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试卷答案填在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王”是三代时期君主的统称,但在不同的朝代君主又有不同的称呼(见下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文献 记载 解读
《说文解字》 “后,继体君也” 夏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袭用了氏族公社首领“后”的称号,“后”意思是生育,亦有祖先的意思,带有氏族社会组织的痕迹
《尚书》 “听予一人之作猷” 这里“予一人”是商王的自称,是从商王成汤至末代帝辛专用象征王权的称号,表示商王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体现者
A.君主专制在商朝时已萌芽 B.君主是贵族政治的代表
C.商朝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D.王权随社会发展而加强
2.《荀子》载:“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即称王的国家使人民富有,称霸的国家使谋士富有,勉强存在的国家使大臣们富有,无道的国家只有国库富有。据此可推知,荀子
A.倡导利益协调以维护统治 B.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
C.批判诸侯国忽视民生建设 D.注重国家治理的层次性
3.汉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龟兹王绛宾携妻乌孙公主弟史前往长安朝见汉宣帝,汉宣帝下旨敦煌郡以高规格接待龟兹王夫妇。这一事件表明,汉朝政府
A.鼓励民族间文化交流 B.重视与西域地区的交往
C.对西域治理方式多样 D.深受儒家“礼治”的影响
4.西晋时期,“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内迁的氐、羌多与汉人同为郡县统辖的编户齐民,按口缴纳赋税。据此可知,当时
A.政府的民族政策较为开明 B.内迁民族与汉族的关系融洽
C.民族文化交融的进程加速 D.内迁民族认同西晋赋税制度
5.唐开元以前,诸王、公主征收封物时是封家到封地自征封物,其自征封物时往往仗势欺凌乡里,故而民怨沸腾;后来,唐玄宗规定封家租调由政府统一征收,封家在京师统一领取,“与俸给制几无差异”。唐玄宗此举
A.消除了贵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 B.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矛盾
C.旨在调整赋税以减轻民众负担 D.源于国有土地的大量流失
6.司马光评论当时的思想风气:“近来朝野客,无坐不谈禅。”戴震道:“宋已(以)前,孔孟自孔孟,老释自老释。谈老释者,高妙其言不依附孔孟。宋已(以)来,孔孟之书,尽失其解,儒者杂袭老释之言以解之。”材料表明
A.先秦儒学在宋代被摒弃 B.宋儒积极吸取佛道思想
C.佛教对官员的影响较大 D.宋代朝野盛行空谈之风
7.明清时期,福建商帮或下海经商,或外出打工,他们在与海洋打交道的过程中养成了积极的冒险精神,形成了较小农群体更为丰富的性格内涵,具有一种“义无反顾、无远弗届”的性格。据此可知,福建商帮
A.致力于拓展对外贸易的范围 B.构建了地域性经商理论体系
C.摆脱了“海禁”政策的束缚 D.突破了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
8.黔西州在明代属于水西土司管辖,其行政范围内生活的几乎全是当地苗民。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后“客民”开始进入该地区,到乾隆时期,该地区的汉族人口总数已达129 585人,而当地苗民总人口为45 263人。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是
A.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 B.高产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
C.中原人口增加激化人地矛盾 D.设立理藩院缓和了民族矛盾
9.《虎门条约》规定:“英商贸易处所只准在五港口,不准赴他处港口,亦不许华民在他处港口串同私相贸易。”英商“擅往他处港口游奕贩卖,任凭中国员弁连船连货一并抄取入官,英官不得争论;倘华民在他处与英商私串贸易,则国法俱在,应照例办理”。这一条款
A.旨在保护民族经济免受侵略 B.说明清政府对自然经济模式的重视
C.意在打击列强对华贸易行为 D.表明清政府仍旧固守闭关锁国理念
10.下表概述了晚清时期西方体操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这一状况
时间 传播状况
洋务运动时期 为了增强军队战斗力,引进西方兵式体操
维新变法时期 西方兵式体操延伸至学校教育,并提出“德、智、体”并重
清末新政时期 体操类教科书从编撰审定到推广,近代体育课程逐步建立
A.反映了清廷对国民素质的重视 B.表明清廷军事近代化成果显著
C.说明清政府开放程度有所提升 D.折射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崇拜
11.下表反映了1895~191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和资本总额及两者的指数变化情况。材料中现象的出现
年份 企业数量 资本总额
实数(家) 指数 实数(万元) 指数
1895 30 100 399 100
1911 40 130 576.5 144
1912 85 283 1038.2 260
1913 79 263 1358.7 341
1914 107 340 1486.8 373
1915 114 380 1961.5 492
1916 86 287 1390.7 349
A.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已摆脱封建束缚 B.主要得益于“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C.为袁世凯的复辟行为奠定物质基础 D.折射出政治环境对民族经济的影响
12.有的学者讥讽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荆轲刺孔子”,搞错了对象。对此,何爱国先生根据陈独秀等人的相关论述,辩证地指出:“所谓‘荆轲刺孔子’,其实还是‘荆轲刺秦王’。”对何爱国先生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儒学成为帝制的牺牲品 B.儒学与民主政治背道而驰
C.反孔与反专制混为一谈 D.孔教与帝制有着紧密关系
13.1933年长城抗战后,桂系将领黄绍竑对《申报》总经理史量才说:“新闻界不去鼓吹正规军的新式武器,而来鼓吹大刀队,不是又要演出义和团的老把戏了吗!”史量才回应道:“新的没有得吹,只好把旧的来吹吹。”材料表明
A.社会舆论对民众的愚弄 B.报刊从业者操守的沦丧
C.中日军力差距比较悬殊 D.中国军人抗日热情高涨
14.针对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有学者说,“在财产的剥夺和再分配过程中尚留了一部分给地主,但在政治权力的剥夺和再分配中……贫雇农成为农村的新的主权阶级的同时,原先乡村社会的权力所有者士绅或地主阶级则变得一无所有”。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A.改变了农村政治结构 B.奠定了基层民主的基础
C.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 D.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
15.1950年夏末,当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击退朝鲜军队,把朝鲜军队打回三八线的时候,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表示支持这场战争。而仅仅半年之后,同样三分之二的美国人开始认为这场战争是个错误。美国国内舆论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国际舆论对朝鲜战争的谴责 B.联合国安理会对战争的干预
C.中国参战改变朝鲜战场形势 D.美国历史上反战传统的影响
16.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这一方针政策
A.协调了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 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
C.顺应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D.表明调整所有制结构成为改革重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武帝在公元前111年平定越地和西南夷后,设立了南海、苍梧等17个郡。开始也是“一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但是此后便改为“初郡”,“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汉朝对西域治理采取了班超“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的建议。对羌族的治理也是“临事制宜,略依其俗……防其大故,忍其小过”。在汉朝商议如何处理海南岛的珠崖郡反叛时,大臣贾捐之就从内地与边疆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差异出发,认为“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最后,“因俗而治”的羁縻政策战胜了郡县制。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王桐龄先生强调:“汉族无种族界限,对于外民族之杂居内地者,例与之通婚姻。在汉族全盛之时代汉唐有然,在汉族战败时代之两晋南北朝亦莫不如此”;“汉族无种族界限,对于外民族之杂居内地者,照例与之合作”。吕思勉先生强调:“汉族以文化根柢之深……兼容并包,一视同仁,所吸收之民族愈众,斯国家之疆域愈恢。”《论语·颜渊》中提到,在有教无类思想的指导下,汉人对外民族族群施以“教化”, 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汉族由于对其他周边民族的偏见和歧视较少,所以在面对不断内迁、通婚的周边民族时能将其与中原王朝的国民同等对待。并且,中原王朝统治者为了统治需要,还大量重用其他民族的优秀人士。这种无歧视的思想再加之当时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使中原王朝能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成员,而其他民族在被中原文化吸引的同时,能逐渐承认并且肯定中原文化。
——摘编自张娟《从匈奴的迁徙看匈奴对中原文明的认同过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治边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汉民族对待周边少数民族的态度,并说明其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62~1796年的134年间,中国处于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人们称之为“康乾盛世”。但也有学者认为,如果把“康乾盛世”放在全球历史的视野下,我们就会发现“康乾盛世”实际上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是封建社会即将灭亡的回光返照时期,这时的中国早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行冬梅《全球史视野下的“康乾盛世”》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相关史实,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使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王韬等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重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查和了解,并译介、出版关于西方的书籍。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珍贵资料,它的出版虽然在当时没有受到清政府的重视,但对后来知识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冯桂芬遵循着林则徐、魏源的改革思想,甘冒当时天下之大不韪,提出“法苟不善,虽古先圣,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的方针,要求“博采西学”。冯桂芬第一次明白具体地提出全面改革是必要的。这些主张超出了当时思想界和以后洋务思想的水平,直接成为19世纪八九十年代改良派变法思想的先导。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学者思想和学术转型较19世纪中期更进一步。从客观环境上来说,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进一步加剧,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侵略势力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中国的民族危机也进一步加深。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学者的思想文化转型程度也更加深入。在政治思想领域,19世纪90年代初期,几乎所有维新派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国民参政观念。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思想家大量译介西方的著作,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尤其是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进步的学者们开始从传统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理念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把西方的先进政治文化和治国理念引入中国,希望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从改变国家落后的思想面貌着手,寻求富强御侮之道。
——摘编自[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转型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期“向西方学习”思想实践更为深入的影响。(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56年7月,陈云指出“市场卡得太死,没有活动的余地”。9月,陈云在党的八大会议上提出了“大计划、小自由”的设想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著名论断。陈云强调说:“市场管理办法应该放宽。现在从大城市到小集镇大部分都管得太死,放宽后,害处不大,好处很多。但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要市场管理,不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领导。”与此同时,他还提出要改变对市场的领导方法,指出“自由市场开放以后,并不是一点管理也不要,还需要有管理”。
——摘编自《陈云文选》
材料二 改革开放时期,陈云说:“经济的调整,即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是必要的,并不是多此一举。”他认为,所谓政策,无非就是调整各方面关系。“正在进行的体制改革则是要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质上也是不干活的人占有干活的人的劳动成果,打破这个‘大锅饭’,将会大大调动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进行四化建设的积极性,使我国的生产力获得一次新的大解放”。陈云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发展和突破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认为计划不是唯一的,改变单一的经济体制模式,将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俞剑英、韩丹丹《陈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探索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云思考“市场与计划”问题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调整的主要表现。(6分)
参 考 答 案
1.【答案】D
【解析】由材料夏朝“袭用了氏族公社首领‘后’的称号”“商王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体现者”等信息可知,在夏商时期,君主的称号从“后”转变为“予一人”,地位由“氏族公社首领”发展为“国家最高权力的体现者”,这说明相较于夏朝,商朝的王权得到加强,故答案为D项;三代时期政体是君主贵族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并没有产生,A项错误;君主是贵族政治的代表,但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符合商代政治的特点,但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2.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称王的国家使人民富有”等信息可知,荀子认为“王道”是最好的国家治理方式,因为王道可使百姓富有,而“霸道”等只能令一部分人富有,由此可知,荀子希望君主能够协调不同阶层间的利益以维护统治秩序,故答案为A项;材料未显示儒家对诸子思想的兼收并蓄,B项错误;C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荀子强调治国方式的差别和结果,这不意味着荀子注重国家治理的层次性,排除D项。
3.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龟兹王夫妇在敦煌郡受到汉朝政府的高规格接待,这体现了当时汉朝政权对与西域地区交往的重视,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排除;西域正式被纳入汉朝政府管辖的时间是公元前60年,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西晋政府将内迁的少数民族纳入编户齐民,对其进行管理、征税,这客观上有利于内迁民族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间的文化交融进程,故答案为C项;编户齐民是一种税收政策,并非民族政策,且西晋政府对内迁诸民族实行了民族压迫政策,A项错误;B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内迁民族是否认同西晋赋税制度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
5.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自征封物时往往仗势欺凌乡里”“封家租调由政府统一征收”等信息可知,唐开元以前,封家自行征收租调,造成“民怨沸腾”,而“规定封家租调由政府统一征收”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封家对百姓的剥削,从而缓和社会矛盾,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夸大,调整封家征税方式只是针对诸王、公主等贵族,并不能消除整个贵族集团对皇权的威胁,排除;材料仅显示了对封家征税方式的调整,未涉及赋税制度的调整,C项错误;D项所述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6.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近来朝野客,无坐不谈禅”“儒者杂袭老释之言以解之”等信息可知,宋代儒者受佛、道影响较大,并积极用佛、道思想阐释儒家理论,这是宋儒积极吸取佛、道思想的体现,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错误,宋代儒学依旧吸取了先秦儒学的思想,排除;C项对材料理解较为片面,排除;D项说法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并没有导致空谈之风,排除。
7.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形成了较小农群体更为丰富的性格内涵”“具有一种‘义无反顾、无远弗届’的性格”等信息可知,福建商帮在经商中能够积极冒险,即福建商帮已经突破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福建商帮地域性经商理论体系形成,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福建商帮并没有摆脱“海禁”政策的影响,排除。
8. 【答案】A
【解析】由材料“黔西州在明代属于水西土司管辖,其行政范围内生活的几乎全是当地苗民”可知,康熙以前,黔西州主要居民是苗民,但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后大量汉族人进入当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清政府在西南施行了“改土归流”政策,这为汉族人进入西南地区创造了条件,故答案为A项。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高产农作物并不是从美洲直接引进的,排除B项;人地矛盾激化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清代之前,这种矛盾也存在,但却没有大量汉人进入西南地区,说明人地矛盾不是汉人进入黔西州的原因,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理藩院主要掌管藏族和蒙古族的民族事务,排除。
9.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只准在五港口”“倘华民在他处与英商私串贸易,则国法俱在”等信息可知,清政府利用《虎门条约》关于贸易的具体条款限制列强与我国内地通商贸易,这说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闭关锁国的理念,故答案为D项;五口通商的实行和通商细则的制定表明中国已经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民族经济势必受到影响,排除A项;B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此规定意在防范列强擅自扩大贸易范围,并非打击列强的贸易行为,排除C项。
10. 【答案】C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在清政府的推动下,近代体操运动在中国先从军队,后扩展至学校,不断发展、普及,这表明清政府对西方文化的包容性日益增强,是清政府开放程度提升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清廷引入体操是为了提高军队素质以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提高国民素质,排除A项;B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材料表明国人对体操日益接受,但不能说明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排除D项。
11.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相较于1895~1911年,在1912~1915年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增加迅速,资本总额显著提高,这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后,民国政府施行了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政治环境对经济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夸大,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仍旧受到封建主义的束缚,排除;B项说法夸大,“实业救国”思潮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说法错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物质基础是小农经济。
12.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所谓‘荆轲刺孔子’,其实还是‘荆轲刺秦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支柱之一,所以,批判儒家思想等同于否定君主专制,故答案为D项;儒学思想博大精深,新文化运动中抨击的是儒学维护君主专制的不符合时代潮流的部分,而不是全部,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新文化运动表面上抨击的是孔教,而实际上抨击的是孔教所维护的君主专制,二者并未混为一谈,排除C项。
13.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新的没有得吹,只好把旧的来吹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凭借大刀等冷兵器与日寇作战,反映出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相对落后,中日军力差距比较悬殊,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错误,《申报》此举并非愚弄民众,而是为了宣扬抗日,排除;B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4.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在政治权力的剥夺和再分配中……原先乡村社会的权力所有者士绅或地主阶级则变得一无所有”可知,土地改革使农村原来的士绅或地主阶级丧失了在乡村中的传统主导地位,同时,实现了农民群体与政治权力的密切结合,从而改变了农村政治结构,故答案为A项;B项所述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5.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美国舆论发生变化,是因为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打断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侵朝步伐,改变了朝鲜战场形势,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错误,美国操纵联合国发动了战争,国际舆论对朝鲜战争并不是以谴责为主,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美国操纵了联合国,排除B项;美国民众前期支持战争,表明美国反战传统对朝鲜战争影响有限,排除D项。
16.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党的十三大充分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这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私营经济的生产、规模等问题,顺应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故答案为C项;材料只是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协调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排除A项;B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说法错误,改革重心是经济体制,排除。
17. 【答案】(1)变化:由采用汉法(或实行郡县制)到“因俗而治”。(2分)
原因:少数民族有自己的风俗,具有与内地不同的文化传统;实行“因俗而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管理;统治者开明的政策;等等。(4分)
(2)态度:无种族界限,对周边民族的偏见和歧视较少。(2分)
影响:有利于中原王朝疆域的拓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中原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等等。(6分)
18. 【答案】[示例一]
论题:“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治世的代表。(2分)
论述:康乾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创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奇迹。在此间的100多年里,农业生产持续向前发展。人口数量也大量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在中国的推广。此外,明末清初,因长期战乱,手工业生产也遭到严重破坏。清朝立国后,经过五六十年的光景,到康熙中期以后,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清代前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清代比明代有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同时,康乾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的疆域也基本奠定。所以,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称颂和自豪的,它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都有显著发展,其盛世局面超过前代任何一次,确实值得赞扬。(10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二]
论题:“康乾盛世”不是治世的代表,而是“落日的余晖”。(2分)
论述:康熙乾隆年间,尽管中国封建社会有所发展,但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来看,却不宜夸大评价。在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英、法、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工业革命逐步展开,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即将确立。而欧洲的封建国家也不得不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进行改革,这些改革也促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所谓的盛世已显得暗淡无光了。再加上清政府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同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这就进一步加快了落后进程,加深了落后程度。所以,“康乾盛世”不是治世的代表,而是“落日的余晖”,中国实际上已经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10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9. 【答案】(1)表现: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成为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魏源发表《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并展开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冯桂芬提出“博采西学”、全面改革的主张。(4分)
原因: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遭到失败,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社会在西方冲击下发生一系列变化;以林则徐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积极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6分)
(2)影响:把西方先进的政治文化和治国理念引入中国,有利于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宣传了西方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4分)
20. 【答案】(1)时代背景: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转变;“一五”计划期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市场与计划之间的关系问题。(6分)
(2)主要表现: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实行按劳分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放松对企业的监管,提高企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允许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