
D.加强了对西域的治理
7.汉代的许靖、许劭为当时著名贤士,他们开办讲坛,每月初一命题清议,评论乡党,褒贬时政。评后验证,众皆信服,凡得好评之人,无不声名大噪,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此举反映了(  )
A.读书人极重视声名
B.察举制社会影响大
C.世家大族势力扩大
D.社会重学风气浓厚
8.下列事件中与下图所示朝代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八王之乱
9.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B.刺史监察职能的强化
C.监察区域职能的扩大
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10.《子虚赋》《上林赋》都是大赋,是司马相如对辞赋的开拓和创新,表现了一代汉赋的新风貌。这里的“新风貌”是指(  )
A.气势恢宏,辞藻华美
B.包括了小令和多支曲子
C.意境清新,篇幅较短
D.摆脱了文辞铺张的弊病
11.国家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古代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经济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文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并概括该政策实施后的成效。
(3)指出汉武帝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概括这一政策的具体表现。
12.(2022·湖北选择性考试)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13.(2022·山东等级性考试)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14.(2022·湖南选择性考试)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15.(2022·广东选择性考试)“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16.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9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表中所反映的信息导致了(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寿命 27 1 32 30 3 9 36 33 15
A.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地方爆发“七国之乱”
C.矛盾尖锐激起农民起义
D.政局混乱引发军阀割据
17.(2022·辽宁选择性考试)《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18.(2022·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任职地 事迹
刘陵 安成 (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 南郡 (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 全椒 (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 不其 (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C D C A B D B C C A A C A D A C
11.(1)经济主张:农商平等。
(2)经济政策:“惠商”。成效:出现了富有的大商人,商品交易频繁;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3)经济政策:抑商。目的:增加财政收入。表现:征收财产税、鼓励民众告发不法商人。
18.示例一: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为官意识。
南郡前太守仅仅采取张捕的方式处理虎患,反而让更多百姓受到伤害。刘陵为官,通过修德政,虎去民安;法雄为官,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不妄捕山林,虎患解决;刘平为官,修德政,举儒良,虎患解决;童恢崇尚人本(民本)思想,在捕虎的同时,以“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之理训诫老虎,以其正气可渲染到虎,令虎暗通其言,知过伏罪。
从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东汉时期,如果地方官吏不黜贪残,不修德政,而仅是抓捕老虎,反而使得虎患危害更大,而通过德治仁及畜类,则收效甚佳,不除吏中之“虎”,仅除“山中之虎”,达不到治理虎患的理想效果。即虎患的治理效果受到吏治好坏的影响(或虎患惧怕良吏)。
这说明在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仍是主流意识,深刻影响了官员的行为,官员们通过修德政(或仁政)来达到感化万物、治理虎患的目的,也体现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总之,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理政方式。
参考示例二:吏治好坏影响生态环境……
参考示例三:东汉史籍注重儒家价值观的宣传(史家评判标准受到儒家文化影响)……
参考示例四:汉代南方开发程度不高导致虎患横行……
1.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都提倡勤俭治国,且以身作则,①正确;汉文帝和汉景帝进一步轻徭薄赋,减轻了人民的负担,②正确;汉文帝和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③正确;文帝和景帝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④正确;焚书坑儒发生在秦始皇统治时期,⑤错误。①②③④正确,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2.D [材料是西汉统治者对秦朝“废分封、行郡县”的反思,在此基础上西汉采取了郡国并行制度,D项正确;颁布“推恩令”是为了纠正汉初分封制的弊端,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主要吸取的是秦朝暴政的教训,排除B项;C项是对秦朝政策的继承,排除。]
3.C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将诸王子弟都分为列侯,从而使“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世袭是指某政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B项;削藩是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A [“孝廉”指的是孝子、廉吏,很明显是依据人才的品德,A项正确;B、C、D三项都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5.B [根据材料中“《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尊崇儒术”的根本目的是利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B项正确;A项是新儒学的内容,排除;思想统一是为政治统一服务的,排除C项;材料与明法度无关,排除D项。]
6.D [由材料可知,西域都护府主要职责在于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可以发兵征讨,表明其设立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D项正确;西域都护府并不能导致地方割据,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从西域都护府的职责来看,促进民族交融不是设置这一机构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
7.B [由材料“汉代的许靖、许劭为当时著名贤士”“凡得好评之人,无不声名大噪,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可知,汉代获得贤士好评的人往往会脱颖而出,引得四方名士争相入选,说明汉代察举制下士人以声誉谋取功名的心态,反映出察举制的社会影响大,故选B项;重视声名是材料中的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察举制注重品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排除C项;科举制推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排除D项。]
8.C [根据图片中的“诛杀外戚”“宦官得宠”可知,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C项正确;A、B、D三项分别对应秦朝、西汉、西晋时期,排除。]
9.C [依据材料“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改为州牧,成为实际上地方的行政长官,由原来的监察权扩大到行政权等权力,C项正确;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刺史权力的扩大,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军阀割据的形成,排除D项。]
10.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赋的特点是气势恢宏、辞藻华美,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时期的赋,B项是元散曲的特点,故排除;C、D两项是东汉赋的特点,故排除。]
11.第(1)问,根据“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第三小问,有征收财产税、鼓励民众告发不法商人等。
12.A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反映了秦朝统一全国,“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指西汉灭秦朝,建立统一的政权汉朝,“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因此材料集中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家国同构体现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C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的信息,排除D项。]
13.C [根据材料“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与书数、射御等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战马对军队是非常重要的,故汉代设有专门的相马理论者,C项正确;农耕主要是铁犁牛耕,排除A项;汉代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不会因为商业而专门设立相马课,排除B项;相马术与礼乐制度的重建无关,排除D项。]
14.A [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体现以农为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
15.D [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
16.A [东汉中后期皇帝多幼年继位,根本不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这导致东汉中后期宦官外戚交替专权,A项正确;B项是西汉的历史事件,排除;皇帝幼年继位和农民起义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政局混乱是宦官外戚专权而非皇帝幼年继位导致的,排除D项。]
17.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歌颂国家统一的表述,反映了汉代重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C项正确;“四海之内”等表述并未体现边疆治理的发展与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排除B项;“四海之内”等说法并未强调“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排除D项。]
18.本题系开放性试题,可从“德政”“选进儒良”“仁及飞(禽)走(兽)”“黜贪残”“唯人为贵”,从儒家的德政(仁政)、“天人感应”“以人为贵”的民本思想,抑或“反腐”(苛政猛于虎),“惩凶除恶”(除吏中之“虎”)、“吏治与生态”等关键词切入。如选择“儒家”视角,阐述可分别概述刘陵、法雄、刘平、童恢等四人的为官功绩,并结合南郡前太守等失败案例,进行对比,找出现象。接着结合东汉时期儒学主流价值观对士大夫的影响进行分析,点出“德政”“天人感应”等关键信息,最后得出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理政方式。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即可。
1/11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检测双练)1.4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