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一中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Ⅰ
1. “周王给予地方诸侯的恩惠和优待明显高于在中央朝廷服务的王室官员,除了一些关系到王室利益的诸侯继位等事务外,没有证据显示中央朝廷曾试图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材料表明西周( )
A. 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 B. 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C. 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君主专制政体正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诸侯的待遇较高,中央基本上不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等,表明西周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排除A项;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与中央很少干预地方事务不符,排除C项;君主专制政体正式形成是在秦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 《商君书·君臣》记载:“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为此,商鞅所推行的变法措施
A. 标志着分封制的终结 B.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
C. 有利于打破贵族政治 D.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可知商鞅所推行的变法措施是军功爵制,这有利于打破贵族政治,C项正确;分封制的终结 ,时间不符,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主要是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 以下四幅图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政权与西北地区关系形势图。对各图所属的朝代及中央在该地区采取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A. 明朝:设立具有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 B. 清朝:军事平叛后强制推行“改土归流”
C. 元朝:设立上统于中央政府的大都护府 D. 西汉:先军事打击后设行政、军政机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D图是汉武帝时期,汉朝三次出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都护府管理西域,D项正确;A图是明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不是在西北地区,排除A项;图B是清朝在西北地区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排除B项;图C是唐朝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排除C项。故选D项。
4. 宋代《吕氏乡约》的核心精神有四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中,德业相劝强调个人应该修身以提升道德,同时读书、治田、营家,改善家庭经济。过失相规,是针对个人所犯的错误,制定相应处罚措施。礼俗相交,规定了日常生活中乡人之间交往的系列规则。材料反映了该乡约( )
A. 以性恶论为基础来教化约束民众 B. 是中央集权弱化背景下的自治法
C. 有教化、救济与公共治理的功能 D. 有效推动了乡民关系的和谐融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吕氏乡约》涉及教化民众,约束乡民行为和处理公共事务的内容,C项正确;《吕氏乡约》强调个人修身,这是性善论的观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弱化,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有效推动了乡民关系的和谐融洽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下图为明朝的官员考核制度示意图,图中应为
A. 考满 B. 考察 C. 京察 D. 大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官员考核制度严密,其中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A项正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排除B项;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排除CD项。故选A项。
6. 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的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使其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度应用于诸道。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 B. 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C. 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D. 导致了唐朝统治由盛转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在唐玄宗统治前期,道仅是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说明道职权的变化适应了藩镇割据形势的变化,据此可知,这一调整体现了唐朝中央政府对现实(藩镇割据)的政治妥协,A项正确;道职权的提升,使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强化,对中央集权来说是弱化,而不是“加强”,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道职权的变化(由监察而成军事),并不是“完善”其职权,排除C项;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下面是1908年《神州日报》上发表的名为《立宪真相》的两幅漫画。漫画意在揭示( )
A. 预备立宪实加强专制集权 B. 国民民主参政意识增慢
C 清末新政客观推动了近代化 D.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漫画揭示的是清政府将立宪建立在专制的基础上,所以清政府是假立宪,真专制,是意图通过所谓的立宪以加强专制集权,A项正确;图中并未体现出国民的参政意识,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漫画在于讽刺清末预备立宪,并不是强调其客观产生的积极作用,排除C项;材料揭示的是清末预备立宪,而非强调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并且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 1928年,《中美关税条约》签订。随后,意大利、英国、法国也与中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但这些条约都规定“对于一切关税问题及事项,此缔约国在彼缔约国领土内享受之待遇,不得次于任何他国享受之待遇”。据此可知( )
A. 国民政府外交新形象由此确立 B.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中国实现关税自主仍存在障碍 D. 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年(中国)。根据材料“1928年,《中美关税条约》签订。随后,意大利、英国、法国也与中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可知,1928年《中美关税条约》《友好通商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签订,使中国获得了一定的关税自主,但条约的内容仍然有不平等内容的体现,中国实现关税自主仍存在障碍,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国民政府外交新形象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在关税自主方面的努力,未体现中国的国际地位信息,排除B项;这些条约的内容仍然有不平等内容的体现,并不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31年7月,第一届高等考试(俗称高等文官考试)进行,考试分为甄录试、正试、口试三试,前试及格方能进入下试。一试内容包括国文、公文、党义、历史、地理、宪法、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二试针对不同类别的应试人员分别设置;三试考察应考者处理问题的能力,带有随机性。据此可见,当时文官考试( )
A. 注重专业考察 B. 采取了甄别审查的方式
C. 程序较为规范 D. 实现了真正的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考试分为甄录试、正试、口试三试,前试及格方能进入下试,可见,当时文官考试程序较为规范,C项正确;据材料“一试内容包括国文、公文、党义、历史、地理、宪法、政治学、经济学等等”可知,不属于专业考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甄别审查,排除B项;材料只说了程序,没有说效果,不知是否公正,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中国古代货币以铜钱为主,后来出现了纸币,白银也成为法定货币;民国时期,货币发行较为紊乱;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关于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以下选项符合史实的是( )
A. 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交子,成为当时的主币
B. 明朝初期,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C. 国民政府在1948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
D. 中国人民银行于1949年在河北成立,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48年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C项正确;宋朝诞生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但其不是当时的主要货币,排除A项;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排除B项;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48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1. 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的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问题座谈会上,作了《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的总结讲话,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归结点就在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共同的发展和繁荣。上述讲话的发表,缘于( )
A.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B. 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民族自治区已成立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归结点就在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共同的发展和繁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春,周恩来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归结在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及共同发展繁荣时,全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A项正确;广西、宁夏、西藏等民族自治区成立是在1957年以后,排除B项;1949年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颁布实施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国家根本大法,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在1984年颁布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如表关于新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史实与史论,对应关系准确的是( )
史实 史论
① 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② 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③ “五讲四美三热爱” 20世纪90年代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④ 中共十八大提炼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D项正确。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A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B项;“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 市场经济体制全国逐步建立 B. 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 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政府允许小型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企业控制,反映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D项正确;发展市场经济是从1992年开始,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小型企业,因此其它大型企业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B项说法过夸张,排除B项;企业承包给个人经营,但是所有权仍然是国家的,因此所有制结构并没有变化,故排除C项。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来,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下列外交举措实施于这一战略机遇期的有
①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 ②建立“10+1”领导人会议机制
③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④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成立于2000年;2001年建立上合组织;2003年中国,C项正确;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建立“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东盟建立的一种合作机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 “他们(人民)由于不堪忍受国王的统治,(便在推翻王政后)设立了任职期限一年和两个共同掌权的职位,称之为consul,源自conaulere(商协、协议)。”材料中的“consul”应翻译成( )
A. 监察官 B. 执政官 C. 议事会议员 D. 元老院元老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他们(人民)由于不堪忍受国王的统治,(便在推翻王政后)设立了任职期限一年和两个共同掌权的职位,称之为consul,源自conaulere(商协、协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人民推翻王政后,在罗马掌握最高国家权力的是两个每年选举产生的行政长官,后改为执政官,B项正确;监察官职权包括人口普查,公共道德,以及对政府财政的监督,排除A项;议事会议员可以选举高级官吏,决定是否对外宣战,表决执政官提交的一切议案,排除C项;元老院元老拥有批准、认可法律,批准当选的最高官吏,管理财政、外交、军事,以及实施重大宗教措施等实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6. 美国第二任总统、“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1797-1801年任职)在去职前几小时,突击任命了大批联邦党官员。继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上台后立即对这些被“午夜任命”官员进行了清洗,换上了“民主共和党”人。此后,这类情况愈演愈烈。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 总统权力呈扩大趋势 B. 文官制度运行尚待完善
C. 政党分肥制较为盛行 D. 三权分立机制出现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1797-1801年任职)任命大批联邦党官员,继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上台后换上了“民主共和党”人,据所学知识,政党分赃制就是竞争获胜的政党,将行政职位分配给本党主要骨干的做法,据材料“这类情况愈演愈烈”,所以,材料反映出当时美国政党分肥制较为盛行,C项正确;两位总统都是将行政职位分配给本党人员,权利没有扩大的趋势,排除A项;美国文官制度建立于1883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了总统的行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7. 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法律体系是指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法典化的成文法为主要形式,分为公法和私法两部分;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注重程序“诉讼中心主义”。这两大法律体系都( )
A. 以习惯法为基础 B. 突出司法独立和法官作用
C. 注重成文法作用 D. 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J近现代欧美。材料涉及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据所学可知,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D项正确;以习惯法为基础的是英美法系,排除A项;突出司法独立和法官作用的是英美法系,排除B项;注重成文法作用的是大陆法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8. 如图是一幅关于拿破仑帝国覆亡后欧洲召开的某次国际会议的漫画,下列有关这次国际会议方面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体现了欧洲各大国间利益的协调 B. 以维持欧洲均势为重要特征之一
C. 此后外交人员衔级制度逐渐建立 D. 为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开辟新途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本题材料“是一幅关于拿破仑帝国覆亡后欧洲召开的某次国际会议的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国际会议为维也纳会议,这个会议维持了欧洲均势,协调欧洲各大国间利益的协调,没有体现出为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开辟新途径,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选择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也纳会议体现了欧洲各大国间利益的协调,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维也纳会议维持欧洲均势,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维也纳会议后外交人员衔级制度逐渐建立,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9.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的15. 05%。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矛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反映了( )
A. 英国制约美国的霸权地位 B.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 浮动汇率已成当时的主流 D. 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始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黄金储备遭受损失,且美国已完全丧失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了瓦解,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英国制约美国霸权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浮动汇率成为主流,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选择题Ⅱ
20.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评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该评论主要想表达( )
A. 分夏秋两次征税从而简化了税收名目 B. 扩大收税对象以增加财政收入
C. 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 D. 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陆贽认为,两税法选取各州科率钱谷数最多一年的额数,作为两税定额,加重了人民的负担,D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简化了税收名目,排除A项;材料中看不出扩大收税对象,排除B项;材料中看不出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
21. 有学者认为:这是要打破权力单向中心化结构,建立起—个中心与周边之间的经常性互动与反馈的体系,中心带动周边,通过汇聚民智而变得更加聪慧,周边烘托中心,通过领悟中心而变得更加自觉,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 雅典民主政治 B. 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在题意中所论述的结构中,既要有一个中心,同时中心与周边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二者共同作用推动社会的 进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人民政协制度与该描述相符。即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广泛团结各阶层代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故选B;雅典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与这一描述不符,排除ACD。
22. 13世纪初的《大宪章》中规定:“除战时与余等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道与旱道,出入英格兰,或在英格兰全境逗留或耽搁以经营商业。”这一规定
A. 推动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建立 B.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 体现了自由竞争的启蒙思想 D. 适当照顾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大宪章》中规定“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道与旱道,出入英格兰,或在英格兰全境逗留或耽搁以经营商业”可知,这是维护工商业发展,适当照顾了市民阶层的利益,D项正确;《大宪章》限制了王权,当时已经建立了等级君主制,排除A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尚未产生,排除B项;启蒙思想是在17、18世纪,排除C项。故选D项。
23. 中世纪欧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分裂状态,基督教成为普遍的文化符号,民族国家的崛起是欧洲逐渐走出中世纪的重要表现。下列选项中,对民族国家崛起有推动作用的是( )
①路易十四加强专制王权 ②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
③西欧兴起宗教改革运动 ④封君封臣制的确立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中世纪欧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分裂状态,基督教成为普遍的文化符号,民族国家的崛起是欧洲逐渐走出中世纪的重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路易十四加强专制王权,推动了民族国家崛起,①正确;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法国击败英国,加速法国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的形成,②正确;西欧兴起宗教改革运动打击了教会权威,促进各国民族意识的崛起,③正确;封君封臣制的确立,造成了国家的分离趋向,④错误。由此可知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4. 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有学者将"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
A. 客观发生过,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B. 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C. 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D. 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综合材料和图片信息可知,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是圆圈甲和圆圈丙交叉重叠部分,是确实发生过、史书中有记载的历史事实,但不是圆圈乙的内容,尚未有一手史料(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证实,指的是那些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C项正确;网格部分在圆圈丙内,是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排除A项;有确实的史料留存与网格部分被排斥在圆圈乙以外不符,排除B项;未曾发生过与网格部分是圆圈甲包含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三、非选择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科举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与重点在于推荐(所谓“乡举里选”)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展权。
——改编自“(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记录”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采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中的若干重要理念,并结合19世纪中期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当时英国举行“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的重要背景。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提出“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思想的缘由,并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案】(1)进步:体现“开放”“公平“的特色(或自由报考);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表现: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2)理念:文官考试(或竞争考试)公平公正,择优录用(或注重官员素质)。背景:工业革命进行并完成,政府职能扩展,管理事务日益繁杂,需要建立高效率的政府;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政府管理能力的问题。
(3)缘由:一是鉴于欧美各国政治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二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影响: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进步之处:根据材料一“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开放”“公平“的特色(或自由报考);根据材料一“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可知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根据材料一“科举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可知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表现:根据材料一“科举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并结合察举制的考核标准可知,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西方)、古代(中国)。理念:根据材料二“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官制度采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中的若干重要理念是,文官考试(或竞争考试)公平公正,择优录用(或注重官员素质)。背景:根据材料二“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进行并完成,政府职能扩展,管理事务日益繁杂,需要建立高效率的政府;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结合克里米亚战争带来的历史影响可知,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政府管理能力的问题。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缘由:根据材料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可知鉴于欧美各国政治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根据材料三“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可知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影响:根据材料三“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根据材料三“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可知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欧洲并不是政教合一,而是典型的政教二元结构。西方文明最独特的地方在于,中世纪发展出一个由不同的体系化组织来承担道与剑的系统——道由教会掌管,剑由国王掌管.二者相互独立,相互合作,当然,也会相互打架。
——摘自李筠《西方史纲》
材料二:中古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以工商业作为基本谋生手段。但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材料三: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种宗教。
——摘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10月24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古西欧政治制度的特征,阐释材料中“道”与“剑”合作关系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古后期王权变化的原因,并以14世纪的法国为例说明王权变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签署的历史背景。
【答案】(1)特征: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权力长期并存为重要特征的国家制度。
基本内容: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2)原因:社会环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城市产生、市民阶层壮大支持王权。
表现:国王召开三级会议并得到其支持,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确立了等级君主制。
(3)主要内容: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的原则;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背景:欧洲专制王权强大,近代西方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基础;欧洲三十年战争(新旧教同盟之间战争)直接推动。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征:根据材料一“中世纪欧洲并不是政教合一,而是典型的政教二元结构”“道由教会掌管,剑由国王掌管”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权力长期并存为重要特征的国家制度。基本内容:根据材料一“道由教会掌管,剑由国王掌管.二者相互独立,相互合作”并结所学可知,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和城市的产生”“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可得出,社会环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城市产生、市民阶层壮大支持王权。表现: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国王召开三级会议并得到其支持,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确立了等级君主制。
【小问3详解】
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三“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可得出,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的原则;根据材料三“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可得出,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背景:结合所学可知,从欧洲专制王权强大,近代西方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基础;欧洲三十年战争(新旧教同盟之间战争)直接推动的角度回答即可。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1870--1914 年间,古典金本位时期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15--1945 年间,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纷纷停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1945--1973年间,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稳定的汇率制度, 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3年以后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各国采用不同的汇率制度,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
——据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整理
依据材料中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评分标准:论题部分,论述部分,结论具体赋分要求如下:
分值 要求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结合科学的史学理论如唯物史观,引用两个以上的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准确;分析、论述充分,结论合理;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两个以上的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较准确;有一定的分析、论述;逻辑较严密,文字较通顺;结论合理。
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 能够运用一个史实支持论题;表述较通顺;结论明确。
能依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论题,但观点不完整或指向不明确,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示例1:论题:世界货币体系的变迁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它反映了国家实力的消长。
【或者表述为“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
论证: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殖民霸主,形成了以英镑为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两次世界大战,英国经济遭到战争破坏而相对衰落,国际金融领域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推动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遭到削弱。这一变化既反映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也体现了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从英国、美国先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不仅反映了国家实力的增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体现,反映了货币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全球化。
示例2: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示例3: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渐进过程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示例4: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特点及原因
示例5: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趋势及影响……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根据材料中的“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稳定的汇率制度”“各国采用不同的汇率制度,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等信息可知,世界货币体系的变迁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它反映了国家实力的消长。结合英国的殖民扩张、日不落帝国的建立、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货币体系的破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瓦解等内容展开阐述,从中可得出英国、美国先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货币体系发生演变不仅反映国家实力的增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体现,反映了货币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全球化。金华一中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Ⅰ
1. “周王给予地方诸侯恩惠和优待明显高于在中央朝廷服务的王室官员,除了一些关系到王室利益的诸侯继位等事务外,没有证据显示中央朝廷曾试图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材料表明西周( )
A. 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 B. 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C 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君主专制政体正式形成
2. 《商君书·君臣》记载:“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为此,商鞅所推行的变法措施
A. 标志着分封制的终结 B.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
C. 有利于打破贵族政治 D.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3. 以下四幅图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政权与西北地区关系形势图。对各图所属的朝代及中央在该地区采取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A. 明朝:设立具有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 B. 清朝:军事平叛后强制推行“改土归流”
C. 元朝:设立上统于中央政府的大都护府 D. 西汉:先军事打击后设行政、军政机构
4. 宋代《吕氏乡约》的核心精神有四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中,德业相劝强调个人应该修身以提升道德,同时读书、治田、营家,改善家庭经济。过失相规,是针对个人所犯的错误,制定相应处罚措施。礼俗相交,规定了日常生活中乡人之间交往的系列规则。材料反映了该乡约( )
A. 以性恶论为基础来教化约束民众 B. 是中央集权弱化背景下的自治法
C. 有教化、救济与公共治理的功能 D. 有效推动了乡民关系的和谐融洽
5. 下图为明朝的官员考核制度示意图,图中应为
A. 考满 B. 考察 C. 京察 D. 大计
6. 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的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使其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度应用于诸道。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 B. 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C. 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D. 导致了唐朝统治由盛转衰
7. 下面是1908年《神州日报》上发表的名为《立宪真相》的两幅漫画。漫画意在揭示( )
A. 预备立宪实为加强专制集权 B. 国民民主参政意识增慢
C. 清末新政客观推动了近代化 D.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8. 1928年,《中美关税条约》签订。随后,意大利、英国、法国也与中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但这些条约都规定“对于一切关税问题及事项,此缔约国在彼缔约国领土内享受之待遇,不得次于任何他国享受之待遇”。据此可知( )
A. 国民政府外交新形象由此确立 B.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中国实现关税自主仍存在障碍 D. 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瓦解
9. 1931年7月,第一届高等考试(俗称高等文官考试)进行,考试分为甄录试、正试、口试三试,前试及格方能进入下试。一试内容包括国文、公文、党义、历史、地理、宪法、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二试针对不同类别的应试人员分别设置;三试考察应考者处理问题的能力,带有随机性。据此可见,当时文官考试( )
A. 注重专业考察 B. 采取了甄别审查的方式
C. 程序较为规范 D. 实现了真正的公平公正
10. 中国古代货币以铜钱为主,后来出现了纸币,白银也成为法定货币;民国时期,货币发行较为紊乱;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关于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以下选项符合史实的是( )
A. 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交子,成为当时的主币
B. 明朝初期,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C. 国民政府在1948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
D. 中国人民银行于1949年在河北成立,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11. 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的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问题座谈会上,作了《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的总结讲话,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归结点就在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共同的发展和繁荣。上述讲话的发表,缘于( )
A.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B. 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民族自治区已成立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12. 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如表关于新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史实与史论,对应关系准确的是( )
史实 史论
① 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② 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③ “五讲四美三热爱” 20世纪90年代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④ 中共十八大提炼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 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 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 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来,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下列外交举措实施于这一战略机遇期的有
①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 ②建立“10+1”领导人会议机制
③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④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 “他们(人民)由于不堪忍受国王的统治,(便在推翻王政后)设立了任职期限一年和两个共同掌权的职位,称之为consul,源自conaulere(商协、协议)。”材料中的“consul”应翻译成( )
A. 监察官 B. 执政官 C. 议事会议员 D. 元老院元老
16. 美国第二任总统、“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1797-1801年任职)在去职前几小时,突击任命了大批联邦党官员。继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上台后立即对这些被“午夜任命”的官员进行了清洗,换上了“民主共和党”人。此后,这类情况愈演愈烈。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 总统权力呈扩大趋势 B. 文官制度运行尚待完善
C. 政党分肥制较为盛行 D. 三权分立机制出现危机
17. 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法律体系是指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法典化的成文法为主要形式,分为公法和私法两部分;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注重程序“诉讼中心主义”。这两大法律体系都( )
A. 以习惯法为基础 B. 突出司法独立和法官作用
C. 注重成文法作用 D. 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18. 如图是一幅关于拿破仑帝国覆亡后欧洲召开的某次国际会议的漫画,下列有关这次国际会议方面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体现了欧洲各大国间利益的协调 B. 以维持欧洲均势为重要特征之一
C. 此后外交人员衔级制度逐渐建立 D. 为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开辟新途径
19.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的15. 05%。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矛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反映了( )
A. 英国制约美国的霸权地位 B.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 浮动汇率已成当时的主流 D. 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始建立
二、选择题Ⅱ
20.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评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该评论主要想表达( )
A. 分夏秋两次征税从而简化了税收名目 B. 扩大收税对象以增加财政收入
C. 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 D. 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负担
21. 有学者认为:这是要打破权力单向中心化结构,建立起—个中心与周边之间的经常性互动与反馈的体系,中心带动周边,通过汇聚民智而变得更加聪慧,周边烘托中心,通过领悟中心而变得更加自觉,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 雅典民主政治 B. 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2. 13世纪初的《大宪章》中规定:“除战时与余等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道与旱道,出入英格兰,或在英格兰全境逗留或耽搁以经营商业。”这一规定
A. 推动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建立 B.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 体现了自由竞争启蒙思想 D. 适当照顾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23. 中世纪欧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分裂状态,基督教成为普遍的文化符号,民族国家的崛起是欧洲逐渐走出中世纪的重要表现。下列选项中,对民族国家崛起有推动作用的是( )
①路易十四加强专制王权 ②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
③西欧兴起宗教改革运动 ④封君封臣制的确立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4. 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有学者将"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
A. 客观发生过,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B. 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C. 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D. 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三、非选择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科举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与重点在于推荐(所谓“乡举里选”)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展权。
——改编自“(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记录”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采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中的若干重要理念,并结合19世纪中期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当时英国举行“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的重要背景。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提出“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思想的缘由,并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欧洲并不是政教合一,而是典型的政教二元结构。西方文明最独特的地方在于,中世纪发展出一个由不同的体系化组织来承担道与剑的系统——道由教会掌管,剑由国王掌管.二者相互独立,相互合作,当然,也会相互打架。
——摘自李筠《西方史纲》
材料二:中古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以工商业作为基本谋生手段。但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材料三: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种宗教。
——摘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10月24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古西欧政治制度的特征,阐释材料中“道”与“剑”合作关系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古后期王权变化的原因,并以14世纪的法国为例说明王权变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签署的历史背景。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1870--1914 年间,古典金本位时期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15--1945 年间,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纷纷停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1945--1973年间,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稳定的汇率制度, 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3年以后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各国采用不同的汇率制度,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
——据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整理
依据材料中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浙江金华第一名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