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尚书》在论述上古政治运作模式时记载: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据此分析,上古政治( )
A. 要求统治者德才兼备 B. 将血缘伦理引入国家管理
C. 具有原始民主传统 D. 符合儒学的施政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可知,通过实行分封“九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使诸侯归心,是百姓服从统治,使九族至亲和睦,体现的是将血缘伦理引入国家管理,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德治,并未提及对统治者才能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原始的民主传统,排除C项;儒学形成于春秋时期,此时儒学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2.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是中国村名最长的村,位于安徽宿州萧县。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民谣:“鞭打芦花车牛返,仁义道德最为先,夫休后妻儿救母,子骞美名代代传。”该民谣体现的社会价值( )
A. 是研究皖北地区风俗文化的第一手史料 B. 有利于察举制的实行
C.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和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中国)。据材料“仁义道德最为先,夫休后妻儿救母,子骞美名代代传”,可知,提倡仁义道德,孝道等传统文化,对社会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C项正确;民谣是研究民俗文化的第二手资料,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示内容,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 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 秦国官僚制度相对完善 B. 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 东方六国人才外流 D. 秦国用人都是法家思想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可知,战国时期,关东六国仍然采用传统的任相方式,但是秦国却打破传统的任相方式,任用不同的人才担任秦相,说明其官僚制度相对完善,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秦国官僚制度的相对完善,不能说明用人政策的不断变化,排除B项;仅从材料,不能得出东方六国的人才外流状况,排除C项;秦国用人并不是都是法家思想家,排除D项。故选A项。
4. 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薄。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后汉书百官志》)。据此可知,体现是中国古代对官员管理的一种体制,应该是( )
A. 考课制 B. 考满制 C. 刺史制度 D. 上计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地方将赋税、人口、田亩等信息,上报中央,作为其考核的重要依据,体现的是上计制,D项正确;考课是上级有关机构根据政绩,对下级官吏进行的考核,排除A项;考满是明代文官考核制度的最重要的考核方式,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刺史制度主要是对地方以及地方官吏进行监察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5.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 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 B. 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C.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D.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据材料“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可知,西汉至东汉时期,州刺史的权力逐渐扩大,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央集权,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州权力的变化,并未提及人才的选拔,排除A项;州权力的扩大,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发展,排除B项;该现象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地方的监察,排除D项。故选C项。
6. 如表是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情况。这一构成( )
途径 章京考选 驻外使馆 同文馆与译学馆 留学生 举贡考试 其他 合计
人数 68 15 45 79 22 4 233
比例(%) 29.18 6.44 19.31 33.91 9.44 1.72 100
A. 印证了外务部逐渐居于六部之首 B. 表明清末“新政”效果较为显著
C. 表明科举选士制度的根深蒂固 D. 体现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清末民初(中国)。结合材料中“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同文馆与译学馆19.31%”“留学生33.91%”等信息可知,在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中受到出国训练的人才占比明显要高,但同时也有来自于传统的举贡考试等途,这说明当时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特征,D项正确;外务部的地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清末新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其最终失败了,效果并不显著,排除B项;表格中虽然有“章京考选”“举贡考试”,但相对于留学生及同文馆等并不占优势,故“科举选士制度的根深蒂固”这一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 1944年,宿州皖东北根据地在工作总结中指出: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参议会的成立( )
A. 苏维埃政权性质发生改变 B. 调动了农民的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C. 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D. 扩大了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44年(中国)。据材料“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成立参议会,吸纳多种阶层参与,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项正确;仅从参议会的成立,无法得出政权性质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不仅有农民,还有其他阶级成分,排除B项;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并没有扩大党的阶级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8. 建国初期,国家鼓励创作新年画。如图:《建政权,选好人》登载在内蒙古日报上。这一作品反映了( )
A. 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 B. 新政权得到民众的支持
C. 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体现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画描绘群众填写选票、参加选举的场景,结合年画标题《建政权,选好人》可知,反映民众热心支持和积极参与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B项正确;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年画创作于建国初期,排除A项;漫画中群众是在投票选举人大代表,不属于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排除C项;年画反映的是农民积极参与选举,而非开展民族区域自治,排除D项。故选B项。
9.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 我国以德治国理念的巨大成功 B.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C. 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成功实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面对‘新冠’疫情的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体现了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并不是以德治国的表现,排除A项;面对疫情,普通民众的挺身而出体现的是爱国、敬业,并不是艰苦奋斗,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民众面对“新冠”疫情做出的贡献,并没有说明是否是因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实施,即没有体现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0. 近几年来,安徽省宿州市一些地方的农村红白喜事送礼成风、人情份子负担过重,农民群众深受其苦又无可奈何。萧县某乡镇人大通过指导村民制定《红白喜事公约》,破解了这一难题,镇内各村村民的礼金支出显著下降,得到了普遍赞同。乡镇人大的做法( )
A. 保障了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 B. 促进了基层民主的法制化建设
C. 凸显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D. 立法保障村民的权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萧县某乡镇人大通过指导村民制定《红白喜事公约》,破解了这一难题,镇内各村村民的礼金支出显著下降,得到了普遍赞同”,可知,乡镇人大通过制定公约,指导农村的红白喜事,破解了红白喜事送礼成风、人情份子负担过重难题,有利于促进基层民主的法制化建设,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乡镇人大的作用,并不是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基层民主的促进作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乡镇人大不是立法机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把刑法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被刻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
A. 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 中西方法制建设相互借鉴、交流
C. 东西方法制文明多元一体 D. 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东西方)。据材料“郑国子产把刑法铸在金属器皿上……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被刻于12块铜牌之上”,可知,古代东西方法制文明都经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D项正确;中国的成文法时间早于西方,不代表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两者相互借鉴、交流,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两者体现文明发展的诉求,并不是多元一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据图1和图2可知( )
A. 东西方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B. 希腊城邦实行民主政治
C. 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的形态 D. 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地中海地区和中国)。根据材料图1并结合所学可知,受山多地少的地理环境影影响,古希腊建立了众多的城邦国家;优越的航海条件,使希腊人主要从事海外贸易,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根据材料图2并结合所学可知,图2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臣下,这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中华文明诞生于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由此可知,材料中图1、图2体现了地理环境影响了文明的形态,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A项;“希腊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只与图1的主旨相符,排除B项;图2反映的是分封制,不是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820年,部分英国出口商公开对议会施压,要求保障商人的自由贸易权,但最终没有获得议会通过;1840年,英国议会在讨论是否发动鸦片战争来维护对华自由贸易权时,议会最终决定支持鸦片商保护自由贸易权的主张。这一不同主要源于( )
A. 鸦片是英国主要出口品 B. 工业革命壮大了英国实力
C. 重商主义思想渐趋流行 D. 议会改革后英国的政治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1820年,部分英国出口商公开对议会施压,要求保障商人的自由贸易权,但最终没有获得议会通过;1840年,英国议会在讨论是否发动鸦片战争来维护对华自由贸易权时,议会最终决定支持鸦片商保护自由贸易权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力量逐渐增强,因此议会对自由贸易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D项正确;19世纪英国的主要出口品应为工业品而非鸦片,排除A项;1820年与1840年都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所以该转变并不是因为英国实力的变化,而是英国议会的组成变化,排除B项;工业革命后,重商主义思想渐趋衰落,自由主义思想日益流行,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二战结束后至1968年间,英国政府曾对文官制度作了新的调整。观察下图,从中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 )
A. 行政人员在政府中的作用降低 B. 福利制度导致官员的人数膨胀
C. 文官人员设置体现分工专业化 D. 文官层次过多影响行政的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二战结束后至1968年间,英国政府曾对文官制度作了新的调整。”可知,1968年,英国文官分为行政人员、执行人员、专业人员、办事员、助理办事员、勤杂人员,这说明随着二战后科技的发展,政府的专业化日益加强,要求文官具有相应的专业化水平,C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官人员设置体现分工专业化,没有强调各类人员的作用如何,不能说比例低,作用就低,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1968年英国各类文官人数比例,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人数膨胀”的结论,排除B项;文官层次过多影响行政的效率表现在:工作项目层层报批,推诿扯皮,出现争权夺利现象,影响政府工作效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中世纪,英国国王经常和法官一起主持审判。1608年,法官柯克认为,只有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能行使司法审判权,因此拒绝詹姆斯一世坐堂问案。柯克的行为( )
A. 体现了代议制对王权的限制 B. 利于近代英国司法走向独立
C. 开创了“议会至上”的先例 D.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608年(英国)。据材料“法官柯克认为,只有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能行使司法审判权”,可以看出中世纪时,国王和法官一起支持审判,但是到了1608年,法官柯克以缺乏学习和实践经验为由,拒绝国王参与审判,排斥国王,有利于推动英国的司法走向独立,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英国司法的作用,并未提及代议制对王权的限制,排除A项;大宪章在英国宪法史上确立了“王在法下”的重要原则,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基督教会都要介入。教会尽管本身藏污纳垢,但时刻不忘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财物等,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由此可见,基督教的宗教伦理( )
A. 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B.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性的要求
C. 努力为封建统治者的政治要求服务 D. 具有引导人们积极向善的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西方)。据材料“但时刻不忘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财物等,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可知,基督教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告诫人们要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财物等,说明其具有引导人们积极向善的教化功能,D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基督教的积极作用,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性的要求,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为封建统治者的政治要求服务,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7.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材料二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
【答案】17. 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三省六部制。 18. 君主立宪制。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和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结合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分析,得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从唐朝中枢机构的变化分析,得出三省六部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结合所学可知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的演进轨迹有自己的特色。宗法家族社会的发展,是“礼治”的坚实基础;秦律规定:“父盗子不为盗”,“子告父母,告者罪”。西汉以后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和法家化表现为确立族权本位(礼治)与皇权本位(法治)的双向法统。《唐律疏议》开宗明义在“名例”篇的序言中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凡涉及民事纠纷、经济权益,国家均视为“细故”,尽量用调解而非法律解决。
——摘编自武树臣《法家法律化通论》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突出表现为三权分立,权利的制约与平衡。在法律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案】18. 自成一体;礼法结合,以礼为主;服务于宗法家族秩序和专制政体;德主刑辅。
19. 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并相互制约;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实行律师辩护制度;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中国古代法律的演进轨迹有自己的特色”,得出自成一体;据材料“确立族权本位(礼治)与皇权本位(法治)的双向法统”,得出礼法结合,以礼为主;据材料“宗法家族社会的发展”,得出服务于宗法家族秩序和专制政体;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得出德主刑辅。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据材料“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得出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据材料“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突出表现为三权分立,权利的制约与平衡”,得出三权分立并相互制约;据材料“在司法实践中,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得出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实行律师辩护制度;据材料“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得出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部分)历史学者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人物 评价
吕思勉 鲜卑无法永远凭借武力和汉族相持,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陈汉玉 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缪腐朽,丢掉的却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答案】认识:孝文帝改革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孝文帝改革具有重大意义。首先通过经济方面的改革,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方面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然而,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严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综上所述,孝文帝改革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但是功大于过,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孝文帝改革。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丢掉的却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从改革的双面性分析,得出认识:孝文帝改革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首先,说明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性,从北方经济发展、封建化进程、缓和民族矛盾以及民族融合角度分析即可。其次,说明改革的弊端,全盘汉化,移植门阀士族制度,严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最后总结,得出孝文帝改革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但是功大于过,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孝文帝改革。
20. 选官用官关系到国运兴衰,历代十分重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
材料二 学者对民国文官考试制度进行了分析,认为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主要是借鉴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物,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选官制度的部分特征,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
材料三 第二十三条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选官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文官制度“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意义。
【答案】(1)变化:废除科举制到近代文官制度逐渐形成。
(2)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主要是借鉴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物,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选官制度的部分特征。
(3)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完善。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时期(中国)。据材料“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得出废除科举制到近代文官制度逐渐形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材料“认为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主要是借鉴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物,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选官制度的部分特征,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得出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主要是借鉴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物,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选官制度的部分特征。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从人才选拔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据材料“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得出有利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完善。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尚书》在论述上古政治运作模式时记载: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据此分析,上古政治( )
A. 要求统治者德才兼备 B. 将血缘伦理引入国家管理
C. 具有原始的民主传统 D. 符合儒学的施政原则
2.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是中国村名最长村,位于安徽宿州萧县。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民谣:“鞭打芦花车牛返,仁义道德最为先,夫休后妻儿救母,子骞美名代代传。”该民谣体现的社会价值( )
A. 是研究皖北地区风俗文化的第一手史料 B. 有利于察举制的实行
C.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 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 秦国官僚制度相对完善 B. 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 东方六国人才外流 D. 秦国用人都是法家思想家
4. 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薄。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后汉书百官志》)。据此可知,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对官员管理的一种体制,应该是( )
A. 考课制 B. 考满制 C. 刺史制度 D. 上计制
5.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 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 B. 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C.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D.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6. 如表是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情况。这一构成( )
途径 章京考选 驻外使馆 同文馆与译学馆 留学生 举贡考试 其他 合计
人数 68 15 45 79 22 4 233
比例(%) 29.18 6.44 19.31 33.91 9.44 1.72 100
A. 印证了外务部逐渐居于六部之首 B. 表明清末“新政”效果较为显著
C. 表明科举选士制度的根深蒂固 D. 体现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7. 1944年,宿州皖东北根据地在工作总结中指出: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参议会的成立( )
A. 苏维埃政权性质发生改变 B. 调动了农民的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C. 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D. 扩大了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8. 建国初期,国家鼓励创作新年画。如图:《建政权,选好人》登载在内蒙古日报上。这一作品反映了( )
A. 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 B. 新政权得到民众的支持
C. 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体现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9.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 我国以德治国理念巨大成功 B.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C. 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实施
10. 近几年来,安徽省宿州市一些地方农村红白喜事送礼成风、人情份子负担过重,农民群众深受其苦又无可奈何。萧县某乡镇人大通过指导村民制定《红白喜事公约》,破解了这一难题,镇内各村村民的礼金支出显著下降,得到了普遍赞同。乡镇人大的做法( )
A. 保障了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 B. 促进了基层民主的法制化建设
C. 凸显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D. 立法保障村民的权利
11.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把刑法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被刻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
A. 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 中西方法制建设相互借鉴、交流
C. 东西方法制文明多元一体 D. 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12 据图1和图2可知( )
A. 东西方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B. 希腊城邦实行民主政治
C. 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的形态 D. 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13. 1820年,部分英国出口商公开对议会施压,要求保障商人的自由贸易权,但最终没有获得议会通过;1840年,英国议会在讨论是否发动鸦片战争来维护对华自由贸易权时,议会最终决定支持鸦片商保护自由贸易权的主张。这一不同主要源于( )
A. 鸦片是英国主要出口品 B. 工业革命壮大了英国实力
C. 重商主义思想渐趋流行 D. 议会改革后英国的政治变化
14. 二战结束后至1968年间,英国政府曾对文官制度作了新的调整。观察下图,从中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 )
A. 行政人员在政府中的作用降低 B. 福利制度导致官员的人数膨胀
C. 文官人员设置体现分工专业化 D. 文官层次过多影响行政的效率
15. 中世纪,英国国王经常和法官一起主持审判。1608年,法官柯克认为,只有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能行使司法审判权,因此拒绝詹姆斯一世坐堂问案。柯克的行为( )
A. 体现了代议制对王权的限制 B. 利于近代英国司法走向独立
C. 开创了“议会至上”的先例 D.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16. 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基督教会都要介入。教会尽管本身藏污纳垢,但时刻不忘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财物等,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由此可见,基督教的宗教伦理( )
A. 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B.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性的要求
C. 努力为封建统治者的政治要求服务 D. 具有引导人们积极向善的教化功能
二、非选择题
17.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材料二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的演进轨迹有自己的特色。宗法家族社会的发展,是“礼治”的坚实基础;秦律规定:“父盗子不为盗”,“子告父母,告者罪”。西汉以后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和法家化表现为确立族权本位(礼治)与皇权本位(法治)的双向法统。《唐律疏议》开宗明义在“名例”篇的序言中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凡涉及民事纠纷、经济权益,国家均视为“细故”,尽量用调解而非法律解决。
——摘编自武树臣《法家法律化通论》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突出表现为三权分立,权利的制约与平衡。在法律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部分)历史学者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人物 评价
吕思勉 鲜卑无法永远凭借武力和汉族相持,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陈汉玉 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缪腐朽,丢掉的却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 选官用官关系到国运兴衰,历代十分重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
材料二 学者对民国文官考试制度进行了分析,认为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主要是借鉴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物,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选官制度的部分特征,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
材料三 第二十三条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选官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文官制度“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