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住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封国是由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
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B.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周文化一致
C.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D.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2.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设置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以及藏族地区军民之政的特殊机构,凡是有关藏族地区的军民钱谷、官吏任免、驿站交通的事务,宣政院部都需过问。据此可知,元朝宣政院( )
A.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B.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C.成为类似于行省的地方机构D.边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3.史料记载,唐代前期实行“统收统支”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其中,“统收”主要表现为租庸调、地税等国家税法的立法权和司法权都集中在中央;“统支”主要是指每年全国各级军政部门的财政支出项目和支出计划都由中央规划和安排,再下达地方政府执行。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地方管理的优化B.中央集权的弱化C.财政体系的落后D.国家治理的进步
4.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
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5.如表涉及军机处的一些现象。表中变化( )
清初 “奏折直达皇帝,臣僚不得与闻”成为成例
乾隆时 和珅“在军机时,虑人举发,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
嘉庆时 闲杂人等“借回事画稿为名”聚集军机处周围,虽经整肃好转,但是不久“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
A.说明大臣专权现象严重B.反映了军机处的性质发生变化
C.显示出军机处规模扩大D.表明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
6.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公民成了“‘上马杀敌,下马议事与审判’的群众政治家”。这主要是由于( )
A.公民获得了参政权B.公民参政意识增强C.贵族势力被削弱D.民主政治的完善
7.公元前494年,罗马平民因对土地、债务、政治权利等问题感到不满,集体撤离罗马城。元老院被迫与平民妥协,设立保民官,规定其地位神圣不可侵犯。保民官的设立( )
A.取代了元老院的权力B.体现了贵族与平民政治平等
C.促进了共和政体发展D.推动了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
8.8世纪,法兰克王国查理颁布法令:每个自由的基督徒都要缴纳什一税。在此之前,什一税是自愿交给教会以供教会日常所需。800年,教皇为查理戴上了皇帝的皇冠。这主要反映出中世纪( )
A.王权与教权结盟B.君权神授
C.教会地位最显赫D.王权与教权合一
9.纵观整个中世纪时期的英国,国王权力始终处于一种不完整状态之中,其限制既来自作为中世纪思想文化权威的教会,也来自作为贵族势力和平民势力代表的议会。这反映了中世纪英国国家权力结构的突出特征是( )
A.有限王权的传统B.国家结构的松散
C.民主政治的确立D.权力分配制度化
10.有学者认为,美国建国者选择决裂的是贵族、国教、长子继承制等封建“糟粕”,但保留了正当程序、言论自由、税收法定等英国本土价值观,对专制皇权和“大政府”保持天然警惕,却又与奴隶制关系暧昧。这反映出美国宪制具有( )
A.彻底性B.开创性C.落后性D.保守性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条规定: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这一规定意在( )
A.彰显主权在民的理念B.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C.有效减少决策的失误D.增强民众法律意识
12.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数百个号称为“党”或“会”的政党或政治派别,如“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统一共和党”等等。民国初年党派林立反映出( )
A.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B.政党政治逐渐趋于成熟
C.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D.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1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大体架构是:在具有战略性的大区(如晋察冀边区)建立类似省级的政权,其下建立县、乡级政权;在大区和县政权之间,视情形建立管理若干县份的“行署”或“专署”,在县之下设管理若干乡镇的“区署”。这( )
A.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B.探索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道路
C.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开始D.建立了与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
14.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中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体现出的主要政治精神是( )
A.民主精神B.共和精神C.法治精神D.平等精神
15.1948年,中共中央在华北地区筹建新政权,认为其组织既不能照搬苏联,也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议会制,而应普选实行人大代表制,在刚接管的新城市,先召开各界代表会议,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 )
A.为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打下基础B.反映了党走向执政的探索
C.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D.吹响了向全国进军的号角
16.商鞅认为夏禹没有遵循虞舜之法,周朝没有遵循商朝之道,所以称王天下,尤其是武王因为“逆取而贵顺”,最终得以统治天下。这一言论旨在( )
A.批判儒家王道政治B.宣扬以古鉴今的历史观
C.建构新的治国模式D.论证武王伐纣的合理性
17.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其中,移风易俗的举措有: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孝文帝的这些举措( )
A.加强了对北魏政权的有效管理B.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发展
C.加快了北方士族势力快速成长D.直接导致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18.有学者指出:“在宋神宗的强力支持下,王安石以经济为中心的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而且前期的改革成果也难以维持。”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统筹规划决定王安石变法的成败B.王安石变法仅限于经济领域
C.统治者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D.变法必须先从政治领域启动
19.清末新政中,广西“垦荒以招商为宗旨,不论本省邻省之官绅商民,凡能设立公司鸠集股本雇募耕佣前来领垦者,均准承办;其业其人,皆归入商界一律看待”。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垦荒政策改变了土地所有制B.政策调整推动商业资本的流向
C.清末新政重蹈土地兼并的覆辙D.重商政策带动农业经济的近代化
20.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和港商合作开发房地产,深圳市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骆锦星还专门找了“祖师爷”列宁,引用列宁的观点,市委书记张勋甫也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说“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这表明改革开放初期( )
A.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B.土地所有制发生转变
C.改革步伐迈得过大过快D.渴望改革的迫切心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在全国范围既完成没收官僚资本为国家所有、推进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民主革命遗留的各项任务,又开展了“三反”“五反”斗争、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等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任务,为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4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的总任务。中共八大前后以“四个现代化”为核心内容的新中国现代化战略构想基本形成。——摘编自包心鉴《新中国70年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
材料二 在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在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是理顺“政企”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二是理顺“政社”关系,促进社会组织发育发展,充分激发社会机体活力;三是理顺“党群”关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确保国家“社会公仆”的本质功能。……国家改革的根本价值是推进制度创新与定型,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国家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政治资源和政治动力。——摘编自包心鉴《新中国70年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治理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治理各自的突出特点。(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影响。(8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者。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2年)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综合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就所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运用史实,史论结合。)
第一单元检测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作用。题干材料强调夏商封国与西周封国的不同,即夏商封国是在原部族居住地就地册封,不打破原有的血缘氏族,而西周分封是把土地和人口交给由外迁入的受封者,这样原有的氏族宗族被打破,血缘族体走向瓦解,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受封地的氏族宗族关系,未涉及其他矛盾和文化现象,A、B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题干材料未涉及封国的统治政策,故C项不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设置的掌管藏族地区军民之政的特殊机构,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藏族地区的管理,即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B项正确;“消除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根据材料“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设置的”可知,宣政院是中央机构,而非地方机构,排除C项;行省制度的设立体现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材料体现的是为加强管理对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采取的特殊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统收统支”体制,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法制规范相当齐备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主要用于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支关系。国家财政收支的支配权高度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因收支不挂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级财政主体,这反映了国家治理的进步,D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治理的进步,因此不是中央集权的弱化和财政体系的落后,排除B、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皇帝的诏令最终是由外朝的“三公”及其僚属去执行的,参与朝见和朝会的公卿百官以及中朝“尚书”协助皇帝进行决策,说明当时决策权和执行权出现分离的情况,C项正确;图示内容不能说明尚书是最高的行政机构,更不能说明造成了冗官现象,排除A、B项;根据“郡国”可知当时王国还存在,无法判定其是否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军机处由之前的“臣僚不得与闻”到乾隆时的“令具副本”再到嘉庆时的“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可知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军机处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处规模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几乎所有官职都向公民开放,正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完善,才出现了公民“上马杀敌,下马议事与审判”的情形,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元老院被迫与平民妥协,设立保民官,规定其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可见,保民官有利于打击贵族势力,促进共和政体发展,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法兰克王国查理颁布法令扶持教会,这说明王权推动教会发展,而“教皇为查理戴上了皇帝的皇冠”,说明教会支持王权,由此可得出王权与教权结盟,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时期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教会和等级议会的限制,这体现了有限王权的政治传统,故选A项;中世纪后期的英国实行的是议会君主制,国家结构相对紧凑,排除B、C两项;限制王权不等于权力分配制度化,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美国建国者”“保留了正当程序、言论自由、税收法定等英国本土价值观”“与奴隶制关系暧昧”可知,美国的宪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故选D项;美国宪法保留了奴隶制,因此不具备彻底性,排除A项;美国宪法继承了英国的价值观,没体现出开创性,排除B项;落后性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
11.答案:B
解析: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同时如果发现临时大总统有谍叛行为时,可以弹劾总统,这一规定意在通过国务员限制总统,进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故选B项;A、C、D三项表述与题干内容无关,均排除。
12.答案:C
解析: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形成了党派林立的局面,而党派林立是民主政治的一种体现,这说明民国初年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行政区域层级划分类似于政权建设,是对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故选B项;当时的统一战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非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全民族抗战无关,排除C项;抗战时期两党合作而非对峙,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协商民主是建立在维护公共利益这个崇高的价值目标基础上的,它要求协商主体在协商过程中把自身的特殊利益融入共识中,寻求一种考虑众多主体利益,体现公意的方案。在协商民主中,公共利益并非仅指“多数人”的利益,它还要考虑“少数人”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协商民主体现了“共和”精神,故选B项。
1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中央在筹建华北人民政府时,拒绝照搬苏联和西方国家的议会制,提出普选人大代表的设想,并在新城市召开各界代表会议等,反映了党走向执政的探索,B项正确。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并非195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确立的基础,排除A项;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才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排除C项;吹响向全国进军号角的是渡江战役和解放全中国的军事活动,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商鞅认为,夏朝不效法虞舜时代,周朝不效法商朝,却都能够称王天下,因此治理国家不应效法古代,也不应拘泥于现状,希望能够顺时顺势进行改革,建构适应新兴地主阶级需要的治国模式,故选C项。
17.答案:B
解析: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举措主要表现为鲜卑族的汉化,这有助于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交融,故选B项;移风易俗的举措不能保证国家的有效管理,两者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A项;移风易俗针对的是鲜卑贵族,与北方士族无关,排除C项;北魏政权的灭亡是统治者的腐朽堕落导致,排除D项。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在经济领域的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因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这场缺乏政治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而且前期的改革成果也难以维持”,说明统治者的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所在,故选C项;王安石变法是有统筹规划的,但是依然未能成功,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都有改革,排除B项;范仲淹的改革是从政治领域启动的,但是失败了,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对商人垦荒的鼓励,相对于之前的重农抑商,体现出政策调整,吸引“邻省”的商民,体现出商业资本的流动,故选B项。
2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即改革开放初期,为和港商合作开发房地产,深圳地方领导从马列主义著作中寻找理论支持,反映了渴望改革的迫切心理,故选D项。
21.答案:(1)突出特点:过渡时期是以国家基本制度的建构建立和保障社会主义新秩序,即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根本价值;以建立和巩固社会发展新秩序为根本基础;以发动和推进所有制变革为关键环节;以运用国家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出任务;以清除旧国家遗留的封建残余为根本保障。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影响: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国家管理制度,激发了社会活力;夯实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保证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促进了国家治理的创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新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治理史实可知,过渡时期是以国家基本制度的建构建立和保障社会主义新秩序为突出特点;结合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史实可知,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根本价值;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以建立和巩固社会发展新秩序为根本基础;据材料一“为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得出以发动和推进所有制变革为关键环节;以运用国家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出任务;据材料一“在全国范围既完成没收官僚资本为国家所有……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等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任务”并结合所学得出以清除旧国家遗留的封建残余为根本保障。第二小问,据材料二“我国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在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并结合所学得出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2)问,据材料二“理顺‘政企’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并结合所学得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据材料二“理顺‘政社’关系,促进社会组织发育发展,充分激发社会机体活力”并结合所学得出健全国家管理制度,激发了社会活力;据材料二“理顺‘党群’关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并结合所学得出夯实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保证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据材料二“国家改革的根本价值是推进制度创新与定型”并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国家治理的创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2.答案:示例一
观点:政治制度要针对现实进行适当的调整。
阐述:政治制度只有结合时代环境不断调整,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命力。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汉时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通过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政权的巩固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政治制度适应社会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原有的政治制度才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示例二
观点:政治制度不能脱离原有的精神理论。
阐述:政治制度建立在原定的精神理论基石之上,法家思想提出中央集权、郡县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秦朝实行“中央、郡、县”三级,汉朝增加州及监察区,唐朝在州之上设“道”,元朝推行行省制度,虽历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不同,但都未改变秦以来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制度,未脱离中央集权制度的精神理论,这为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综上,合理的政治制度会适时而变,但不会脱离其原有的精神理论。
示例三
观点:政治制度既要与理论结合,也要符合现实。
阐述:在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长期保存在政治体制之中,但在不同的朝代,为了适应现实需要,政治制度也会不断地发展创新。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朝的内外朝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等,都是不同的朝代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现实需要为加强皇权作出的尝试,并将皇权一步步推向顶峰。
综上,任何的政治制度,都以理论为内核,并根据现实的变动而变动。
解析:根据材料提炼观点,确定主旨“政治制度的本质精神和发展创新”,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的知识,阐述政治制度不变精神和每个时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比如: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可以从秦朝到清朝制度的变迁进行辩论。世界史可以结合英国议会与国王权力的较量分析民主制的发展与完善,与现实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