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2023.11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唐朝初期,贵族以称自己是某地的郡望为自豪,比如琅琊王氏就是一种荣耀的称谓,但唐朝中期以后,当政府开始重视民户现在所有地(财产)和现在居住地时,人们便不在乎原籍或郡望,士族政治也就走向了末路。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政府减少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B.阶层流动的加快和庶族地主的崛起
C.赋税制度改革即两税法的推行 D.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平民社会的形成
2.东晋时设有检校御史,属于拥有实权的常设正官。但隋朝及唐前期,在正式官职前加“检校”二字使其成为代理官的现象十分普遍;唐中期后,“检校官”逐渐成为虚衔和加官。到宋代形成了检校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至国子祭酒、水部员外郎的十九阶体系。检校官制度的变化( )
A.体现了重文轻武治国策略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折射出集权政治发展趋势 D.推动官僚体制的完善
3.《唐律疏议》把官吏犯赃列入了经济性犯罪的“六赃”,《宋刑统》有关官吏行为准则的具体条文“惩治失职渎职、官吏经商、举官考课不实、官吏贪赃枉法、监守自盗等”沿袭唐制并增添完善;《明律》惩于唐宋官僚党争之弊专门编制了惩戒奸党和严惩官吏贪赃的条款。据此可知( )
A.三朝均把治吏纳入了国家法制的轨道 B.《明律》治理贪腐比唐宋法律更有效
C.三朝以儒家道德伦常节制官吏贪腐 D.古代官僚统治秩序中以法治为主导
4.万历年间,学者吕坤认为:“守令之政,自以乡约保甲为先”,“乡约保甲原非两事,本院捧读高皇帝《教民榜文》,及近日应行事列,谓乡约所约者此民,保甲所保者亦此民,但约主劝善,以化导为先,保主惩恶,以究诘为重,议将乡约保甲总一条鞭”。这一观点意在说明( )
A.官方开始有意识地渗入乡约 B.政府和民间结合助推基层治理
C.保甲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D.古代乡约制度有利于教化百姓
5.《明史·食货志》载:“洪武九年(1376年),天下税粮,令民以银、钞、钱、绢代输……于是谓米麦为本色,而诸折纳税粮者,谓之折色。”这一做法( )
A.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
C.立足于“工商皆本”要求 D.使纸币成为官方货币
6.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7.下表是《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中1930年10月闽西省工农兵政府财政支出决算表(节选),表中信息可以用于论证当时闽西省苏区( )
1930年10月闽西省工农兵政府财政支出决算表(节选)(单位:元)
项目 膳食费 政卫队 文化部 交通总局 红报社 闽西医院 医药费 红军学校 军服费
数额 608.85 703.54 151225 122729 195256 2950205 167174 1989 38.28
A.面临艰难的政治军事形势 B.土地革命卓有成效
C.首要任务是发展文化教育 D.人口数量有所下降
8.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规定:简任官以上的文官无须考试,一般由曾任荐任最高级三年以上者升任或从有“特殊著作”或“特殊贡献”者中选任;对于一些所谓“有特殊贡献者”也可以不通过任何考试即可由最高当权者破格提拔。该条款的实施( )
A.体现了文官制度的开放性 B.确立了国民党政府的一党专制
C.提高了文官队伍整体素质 D.易导致政府内部拉帮结派现象
9.2023年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时重谈浙商“四千精神”,即“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关于“四千精神”的最早的完整文字表述出自图3《解放日报》的报道,该报道可直接用于研究( )
图3
①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②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③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在编纂《民法典》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地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 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
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11.中共十二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宣示,不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不再以国际主义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则,不再鼓吹世界革命;不再提及“三个世界”理论,在对外关系中不再明确区分敌友。这一宣示( )
A.着眼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凸显了现实主义外交思维
C.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强化了“一条线”外交战略
12.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开办了一些学校,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宣扬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等为主要内容的“十诫”。这反映了中世纪基督教( )
A.把世俗文化排斥在教育之外 B.宗教伦理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C.教会的训诫凌驾于法律之上 D.实现教会对人思想意识的绝对控制
13.路易十四之前的法国,国王的影响力一度局限在巴黎。路易十四投巨资花14年时间建造了凡尔赛宫,并邀各地贵族来居住。凡尔赛宫最直观的标识是“太阳”,墙上、栏杆上、表盘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宝座就安排在阿波罗厅。路易十四此举意在( )
A.炫耀奢华的宫廷生活方式 B.彰显王权,建立专制统治
C.推动巴黎成为时尚之都 D.拉拢贵族,打造民族国家
14.美国第二任总统、“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1797—1801年任职)在去职前几小时,突击任命了大批联邦党官员。继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上台后立即对这些被“午夜任命”的官员进行了清洗,换上了“民主共和党”人。此后,这类情况愈演愈烈。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总统权力呈扩大趋势 B.文官制度运行尚待完善
C.政党分肥制较为盛行 D.三权分立机制出现危机
15.1838年普鲁士通过雇主责任制法案以强化雇主在工伤事故中的责任;1845年《工业法典》规定对疾病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福利基金制度,并授权地方当局对工人实行疾病保险;1861年《商业保险法》把店员一年内连续生病三个月期间工资照发作为明文规定的一项权利。这些法律的制定着眼于( )
A.推动国家法律体系建设 B.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C.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D.缓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矛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16题16分、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3分。共55分
16.【地方行政区划】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中下游历代政区示意图
(1)以上是唐、北宋、元、清四朝长江中下游政区示意图。请指出四张地图对应的朝代,并说明理由。(12分)观察图①②,举例说明行政区划划分原则的变化,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变化的影响。(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某中学开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性学习,下表是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汉代组 汉代赋税主要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田租方面,汉文帝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并成为西汉定制。口赋、算赋是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更赋是徭役的代替税,即代役钱 ——据漆侠《中国改革史》 汉代赋税征税标准以土地为主。
唐代组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据《资治通鉴》 两税法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明代组 嘉靖末行一条鞭法……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中国古代的赋役改革每进行一次,百姓负担就加重一次。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12分)
、
18.(14分)宋代的户籍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姓……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遂夺而有之。……郓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数千顷
——《宋史》卷二八五
古之兼并,兼民利也,今之兼并,又并(争夺)公税也。
——北宋陈舜俞《说田》
材料二
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皆编户齐民,非有上下之势。宋仁宗天圣五年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年)收田日毕者,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州县论详。
——摘自《宋会要辑稿》
(鲁提辖逃亡代州,遇见金老汉)那老儿直拖鲁达到僻静处,说道:“恩人,你好大胆!见今明明地张挂榜文,出一千贯赏钱捉你,你缘何却去看榜?若不是老汉遇见时,却不被做公的拿了?榜上见写着你年甲、貌相、贯址。”
——《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闹五台山》
材料三
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手不服来耜之勤,心不知田亩之乐,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
——北宋·李昭现《乐静集·属民》
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对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哪一角度的具有史料价值。(6分)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6分)若进一步探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原因,你认为还需补充什么材料并说明理由(举一例即可)。(2分)
19.【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目 录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活动课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摘自高中历史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为主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可以选择任意一个角度,也可以总体论述,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德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B B B A D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B C D
1.【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由唐初的重视门第到唐朝中期以后重视民户现在所有地和现在居住地,说明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科举制的实行,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快和庶族地主的崛起,故选B项;材料主要说的是士族阶层的衰落,阶层流动的加快和庶族地主的崛起,而不是百姓生活状况,排除A项;唐朝推行两税法规定,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所以,材料与两税法有关,但不是材料中变化反映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唐朝的选官制度一直都是科举制,并未发展变化,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据材料“东晋时设有检校御史,属于拥有实权的常设正官”、“隋朝及唐前期,……成为代理官”及“逐渐成为虚衔和加官”可知,检校官的权力在不断削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检校官权力削弱是为了满足君主加强权力的需要,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是将检校官权力不断削弱,而非加强文官的权力削弱武官的权力,故不是“重文轻武”,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其主旨在于强调的是检校官的权力不断削弱,另外,虚衔和甲钴胺以及十九阶体系,往往带来的是行政效率低下,而非提高效率,排除B项;材料中仅仅呈现了“检校官”这一种官职权力的变化,故无法体现整个官僚体制是否得到了完善,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据材料“《唐律疏议》把官吏犯赃……严惩官吏贪赃的条款”可知,唐朝、宋朝和明朝都将官员贪污等罪名列入法律,且对其他官吏行为也作出了一些规定,如结党等,体现了唐朝、宋朝和明朝都把官吏官吏纳入法律体系,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法律条款,不涉及具体执行效果,看不出明朝治理贪腐更有效,排除B项;材料“《唐律疏议》”“《宋刑统》”等并非儒家伦理道德,而是国家法律文献,该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实行“人治”,并非“法治”,且材料看不出法律的“主导”作用,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据材料“乡约保甲总一条鞭”、“约主劝善……保主惩恶”可知,保甲和乡约相结合,乡约主教化,保甲主惩恶,这说明政府和民间管理有利于基层治理,故选B项;材料能体现官方利用乡约进行教化,但无法体现“开始”,排除A项;C、D两项只是反映材料中的局部信息,不是完整概括材料主旨,排除C、D项。
5.【答案】B【解析】据材料“天下税粮,令民以银、钞、钱、绢代输”可知,“银、钞、钱、绢”等实物和银钱代纳粮食税,这有利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同时也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税收方式的变化,并不会明显增加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天下税粮,令民以银、钞、钱、绢代输”强调的是农民的税收征收,仅涉及农业,并且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北宋时期,纸币已经成为官方货币,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据材料“蒙古、汉人,同属臣民”“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知,乾隆皇帝认为蒙古、汉人都是清朝臣民,不应厚此薄彼,更不能将其视为歧视性的夷,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以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而材料强调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乾隆谕的内容,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土地革命时期,闽西省苏区工农兵政府财政支出中医院和医药费支出较多,结合土地革命时期的史实可知,此时闽西省苏区面临艰难的政治军事形势,故选A项;土地革命指“打土豪、分田地”,从而获得农民的认可和支持,材料并无相关信息,排除B项;从支出中医院和医药支出较多可见此时的首要任务并非文化教育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闽西省工农兵政府财政支出情况,并无人口数量的信息,无法得出人口数量有所下降的结论,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材料中“简任官以上的文官无须考试,一般由曾任荐任最高级三年以上者升任或从有‘特殊著作’或‘特殊贡献’者中选任”等,与选必一第7课所学—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相合,故选D项;“开放性”不合逻辑,应为“欠公平”,排除A项;“确立了国民党政府的一党专制”的是宁汉合流,排除B项;“文官队伍整体素质”与材料“对于一些所谓‘有特殊贡献者’也可以不通过任何考试即可由最高当权者破格提拔”相悖,排除C项。
9.【答案】B【解析】据材料“1985年12月”“乡镇工业”“家庭手工业”并结合纲要上册第28课所学可知,《解放日报》的内容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典型表现,故①正确;据材料“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并结合纲要上册第28课所学可知,这是温州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故②正确;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于1992年,晚于材料时间,故③错误;据材料“乡镇工业看苏南”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江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0.【答案】D【解析】据材料“仍存在未……问题”可知,尽管《民法典》广泛听取了多方意见,但颁布后仍存在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从侧面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刚颁布的法典就已滞后,故选D项;材料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法典落后于现实,与曲折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无关,排除B项;立法程序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法定步骤和顺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宣示,淡化了意识形态,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在两极对峙格局之下,淡化意识形态在外交上的作用,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外交思维,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淡化意识形态在外交上的影响,适应了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并非着眼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排除A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共十二大召开的时间是1982年,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材料的这一宣示是对“一条线”战略的调整,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学校以其宗教们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教会学校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等‘十诫’”内容来告诫,规范人的言行,可以说中世纪基督教宗教伦理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故选B项;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开设学校以道德伦理为教育内容,带有教化目的,实质上体现出一种世俗化,因此,把世俗化排斥在教育之外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教会的训诫与法律的关系,排除C项;实现教会对人思想意识的绝对控制,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持除D项。
13.【答案】B【解析】据选必一第12课所学—路易十四把法国各地的贵族邀来居住,进一步削弱了贵族势力,凡尔赛宫也成为法国专制王权的象征,与题意相合,故选B项;“炫耀奢华的宫廷生活方式”是次要目的,更主要是彰显王权的手段,排除A项;“推动巴黎成为时尚之都”非主要目的,不合题意,排除C项;“打造民族国家”不合史实,应为“打造专制王权国家”,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据材料“换上了‘民主共和党’人”可知当时两党轮流执政的过程中,政府官员的任命主要来自与本党关系密切的党员,体现了政党分肥制的相关特点,故选C项;任命政府官员原本就是总统的正常职权,不存在扩大化的说法,排除A项;美国文官制度确立的时间是19世纪末,当时美国尚未确立文官制度,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总统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总统与国会、联邦法院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三权分立机制出现危机,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强化雇主……责任”“对疾病……保险”“店员……权利”可知,普鲁士工业革命后面临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制定法律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此项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排除A项;二战后,欧洲国家建立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排除B项;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是基层自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6(16分)
(1)材料中第一幅图是北宋,(1分)因为宋代的地方行政单位便被划分为路、州、县三级;(2分)
材料中第二幅图是清朝,(1分)因为清政府采用三级行政区划系统,全国以省—府、直隶州—县三级制为主;(2分)
材料中第三幅图是唐朝,(1分)因为唐朝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为道、州、县;(2分)
材料中第四幅图是元朝,(1分)因为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为行省制度。(2分)
(2)原则:图一是宋朝,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是主要根据山川地形划分,局部地区辅以犬牙交错的原则;图二是清朝,犬牙交错的原则发展到了顶峰。(2分)
影响:反映了中央对地方控制愈来愈紧,有利于更好地加强中央集权,尽量减少割据势力的形成。(2分)
17题(12分)
汉代组:结论不成立。(1分)
理由:材料反映了汉代赋税征收标准是土地和人口,但没有显示比例,不能看出以土地为主。实际上汉代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主。(3分)
唐代组:结论成立。(1分)
理由:材料反映了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扩大税源。(3分)
明代组:结论不成立。(1分)
理由:材料反映的是黄宗羲对一条鞭法的看法,而结论扩大到每一次赋税改革,材料 论据不够充分。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减少了各类杂役,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统一了征税标准,官员难以巧立名目,减轻了人民的负担。(3分)
(每组先判断再说明理由得4分,其中判断1分说明理由3分,判断不对,均不得分)
18题(14分)
(1)价值:材料一对宋朝土地兼并情况及土地兼并对政府赋税的影响的叙述,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2分)
材料二《宋会要辑稿》对主户、客户的记录、《水浒传》小说中涉及到户籍管理的情节,可以研究宋代户籍具体政策、实施情况;(2分)
材料三李昭玘对改革后人员流动的评述,可用于研究北宋户籍改革的影响。(2分)
(2)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了基层治理,便于赋役征收,有利于巩固统治和国家的稳定;推动租佃关系和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迁徙条件的放松,促进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4分)。但另一方面,大量的流动人口,特别是以客户为主体的流民,给社会治安和户籍管理带来了困难。(2分)
(3)可以补充唐以来赋税政策调整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征税对象由人丁向土地转移,户籍制度也应随之调整;也可补充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和政府放松对社会控制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推动了户籍制度的改革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2分)
19题(13分)
论题1: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经验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2分)
论述:在官员选拔方面,中国古代察举制、科举制等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维护中央集权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与时俱进、广纳人才的精神;在官员监察方面,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设刺史巡视监察地方,唐宋以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地方划监察区,明清设“科道”行使监察权,国家监察机构传承有序,监察法规体系日益完善,有效发挥了监察在权力制衡、惩恶扬善上澄清吏治的作用。(8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社会积累了丰厚的国家治理经验,一定程度上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借鉴。(2分)
(表述成文1分)
论题2:各国通过不同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
论题3: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论题4:法律和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论题5:处理民族关系实现大一统是国家治理的理想和目标
论题6:赋税制度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论题7: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
论题8:社会保障与基层治理
论题9:中西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异同
【解析】
本题是自拟论题型论述题。首先,材料呈现的目录出自于高中历史教科书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题干要求以“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为主题拟定论题,展开论述,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不背离主题即可,我们既可以选择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同西方国家的比较,也可以从“以史为鉴”的角度谈谈古代中国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对今天国家建设的积极意义,当然也可以比较中西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异同。这里我们选择第二个角度,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经验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其次,结合古代中国具体社会治理的制度,谈谈如何影响当代国家治理,可论述如下:在官员选拔方面,中国古代察举制、科举制等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维护中央集权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与时俱进、广纳人才的精神;在官员监察方面,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设刺史巡视监察地方,唐宋以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地方划监察区,明清设“科道”行使监察权,国家监察机构传承有序,监察法规体系日益完善,有效发挥了监察在权力制衡、惩恶扬善上澄清吏治的作用。最后,简单归纳总结,照应所拟论题,肯定古代中国社会治理经验对今天国家治理的借鉴意义,如中国古代社会积累了丰厚的国家治理经验,一定程度上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借鉴。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德州市部分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