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1卷客观题(共5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据古籍记载夏、商、周三朝不断有接待“四夷”的活动,如“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周朝还专门设立“象胥”这一职官,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上述现象表明()
A.内外服制度的历史悠久B.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C.中央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D.各民族之间实现了和谐与平等
2.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A.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B.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
C.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D.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反映了()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4.“从秦代开始,中央严格控制属郡,并建立起一套从郡到乡、里、什、伍层层控制而又十分严密的地方统治网,由皇帝控制,递次铺向全国各个角落。”这一举措()
A.符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了解地方民意
C.有效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杜绝了先秦分权体制在后世出现
5.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
6.某同学整理了关于秦汉时期历史时期演变的时间轴,空格中应填入的内容是()
A.焚书坑儒,张骞西行B.与民休息,光武中兴
C.陈胜起义,独尊儒术D.百家争鸣,党锢之祸
7.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关市律》规定“贩卖缯布幅不盈二尺二寸者,没入(官府)之”;又规定“诸诈贻人以有取,及有贩卖贸买而诈贻人,皆坐赃与盗同法”。这表明西汉初年()
A.政府注重维护商业秩序B.商业诈骗日益猖獗
C.特殊商品由国家经营D.商品流通亟待规范
8.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其中“品”主要是指()
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
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10.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幕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罘名。这种变化表明()
A.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B.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C.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D.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
11.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隋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
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
12.与秦汉丞相制度相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主要在于()
A.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B.用六部牵制宰相的权力
C.通过加强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D.取消宰相,加强皇帝权力
13.唐朝大多数藩镇的主要功能或“戍边”或“防盗贼”或“防骄藩”,为唐中央提供钱粮,有序地维持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但同时藩镇间相互制约,又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这表明()
A.藩镇都是割据势力B.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
C.藩镇延续唐朝统治D.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
14.下表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
(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
(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
(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9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
(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A.使税制更加紊乱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C.增加了财政收入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15.宋太祖说:“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符合这一理念的施政方针是(3
A.与民休息B.守外虚内C.无为而治D.崇文抑武
16.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仓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宋代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家个人的努力B.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C.经济和文化的繁荣D.不抑兼并政策的影响
17.宋人爱食羊肉,在《消明上河图》中有家羊肉店叫“孙羊店”,店外挂着每斤六十足的牌价,据现代学者推测,该店一斤净羊肉价格应该在一百二十文以上,而北宋英宗年间的羊肉不过才三十余文,到了北宋末年,羊肉价格已涨到每斤三百八十五文。这种情况可以说明北宋()
A.商业发展导致财政危机严重B.政府缺乏控制通货膨胀机制
C.商业发展导致通货膨胀出现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
18.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元朝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官职)制度。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A.分而治之B.民族分离C.因俗而治D.军民合一
第Ⅱ卷主观题(共4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战国末年,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国异军突起:建立了大一统王朝,泰国的崛起是制庄的胜利。《史记》记载:秦朝统一后,“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山堙谷,直通之”。《史记》还记载:“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河南地”,“发诸尝道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十四县”。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但泰朝仅经历“两帝一王”的短短14年就灭亡了。
——摘编自陈忠海《从另一个角度看秦朝的统一与速亡》
材料二: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他所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阏”。他继承了“文景之治”的全部历史遗产,其中。既有社会稳定、人心归向、经济富裕的优势,也有制度有缺、国家控制能力薄弱的遭憾。汉武帝时期的政论家严助,总结汉武帝时代的特点是“是时征伐四爽,开里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统一的原因,并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造就“盛世”的相关政治制度。(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4分)
20.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8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2分)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D A C B A B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A C C D C B C
二、主观题:
19(1)原因: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商鞅变法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王嬴政的励精图治;等等。(任答3点得6分)
措施:政治上,确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等。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击退匈奴,修长城;征服南方越族地区。(8分)
(2)制度:中外朝制;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制。(任答3点得6分)
(3)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4分)
20(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4分)
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4分)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6分)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6分)
(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不同:根据“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得出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根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得出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根据“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得出可得出唐朝藩镇割据;根据“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得出宋朝积贫积弱。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类的问题。时空是元代。特点:根据“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得出管辖区域大;根据“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得出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根据“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得出民族控制。影响:根据所学,可从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概括。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策略:结合前面两问的内容可得出是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