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上期期中试卷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C D D B C A A A C B C C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A D C A A B D C B D B C B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第31题14分,第32题26分。
31.(1)变化: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一相制变为多相制。(4分)
作用:三省之间相互配合,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相互牵制,既避免了权臣专权,又加强了皇权。(4分)
(2)冲突:皇权与法律的冲突; 制约:皇权受到相权和法律的制约。(6分)
32.(1)表现:城市功能日趋多样化(兼具政治经济军事商贸文化等功能);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市民阶层);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坊市制发展为厢坊制、偶巷制);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走上经济型城市发展道路)等。(10分)
(2)表现:水平流动:农民自由迁移、更换职业;商人各地流动;士人从事经商。垂直流动:任何人都可通过科举制进入上层社会。(8分)
新变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流动加快;门第观念淡化。(8分)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上期期中试卷
高一 历史
命题人:杨英 审题人:崔成华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盘庚之政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诸侯归附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此后,随着商王祖甲改制的进行,以后的几代商王均竭力扩大王权,这极大地限制了内外服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现象表明,盘庚迁殷后的商代
A.出现专制集权体制 B.内外服制达到鼎盛
C.商王权威得到加强 D.社会改革蔚然成风
2.在受周王封赐之后,各地诸侯和贵族将自己所拥有的“臣”层层地分赐下去,使得“王臣”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地延伸,直到贵族社会的最底层。这说明西周
A.中国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
C.分封制强化了社会等级 D.王室专制统治得到强化
3.春秋时期,吴、越、楚、秦被视为蛮夷之国。《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
A.诸侯纷争激烈 B.华夷观念有别 C.习俗礼仪各异 D.华夏同源共祖
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倡“仁”与“礼”,孟子提倡“仁政”,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墨子宣扬“兼爱”,韩非子重视“法治”。据此可知,先秦诸子均
A.主张以德治国 B.批判商周腐败问题
C.提倡社会改革 D.关注社会秩序问题
5.《史记·商君列传》中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承认土地私有 B.打击了旧贵族 C.革除陈规陋习 D.强化社会控制
6.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其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负责皇城警卫……宗正负责皇室事务、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家财政。由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突出特征是
A.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B.决策严谨,提升效率
C.化国为家,家国一体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7.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权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8.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
A.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B.尊崇儒术
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设立中朝
9.如表为东汉中后期诸帝在位时间及临朝太后统计表。据此可知,东汉中后期
专权太后 窦太后 邓太后 阎太后 梁太后 窦太后 何太后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懿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岁 100天 13岁 不详 11岁 2岁 8岁 15岁 12岁 17岁 9岁
驾崩年龄 27岁 2岁 32岁 不详 30岁 3岁 9岁 36岁 34岁 18岁 40岁
A.外戚势力急剧膨胀 B.宦官群体威势不在
C.皇权政治基础动摇 D.官僚贵族掌控朝政
10.诸葛亮治蜀期间,设司盐校尉专管盐业发展,使得成都“家有盐泉之井”;并发明了天然气煮盐。此外,设“锦官”管理织锦产业,当时所产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国、魏国,成为军费的重要来源。这些现象说明蜀国
A.经济发展领先全国 B.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C.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D.农业生产比较落后
11.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 B.士族门阀势力强大
C.地方节度使势力强大 D.两晋时政治民主化
12.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区分,既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对立,也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由此可知,该学者
A.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 B.反对民族交融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
C.主张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帝改革 D.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13.汉末魏晋以来,战乱使关中灌溉设施长久失修,农业生产每况愈下。至隋立国,残破的经济已无力支撑新政权庞大的官僚机构,甚至出现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竟率饥民出关就食,成为天下笑的“逐粮天子”。该材料主要反映出隋朝
A.封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义仓制度建立的动机
C.大运河修建的历史必然 D.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14.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宰相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对曰:“饬兵备冠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这反映唐太宗
A.奉行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B.注重整顿官僚队伍以定民心
C.认识到发展军事的重要性 D.以维护百姓利益为根本追求
15.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以后,“剖颉利故地置二府统之”,封东突厥贵族突利、思摩分别为北平郡王、怀化郡王,颉利可汗也被授右卫大将军。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对各族管理方式相同 B.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二府指安西和北庭都护府 D.东突厥原风俗习惯被打破
16.景龙二年(708年),节愍太子初立,韦皇后因其非己所生,便让唐中宗下诏收回给太子的赏赐,让其与藩王一样每年定量领取物品。门下省给事中卢粲则认为太子身为储君,按传统制度其用度与君主一致,一应物品所需,可从库藏中广为支取,无须同于藩王,并以此封驳了诏令。该事件反映出当时
A.门下省处于决策中枢的地位 B.专制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
C.国家治理严格遵循传统制度 D.政治决策的民主色彩浓厚
17.唐初建立三省制以后,由于事权分立,相互之间时常推诿扯皮。唐太宗遂决定三省长官合署办公,于门下省设置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此举旨在
A.弥补分权弊端 B.加强中央集权
C.削弱丞相权力 D.减少财政开支
18.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的分配,而权力的核心是用人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转变,这反映出
A.士族专权退出历史舞台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社会实现了公平、公正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19.下图(开元时期的庸调银)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A.征税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B.城市成为农产品集散地
C.税收的方式由实物向货币发展 D.百姓赋税徭役负担沉重
20.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A.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B.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D.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21.2021年端午节,河南卫视播出舞蹈《祈》火遍全网,用水下舞蹈的方式将诞生于印度、结合了道教“羽人”形象和汉族传统服饰褒衣博带风格的敦煌壁画“飞天”呈现在观众面前,网友赞其“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敦煌“飞天”的形成表明
A.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发展 B.不同地区审美趋于统一
C.敦煌成为世界艺术中心 D.现实主义画风盛极一时
22.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的《养牛马驴骡》篇中,重复了范蠡所说的“欲速富,当畜五牸(雌性的牲畜)”,还加注:“牛、马、猪、羊、驴五畜之牸。然畜牸则速富之术也。”这说明
A.《齐民要术》的内容缺乏创新 B.贾思勰肯定商品生产和贸易
C.北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 D.贾思勰主张农民放弃种植业
23.宋朝建立后,对吐蕃部落中内附或与西夏战斗中有战功的人,赏以金帛爵命和赐予汉姓,并以忠顺之类的字词命名归顺的吐蕃首领。熙宁七年(1074年),河州吐蕃首领木征降宋,宋朝命其名为赵思忠,拜荣州团练使。这一政策
A.变革了边疆行政区划制度 B.消除了游牧民族对宋的威胁
C.改变民族政权的力量对比 D.强化了边疆地区的华夏认同
24.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监察御史曹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太监)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后经曹修古申诉,皇帝即刻下令杖责。这一事例可用来说明,北宋
A.宦官乱政现象较为突出 B.崇文抑武理念得到发展
C.君主对监察官员的维护 D.监察体制的严密性加强
25.北宋王安石变法一改之前徭役“止有差法,元(原)无雇法”的局面,允许农民“纳钱代役”。有些地方的农民甚至不再负担杂徭,只是交纳“免夫钱”。这一做法
A.消除了农民的人身控制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D.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26.西夏设立番学和汉学,官学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官学或私学是金朝士子步入官场的主要通道,“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这表明西夏和金朝的科举实践
A.阻碍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B.推动了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
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
27.《武溪集·契丹官仪》记载,在少数民族地区任职的官员穿胡服,称为契丹官,枢密、宰相则称为北枢密、北宰相。在燕云地区任职的官员,尽管是胡人也要穿汉服,执政官称为南宰相、南枢密。由此可知辽朝
A.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B.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
C.未能做到因俗而治 D.对不同民族差别对待
28.据《元史》统计,1260~1263年的中书执政官共16人,其中汉人7人,蒙古5人,回回1人,畏兀儿1人,契丹1人,女真1人。这一现象反映元朝统治者
A.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B.积极推进民族交融
C.注重对各族上层的笼络 D.削弱中书省的权力
29.“书手”又称“佣书”,是指专职于抄写书籍的人员。唐代是“书手”职业最盛行时期,无论民间或官府都存在众多“书手”,而到宋代,“书手”职业迅速衰落,直至消失。导致此职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书法艺术的进步 B.社会技术的进步 C.选官制度的成熟 D.国家教育的普及
30.北宋时期,“国家之禁,疏密不得其中矣。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纫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豪强兼并则不禁”。“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从中可知,宋代
A.国家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政府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D.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二、非选择题:共40分。第31题14分,第32题26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史学家钱穆评论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唐代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
(1)根据材料一,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何变化?起到什么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权利之间的冲突?结合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利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 社会流动按其流动方向,划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关于水平流动,多表现在地域和职业方面的流动。如农民摆脱户籍与土地的束缚,“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商人在各地流动,“富室多是外郡寄寓之人,盖此郡凤凰山谓之客山,其山高木秀皆荫及寄寓者。其寄寓人,多为江商海贾……”士人也从事经商,在赶考途中,有“贩盐为事”。垂直流动则多表现在科举制全面展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上升的机会,宋代开始阶级区分不及前代严格,阶级之间的流动性比较大。
——摘编自陈静《宋代商品经济与社会流动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社会流动的主要表现,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宋代社会出现的主要新变化。(16分)试卷第1页,共3页
高一 历史 第4页 (共7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重点实验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