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浦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西周时期诸侯国地理位置分布图。从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的分布来看,西周( )
A.地理位置决定统治方式 B.具有浓厚血缘政治色彩
C.形成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 D.实现了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2.曾在乾隆年间担任军机章京的赵翼对军机处有过清楚的说明:“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反映出清朝( )
A.中央集权弱化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中枢机构完善 D.封建社会开始衰落
3.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在英格兰建立了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基本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建立集权的国家。这一现象表明中世纪晚期( )
A.民族国家得以建立 B.西欧二元权力结构宣告终结
C.封建王权得到强化 D.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4.1215年英国颁布《大宪章》规定:国王在国家所有重要事务上,包括征税,必须征求贵族的意见并且得到他们的同意。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等。材料表明( )
A.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B.英国政治有限制王权传统
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资产阶级革命因此而爆发
5.熙宁三年(1070年)曾参与“庆历新政”的欧阳修,在京东路青州以知州身份停止青苗钱。他还先后两次上书极力陈述青苗法弊端,恳求朝廷变革新法。欧阳修的做法( )
A.反映了变法加剧百姓的负担 B.表明青苗法遭到官员的普遍反对
C.说明新政实施过程中的阻力极大 D.预示着变法必然失败的命运
6.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以上内容旨在表明( )
A.变法促进了思想启蒙 B.变法完成了政治改革
C.变法发展了社会经济 D.变法挽救了民族危亡
7.北宋科举制较前朝有所创新,采用“糊名”“眷录”之法,“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这一做法旨在( )
A.方便官员阅览试卷 B.限制地方官员权力
C.鼓励民间修习书法 D.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8.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案》规定: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文官委员会,负责对联邦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对部分官职实行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活动或利用官职分配作为竞选者的政治资本;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该法案的颁布( )
A.有效制止政治腐败现象 B.不利于政府工作的连续性
C.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D.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9.下图是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颁布的新学制“癸卯学制”的结构示意图(高等教育部分)。据图可知,清末的高等教育改革( )
A.以发展近代实业为宗旨 B.彻底摒弃“中体西用”的思想
C.重视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D.有利于推动社会择业观的改变
10.法律与教化是古代重要的统治手段。下表反映出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演化趋向( )
宋 明 清
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等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
教化 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 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 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
A.儒经渐成法律注释 B.教化逐渐取代法律
C.法律成为教化的素材 D.教化逐渐与法律合流
11.罗马法规定:“任何官员对罗马人加以死刑、鞭笞、罚款等处罚时,该公民有权上诉,要求人民裁判。在上诉期间,人民投票表决之前,官员不得对之施加惩处。”这规定( )
A.阻碍司法实践顺利开展 B.体现出罗马法律的严酷
C.有利于保护公民的权益 D.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2.我国颁布的1982年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共24条,比1954年宪法多出5条,比1975年宪法多出20条,比1978年宪法多出8条。据此可知,1982年宪法( )
A.更加重视保障公民权利 B.反映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C.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制已完善 D.是新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宪法
13.汉代董仲舒认为三统循环是天意的显示,他提出“三统之变,近夷遐方无有,生煞者独中国”,认为只有华夏族才有资格统治天下;隋代大儒王通提出:“天命不于长,惟归有德。夷狄之德,黎民怀之。”上述变化反映出( )
A.儒家天下观边界扩大 B.儒家的民族思想日益开明
C.儒家德治的不断发展 D.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4.宋朝针对购自少数民族的马匹不合标准的问题,大臣上奏:“朝廷与蛮夷互市,非所以取利也。金山前后五部落仰此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费直几马也。臣念蜀久安,不敢奉诏。”朝廷“寻如旧制”。据此推知,北宋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基于(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维护朝廷宗主地位
C.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D.维护边境地区稳定
15.中世纪条约的缔结常要教会高级代表直接参加或事后确认,并进行宗教宣誓;而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条约的必须遵守以及违反处罚作了成文规定,如和约第97条规定:“努力使任何人不以任何借口予以违反。”这一变化( )
A.推动了世界近代外交制度的确立 B.印证国家统一发展的时代趋势
C.使得解决国际争端更具可操作性 D.表明天主教会权力的彻底丧失
16.下图为2016年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本地财政收入和获得的国家补贴情况(单位:亿元)。该图说明( )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缺乏自主性 B.“一国两制”在自治区落实
C.各民族基本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D.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郡县之间构成层级,下级对上级负责,郡之下设若干县,县的大小事务及重大决定皆须经过郡的管制,并且县应定期向郡汇报,郡也定期上计于中央,说明管辖内的具体情况,以便上级了解下情,这是确定赏罚和升降的重要标准。某一任郡守或县令一旦任职,并非终身制,而是有一定任期,官吏的任职地方也会随时调动,不是只任职于某一固定区域,官员流动性较大,这就不易形成割据一方的地方豪强。官吏之职位由国君任命,理应对国君效忠,因此国君能更加有力地控制郡县官吏,也能更好地管理地方,并且能把所有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
——朱海涛《郡县制与中华文化大一统格局之形成》
材料二 明前期由于皇帝都比较勤勉政事,内阁还只是作为一个“垂询”机构,同时为了避免内阁专权,成祖时期规定阁臣不得设立官署,不得专制诸司。阁臣的品位很低甚至不如外省的知府,更不用说节制六部的尚书了。但是到了明仁宗朝的时候就发生了变化,内阁的职权和地位得到快速发展,其位高权重丝毫不亚于隋唐时期的宰相,《明史》载:“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太)保、(太)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摘编自徐德亮《浅析明朝的内阁制度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代阁臣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变化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以洛克三权分立思想为指导的政治体制虽然已经建立,但国王依然掌握着相当大的行政权,恩赐制依然是主要的人事制度,当时封官许愿、卖官鬻爵的现象司空见惯,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议会改革后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派长期执政,他们从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要求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像工业生产一样,尽可能的提高效率,发展经济。直到1870年6月,格莱斯顿政府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该法令规定大部分文官均需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选官的标准的角度说明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并概括科举制的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并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共同特点。(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归明人是宋朝蕃汉关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原本是蕃属少数民族,在宋朝招诱、笼络政策导引下,投附宋朝,成为宋朝的臣民。
神宗于治平四年(1067年)即位之初,就将安抚归明人作为宋朝招徕周边民族、巩固沿边地区统治的重要国策。据《庆元令·田令》载:“诸归明人应给田者,…每三口给一顷。”宋朝在政治上也给予归明人许多待遇,这主要表现在归明人子弟的荫补、差遣官职、参加科举、编入军队等诸多方面。朱熹曾评说:“今日理会一件要紧事,国家养许多归明人及还军年老者,费粮食供之,州郡困乏,展转二三十年,都缩手坐视其困。”
——戴建国《宋朝对西南民族归明人的政策》
材料二 下表是明清两代管理西藏措施的对照表
朝代 西藏
明朝 承认元朝时所授予的僧侣封号,陆续在西藏设置了乌斯藏、朵甘卫指挥使司以及宣慰使司等行政机构,并颁发印信和官服。任用藏族上层管理人士进行管理。
清朝 中央设立理藩院,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顺治皇帝对五世达赖喇嘛册封,康熙皇帝对班禅大师进行册封,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评价宋朝对归明人的政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两代对西藏地区管理的共同特点。(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律》之所以被推崇,就在于它“于礼以为出入”。唐朝统治者在制定、修撰法律的活动中坚持以礼为纲的指导思想。从《唐律》条文上可以看出,皆“一准乎礼”。
——摘编自刘磊、邵东伟《试述〈唐律〉立法方面的特点》等
材料二 《唐律疏议》指出国家惟刑是恤,恩宏博爱,以刑者不可复属,死者务欲生之。《唐律疏议》规定的“十恶”是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疏议》对老幼废疾减免刑罚,实行同居相隐不为罪,即亲戚之间可以隐瞒有罪之实。《唐律疏议》还规定,凡是属于同一个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出现民事、刑事纠纷,就要按照他们国家的法律去处理;如若是中国人与外国人或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民事、刑事纠纷,就要适用于唐律。
——摘编自陶舒亚主编《中国法制史》
提炼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浦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B C B C A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C A B D C D
1.【答案】B【详解】由题干中“周王室”“武王弟”“周公长子”“成王弟”“功臣”“殷商贵族”可知,该图反映了分封制的对象,由“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同姓诸侯国远远多于异姓诸侯国,说明具有浓厚血缘政治色彩,故B正确;“决定”的说法夸大了“地理位置”对“统治方式”的作用,排除A;西周分封制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但是题干的图示不能反映这方面信息,排除C;“绝对”的表述不恰当,排除D。故选B。
2.【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可知,清朝的军机处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并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说明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并不能说明中央集权弱化,排除A项;仅根据军机处一个机构不能体现清朝中枢机构的完善和封建社会开始衰落,排除CD项。故选B项。
3.【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晚期的欧洲。根据材料“都铎王朝在英格兰建立了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基本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建立集权的国家”和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中世纪晚期封建国家的王权得到强化,C项正确;在此之前西方国家就已经建立的民族国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王权的强化,与西欧二元权力结构宣告终结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封建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15年(英国)。根据材料“国王在国家所有重要事务上,包括征税,必须征求贵族的评黄意见,并且得到他们的同意。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王的权力不是无限大的,受到制约,反映出英国政治有限制王权传统,B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排除A项;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后,国王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C项;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世纪,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详解】根据“在京东路青州以知州身份停止青苗钱。他还先后两次上书极力陈述青苗法弊端,恳求朝廷变革新法。”可得出王安石变法中的措施遭到朝中人士的阻扰,即使是之前主张变法的欧阳修也反对变法,说明新政实施过程中的阻力极大,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百姓的负担加重,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欧阳修的态度,不能说明普遍,排除B项;材料中的内容并不能说明变法必然失败,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详解】材料认为戊戌变法倡导的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观念并未因为变法失败而消失,反而深入人心,这说明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启蒙,A项正确;戊戌变法没有实现政治目标,即没有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方面的作用,而非经济方面,排除C项;戊戌变法失败,并未挽救民族危亡,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宋代科举制实行“糊名”“誊录”等做法,意在防止官员在阅卷过程中徇私舞弊,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D项正确;据所学,“糊名”“誊录”等做法并不能方便阅卷,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与削弱官员权力相关的信息,排除B项;“誊录”由政府派出专门人员进行,并不能鼓励民间修习书法,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彭德尔顿法案》规定文官“实行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不与执政党共进退”等,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促进了文官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的职业化,C项正确;该法案的颁布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效制止政治腐败现象”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有利于政府工作的连续性,排除B项;该法案促进了文官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的职业化,不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4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癸卯学制”培养的是适应近代化事业需要的各类人才,其受教学生必然有着不同于传统科举制下的价值追求,其择业观念必然会有新的改变,D项正确;“新政”期间推行的“癸卯学制”,建立起较系统的近代高等教育框架,是适应近代化潮流的重大举措,并不单单以发展近代实业为宗旨或目标,排除A项;“通儒院”的设置,仍然带有“中体西用”的某些痕迹,排除B项;该学制中的高等教育突出了其结构的多样化特点,旨在适应近代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而不是强调学生个体的全面协调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等信息看出,从宋代开始,中国古代的法律中越来越多的渗透了儒学教化的内容,反映了教化与法律的合流,礼法并用,D项正确;材料反映都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渗透,不能说明儒经成为法律注释,教化也没有取代法律,排除AB项;法律成为教化素材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C【详解】根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罗马。材料“任何官员对罗马人加以死刑、鞭笞、罚款等处罚时,该公民有权上诉,要求人民裁判”体现的是罗马法对公民上诉权的维护,该规定有利于保护公民的权益,C项正确;该规定有利于司法实践的开展,排除A项;材料与罗马法的严酷无关,排除B项;在阶级社会中,法律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根据材料“1982年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共24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总纲》后面,并且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比之前要多,说明1982年宪法更加重视保障公民权利,A项正确;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排除B项;1982年宪法并不能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已经完善,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五四宪法”,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朝至隋朝(中国)。据材料“认为只有华夏族才有资格统治天下……天命不于长,惟归有德。夷狄之德,黎民怀之。”可知,董仲舒认为只有华夏族才有资格统治天下,即民族观是较狭隘的;隋代王通的观点则淡化了民族偏见,强调德在少数民族中也存在。结合所学,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长时期的民族大交融,儒家的民族观日益开明,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儒家天下观、德治的发展,排除AC项;题干没有体现出政府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D【详解】材料讲的是朝廷对于少数民族不符合标准的马匹应淘汰的问题,大臣的建议是“非所以取利也。金山前后五部落仰此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费直几马也。”,最后朝廷“寻如旧制”,说明北宋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基于维护边境地区稳定D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5.【答案】C【详解】考查国际法的形成。根据材料“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条约的必须遵守以及违反处罚作了成文规定,如和约第97条规定:‘努力使任何人不以任何借口予以违反。’”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得“条约必须守信”不再仅仅停留在宗教信仰的层面,遵守条约的规定和违约的处罚有了明确的成文规定,成为国际法的一部分,使得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和平更加具有可操作性,C项正确;17世纪欧洲君主国派遣外交使团,使近代外交制度逐步形成,排除A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彰显的主权国家平等理念,标志着欧洲开启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而非国家统一发展,条约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不少国家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排除B项;“彻底丧失”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6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补贴大力支持少数民族自治区,说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实行经济自治,排除A项;“一国两制”适用于港澳台地区的治理,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国家补贴少数民族自治区,无法说明各民族基本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分析题
17.(12分)
【答案】(1)特点:①郡县之间是上下级关系,下级需要对上级负责;②长官任职有任期;③官员流动性大;④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或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任答三点,6分)
(2)变化:①职权由备皇帝咨询到参与决策;②阁臣由官位品级较低到位高权重。(4分)
原因:①皇帝的政务过于繁重;②君主专制的加强。(任答一点,2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第一小问地方行政制度: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特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属于一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三“内阁还只是作为一个‘垂询’机构”“内阁的职权和地位得到快速发展,其位高权重丝毫不亚于隋唐时期的宰相”及所学知识可知,职权由备皇帝咨询到参与决策;阁臣由官位品级较低到位高权重。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丞相后,皇帝的政务繁重,要提高行政效率;内阁虽然权力所提升,但其并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18.(16分)
【答案】(1)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到德才(2分)。
作用:①选拔了优秀人才;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扩大了用人范围;④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⑤稳定了封建国家政权;⑥为西方的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任答三点,6分)
(2)原因:①传统官制的弊端;②代议制确立发展的推动;③工业革命的推动;④国家管理职能的扩大。(任答两点,4分)
共同特点:①面向社会各阶层;②公开竞争;③考试录用,择优录取。(任答两点,4分)
【详解】(1)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可知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到德才,趋向科学、开放。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并结合所学科举制的影响可知选拔了优秀人才;扩大了用人范围;稳定了封建国家政权。
(2)本题是原因、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当时封官许愿、卖官鬻爵的现象司空见惯,政治丑闻屡见不鲜”可知传统官制的弊端;根据材料“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议会改革后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派长期执政”可知代议制确立发展的推动;工业革命的推动。第二小问共同特点,根据材料“该法令规定大部分文官均需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可知面向社会各阶层、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择优录取。
19.(12分)
【答案】(1)评价:积极:①稳定边疆秩序。②开发边疆,促进了畜牧业与农耕业的结合,促进宋朝的经济发展。③一定程度增强军事实力,提升宋朝军队的战斗力。④促进民族交流,加速民族融合。⑤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宋朝的统治。(任答两点,4分)
局限:①加重宋朝的财政负担;②存在内乱隐患。(任答一点,2分;只答“有一定局限性”,1分)
(2)共同点:①因俗而治、因地制宜;②方式灵活多样;③设立专门管理机构;④册封当地首领;⑤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⑥优待各族上层分子;⑦派遣官员。(任答三点,6分)
【详解】(1)评价:积极:政治:根据材料“神宗于治平四年(1067年)即位之初,就将安抚归明人作为宋朝招徕周边民族、巩固沿边地区统治的重要国策”可知,稳定边疆秩序,巩固政治。经济:根据材料“诸归明人应给田者,…每三口给一顷”可知,开发边疆,促进了畜牧业与农耕业的结合,促进宋朝的经济发展。军事:根据材料“宋朝在政治上也给予归明人许多待遇,这主要表现在归明人子弟的荫补、差遣官职、参加科举、编入军队等诸多方面”可知,一定程度增强军事实力,提升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民族关系:根据材料“归明人是宋朝蕃汉关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原本是蕃属少数民族,在宋朝招诱、笼络政策导引下,投附宋朝,成为宋朝的臣民”可知,促进民族交流,加速民族融合。局限:根据材料“今日理会一件要紧事,国家养许多归明人及还军年老者,费粮食供之,州郡困乏,展转二三十年,都缩手坐视其困”可知,加重宋朝的财政负担存在内乱隐患。
(2)共同点:根据材料“承认元朝时所授予的僧侣封号,陆续在西藏设置了乌斯藏、朵甘卫指挥使司以及宣慰使司等行政机构,并颁发印信和官服。任用藏族上层管理人士进行管理”“中央设立理藩院,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顺治皇帝对五世达赖喇嘛册封,康熙皇帝对班禅大师进行册封,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可从采取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政策;设立管理机构;册封当地首领;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派遣官员等方面归纳共同特点。
20.(12分)
【答案】示例
论题:《唐律疏议》体现了法律的儒家化。
论述:儒家重视礼,强调忠、孝、节、义等伦理原则,《唐律疏议》作为封建法律的集大成者,儒家伦理思想贯穿整个法典的始终。《唐律疏议》规定的“十恶”中的“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违反了忠君原则,“不孝、不义”等违反了孝、义等原则,儒家强调“仁”及民本,“对老幼废疾减免刑罚”体现了关爱百姓,保护弱势群体的“仁”及民本思想,“以刑者不可复属,死者务欲生之”,体现了对刑罚的慎用,体现了仁政思想。《唐律疏议》将儒家之礼完全融入封建法律当中,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各种社会面貌和封建统治者的以儒治国思想。
综上所述,《唐律疏议》折射出当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体现了礼法结合的法制特色。
(“示例”仅供参考。若学生答出其他论题,如“《唐律疏议》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或“《唐律疏议》体现唐代社会的特征”等,言之有理即可。赋分建议:论题2分,论述9分(史论结合(需答出《唐律疏议》哪部分内容体现了儒学的哪一主张。每点里,对应的内容和主张各占1分,不对应的该点不得分)6分,逻辑、表达通畅2分,书面规范1分),结论1分)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一首先强调了《唐律》“以礼为纲”,材料二又从《唐律疏议》中可以看出儒家的伦理观念,忠、孝、节、义等伦理原则在其中均有一定的体现。首先,《唐律疏议》指出国家惟刑是恤,恩宏博爱,以刑者不可复属,死者务欲生之。《唐律疏议》规定的“十恶”是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从中可以得出儒家伦理思想中忠、孝、义等原则。“国家惟刑是恤,恩宏博爱,以刑者不可复属,死者务欲生之”,体现了儒家仁政的思想。“对老幼废疾减免刑罚”体现了唐朝的民本思想。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儒家之礼完全融入唐代社会的法律当中,反映了唐代统治者以儒治国思想,具有礼法结合的法制特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