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重庆市永川北山中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半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重庆市永川北山中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半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西周初期,大量的殷商贵族被迁到洛邑。周公要求他们顺从天命。安于邑居,承诺他们仍然分有土地。还可以担任各种官职。这些举措旨在( )
A.缓和阶级矛盾 B.论证统治的合法性
C.加强中央集权 D.增强政权的认同感
2、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齐、燕行刀币,赵、魏行布币,楚国行蚁鼻钱,秦国行圜钱。在战国晚期,楚国亦铸行布币,齐、燕亦铸行圜钱。这说明战国时期( )
A.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 B.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C.区域间商贸联系加强 D.秦国国力明显增强
3、汉代前期,汉高祖将一般政务完全交付丞相,由丞相全权处理。从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皇帝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汉武帝此举( )
A.促使决策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 B.旨在调整中枢加强专制统治
C.致使政府行政效率不断地提高 D.缓和了中央各部门间的矛盾
4、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印尼所属海域打捞出“黑石号”沉船及几万件器物。如图左部铜镜铸有铭文:“唐乾元元年(758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于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下图右部瓷碗上铸有铭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据此可知,唐代( )
A.中华文明海外影响扩大 B.政府鼓励对外经济交流
C.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D.东南亚是主要贸易对象
5、元至正五年(1345),由中书右丞相脱脱担任都总裁的《辽史》《宋史》《金史》三部史书纂修成书。在三史的修订中,摆脱了正统之争,采取平等对待三朝的原则。汉、蒙古、畏兀儿等多个民族的学者参与了编修。元朝史书编修( )
A.创新了编写体例 B.消除了民族分歧 C.稳定了社会秩序 D.助力了国家治理
6、明代徐一夔居于杭州相安里,那里有不少富人组织手工作坊,“居工以织”。据其《织工对》所记,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养家糊口,各坊主高价竞相雇请技艺出众者,“倍其值不吝也”。这说明当时( )
A.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 B.雇佣关系在纺织业逐渐普及
C.杭州成为全国纺织中心 D.家庭副业成为织工收入来源
7、1898年,容闳建议修筑由天津经山东德州到江苏镇江的铁路,得到了清政府批准,但德国强烈反对,并称如果中国政府一定要在山东境内修建铁路,就必须交给德国公司承建。可见,德国的主要动机是( )
A.独占山东市场 B.巩固势力范围 C.加大商品倾销 D.减少资本输出
8、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签订了《孙文越飞宣言》,宣言把“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作为“中国最要、最急之问题”。这表明孙中山( )
A.极力地维护民主共和政治 B.用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C.认识到联合苏俄的重要性 D.放弃对帝国主义抱有的幻想
9、下图为刊登在《救亡漫画》第五号(1937年10月10日)封面上的《“今年的双十节”》。漫画中的日军军官举起双手投降,两只分别注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手上横抓着一杆步枪,其投影到日寇身后的墙上刚好构成一个连体的“双十”。该漫画反映了( )
《“今年的双十节”》蔡若虹
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日军军官战败举手投降
C.国共两党共赴国难合作抗日 D.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
10、刘鸿生被誉为中国近代“煤炭大王”“火柴大王”“企业大王”,其创办的中国企业银行于1931年11月12日正式开业,企图以刘氏经营的企业为依托吸收游资,以充实企业资金的来源,但不久银行经营就转衰,此后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B.帝国主义减少了对华的资本输出
C.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历史绝境 D.国民政府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11、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商业四十条”明确指出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我国现阶段商品流通的三条渠道,积极恢复已撤销或合并的供销社、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同时,有领导的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 )
A.缓解了市场供应紧张状态 B.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C.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性 D.取消了个体经营模式
12、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下列伟大精神的形成时间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铁人精神
②延安精神
③苏区精神
④抗美援朝精神
⑤西柏坡精神
A.②③⑤④① B.③②⑤④① C.③⑤②①④ D.③②⑤①④
13、1978年9月,邓小平视察了东北三省以及唐山和天津等地,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史称“北方谈话”)“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传统企业改造、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第三产业等问题,做了许多重要的指示。该谈话在当时有利于( )
A.结束社会动乱 B.打破个人崇拜 C.落实改革开放 D.工作重心转移
14、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当时中国大陆这样做的缘由除了加强两岸联系、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外,另一直接原因是( )
A.全国拨乱反正的需要 B.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的需要
C.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需要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需要
15、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指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他还就两岸统一和设置台湾特别行政区问题,阐明了中国政府的政策。这( )。
A.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首次提出 B.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C.促使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D.促使海峡两岸实现了“三通”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把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在各省、区分别设置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有效的管理;又在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在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史》(2002年版)清朝疆域图
——摘编自王磊《浅谈清代的边疆政策》
材料二: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部分法令(节编)
时间 名称 主要内容
1939年4月4日 《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 改变旧的土地关系和所 有权
1940年3月1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 外来难民和移民之决定》 对外来灾民的安置和生 产生活做出了具体安排
1943年3月19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 移民难民垦荒条例》 对外来移民进入边区的 垦荒和帮扶做出了规定
1945年3月28日 《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 条例》 确定了减租的额度,对交 租也做出了规定
——摘编自李南《陕甘宁边区社会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地方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全面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所颁布法令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上述举措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袁世凯死后,出现了“府院之争”。府院双方都力图寻找外国作为靠山,这正好与美日的争夺结合起来。围绕中国对德作战问题,美日关系日趋紧张。1917年11月2日,美日两国经过多次谈判,签订《蓝辛—石井协定》,其主要内容是:
(1)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尤其在与日本属地接壤的部分享有特殊利益。
(2)美日两国无意以任何方式侵犯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两国坚持在中国门户开放和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1941年4月,罗斯福签署了一项命令,同意美国军人辞职加入陈纳德的美国志愿航空队(俗称飞虎队)。
8月1日,美国志愿航空队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空军部队的一个单位。这支航空队对于保卫中国西南的空防,对于为后来在缅甸作战的中国军队和其他盟国军队提供空中支援,对于夺回中国领空的制空权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1月1日,美、中等26国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美两国终于成为共同抗日的盟国。
——摘编自陶文钊、何兴强《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78年12月16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主席兼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和美国总统卡特在各自国家首都同时宣读了中美《建交公报》。公报说,两国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并将于1979年3月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第5页共5页
——摘编自陶文钊、何兴强《中美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蓝辛—石井协定》。指出中、美、日三国之间关系的变化并归纳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建交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疆是个好地方。2022年7月12~15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新疆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并指出:“我们要好好研究新疆历史,真正认识到新疆历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中形成的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论证新疆在民族交往中发展,并与内地各族人民共同进步这一观点。(要求:史论结合,持论有据,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西周灭商后,把商的旧贵族集中到洛邑,在加强控制、监督的同时,还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给予安抚,目的在于增强政权的认同感,以巩固统治,D项正确。殷商贵族和周的统治者一样,均属于奴隶主贵族,其矛盾不是阶级矛盾,排除A项;对殷商旧贵族打拉结合,不是为了论证统治的合法性,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统一,种类繁多,一些诸侯国为了方便交易而铸造发行他国货币,这说明战国时期区域间商贸联系加强,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A.中朝官系统的出现是为了分割丞相的权力,不能说中央决策机制走向专业化,故A项错误;B.根据材料“汉代前期,汉高祖将一般政务完全交付丞相,由丞相全权处理。从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皇帝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皇帝通过建立“中朝”削弱丞相的决策权,从而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C.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决策机制的变化,不能得出政府效率的变化,故C项错误;D.材料只涉及中朝和丞相,不能体现缓和各部门之间的矛盾,故D项错误。故选:B。
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黑石号”沉船上的唐朝器物,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大量瓷器、铜器等传播到国外,这有利于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故A项正确;单纯通过随船器物无法判断唐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故B项错误;“黑石号”由中国驶向海外,满载中国货物,因此无法对唐朝进出口状况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出超地位”,故C项错误;沉船被发现在东南亚,没有涉及其他地位,无法得出“东南亚是主要贸易对象”,故D项错误。故选:A。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编修《辽史》《宋史》《金史》,摆脱了正统之争,采取平等对待三朝的原则。且汉、蒙古、畏兀儿等多个民族的学者都参与了编修。这说明元朝史书编修符合各民族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而助力了元朝的国家治理,D项正确;元朝史书编修没有编写体例的创新,排除A项;“消除了民族分歧”过于绝对,且编修史书不可能消除了民族分歧,排除B项;仅凭编修史书,不会稳定社会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明朝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据材料“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倍其值不吝也’”可知,明代手工作坊出现了雇佣劳动,说明当时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故A项正确;B项结论由材料无从得出,排除;材料没有其他地区的数据,不能说明杭州成为全国纺织中心,排除C项;材料与家庭副业无关,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瓜分狂潮,在瓜分狂潮中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德国包揽在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凭借铁路巩固其势力范围,故B项正确;仅凭包揽在山东的筑路权无法独占山东市场,故A项排除;抢夺修筑铁路权属于加大资本输出,故C、D两项错误,排除。
8、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当时孙中山急切渴望民国的统一和国家的独立,与苏俄发表宣言表示孙中山不再将希望寄托在英美等国和军阀上,也为后期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军阀和新三民主义的产生埋下了伏笔,故选D项;1923年已是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民主共和体制名存实亡,排除A项;新三民主义在1924年产生,排除B项;材料只能表明孙中山急切渴望建立完整的主权国家,和苏俄发表宣言并不等于正式同苏俄联合,联俄真正实现是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之后,排除C项。
9、答案:C
解析:选择C:根据漫画信息“日军军官举起双手投降,两只分别注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手上横抓着一杆步枪”可知,漫画反映了日本全面侵华后,国共两党共赴国难,合作抗日的现象。排除A: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排除B: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排除D: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双十协定”。
10、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1931年中国企业银行建立后,银行经营转衰,此后没太大作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发展较为困难,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影响了民族企业的发展,故选A项。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对华资本输出增加,排除B项。全面内战爆发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历史绝境,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即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带来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A.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背景下,材料中的这一规定有利于促进商品流通,缓解市场供应紧张状态,故答案为A项;B.这一规定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C.这一规定没有承认市场经济的合法性,排除C项;D.这一规定没有涉及对个体经营模式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A。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人精神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延安精神是在延安时期(1935-1949年)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苏区精神是指土地革命战争中(1927-1937年)由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人民和革命战士,在党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抗美援朝精神(19501953年)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西柏坡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由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上提出,是指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驻西柏坡期间,所体现和创立的一系列革命精神。综合可知这些伟大精神的形成时间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⑤④①D,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
1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邓小平的“北方谈话”的核心是经济问题,结合材料时间“1978年9月”和当时的国家形势可知,这有利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故D项正确;1976年“文革”动乱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经济问题,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属于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打破个人崇拜,故B项错误;落实改革开放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C项错误。故选:D。
1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为适应中美外交发展需要,故发表《告台湾同胞书》,D项正确。A项,题干与文革后拨乱反正无关,排除。B项,《告台湾同胞书》旨在改善两岸关系,排除。C项,“一国两制”方针尚未形成,排除。故选:D。
15、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83年6月26日……阐明了中国政府的政策”可知,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故选B项;“一国两制”构想是1982年1月首次提出的,排除A项;“九二共识”是1992年达成的,排除C项;2008年海峡两岸才实现“三通”,排除D项。
16、答案:(1)特点:治理方式多元;关注民族关系;重视边疆地区的稳定;因俗而治少数民族地区;对领海有明确的管辖权。
(2)举措:着手改变旧的土地关系和所有权;妥善安置外来难民移民;细化地主减租、农民缴租的要求。意义: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了陕甘宁边区社会秩序的稳定;缓和了不同阶级间的矛盾,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障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18个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可归纳出治理方式多元;根据材料对少数民族政策可归纳出关注民族关系;根据材料中的将军辖区、盟旗制度可归纳出重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因俗而治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材料中的沿海区域可归纳出对领海有明确的管辖权。
(2)内容:根据材料“改变旧的土地关系和所有权”可归纳出着手改变旧的土地关系和所有权;根据材料“对外来灾民的安置和生产生活做出了具体安排”可归纳出妥善安置外来难民移民;根据材料“确定了减租的额度,对交租也做出了规定”可归纳出细化地主减租、农民交租的要求。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意义可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为抗战胜利奠定根底等角度进展分析即可。
17、答案:(1)简评:《蓝辛—石井协定》的签订,反映了“一战”时期,美日激烈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协定的第一项内容是实的,第二项是虚的。美国以牺牲中国利益向日本作出妥协,承认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殊侵略权益,有利于日本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必将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义愤。变化:由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享有特殊利益变为美国援助中国、结盟抗日。原因: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与太平洋地区的侵略,严重损害美国利益和破坏世界和平,美国逐步改变其中立政策;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沉重打击与牵制了日本法西斯主力。
(2)意义:中美建交结束了两国关系长期的不正常状态,使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稳定;有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通过和平协商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一个榜样;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两岸关系也是一个促进。
解析:(1)简评: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对德作战问题,美日关系日趋紧张。1917年11月2日,美日两国经过多次谈判,签订《蓝辛一石井协定》”可知,《蓝辛一石井协定》的签订,反映了“一战”时期,美日激烈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根据材料中《蓝辛一石井协定》内容与所学知识可知,协定的第一项内容是实的,第二项是虚的。根据材料“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尤其在与日本属地接壤的部分享有特殊利益。”可知,美国以牺牲中国利益向日本作出妥协,承认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殊侵略权益,有利于日本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必将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义愤。变化:根据材料“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尤其在与日本属地接壤的部分享有特殊利益”“美国志愿航空队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空军部队的一个单位。这支航空队对于保卫中国西南的空防,对于为后来在缅甸作战的中国军队和其他盟国军队提供空中支援,对于夺回中国领空的制空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美两国终于成为共同抗日的盟国”可知,由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享有特殊利益变为美国援助中国、结盟抗日。原因:根据材料“这支航空队对于保卫中国西南的空防,对于为后来在缅甸作战的中国军队和其他盟国军队提供空中支援,对于夺回中国领空的制空权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1月1日,关、中等26国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美两国终于成为共同抗日的盟国”及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与太平洋地区的侵略,严重损害美国利益和破坏世界和平,美国逐步改变其中立政策;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沉重打击与牵制了日本法西斯主力。
(2)意义:根据材料“两国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并将于1979年3月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美建交结束了两国关系长期的不正常状态,使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稳定;有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通过和平协商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一个榜样;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两岸关系也是一个促进等方面分析。
18、答案:(1)古代:从汉朝至清朝,内地与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就从未间断过。汉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唐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使新疆和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新疆与内地交流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促进了新疆的发展,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西域的农作物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相继传入内地。同时,中原地区的丝绸和丝织品,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经验,如铁铧、铁锄等铁制农具及代田法等不断传到新疆。
(2)近代:左宗棠收复新疆,并设新疆行省,捍卫了国家的西北边疆安全。
(3)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疆建设朝气蓬勃。乌鲁木齐成为西北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城市,新疆的红枣、冰糖心苹果成为全国人民的网红食品,新疆长绒棉更是各大服装品牌抢手的原材料。综上所述,自古以来新疆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各地人民一起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古代、近代,现代等相关史实论证新疆在民族交往中发展,并与内地各族人民共同进步这一观点,如在中国古代,可以张寄出使西域、汉唐清政府对西域的管辖,内地与新疆交流内容等具体史实予以论述;在中国近代,可以左宗棠收复新疆,并设新疆行省,捍卫了国家的西北边疆安全等方面予以论述;在中国现代,可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福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等具体史实予以论述等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重庆市永川北山中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半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