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者苏秉琦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下列文化遗址中,能代表辽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是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牛河梁遗址 D.良渚遗址
2.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统治者是
A.尧 B.舜 C.禹 D.启
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邦国”指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4.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引发这一变动的深层因素是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分封制逐渐瓦解
C.实力竞争的出现
D.王位世袭遭破坏
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背景包括
①“士”阶层崛起②分封制开始实施
③私学出现④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拉莫特·勒瓦耶在其著作《异教徒的德行》中写道:“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以下能够充分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他们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B.他们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C.他们都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D.他们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与材料相符的是( )
A.削弱相权 B.提出重农抑商 C.强化专制 D.加强中央集权
8.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此秦始皇
A.分封诸侯 B.推行郡县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9.秦朝形成了丞相制度,下列关于秦朝的丞相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①“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③御史大夫做为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④名义上掌管兵权,实际上由太尉“掌武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0.东汉郑玄说:“大市人民马牛之属用长券(券,指木牍、竹简制的券书);小市珍异之物,用短券。”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据此可知,在汉代经济生活中
A.政府的“抑商”政策形同虚设 B.契约形式渐趋成熟和标准化
C.契约形式的协议被广泛使用 D.商业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
11.西汉初期,惠帝是位“宽仁之主”;文帝时“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并征用文学之士为官;景帝时儒学在民间流传。这说明汉初
A.统治者对“黄老之学”的推崇 B.儒家的地位在逐渐提升
C.“外儒内法”治国理念的确立 D.儒学在朝野已成为显学
12.永嘉之乱后,流民南奔,东晋政府在皖南沿江一带设置了许多侨郡县来安置这些流民,并由侨郡县授予流民表示侨人身份的特殊户籍,持此籍者可以免税、免役,直到“土断”被改换户籍为止。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 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
13.以下是小明同学为某历史单元设计的朝代演变示意图,适合此单元主题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14.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主要是肯定大运河( )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便利人们游玩江南
C.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D.加快了隋朝的灭亡
15.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吐蕃 C.鲜卑 D.女真
16.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局势混乱,然而它仍能维持国祚一百五十多年,其经济方面主要得益于( )
A.各地藩镇之间相互牵制 B.北方农耕经济恢复
C.东南地区财富赋税支持 D.均田制的继续推行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即通过分封,使诸侯在地理形势上从四面八方拱卫周室,并且通过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使周人亲戚成为辅弼王室的基本政治力量。这一政体的实行,促进了各诸侯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
——摘编自黄中业《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材料二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并归纳分封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末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四海之内若一家”局面的出现,为全国大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为了摆脱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渴望统一,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希望结束战乱,出现一个长期安定的社会局面。当时西方的秦国,因为改革比较彻底,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它所拥有的疆土已经超过了山东六国,综合国力最强。再加上这时有赢政、李斯、王翁、肇恬、尉缭等一批有作为的君臣,所以时人形容说,秦国要扫灭六国,就好比从灶台上吹灰那么轻易。统一已经是水到渠成的历史趋势。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居住着各族人民,由于统一在一个国家政权之下,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所带来的突难。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统一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6
材料二 均田制的瓦解,农民的大量逃亡,使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剥削制度愈来愈难以维持了。安史之乱后,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造成了“科敛之名凡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的严重局面。为了整顿赋税制度的这种混乱局面,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了新的调整。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税收体制调整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租庸调中“庸”的含义,并阐明“庸”实施的意义。
(2)根据所学指出材料二中唐德宗实行新的税收制度的名称,并写出其主要内容。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文化的产生,阮顺应了时代潮流,又根植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在隋唐经济发展、疆域辽阔、交通使利、丝路畅通的环境中,在统治者兴办学校、提倡科举的文化氛围中,勤查的隋唐人,继承和发展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吸收和融合了周边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因而创造出辉煌绚丽的隋唐文化。
——摘编自赵文润《略谈隋唐文化的渊源与特点》
根据材料,围绕“隋唐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史实准确。)
1.C
根据材料“代表辽河流域早期文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下辖的凌源市及建平县境内,代表辽河流域早期文明,C项正确;半坡遗址,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年,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D
夏朝的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启,从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故D正确;排除ABC。
3.A
材料指出: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门槛(即进入奴隶社会时期)的时候,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其中中国的“邦国”指的是商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西方的“城邦”指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
4.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导致社会流动增大,主要是因为分封制的瓦解使社会阶层发生了变化,B选项符合题意;农耕经济发展本身并不会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A选项排除;实力竞争与阶层流动无必然关系,C选项排除;王位世袭制自夏朝开始后,一直存在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D选项排除。
5.C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主要包括“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出现和兼并战争的频繁,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分封制开始实施是在西周时期,春秋战国之前,②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6.A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针砭时弊,倡导“有思想里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孔子仁的思想,以及以德治民等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故选A项。
7.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引文出自《韩非子》,意思是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中央,也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所述主要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强化专制、削弱相权直接关系不大,排除A项、C项;材料所述属于政治制度方面的主张,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故选D项。
8.B
秦始皇认为天下动乱是因为实行分封制。为了解决此问题,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了郡县制,故B正确;秦始皇反对分封制,故A错误;攻打匈奴、修筑长城和材料无关,故CD错误。
9.C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丞相职责,①正确;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是御史大夫职责,②错误;御史大夫做为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③正确;义上掌管兵权,实际上由太尉“掌武事”,实权掌握在皇帝手中,④正确,选择C符合题意。
10.C
据题干材料,可知汉代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表明汉朝时契约形式的协议被广泛使用,C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商业管理,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商业交易中用长短券,说明当时契约形式较为简单,尚未达到成熟和标准化,排除B;D不符合史实,汉代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排除。
11.B
文景时期,西汉统治者逐渐重视儒学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这意味着儒家的地位在西汉初年有所提升,B正确;黄老之学在题干中未提及,排除A;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排除C;汉武帝时期儒学才确立正统地位,排除D。
12.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东晋政府在院南沿江地区设置侨称县来安置流民,并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这些做法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B项正确;这一做法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安置流民,未体现对江南士族特权的维护,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由图片信息可知,其内容涉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结合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以得出当时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对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符合题意;ABD均与魏晋时期的史实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要求学生对该阶段的时代特征有所把握。
14.A
材料“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强调的是大运河对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巨大作用,A项正确;材料与游玩江南、运河的地位及加快隋朝灭亡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B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唐朝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与少数民族吐蕃实行和亲政策,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并结成联盟,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
16.C
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仍延续一百多年,在经济方面主要得益于东南地区财富赋税支持,C项正确;A项是政治方面,排除A项;北方政治局势混乱,农耕经济没有得到恢复,排除B项;这一时期均田制已经被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17.(1)目的:开拓疆土、巩固统治。
作用: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稳定了西周的政治;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地方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2)特点:体系完备;等级森严;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嫡长子继承制。
18.(1)经济发展,各地区交流日益密切;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嬴政雄才大略:秦国吏治清明,广纳贤才;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等。
(2)政治上确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法律上颁行法律,以法为教;交通上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社会上,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整顿社会风俗。
(3)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初步奠定了以后疆域的基础: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长期沿用;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和发展。
19.(1)原因①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②赋税制度混乱,政府财政收入困难;“庸”的含义: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以绢或布代役;“庸”实施的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2)制度名称:两税法;主要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说明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20.论题:隋唐文化是多元化、多样性地域文化交融的产物。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争连年,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民族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存在于中华大地上,他们有各自的语言、习俗和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格局。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政治经济的稳定与繁荣,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地域的局限性对文化的影响减弱。再加上来往于各地的商人和文人频繁地活动,使得地域间文化交融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进一步提升。隋唐统治者采取了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加速了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步伐。如著名的乐舞《霓裳羽衣》即为胡乐与汉乐融合而成。入居内地的边疆少数民族及其后裔,在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的氛围中,年深日久,耳濡目染,逐渐“汉”化了。
由此可见,隋唐文化吸纳了各民族文化,而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得隋唐文化绚烂多姿,充满生机。
答案第2页,共3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