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B 3. D 4. B 5. D 6. C 7. A 8. D 9. B 10. C 11. D 12. D 13. A 14. C 15. B 16. B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依据:品德和才能。举措:惩罚举荐不实者;察举者承担连带责任;限制被举者年龄;引入考试机制;实行过程监察。(答出四点即可)
(2)更加有利于选贤任能而增添政治活力;有利于门第观念的淡化;有利于文官政治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18.(1)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或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有效统治范围:推动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共同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増强民族认同感。(答出3点即可)
(2)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
评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于中国历史原因和现实状況而设立的,从历史因素看,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从现实因素看,呈现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为了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体现民族平等。(原因上答出2点得4分),该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治理能力的提升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影响上答出2点得4分)
(1)背景:一战的教训;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的愿望(和平主义倾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妥协与合作。(任答3点6分)
(2)原因:“凡-华体系”的弊端;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冲突;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非战公约》本身的缺陷;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主义抬头。(任答1点2分,2点4分,3点7分)
第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外交三大政策的指导下,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4分,答出政策和建交成就)
第二次,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2分)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2分)
第三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2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批新的国家建立。(2分)辽东教学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王城规模庞大,大多没有城墙、宫殿宗庙、工商活动和居民区域零落分布,无明显功能分区。东周时期,王城规模缩小,呈现大郭城(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套宫城(宫殿和宗庙)结构,宫城和郭城均有坚固的城墙。以上变化反映出东( )
A.工商业集镇的规模扩大 B.军事动荡与社会分化加剧
C.奴隶主贵族政治渐加强 D.中央集权与都城营建强化
2.汉武帝对刺史的监察区域和督察范围作了严格的规定,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还规定刺史督察范围是“以六条问事”。“刺史六条”第一条即“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削弱刺史职权 D.加强地方军事
3.中国古代从曹魏开始,法律上出现了“八议制度”,即八种人(亲、故、功、贵等)犯罪,只要不是危害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的,都可以减免刑罚。这一制度旨在
A.削弱世家大族势力 B.打破阶级垄断特权
C.实现社会阶级流动 D.维护统治阶级特权
4.政事堂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联合办公场所,初设在门下省,唐高宗末移至中书省。唐玄宗时因宰相张说的奏请,改为中书门下,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于其后,分曹办事。这一制度的变化( )
A.避免了决策失误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实现了中枢权力制衡
5.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唐中后期发生了重要变化,下列选项描述了这一变化的是( )
A.“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
B.“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C.“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D.“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6.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相当于今天两到三个省的范围,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源于元朝( )
A.中央放弃郡县制度 B.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C.蒙古贵族掌控政权 D.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7.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封八思巴为国师,即大元帝师,“授以玉印”,管理全国的佛教事务。其后,八思巴主管佛教事务的中央官署是( )
A.宣政院 B.鸿胪寺 C.典客 D.理藩院
8.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军机处主要处理全国机密要务,具有封闭性,内阁则负责处理大量公开性政务。这说明了清初( )
A.国家行政体系最终形成 B.军机处的权限大于内阁
C.行政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D.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君权
9.官员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选官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 )
①废除科举制②设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③正式确立公务员制度 ④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如表反映了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定税率”后部分进口商品的税率情况。据此可知,这次关税改革( )
酒、卷烟 丝绸、人造丝织物 火柴、陶瓷器 毛织品、砂糖 机械、动力机、车辆
50% 45% 40% 35% 5%至7.5%
A.旨在抵制西方商品入侵 B.实现了中国的外贸顺差
C.有利于中国工业化发展 D.降低了中国商品的成本
11.《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一规定( )
A. 改变了国统区固有的政治体制 B.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 D.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实现对外文化战略目标的一种外交手段。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主张“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中国与123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与160多个国家文化往来等。但在国际上中国文化外交仍然存在很大挑战,如“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材料说明( )
A.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拓展国家利益边界
B.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和文化自信的增强
C.加强文化外交的多维度创新,积极搭建多边交流平台
D.冷战已经结束,但冷战思维仍然存在
13.古希腊城邦时代,贵族与平民联合起来对抗君王并取得胜利的事件时有发生。到公元前5世纪,独揽大权的君主淡出政治领域,但只有那些新兴工商业者的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城邦,才能通过反复斗争建立起民主政体。这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B.贵族和平民阶层的结盟
C.小国寡民的城邦制环境 D.君主专制的传统被颠覆
14.从15世纪开始,欧洲逐渐形成最早一批“新君主国”,到17世纪大都实行君主专制统治。这些君主把教会变成听命于王权的组织,削弱大贵族权力,建立常备军,加强王权的军事力量,有力保障了对内统治和对外的扩张。据此可知,西欧王权的加强( )
A.摆脱了基督教会对国家的影响 B.结束了欧洲的封建割据状态
C.为西欧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D.阻碍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
15.美国著名大法官本杰明·卡多佐说道:“某些法律概念之所以有它们现在的形式,这几乎完全归于历史。除了将它们视为历史的产物外,我们便无法理解它们。在这些原则的发展过程中,历史的支配力有可能超过逻辑的或纯粹理性的。”这一说法突出强调了在英美法系的形成过程中( )
A.法律至上原则 B.遵循判例原则 C.程序公正原则 D.无罪推定原则
16.1949年美国逼迫英镑和法郎相继大幅度贬值,至1950年各国出现美元短缺现象。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后,美国对英国又进行了货币制裁,控制美元的流量,导致英国外汇储备和货币信用下降,被迫从中东撤军。此外,美国还利用美元的力量对外进行援助,建立军事基地,发动侵略战争。这说明美国( )
A.肩负起稳定世界货币体系的责任 B.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推行霸权政策
C.货币政策诱发了世界性金融危机 D.积极地推动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包括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
——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官员及相关人员的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誊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2分)并归纳汉代为保证选官质量而采取的举措。(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科举制完善的积极作用。(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以实行有效的管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 “ 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 ;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 “ 改土归流 ” 。乾隆皇帝表示: “ 蒙古、汉人,同属臣民。 ” 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年班朝觐和联姻等政策。
——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从古至今,少数民族就是边疆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依托,中国自汉代以来的历代中央王朝都比较重视民族工作 。 稳定边疆可谓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加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中国边疆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边疆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包括各领域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
—— 据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改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意义。(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而确立的重要制度,并简要评析该制度。(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928年,英、法、美、德等15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了《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以各自人民的名义郑重宣布,它们斥责为解决国际争端而诉诸战争,并放弃将战争作为彼此关系中的国家政策工具。各缔约国同意,除非通过和平手段,否则不得寻求解决或解决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任何性质或起因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非战公约》并未给各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整个20年代各国之间的摩擦不断,法国一直苦于寻求自身的安全保障,首倡非战公约。美国也是非战公约签订的实际主导者,其真实用意则是“体面的孤立”。公约中各缔约国同意放弃将战争作为彼此关系中的国家政策工具。但公约没有规定集体执行该公约义务的办法,更为严重的是,当时主要大国甚至那些倡导国都对公约做了有利于自己的变通和保留。二战的事实也构成了对非战的巨大讽刺。而从二战后纽伦堡审判的整个过程来看,正是由于《非战公约》的事先存在以及战胜国的引用,才使得审判有法可依,有理为据。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建立和对战犯的审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对国际战争罪犯进行的审判,对国际法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摘编自王立桩《非战公约历史定位的转变》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非战公约》出台的背景。(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非战公约》“并未给各国带来安全”的原因。(7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1949年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朝鲜、波兰、蒙古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与中国建交
1972年 马耳他共和国、墨西哥合众国、阿根廷共和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毛里求斯共和国、荷兰王国、希腊共和国、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多哥共和国、日本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马尔代夫共和国、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卢森堡大公国、牙买加、澳大利亚联邦、新西兰与中国建交
1992年 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以色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韩国、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克罗地亚、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斯洛文尼亚、乌克兰与中国建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结合所学知识,对图中三次建交高峰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表述成文,阐述有史实依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辽宁省辽东教学共同体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