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第三十七届基础年级期中联考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本试卷共6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经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已有1万多处,其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A. 早期人类的单一性 B. 中华文明的复杂性
C. 远古传说的神秘性 D. 国家起源的多源性
2.《史记 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3.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A.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 B.禁止民众自由买卖土地
C.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4.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5.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 )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
C.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D.有利于学术思想的开放
6.汉代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如图反映了当时
A.统治区域的扩大 B.民族关系的概况 C.地方制度的演变 D.丝绸之路的开辟
7.“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A.科举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行省制度
8.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逐渐放松,下列哪个税法的实施使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为主( )
A. 租调制 B. 租庸调制 C. 两税法 D. 相地而衰征
9.近代学者梁启超在评价某人壮举时说:“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此人应是( )
A.空海 B.玄奘 C.法显 D.鉴真
10.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记忆,是历史伟大的丰碑。下列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遗产的是
A.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B.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C.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11.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经济“黄金时代”的北宋时期,政府为管理市场设立的机构是( )
A.市易务 B.邸店 C.发运使 D.十三行
12.明代吴沈等人编的《皇明千家姓》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百家姓》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百家姓》编者所处的朝代应是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后金
13.《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14.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
A.海河流城 B.准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钱塘江流域
15.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重民族的文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制文字。在创制文字方面,进行了汉语拼音化最早尝试的是( )
A.契丹文字 B.女真文字
C.西夏文字 D.八思巴字
16.明清时期,小说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主要是因为( )
A.文化发展,印刷术不断完善 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C.文化交流,科举制的发展 D.资本主义发展,思想领域的活跃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
(1)材料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2分)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2分)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分)
18.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的?(2分,答2点即可)
面对广阔的疆域又是如何管辖的?(2分)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2)阅读上图,归纳三条有关元朝疆域信息;举例2点。(4分)依据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在边疆管理方式特点。(2分)
(3)阅读材料三,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2分)。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4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建国伊始,统治者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高压政策。作为汉族人的冯太后,孝文帝在她的教育下也深受汉文化的熏陶。《魏书·咸阳王禧传》曾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新高潮。
—-摘编自左颖《北魏孝文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也就是各少数民族只要不公开与唐对抗,就对其实行羁縻政策。反之,侵扰内地或对唐有严重威胁者,就用武力解决。唐太宗还举汉武帝的例子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尽管这是唐太宗的自我欣赏,但它所反映的事实大体不错。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民族政策的目的以及为此采取的措施。(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说明唐太宗民族政策中“抚之”“讨之”的表现。(4分)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升降比较表
天宝元年 (742年)户数 元和年间(806- 820年)户数 下降幅度(%) 占全国户数 比例(%)
北方 3 736 652 866 887 76.8 36.52
南方 3 117 624 1 506 548 51.68 63.48
总计 6 854 276 2 373 435 65.73 100
——据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12分)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第三十七届基础年级期中联考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答案: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D;2.B;3.C;4.A;5.C;6.D;7.A;8.C;9.C;10.D;
11.A;12.B;13.D;14.C;15.D;16.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1)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2分)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2分)
(2)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2分)
(3)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4分)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其中门下省的职能是审批国家政令。
(2)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是宋代“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
(3)依据材料三中“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18.【答案】(1)形成: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拱卫边防;南征百越,设郡置官;修“五尺道”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答2点即可,2分
管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由中央委派官吏进行有效的管辖。(答出郡县制即可)2分
疆域信息:元朝疆域北抵北冰洋,南达南海,西逾葱岭,东北至库页岛;
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元朝在吐蕃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理;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物;在澎湖设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4分答2点即可
元朝建立行省制度,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2分
(3)观点: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2分
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分,答2点即可
19.答案:(1)目的:汉化以巩固统治。(2分)
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话;改汉姓;着汉服;与汉族通婚。(3分,答对3点即可)
(2)表现:大败东突厥后,委派突厥贵族管辖其地;征服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唐蕃和亲。(4分,答对2点即可)
(3)认识: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我国古代的民族交融是大势所趋。(4分)
20.(12分)
变化趋势:南北户数都大幅度下降,但北方下降幅度高于南方。(4分)
变化原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带来政治动荡、经济破坏;北方人民大批南迁。(4分)
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方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等。(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3-2024高一上学期第三十七届基础年级期中联考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