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黎川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红山文化晚期遗址中出土的精美玉器,虽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墓主人的身份,但主要是将文化统一到对神的认同上;而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尤其是陶寺文化,用作防御外侵的城池取代了大型宗庙。由此可以推知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接续发展 B.务实致用成为文化社会重要特征
C.原始社会依仗神灵崇拜凝聚族群 D.异域史前文明之间存在政治攻讦
2.夏王朝是中国奴隶主阶级建立和运用国家机器,确立和进行阶级统治的开端,王朝的建立者是
A.尧 B.舜 C.禹 D.启
3.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4.唐朝孔颖达认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认同“华夏”。据材料推论,“华夏”认同促成
A.重礼仪、重衣冠华美之风盛行 B.文化、政治实体的统一
C.各族同源共主的观念得到发展 D.思想文化影响现实政治
5.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士人的解放
6.公元前479年,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去世,享年73岁。由此可知,孔子出生于
A.公元前5世纪中期 B.公元前5世纪晚期
C.公元前6世纪中期 D.公元前6世纪晚期
7.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1)“仁”
(2)“礼”
(3)“为政以德”
(4)“有教无类”
A.(1)(2)(3)(4) B.(2)(3)(4)
C.(1)(3)(4) D.(1)(2)
8.尽管今天所有的中国居民都可以追溯为“中国人”,这个词汇对于前帝国时期却是不恰当的。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把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这表明秦的统一
A.促使华夏族形成 B.推动了民族交融
C.增强了国家认同 D.消除了六国隔阂
9.假设一位秦朝官吏在赴任的途中,马匹受惊踩死了一位农家小孩子后扬长而去,为此这位小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小孩的父母应该
A.找御史大夫
B.直接找皇帝
C.找丞相
D.找太尉
10.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其属官有副校尉、丞、司马、侯等,西域都护的官职大体相当于内地的郡守,但其治下的少数民族并不编制县、乡、里,而是保留了原来各少数民族所建的“国”,并赋予他们在内政方面相当大的自主性。这样的行政设置
A.消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B.促进中华文化内涵的丰富
C.移植了中原地方郡县体制 D.有利于实现更有效的治理
11.公元56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吕后神位从高祖刘邦神位旁移走,生前并不受高祖刘邦太多宠爱的薄太后神位被放在高祖神位旁,接受后人高规格的祭拜,史称“退吕进薄”。光武帝此举意在
A.改变皇室祭拜习俗
B.震慑外戚加强皇权
C.清除吕氏残余势力
D.匡正薄氏太后名分
12.东晋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臣。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专制皇权重振 B.中央集权加强 C.士族势力增强 D.政治腐朽衰落
13.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其中,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下图中的哪一处
A.① B.② C.③ D.④
14.隋朝在长安、洛阳广设仓库,积储丰富。这些仓库的设置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新突破
B.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
C.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
D.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15.屹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公主而兴建的。那么,将这位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统治者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6.“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兵力随之扩大。“军镇长官”称为
A.刺史 B.安抚使 C.节度使 D.同平章事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地特点的吴文化。先秦时期,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为人口近6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汉族。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二君营其室,后之王者,不过随事补苴,以求适一时之用耳,不能动其深根宁极之理也。
——摘自夏曾佑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秦始皇、汉武帝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历史功绩。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历孝文帝融合和后来的发展,百多万鲜卑包括北方各族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在吸收了鲜卑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
——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及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民族交融的因素。
19.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摘编自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材料二 在唐代,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 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 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 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沿海和内 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隋唐统治阶级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举措。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对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特点。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唐代(618年-907年),封建制经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此已进入繁荣阶段,而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民族交融之后,封建政权更显得朝气蓬勃,富有生机。在平凡的中外交往过程中,唐朝不仅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吸取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而且无私地把自己的文化奉献给世界。唐代中外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开放精神和友好特性,不仅在古代中外交往史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摘编自方亚光《从中外交往看唐代中国的历史地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唐代中国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
1.B
从红山文化到大汶口文化,遗址展现出来的特征,从神秘色彩到防御外敌,这体现了务实致用成为文化社会的重要特征,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多元一体无关,排除A项;陶寺文化与C项表述不符,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文化都是本土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C
夏朝是禹建立的,C正确;尧、舜是传说时期的人物,并未建立夏朝,排除A、B;启是禹的儿子,并不是夏朝的建立者,排除D。
3.C
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因此选C。A和B说的是王位传承制度, D项宗法制是周天子为确保贵族内部权力、财产等分配秩序,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稳定而采取的制度。
4.C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认同‘华夏’”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认同感加强,各族同源共主的观念得到发展,C项正确;重礼仪、重衣冠华美之风盛行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处于诸侯割据混战的状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思想文化对现实政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5.C
春秋战国是由分裂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生产力进步,社会阶层发生巨大流动,针对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看法,逐渐形成许多学派。各学派间热烈争辩,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因此,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即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主要原因。故答案为C项。ABD项,私学的兴盛、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士人的解放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都包含在C项中,排除。
6.C
根据材料可知,享年73岁的孔子于公元前479年逝世,那么,他出生时间是在公元前551年,这一时间属于公元纪年的前六世纪中期,C选项符合题意;其他几项都不是对孔子出生时间的正确表述,ABD三项错误。
7.D
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D项正确;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这是其政治思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这是他的教育思想,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8.C
根据材料“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把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可知,秦统一后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把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增强了国家认同,C项正确;华夏族在秦统一前已经形成,排除A项;推动了民族交融不能体现“把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9.A
结合课本知识可知,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监督和检举各级官员的违法行为,所以小孩的父母应该找御史大夫,故A正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不是皇帝,故B错误;丞相主要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故C错误;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故D错误。
10.D
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其属官有副校尉、丞、司马、侯等,西域都护的官职大体相当于内地的郡守”、“保留了原来各少数民族所建的‘国’,并赋予他们在内政方面相当大的自主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中央政权在这里开始行使主权。并且,允许少数民族保留原有的组织结构,赋予相当大的自主性,更有利于实现对西域地区的有效治理,所以D正确;材料强调西域的行政设置有利于实现更有效的治理没有涉及“消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所以A错误;材料内容与“促进中华文化内涵的丰富”无关,所以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西域的行政设置与中原地方郡县体制不同,所以C错误。
11.B
两汉外戚干政的现象频繁发生。光武帝“退吕进薄”的举措,意在告诫当时的皇后阴氏外戚,不要效仿汉初吕后外戚专擅朝政,从而为太子顺利接班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故答案为B项。A项,西汉时,封建皇室祭拜先帝先祖的习俗并未改变,排除;CD项,清除吕氏残余势力、匡正薄氏太后名分发生在西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12.A
材料中“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东晋皇权式微,世族势力增强威胁皇权。而后来南朝政权统治者“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臣”则体现了皇权逐渐加强重振,A项正确;材料不反映地方与中央关系,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相违背,排除;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A项。
13.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被匈奴灭亡的,②是匈奴分布的位置,B正确;①是羌族,③是鲜卑,④是氐族,排除A、C、D。
14.C
长安洛阳是政治中心,设置仓库,储备丰富,有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C项正确;仓库粮食不是通过购买获得的,排除A项;B项与设置仓库无关,排除B项;洛阳、长安位于北方,材料没有提及粮食来源,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和亲,将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B项正确;隋文帝是隋朝建立者,武则天是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C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C项正确;汉朝设立刺史,排除A项;安抚使是中国古代官名,为由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排除B项;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历程: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吸收周围民族成分形成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开发了中华大地;秦汉时期,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成分,最后形成汉族。
(2)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创建的专制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汉武帝:开拓疆土,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解除了匈奴对中原农耕文明的威胁;派张骞通西域,为设西域都护,把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疆域拓展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8.(1)举措:迁都洛阳、穿汉服、讲汉话、改籍贯、改汉姓、通汉婚。影响:适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一是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表现为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善日趋活跃。二是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是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民族大融合。
(3)因素:国家政策(统治者推动),民族交流,思想观念变革。
19.(1)用军事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通过与吐蕃赞普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了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
(2)规模大;范围广;种类多。
20.论题:唐代的制度和文化对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阐述:唐王朝建立后,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管理体制,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加之唐代前期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同周边少数民族发展友好关系,相继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社会经济持续繁荣,政局稳定,人口增长,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繁荣帝国。此外,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注意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精华,丝绸之路的畅通,更是为唐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
总之,唐文化的繁荣不仅为中国文化,还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