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考古学者在浙江罗家角等遗址发现有稻谷、稻壳和稻草遗存,其年代距今约7000-5000多年。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仰韶文化 D.红山文化
2、商鞅认为,耕织是生产之本,故称为本业;而工商业是不事生产的,故称它们为“末业”。商业只是靠转贩粮食、丝织品、布匹等产品来牟利,工商业的经营,只会妨碍农业。因此,他主张(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废井田,开阡陌 D.实行什伍连坐
3、西汉学者贾谊评价战国时期某诸侯国:“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该诸侯国位于下图中的( )
A. ① B.② C.③ D.④
4、汉景帝即位后,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藩,激起诸王的强烈反对,由此引发( )
A.安史之乱 B.黄巾军起义 C.七国叛乱 D.黄巢起义
5、秦汉之初,丞相权力颇重,礼遇亦隆,由此常有君相间的冲突。汉初的丞相虽多深自贬抑,以缓和君臣关系,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对此,汉武帝亲政后( )
A.划分13个州部 B.颁布“推恩令”
C.增强尚书台作用 D.设立“中朝”
6、孙思邈著作中总结了唐以前历代医家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对医学和药物学做出巨大贡献,这部著作是( )
A.《千金方》 B.《唐本草》 C.《齐民要术》 D.《神农本草经》
7、“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普通称为帅、漕、宪、仓。‘帅’是安抚使,‘漕’是转运使,‘宪’是提刑按察使,‘仓’是提举常平使。这四个是中央派地方来监临指挥地方的。此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须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可见,宋代监司官( )
A.等级最高的是“漕” B.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节制
C.是中央行政机构 D.确保了各州赋税全部上缴到朝廷
8、“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号称‘小尧舜’,此其效验也!”材料中“小尧舜”指的是( )
A.唐太宗 B.宋神宗 C.金世宗 D.明神宗
9、北宋《石炭》:“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薪者。”材料中百姓普遍使用煤炭作燃料在( )
A.东京 B.临安 C.上京 D.大都
10、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朝设( )
A.宣政院管辖新疆事务 B.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藏
C.岭北行省加强管辖西域 D.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11、史载抗倭事迹,“己未,圻头贼焚舟誓必胜,拥众趋台州。将军简锐师,以千五百人往。”“将军”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俞大猷 D.岳飞
12、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至“康乾盛世”时期达到巅峰,下列能够说明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是( )
①皇帝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务不加过问
②思想文化上加强控制,频繁制造文字狱,摧残文化
③形成了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的奏折制
④军机处官员在阁臣的直接监督下工作,仅处理文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周朝建立以后,为了稳定新征服的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封建”。所谓“封建”,其本意是“封邦建国”。“封”的意思是累土,在两个部族交界处,垒起土堆作为标识,称为“封”。“封邦建国”既是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手段,又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再分配的方式。下列属于周朝“封建”的是( )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郡县制和分封制
C.内外服制和宗法制 D.井田制和宗法制
14、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年代,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老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
B.荀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C.孟子认为人性善,主张隆礼重法
D.孔子认为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15、因连年战争,到汉初,经济凋敝,社会呈现出一派荒凉残破的景象:“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汉初君主服从人心思安的社会心理,采取( )
A.郡国并行制 B.与民休息政策
C.抑制工商业者 D.尊崇儒术
16、汉末三国以来,为了补充内地的劳动人手,或为增补军队兵源,汉族统治者经常招揽或强制迁移边地少数民族入居内地。这一时期,中国的气候正进入到一个持续6世纪的寒冷期,居于北方边地的少数民族,也因气候原因大量南迁。下列政权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的是(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17、北魏孝文帝说,我们国家兴起北方,现在定都于平城。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要在此地开展变法改革,一定很难。孝文帝因此主张迁都( )
A.洛阳 B.平城 C.建业 D.长安
18、《禹贡地域图》是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的历史地图集,也是目前所知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书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它的作者是( )
A.贾思勰 B.裴秀 C.李春 D.法显
19、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信中道:“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辛勤劳作的样子)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可见( )
A.司马光是赞成王安石变法 B.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变法加强国家对各领域的管控 D.变法引起社会各阶层不安
20、蒙古统治者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中央政权只是掌握在几十家蒙古贵族手里,广大蒙古人民仍然是被剥削者、被压迫者。中央还设有宗仁卫,专门赎买沦为奴隶的蒙古人子女。这充分反映了( )
A.蒙古统治者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B.元朝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强
C.广大蒙古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
D.元朝民族矛盾减弱贫富差距大
21、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互相依存,互相学习,共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下列措施相对应的少数民族是( )
①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②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③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本民族管理系统——“猛安谋克”
④朝中统一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A.党项族契丹族女真族鲜卑族
B.契丹族党项族鲜卑族女真族
C.鲜卑族女真族党项族契丹族
D.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鲜卑族
22、钱穆说:“‘票拟’,是说用一个小条子(即票)拟具意见,送皇帝斟酌。待皇帝自己看过,拿这条子撕了,亲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亦称‘朱批’。批好拿出去,这便是正式的谕旨”。明朝有“票拟”权的是( )
A.军机大臣 B.御史大夫 C.内阁大学士 D.监御史
23、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郑和奉朝廷之命,率领船队七次使西洋诸国。首次下西洋于永乐三年六月十日(1405年7月11日),从江苏太仓刘家港(今浏河镇)出发,使团共有27800多人。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表述正确的是( )
①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②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③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
④促进了中国与亚非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新变化,下列有关思想家及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A 顾炎武 致良知
B 黄宗羲 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C 王守仁 格物致知
D 董仲舒 存天理,灭人欲
A.A B.B C.C D.D
二、材料题
25、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取科举取士的办法,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炀帝又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唐朝前期,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科举分为制举和常举两种,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应举科目广泛,应试者身份不限,中第者可获出身或官职。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比隋有所增加,但考生主要集中在明经、进士两科,应考者主要是各级学馆学成的生徒和不在学的士子……武则天时创立武举,但地位不甚重要。唐朝科举制在应试资格、考试内容、录取原则、审核手续等方面都有较严格的规定,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
——整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时期在选官领域的制度。结合所学,简述隋唐这一制度具体变革举措。
材料二:
隋及唐前期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均田制下实行的赋役制度称为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丁为单位征税,每年租二石,调绢两丈及绵三两(或折纳布、麻)。服正役20日,可按每日折三尺纳绢替代,是为庸。庸的作用是替代正役,纳庸即不服正役,服正役不纳庸。如在20日以外加派正役,加15日免调,30日租调俱免,算上加派,总计不能超过50日。这方面的规定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产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庸”的含义,扼要说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简析租庸调制的影响。
26、边疆治理是主权国家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1)观察材料一,写出图1与图2的文物名称,并指出文物产生的朝代。
材料二:
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后,清朝将治理边疆的重心从南方移到北方,着手解决日益严重的北部边疆问题。当时俄罗斯侵入黑龙江流域,崛起于西北的准噶尔蒙古部兵锋向东,准噶尔与俄罗斯还将手伸向北方的喀尔喀蒙古。清朝、俄国、准噶尔三种势力展开激烈角逐,对于清朝而言,处理北疆的蒙古与俄国的关系,迫在眉睫。清朝在东北成功地遏制了俄罗斯的扩张,签订条约,划定边界。清朝还驱逐占领北方喀尔喀蒙古部的准噶尔势力,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清朝再平准噶尔,控制西藏、青海,统一天山南北地区。
——常建华著《清朝大历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签订条约,划定边界”中的条约名称并简述条约意义。结合所学,概括清朝治理边疆的方式。
材料三:
清代前期,统治集团治理边疆的思想出现了新的变化,如放弃了传统的华夷观,强调中外一体;从“以夷治夷”到“以汉化夷”;对“羁縻而治”的传统思想加以否定;从只求“夷汉粗安”到追求“长治久安”,充分利用边疆各民族的力量,构筑边疆屏藩。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中指出:“清代的民族统治政策是比较成功的,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
——整编自李世谕《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代前期统治者思想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简述清代民族统治政策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考古学者在浙江罗家角等遗址发现有稻谷、稻壳和稻草遗存”及所学可知,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B项正确;
大汶口文化处于黄河下游,排除A项;仰韶文化处于黄河中下游,排除C项;红山文化处于北方辽河上游,排除D项。故选:B。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商鞅认为耕织是生产之本,故称为“本业”,工商业不事生产为“末业”,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耕织与工商业,没有提及军功相关内容,排除B项;废井田,开阡陌是废除井田制,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材料中没有涉及关于废除井田制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实行什伍连坐是对于百姓的管理措施,材料没有涉及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历史信息,秦国位于图示③处,C项正确;①处是战国时期的燕国,排除A项;②处是战国时期的齐国,排除B项;④处是战国时期的楚国,排除D项。故选:C。
4、答案:C
解析:汉景帝时期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激起诸王的强烈反对,最终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C项正确;安史之乱发生于唐代,排除A项;黄巾军起义发生于东汉末年,排除B项;黄巢起义是发生于唐代的农民起义,排除D项。故选:C。
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之初,丞相权力颇重,常有君相间的冲突,为了解决相权与君权之间的矛盾,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A项是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错误;B项是为了解决王国的问题,加强中央集权,错误;东汉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君权,增强尚书台作用,故C项错误。故选:D。
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世尊称为“药王”,其医学著作是《千金方》,A项正确;《唐本草》是有国家颁布的药典,排除B项;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C项;《神农本草经》是汉朝时期的医学成就,排除D项。故选:A。
7、答案:B
解析:A.材料中四监司地位平等,排除;B.根据材料“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监司官从行政、财政、司法等各方面对各州进行监察,加强了中央集权,正确;C.宋代监司官是地方监察官员,排除;D.“确保”“全部”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故选:B。
8、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C项正确;唐太宗在位二十余年,开创了“贞观之治”,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宋神宗在位期间并没有诞生盛世,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明神宗在位时期开场“万历中兴”局面,但也没有号称“小尧舜”,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薪者。”及所学可知,北宋时期的都城所在地是东京汴梁,A项正确;临安是南宋的都城所在地,排除B项;上京为辽代五京之一,始建于神册三年(918),号临潢府,是辽圣宗以前的统治中心,排除C项;元大都,简称大都,是元朝的首都,由元代科学家刘秉忠规划建设,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元代京师,排除D项。故选:A。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及所学可知,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台湾地区的管理,D项正确;宣政院是中国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A项;元朝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排除B项;岭北行省是元朝设立的行省之一,加强中央对东北地区的管理,排除C项。故选:D。
1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相关知识。A.根据题目材料“折头贼焚舟誓必胜,拥众趋台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选项符合题意,故A正确;B.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他的主要功绩是收复台湾,不是抗倭,选项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C.俞大猷是明朝抗倭名将,但是题目材料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选项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金军,不是抗倭,选项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12、答案:D
解析:①“对地方具体事务不加过问”不符合史实,排除;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文字狱和八股取士加强了思想文化的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正确;③雍正时期形成了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的奏折制,加强了皇帝对地方和各级官员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正确;④内阁不具有监督军机处的职能,排除。故选:D。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周朝建立以后,为了稳定新征服的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封建”,“封邦建国”又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再分配的方式,可知周朝“封建”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A项正确;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秦朝正式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B项;内外服制是商朝的统治模式,排除C项;井田制是周朝的土地制度,与题干所涉及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
1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D项正确;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排除A项;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排除B项;荀子任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排除C项。故选:D。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因连年战争,到汉初,经济凋敝,社会呈现出一派荒凉残破的景象”可知,汉初经济凋敝,因此汉初君主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抑制工商业者是与民休息政策的具体措施,排除C项;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
16、答案:C
解析: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C项正确;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排除A项;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排除B项;420年武将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东晋至此灭亡,排除D项。故选:C。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要在此地开展变法改革一定很难。”及所学可知,孝文帝采取的主要对策是离开旧都平城,迁都洛阳,A项正确;“平城、建业、长安”都与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
18、答案:B
解析:据所学,《禹贡地域图》的作者是西晋地理学家裴秀,B项正确;据所学,贾思勰是北朝时期的农学家,其作品为《齐民要术》,排除A项;据所学,李春是修建赵州桥的隋朝工匠,排除C项;据所学,法显是东晋高僧,并非《禹贡地域图》的作者,排除D项。故选:B。
1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可知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每个社会阶层都不能安定,D项正确。材料明显是批评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和急于求成而导致的社会混乱,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对于强兵效果并不明显,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司马光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批评,没有提及变法对于国家各领域的管控,排除C项;故选D项。
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央政权只是掌握在几十家蒙古贵族手里,广大蒙古人民仍然是被剥削者、被压迫者。”“中央还设有宗仁卫,专门赎买沦为奴隶的蒙古人子女。”可知,元朝时期,被统治的蒙古下层民众仍然受严重的剥削及压迫,C项正确;蒙元王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其中色目人指的是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指的是南宋统治区的居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朝民族矛盾减弱与贫富差距大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
21、答案:D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鲜卑族的特征是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本民族管理系统——“猛安谋克”以及朝中统一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所以说,通过以上知识的判断,应该选择D;ABC选项不符合材料的要求,排除ABC。故选:D。
22、答案:C
解析:清朝雍正时期,设置了军机处,军机大臣出现,故A项错误;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非掌握“票拟”权,故B项错误;结果所学可知,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获得“票拟”权,皇帝授权内阁大学士在奏章或具体案件上批复处理方法或建议等,故C项正确;监御史在秦朝出现,主要负责监察等职责,故排除D。故选:C。
2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①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②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③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无关,④表述有误。故选:B。
2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黄宗羲认为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B项正确;王守仁为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其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排除A项;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求理的途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排除C项;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排除D项。故选:B。
25、答案:(1)制度:科举制。具体措施: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2)含义: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关系: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影响: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国家政权。
解析:(1)根据材料“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取科举取士的办法,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场帝又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唐朝前期,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隋唐时期在选官领域的制度是科举制。在科举制的具体变革举措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先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根据材料“唐朝前期,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科举分为制举和常举两种,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但考生主要
集中在明经、进士两科”可知,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创立武举和殿试,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
(2)关于“庸”的含义,根据材料“服正役20日,可按每日折三尺纳绢替代,是为庸。庸的作用是替代正役,纳庸即不服正役,服正役不纳庸”可知,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关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均田制下实行的赋役制度称为租庸调制”可知,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在租庸调制的影响上,根据材料“这方面的规定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产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税收有了保障,同时也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国家政权。
26、答案:(1)名称:唐蕃会盟碑、金瓶;朝代:图1唐朝图2清朝。
(2)条约:《尼布楚条约》。意义: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方式:战争、签订条约、设置机构、册封、颁布法律等;
(3)新变化:强调中外一体、“以汉化夷”、否定“羁縻而治”、追求“长治久安”。影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增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现代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等。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图1是唐朝时期的唐蕃会盟碑;图2是清朝时期在西藏地区实行金瓶掣签制所用的金瓶。
(2)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第一问条约,根据材料“清朝在东北成功地遏制了俄罗斯的扩张,签订条约,划定边界。”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历史信息。第二问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第三问方式,根据材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后,清朝将治理边疆的重心从南方移到北方,着手解决日益严重的北部边疆问题。”可得出战争;根据材料“清朝在东北成功地遏制了俄罗斯的扩张,签订条约,划定边界。”可得出签订条约;结合所学可得出设置机构、册封、颁布法律等。
(3)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第一问新变化,根据材料“清代前期,统治集团治理边疆的思想出现了新的变化,如放弃了传统的华夷观,强调中外一体”可得出强调中外一体;根据材料“从‘以夷治夷’到“‘以汉化夷’”可得出以汉化夷;根据材料“对‘羁縻而治’的传统思想加以否定”可得出否定羁縻而治;根据材料“从只求“夷汉粗安”到追求‘长治久安’”,充分利用边疆各民族的力量,构筑边疆屏藩。”可得出追求长治久安。第二问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政治稳定、民族关系、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说明清代民族统治政策的影响,例如: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增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现代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