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形成性评价(四)(第四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潮州高一检测)明永乐帝即位后,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但诸司奏章并不经过内阁,一切批答皆出自皇帝。洪熙以后,阁权渐重,六部渐秉内阁之意行事,内阁逐渐成为执政的中枢。这表明明代内阁 ( )
A.已成为法定中枢机构
B.执掌机密事务的决策
C.行政职权已有所变化
D.逐渐开始打压各部院
解析:选C。根据材料“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但诸司奏章并不经过内阁”“内阁逐渐成为执政的中枢”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永乐至洪熙年间,内阁职权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这说明内阁职权已有所变化,C正确;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排除A;内阁参与机密事务,但决策权在皇帝,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内阁职权变化,没有体现内阁对其他部院的打压,排除D。
2.郑和下西洋时,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八歇国西王误杀170人。西王派使者谢罪,明成祖要求其赔偿六万两黄金。郑和将实情禀明政府,明朝最终放弃赔偿要求。这反映了明朝 ( )
A.实行薄来厚往的贡赐贸易
B.奉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
C.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
D.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解析:选C。本题考查明朝的外交理念。根据材料“郑和将实情禀明政府,明朝最终放弃赔偿要求”可知,明朝政府最终放弃赔偿要求,并未追究责任,体现了明朝政府秉持着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故选C。题干所述为西王误杀郑和下西洋的人员,属于政治事件,不属于贡赐贸易的范畴,无法体现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A、D。B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补偿训练】
梁启超说:“(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中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中国“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封建制度的腐朽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八股取士的影响
D.西方列强的侵略
解析:选A。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不能持续的原因。中国的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属于朝贡贸易,不计经济利益,导致国家财政困难,难以为继,因此,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故选A。郑和下西洋反映了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达,排除B。八股取士和西方列强的侵略跟郑和下西洋难以为继无关,排除C、D。
3.有学者指出:当首次面临来自海盗及倭寇的骚扰时,明朝采取海禁政策,欲利用海洋这一天然屏障阻隔海上敌对势力进犯。在该学者看来 ( )
A.海禁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B.倭患严重危及明朝专制统治
C.明朝国家治理水平较为低下
D.海禁政策的制定具有必要性
解析:选D。本题考查明朝的对外政策。根据材料“欲利用海洋这一天然屏障阻隔海上敌对势力进犯”可知,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这说明海禁政策的制定具有必要性,故选D。材料强调海禁政策的有利因素,没有涉及后果,排除A。“海盗及倭寇的骚扰”说明倭患存在,但无法证明其对专制统治的威胁严重,排除B。C与题意不符,排除。
拓展延伸: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从根本上看,“海禁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②明清统治者惧怕外国势力深入而引起人民 思想变化甚至反抗,危及统治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西方侵略的一种消极抵御。
③中国传统社会进入衰落期,统治者失去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以“天朝上国”自居,故步自封、盲目自大。
(2)影响
①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
②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③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强化了自然经济,是中国近代落伍的重要因素之一。
4.下表是学生根据某一主题梳理的相关史实。他们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 )
时间 史实
16-17 世纪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平倭,九战九捷 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A.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B.清廷抗击外来侵略有得有失
C.新航路的开辟影响中国沿海
D.倭寇和殖民者是海防新问题
解析:选D。本题考查明朝面临的海防新问题。根据材料“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平倭,九战九捷”“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可知,16-17世纪,明朝面临东南沿海的倭患和西方殖民者对中国沿海的侵扰,海防出现新的问题,故选D。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民间的海外贸易,官方的朝贡贸易仍在进行,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明朝面临的海防新问题,与清政府无关,排除B。倭患严重与新航路开辟无关,排除C。
5.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知,军机处是 ( )
A.皇帝独掌朝政的中央常设机构
B.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C.协办军务颁布诏书的专门机构
D.为皇帝草拟谕旨处理机要事务
解析:选B。本题考查军机处的性质。根据材料“(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可知,军机处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无决策权,故选B。清朝前期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其职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是“颁布诏书的专门机构”,也不是“皇帝独掌朝政的中央常设机构”,排除A、C。军机处官员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不是“草拟谕旨”,排除D。
6.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明代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西南军务的繁重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统治疆域的扩大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土司制度的影响。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强化了中央集权,故选A;B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改土归流”与促进民族交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改土归流”与统治疆域的扩大无关,排除D。
7.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其中规定:“每年春秋两季,驻藏大臣奏明皇上轮流巡查前后藏各地,顺便督察操演。各地……如有虐待兵丁、扰害百姓等情况,即可向驻藏大臣呈控,定予查处。”这一规定 ( )
A.开始确立中央对西藏的行政管理
B.有效保证了宣政院对西藏的管辖
C.逐步取消了长期的土司世袭制度
D.有利于巩固西藏边防和社会稳定
解析:选D。本题考查清政府对西藏的管理。根据材料信息“每年春秋两季,驻藏大臣奏明皇上轮流巡查前后藏各地,顺便督察操演。各地……如有虐待兵丁、扰害百姓等情况,即可向驻藏大臣呈控,定予查处”可知,清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巩固西藏边防和社会稳定,故选D;“开始确立”不符合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管辖,排除A;材料中对西藏进行管辖的主体是“驻藏大臣”,且“有效保证”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未体现“土司制度”的内容,排除C。
8.乾隆年间,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乾隆皇帝对土尔扈特部进行了安置。这一做法 ( )
A.开拓了中华帝国的版图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阻滞了俄国的对外扩张
D.改变了清廷的外交理念
解析:选B。本题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根据材料“乾隆皇帝对土尔扈特部进行了安置”可知,这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维护了国家统一,故选B。土尔扈特部回归并没有开拓中华帝国版图,排除A。C与题意不符,排除。乾隆帝的做法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与之前清廷的外交理念是一致的,并没有改变,排除D。
9.据史料记载,17世纪初,“我吴(苏州)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这反映出当地 ( )
A.社会矛盾尖锐
B.农耕经济衰退
C.手工经营废弃
D.雇佣劳动兴起
解析:选D。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根据材料“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可知,大户是机户,小户是机工,两者是雇佣关系,故选D。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尖锐和农耕经济衰退,排除A、B。材料中雇佣劳动的兴起是手工经营发展的表现,排除C。
拓展延伸: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有利条件
条件 阐释
发达的农业 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发达的手工业生产 明中期纺织、制瓷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发达的商业 大中商业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
充足的货币 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0.(2023·清远高一检测)明清时期,市民的精神欲求不断膨胀,于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了时代文学的主体。这根源于 ( )
A.文人地位的下降 B.皇权专制的强化
C.陆王心学的形成 D.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根据材料“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了时代文学的主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市民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满足市民需求的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昌盛,而正统诗文相对衰微,所以造成材料现象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D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文人地位的高低,排除A;强化皇权与通俗文学昌盛无关,排除B;材料未涉及“陆王心学的形成”信息,排除C。
11.(2023·广州高一检测)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戏曲的主题也由宣扬忠孝转向展现爱恨别离。这反映出当时 ( )
A.四民社会秩序的瓦解
B.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
C.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依据材料“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文化的繁荣,D正确;这一时期,传统四民秩序并未瓦解,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未涉及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此时的主流意识仍是理学,排除C。
【深化点拨】商帮可以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束缚了商帮的发展。
12.下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
记述 出处
“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纱,辗转相乘” 《金泽小志·风俗》
“上海棉纱成纴……卷之成饼,列肆卖之,名布经团” 《木棉谱》
“城中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A.棉纺织业出现区域分工
B.长途贩运十分活跃
C.纺纱生产呈现了专业化
D.商人进入生产领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据表格信息“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纱,辗转相乘”“上海棉纱成纴……名布经团”“城中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纺织技术不断进步,有了较细的分工,说明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故选C。表格信息反映的是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的专业化,不能说明其出现了区域分工,A错误;表格信息未体现出长途贩运的活跃,B错误;表格信息反映的是纺纱生产的专业化趋势,“商人进入生产领域”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补偿训练】
明朝推行“开中制”,该制度规定,商人可通过响应政府要求将粮食或其他军需物资运至北方边疆来获得“盐引(进货凭证及销售许可)”,史称“以粮换引”;然后凭“盐引”到政府指定的盐场取货,并在政府指定的地区销售。据此可知,“开中制”的实行( )
A.缩小了区域经济差距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威胁了国家经济安全
D.促进了战略物资流通
解析:选D。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凭‘盐引’到政府指定的盐场取货,并在政府指定的地区销售”可知,民间商人获得有限的食盐销售权的条件是将战略物资运往北方边疆,这说明“开中制”促进了战略物资的流通,故选D。明朝南北经济差距并未缩小,排除A。政府出让一部分食盐专卖权,这不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但也不至于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排除B、C。
13.据明朝万历年间的《广志绎》记载,河南的汝宁府,是豫南及周边地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南北货物充盈,商业贸易活跃,逐渐发展为该地区经济中心。这反映了 ( )
A.专业分工出现 B.抑商政策松动
C.市镇经济繁荣 D.农耕经济衰退
解析:选C。本题考查明朝市镇经济的繁荣。根据材料“是豫南及周边地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南北货物充盈,商业贸易活跃,逐渐发展为该地区经济中心”可知,农副产品集散地发展为经济中心,说明市镇经济繁荣,故选C。材料主旨是河南汝宁府逐渐发展为地区经济中心,没有涉及专业分工,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政府的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由于高产作物的传入等因素,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排除D。
【深化点拨】明清时期是工商业市镇发展的兴盛阶段,市镇主要出现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是手工业产品集散地和原料集散地,以经济功能为主。
14.(2022·广东选择考)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解析:选A。清代出口瓷器众多,“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现象,说明当时广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排除B;“在中国颇受欢迎”的说法夸张,排除C;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明显削弱”无法体现,排除D。
15.王守仁提出:“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这一认识 ( )
A.隐含一定的平等色彩
B.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C.提出回复良知的途径
D.已完全脱离理学范畴
解析:选A。本题考查王守仁的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隐藏在人心中的“天理”,隐含一定的平等色彩,故选A。王守仁的“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排除B。克服私欲是回复良知的途径,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C。陆王心学仍属于理学范畴,排除D。
16.明朝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它们的问世反映出 ( )
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
D.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属于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故选B。A、C、D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后,在总结历代王朝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边疆地区的特殊问题,逐渐形成了比较灵活的治理政策。理藩院是清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中央机构,“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其朝会,正其刑罚”“控驭服绥,以固邦翰”。清朝还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将军、都统、大臣等大批军政官员,严格按照皇帝的意志治理边疆。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上层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笼络羁縻政策,并使之逐渐规范化、制度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廷对外藩王公上层还给以优厚的俸禄和赏赐。其中功劳特大者还封以双亲王,食双禄。在清前期实行这种高官厚禄政策,对于加强外藩王公上层对清廷的向心力,维持边疆地区的稳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张玉阳《清朝前期对新疆地区的
治理措施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治理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治理的意义。(6分)
解析:第(1)题措施:根据材料“理藩院是清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中央机构”“清朝还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将军、都统、大臣等大批军政官员”“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上层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笼络羁縻政策”“清廷对外藩王公上层还给以优厚的俸禄和赏赐”进行分析。第(2)题意义:根据材料“维持边疆地区的稳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1)措施:①设立专门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②因俗而治,因地制宜;③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6分)
(2)意义: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③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④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⑤为后来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浩繁,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数千年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据有很重要的位置。
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级。阶级使社会群体重新划分,群体的价值意识也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整合。
——摘编自于平《明清小说外围论》
材料二 儒家经典中包含了丰富的自然知识、科技知识,甚至包含像《尚书·尧典》《尚书·禹贡》《礼记·月令》《周礼·考工记》这样的科技著作。……然而,儒家学者对于西方科技的学习和研究,其目的在于把西方科技纳入儒学的统摄之下,把科技理解为手段和工具,科技实际上仍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
——摘编自乐爱国《论儒学对古代
科技作用的双重性》
(1)据材料一回答,明清小说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简析中国古代儒学对科技的双重作用。(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据材料一“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浩繁,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过程”等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第二问原因,据材料涉及的时间和材料一信息“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级”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作答。第(2)题作用,根据材料二“儒家经典中包含了丰富的自然知识、科技知识,甚至包含像《尚书·尧典》《尚书·禹贡》《礼记·月令》《周礼·考工记》这样的科技著作”“其目的在于把西方科技纳入儒学的统摄之下,把科技理解为手段和工具,科技实际上仍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并结合所学分析。
答案:(1)特点: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数量浩繁,深受读者喜爱;崛起过程艰难。
原因: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强化阶段;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6分)
(2)作用:儒学重视国计民生,培育出古代科技的务实性,发挥出科技的社会价值。使古代科技缺乏独立性,造成科技理论薄弱,阻碍了科技的进步。(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名茶众多。如安徽庐州府霍山茶,“茶生最多,名品亦振”;云南普洱茶,雍正时名扬全国……而在清代,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之重,“粤东岁运,番舶通之北夷”。此外,茶叶种植区域逐渐推广,除安徽、云南、广东外,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福建等都有专业种植区。如福建崇武县武夷地区,只有数百家居民,但“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1866年,左宗棠奏称:“闽省产茶,多在荒僻之区,日久采植,菁华势必日歇。而行销又以外洋商贩为大宗,每年春间,新茶初到,省垣洋商昂价收买,以广招徕……故闽茶必专恃洋商,而洋商不专恃闽茶。”1880年,福州的茶叶出口达到顶峰,此后呈下跌之势。
1889年邵武等地的春茶因质量低劣无法销售,被迫降价30%左右。“茶商亏本之由,洋商掯价之故,实因茶庄过多,每思侥幸朦混,制造粗率,烟熏水湿,气味不佳,兼以劣茶搀杂。”
——摘编自熊昌锟《近代福州的茶叶出
口与外国银元的流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茶产业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州茶市出现困境的原因。(8分)
解析:第(1)题特点:根据材料一“明清时期,名茶众多”“在清代,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之重”“除安徽、云南、广东外,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福建等都有专业种植区”进行分析。第(2)题原因:根据材料二“日久采植,菁华势必日歇”“1889年邵武等地的春茶因质量低劣无法销售”“实因茶庄过多,每思侥幸朦混,制造粗率”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1)特点:名茶倍出,茶叶畅销海外;种植范围扩大(或种植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程度提高(或商品化程度提高)。(6分)
(2)原因:过度采植,茶叶品质下降;个别茶商以次充好;国内茶商无序竞争;西方殖民入侵;洋商操控市场。(8分,任答四点即可)
20.(2023·珠海高一检测)(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世界近代史的潮流下,与明朝政权的内敛和保守不同,明朝民间长期具有朝外走的内在驱动力。在明朝民众的积极拼搏下,明代中国处于全球经济早期一体化的核心位置。但明朝的这一经济优势并未被纳入政治视野之中。简单来说,如果说明朝有两只脚,经济的一只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政治的另一只脚却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摘编自赵现海《十字路口的明朝》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有关明朝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解析:根据材料“在世界近代史的潮流下,与明朝政权的内敛和保守不同,明朝民间长期具有朝外走的内在驱动力”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欧与中国的联系增多,中国凭借其商品优势,使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代经济发展的同时,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海禁政策不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学生需要调动上述知识点,并结合明史进行阐述。在行文中需要注重史实与逻辑正确。
答案:示例一 观点:明朝出现了民间自发的近代化趋势。
阐述:明朝时,政府实施海禁政策,但并未阻断民间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源自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增加了国内的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粮食的增多,为城市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明朝中后期工商业空前兴盛,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朝时,由于中国在产业上的显著优势,大量白银随着民间的对外贸易流入中国,迫使政府逐步认同白银的货币地位,并改革赋税制度。受此影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近代启蒙色彩的反专制思想。综上所述,明朝时民营经济结构、中外民间交往以及世俗文化领域均出现了向近代转型的趋向。(14分)
示例二 观点:明朝的统治政策阻碍了明朝的发展。
阐述:明朝延续了此前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使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优势未能运用于对世界市场的开拓,使明朝在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国际竞争中逐渐落后于西欧国家。明朝统治者对专制的加强,阻碍了新兴社会阶层和社会力量进入统治集团,使得与时代逐渐脱节的统治方式迟迟得不到纠正。明朝的政策旨在维持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最终明朝因阶级矛盾激化而灭亡。(14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单元形成性评价(四)(第四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潮州高一检测)明永乐帝即位后,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但诸司奏章并不经过内阁,一切批答皆出自皇帝。洪熙以后,阁权渐重,六部渐秉内阁之意行事,内阁逐渐成为执政的中枢。这表明明代内阁 ( )
A.已成为法定中枢机构
B.执掌机密事务的决策
C.行政职权已有所变化
D.逐渐开始打压各部院
2.郑和下西洋时,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八歇国西王误杀170人。西王派使者谢罪,明成祖要求其赔偿六万两黄金。郑和将实情禀明政府,明朝最终放弃赔偿要求。这反映了明朝 ( )
A.实行薄来厚往的贡赐贸易
B.奉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
C.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
D.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补偿训练】
梁启超说:“(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中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中国“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封建制度的腐朽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八股取士的影响
D.西方列强的侵略
3.有学者指出:当首次面临来自海盗及倭寇的骚扰时,明朝采取海禁政策,欲利用海洋这一天然屏障阻隔海上敌对势力进犯。在该学者看来 ( )
A.海禁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B.倭患严重危及明朝专制统治
C.明朝国家治理水平较为低下
D.海禁政策的制定具有必要性
拓展延伸: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从根本上看,“海禁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②明清统治者惧怕外国势力深入而引起人民 思想变化甚至反抗,危及统治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西方侵略的一种消极抵御。
③中国传统社会进入衰落期,统治者失去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以“天朝上国”自居,故步自封、盲目自大。
(2)影响
①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
②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③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强化了自然经济,是中国近代落伍的重要因素之一。
4.下表是学生根据某一主题梳理的相关史实。他们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 )
时间 史实
16-17 世纪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平倭,九战九捷 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A.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B.清廷抗击外来侵略有得有失
C.新航路的开辟影响中国沿海
D.倭寇和殖民者是海防新问题
5.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知,军机处是 ( )
A.皇帝独掌朝政的中央常设机构
B.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C.协办军务颁布诏书的专门机构
D.为皇帝草拟谕旨处理机要事务
6.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明代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西南军务的繁重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统治疆域的扩大
7.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其中规定:“每年春秋两季,驻藏大臣奏明皇上轮流巡查前后藏各地,顺便督察操演。各地……如有虐待兵丁、扰害百姓等情况,即可向驻藏大臣呈控,定予查处。”这一规定 ( )
A.开始确立中央对西藏的行政管理
B.有效保证了宣政院对西藏的管辖
C.逐步取消了长期的土司世袭制度
D.有利于巩固西藏边防和社会稳定
8.乾隆年间,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乾隆皇帝对土尔扈特部进行了安置。这一做法 ( )
A.开拓了中华帝国的版图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阻滞了俄国的对外扩张
D.改变了清廷的外交理念
9.据史料记载,17世纪初,“我吴(苏州)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这反映出当地 ( )
A.社会矛盾尖锐
B.农耕经济衰退
C.手工经营废弃
D.雇佣劳动兴起
拓展延伸: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有利条件
条件 阐释
发达的农业 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发达的手工业生产 明中期纺织、制瓷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发达的商业 大中商业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
充足的货币 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0.(2023·清远高一检测)明清时期,市民的精神欲求不断膨胀,于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了时代文学的主体。这根源于 ( )
A.文人地位的下降 B.皇权专制的强化
C.陆王心学的形成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1.(2023·广州高一检测)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戏曲的主题也由宣扬忠孝转向展现爱恨别离。这反映出当时 ( )
A.四民社会秩序的瓦解
B.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
C.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12.下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
记述 出处
“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纱,辗转相乘” 《金泽小志·风俗》
“上海棉纱成纴……卷之成饼,列肆卖之,名布经团” 《木棉谱》
“城中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A.棉纺织业出现区域分工
B.长途贩运十分活跃
C.纺纱生产呈现了专业化
D.商人进入生产领域
【补偿训练】
明朝推行“开中制”,该制度规定,商人可通过响应政府要求将粮食或其他军需物资运至北方边疆来获得“盐引(进货凭证及销售许可)”,史称“以粮换引”;然后凭“盐引”到政府指定的盐场取货,并在政府指定的地区销售。据此可知,“开中制”的实行( )
A.缩小了区域经济差距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威胁了国家经济安全
D.促进了战略物资流通
13.据明朝万历年间的《广志绎》记载,河南的汝宁府,是豫南及周边地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南北货物充盈,商业贸易活跃,逐渐发展为该地区经济中心。这反映了 ( )
A.专业分工出现 B.抑商政策松动
C.市镇经济繁荣 D.农耕经济衰退
14.(2022·广东选择考)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15.王守仁提出:“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这一认识 ( )
A.隐含一定的平等色彩
B.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C.提出回复良知的途径
D.已完全脱离理学范畴
16.明朝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它们的问世反映出 ( )
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
D.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后,在总结历代王朝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边疆地区的特殊问题,逐渐形成了比较灵活的治理政策。理藩院是清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中央机构,“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其朝会,正其刑罚”“控驭服绥,以固邦翰”。清朝还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将军、都统、大臣等大批军政官员,严格按照皇帝的意志治理边疆。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上层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笼络羁縻政策,并使之逐渐规范化、制度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廷对外藩王公上层还给以优厚的俸禄和赏赐。其中功劳特大者还封以双亲王,食双禄。在清前期实行这种高官厚禄政策,对于加强外藩王公上层对清廷的向心力,维持边疆地区的稳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张玉阳《清朝前期对新疆地区的
治理措施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治理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治理的意义。(6分)
1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浩繁,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数千年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据有很重要的位置。
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级。阶级使社会群体重新划分,群体的价值意识也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整合。
——摘编自于平《明清小说外围论》
材料二 儒家经典中包含了丰富的自然知识、科技知识,甚至包含像《尚书·尧典》《尚书·禹贡》《礼记·月令》《周礼·考工记》这样的科技著作。……然而,儒家学者对于西方科技的学习和研究,其目的在于把西方科技纳入儒学的统摄之下,把科技理解为手段和工具,科技实际上仍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
——摘编自乐爱国《论儒学对古代
科技作用的双重性》
(1)据材料一回答,明清小说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简析中国古代儒学对科技的双重作用。(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名茶众多。如安徽庐州府霍山茶,“茶生最多,名品亦振”;云南普洱茶,雍正时名扬全国……而在清代,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之重,“粤东岁运,番舶通之北夷”。此外,茶叶种植区域逐渐推广,除安徽、云南、广东外,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福建等都有专业种植区。如福建崇武县武夷地区,只有数百家居民,但“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1866年,左宗棠奏称:“闽省产茶,多在荒僻之区,日久采植,菁华势必日歇。而行销又以外洋商贩为大宗,每年春间,新茶初到,省垣洋商昂价收买,以广招徕……故闽茶必专恃洋商,而洋商不专恃闽茶。”1880年,福州的茶叶出口达到顶峰,此后呈下跌之势。
1889年邵武等地的春茶因质量低劣无法销售,被迫降价30%左右。“茶商亏本之由,洋商掯价之故,实因茶庄过多,每思侥幸朦混,制造粗率,烟熏水湿,气味不佳,兼以劣茶搀杂。”
——摘编自熊昌锟《近代福州的茶叶出
口与外国银元的流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茶产业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州茶市出现困境的原因。(8分)
20.(2023·珠海高一检测)(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世界近代史的潮流下,与明朝政权的内敛和保守不同,明朝民间长期具有朝外走的内在驱动力。在明朝民众的积极拼搏下,明代中国处于全球经济早期一体化的核心位置。但明朝的这一经济优势并未被纳入政治视野之中。简单来说,如果说明朝有两只脚,经济的一只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政治的另一只脚却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摘编自赵现海《十字路口的明朝》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有关明朝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单元形成性评价(四)(第四单元) 试卷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