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B)(统编版)
1~10课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答卷前请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经历了“知道使用火——长时间保存火种——懂得人工取火”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早期人类顺序是( )
A.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B.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
C.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 D.北京人——山顶洞人——元谋人
2.某地蜡像馆在从旧馆搬迁到新馆过程中,一组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场景的蜡像严重受损,需要重新塑造。新来的年轻塑像师傅重新塑造了一组场景。以下是新塑造的山顶洞人体貌、生活场景信息,其中有误的是( )
A.体貌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B.爱美,戴着兽牙石珠串成的饰品
C.已经出现贫富两极分化 D.会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3.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下列文化遗址中,以旱地植粟生产为主的典型代表是( )
A.元谋人遗址 B.良渚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4.下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 )
A.先民的审美观念 B.国家的经济发展
C.汉字的基本雏形 D.瓷器的制作工艺
5.《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文化差异
C.祖国统一 D.部落联盟
6.《淮南子·修务训》记载:“……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女娲 B.后羿 C.炎帝 D.黄帝
7.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
A.夏朝阶级分化 B.商朝人人平等
C.西周等级森严 D.东周朝政腐败
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图中朝代①的是( )
A.仓颉造字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诸侯争霸
9.我国在从商周到战国时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过大量青铜器。下图是某博物馆展示的部分青铜器。由此可看出,我国古代青铜器( )
①种类丰富 ②工艺高超 ③数量众多 ④工序科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大美中国》丛书在介绍甲骨文时说道∶"有如此丰富的文字档案做资本,殷商从此结束了只在史载和传说中被感知的历史。"这主要强调甲骨文
A.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B.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C.使商朝历史有文字可考 D.是体系较完整的文字
11.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下列成语哪一个出自春秋时期( )
A.卧薪尝胆 B.完璧归赵
C.朝秦暮楚 D.围魏救赵
12.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地主阶级垄断了铁制工具制造
C.百家争鸣促进生产工具的改进 D.重大工程建设离不开铁制工具
13.某中学刚调来一位风趣的女历史老师。她在自我介绍时说:“我与战国很有缘,我的姓是战国七雄中最南边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字是战国七雄中最北边的一个国家的名称。”由此推断,这位老师的姓名是( )
A.秦楚 B.赵燕 C.楚燕 D.齐秦
14.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 )
A.道法自然,听天由命 B.乘势利导,因地制宜
C.天顺人愿,不违农时 D.尊重规律,一劳永逸
15.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楚等不同国度。既有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等来自贵族阶层的弟子;也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樊迟“请学稼”这样的弟子。这反映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
A.有教无类 B.教学相长 C.因材施教 D.仁者爱人
16.他既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又反对“强凌弱、众暴寡、富侮贫、贵傲贱”的阶级压迫,宣传不同阶层的人“兼相爱、交相利”。他的这种思想认识属于(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17.秦朝“丞相掌民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据此可知,秦朝( )
A.中央机构分工明确 B.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皇帝权力不受制约
18.如果有机会穿越到秦朝,让你在都城咸阳生活,你购买生活用品使用的货币是( )
A. B.
C. D.
19.《史记》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段史料适合用于研究( )
A.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B.秦能统一全国的原因
C.六国被秦灭亡的经过 D.秦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20.据史料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不仅对百姓毫无侵犯,还与百姓约法三章,使得民心安定,得到百姓拥戴。而项羽进入关中后,不听忠言劝阻,烧杀抢掠,终失关中父老人心,最后败于刘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邦最终能够打败项羽的重要原因是( )
A.项羽一味依赖武力 B.项羽生性骄傲自大
C.刘邦注重收揽民心 D.刘邦能够善用人才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的祖先发现一些谷类可以在土地上栽种,捕获的小动物可以在家中饲养。年深日久,终于进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农业时代。这样,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逐渐开始定居生活,在农闲时有足够的时间发明创造、改进工具,渐渐地便跨入了文明社会的大门。
材料二 2023年,是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该遗址是“中国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之一。1973年,浙江省宁波市余姚罗江公社(今属余姚市河姆渡镇)在建排涝站时,发现了江河姆渡遗址。1973年和1977年,浙江省考古队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4米,分4个文化层,出土陶器、石(玉)器、骨(角、牙)器、木器等6000余件。
材料三 著名古文字学家董作宾在总结多年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对甲骨文作了如下解读:内容丰富,上至国家政事,下到社会日常;线条清晰,用笔、结字、章法颇为讲究;造字方法齐备,如象形、会意、假借等等;书写规范,下行向左,排列整齐,上下左右疏密有致,既能表情达意,又古朴美观,大概这是中国汉字能成世界独有魅力的根源所在。
(1)据材料一,概括原始农业出现的主要表现。
(2)材料二遗址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请列举一个其代表性文物。
(3)材料三反映了甲骨文的哪些独特魅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骨文的历史地位。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孙中山先生撰写了一篇祭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寥寥32个字,表达了炎黄子孙对始祖的感恩追思之情。
材料二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李白《古风》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平定蚩尤乱”发生在什么地方?
(2)据材料二,概括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何特点。
(3)材料三歌颂的历史人物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这一成果?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政务被诸侯掌控)。”
——《史记》
材料二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赵鼎新在其所著的《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一书中写道:在整个春秋时期,楚国主动发起的战争有111次,晋国有90次,齐国有70次,秦国有44次。仅在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齐桓公灭了35个诸侯国,晋献公灭了17个,秦穆公灭了12个,楚庄王灭了26个……
材料三 列宁则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1)材料一中的文字,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2)出现“政由方伯”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举出一个“方伯”的名字。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孟子的观点有何局限性。
(4)结合材料三中列宁的观点,说一说你对春秋争霸的认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思想和文化经历了一次伟大的“突破”。一批又一批思想家先后涌现并成为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他们纷纷立说,成一家之言,使中国历史第一次享受了思想自由和争鸣的蜜果,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基因。
——摘编自《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
材料二 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秦的统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大趋势,具有坚实的基础。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比以前更为密切,正如《荀子》所说,当时已经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状况。各国的变法虽然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打击旧势力,扶植新势力,这种同一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国的商鞅变法,比其他六国的变法更为彻底,取得国富民强的后采而且社会体制也显得更为先进,由它来完成统一是水到渠成的事。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材料一中伟大的“突破”指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哪一局面?指出这次伟大“突破”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韩非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能统一全国的原因。
25.阅读商鞅变法的相关材料,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商鞅变法内容:1.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2.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奖励军功。 作用: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试卷第2页,共7页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会制造打制石器,会使用自然火,不会制造陶器。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会制造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距今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因此,与“知道使用火——长时间保存火种——懂得人工取火”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早期人类顺序是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A项正确;由此可知,BCD三项的顺序是错误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山顶洞人”可知,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过着集体生活,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被发现,体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会缝制衣服,会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AB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3.D
【详解】半坡人,距今约6000千年,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住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会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饲养猪、狗;打猎捕鱼,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衣。D项正确;元谋人在云南地区,排除A项;良渚遗址、河姆渡遗址在长江流域,主要种植水稻,排除BC项。故选D项。
4.A
【详解】观察图片可知,这两件彩陶盆上面都有精美的纹饰,说明我国史前时期的先民已经有了审美观念,A项正确;我国史前时期尚未出现国家,故无法研究“国家的经济发展”,排除B项;彩陶盆上面没有出现文字,无法得出“汉字的基本雏形”,排除C项;这两件彩陶盆属于陶器,不属于瓷器,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可知,材料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了心理支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观点是民族认同,“文化差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民族认同感有助于国家统一,但材料主旨是体现民族认同,没有强调国家统一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观点是民族认同,“部落联盟”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据材料“……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神农氏炎帝教民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又教人尝百草之滋味,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中国历史传说有“女娲造人”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后羿射日”也是民间传说之一,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黄帝的贡献有造车造船,制造衣服冠冕,建造宫室,打败南方蚩尤部落,联合同盟炎帝部落,形成华夏族主体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据材料“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并结合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说明夏朝阶级分化明显,A项正确;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与商朝无关,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与西周无关,排除C项;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而“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到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时期,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的,B项正确;仓颉造字发生在传说中的黄帝时期,距今约五六千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诸侯争霸在东周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我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丰富,有礼品、兵器、乐器等多类型,①符合题意;青铜器样式多样,结构复杂,需要制作人有高超的技术才能完成,体现出制作工艺高超,②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我国在从商周到战国时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过大量青铜器”和图片展示的多种青铜器可知,我国古代青铜器数量众多,③符合题意,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由材料信息和图片信息无法推断出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工序科学与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中“有如此丰富的文字档案做资本,结束了只在史载和传说中被感知的历史”可知是在强调甲骨文作为文字对记载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C项正确;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与题干强调文字的作用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如此丰富的文字”并非指它记载的内容,排除B项;甲骨文是体系较完整的文字,但不是题干要强调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1.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卧薪尝胆说的是春秋末年,出现了吴越争霸的局面。在吴王夫差时,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称臣。夫差强迫勾践赴吴国为其驾车养马,打扫宫室。勾践遭耻辱后,三年后回国立志雪耻,发愤图强,在室内悬挂苦胆,坐卧都要舔尝,睡觉睡在柴薪上,以此明志,最后灭吴雪耻,并问鼎中原,称霸一时,A项正确;完璧归赵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和赵国之间,排除B项;朝秦暮楚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排除C项;围魏救赵出自于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表明农具促进农业生产,材料“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表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新兴阶级的出现,根据材料“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发展,这些都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对社会生产发展的影响,没有强调铁制工具被地主阶级垄断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没有体现思想方面的百家争鸣对生产工具改进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铁制工具对大型水利工程的一定推动作用,但不代表重大工程建设离不开铁制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我与战国很有缘,我的姓是战国七雄中最南边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字是战国七雄中最北边的一个国家的名称。”及所学知识可知,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齐是七国中位于东方的诸侯国,楚是七国中位于南方的诸侯国,秦是七国中位于西面的诸侯国,燕是七国中位于北方的诸侯国,韩、赵、魏位于中间。因此,这位老师的名字是楚燕,C项正确;秦是七国中位于西面的诸侯国,排除A项;赵位于七国的中间位置,排除B项;齐是七国中位于东方的诸侯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据材料“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可知,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体现了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乘势利导,因地制宜,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都江堰“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势利导”,根据实际需要“控制进水流量”,并未完全顺其自然,排除A项;《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而与“都江堰”无关,排除C项;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而不是“一劳永逸”,无所作为,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楚等不同国度。既有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等来自贵族阶层的弟子;也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樊迟‘请学稼’这样的弟子”可知,孔子弟子来自不同国家,出身也有差别,既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学生,也有出身贫困家庭的学生。这说明孔子坚持有教无类的理念,突出了教育的公平性,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教学相长,排除B项;因材施教指的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符题意,排除C项;孔子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据材料他既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宣传不同阶层的人“兼相爱、交相利”可知,材料反映的墨子的主张,即非攻,兼爱等主张,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道家思想,如“无为”等内容,排除A项;儒家强调“仁、礼”,而材料强调是“非攻、兼爱”,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法家强调“法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据材料可知,秦朝“丞相掌民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据此可知,秦朝丞相、太尉、御史各司其职,分工明确,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权加强,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未涉及地方“郡县制”的实行,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皇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统一了货币,为半两钱,C项中的正是秦半两,C项正确;ABD项是六国时期的货币,秦统一后,已经不再使用,排除AB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根据“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可得出材料所涉及的是秦末的农民起义,主要涉及的是起义的原因。秦朝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最终引起了陈胜、吴广起义。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末,而不是秦朝建立之时,因此没有涉及统一的原因和过程,排除B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民起义的原因,没有涉及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依据材料“刘邦率军到咸阳后,不仅对百姓毫无侵犯,还与百姓约法三章,使得民心安定,得到百姓拥戴”的信息可知,材料表明刘邦注重收揽民心,C项正确;项羽一味依赖武力、项羽生性骄傲自大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项;刘邦能够善用人才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1.(1)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形成聚落开始定居生活:防制工具的发展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出土的稻谷、骨耜、猪纹陶钵、象牙雕刻、骨哨。(答出任意一个即可)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甲骨文线条消晰,造字方法齐备;甲骨文书写规范,排列整齐,质朴美观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历史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详解】(1)表现:根据“人类的祖先发现一些谷类可以在土地上栽种”得出农作物种植;根据“捕获的小动物可以在家中饲养”得出家畜饲养的出现;根据“逐渐开始定居生活,在农闲时有足够的时间发明创造、改进工具,渐渐地便跨入了文明社会的大门。”得出形成聚落开始定居生活和防制工具的发展等。
(2)文物:根据“ 2023年,是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可得出是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千年的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住宅是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因此主要有出土的稻谷、骨耜、猪纹陶钵、象牙雕刻、骨哨等。
(3)魅力:根据“内容丰富,上至国家政事,下到社会日常;”得出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根据“线条清晰,用笔、结字、章法颇为讲究;”得出甲骨文线条消晰,造字方法齐备;根据“造字方法齐备,如象形、会意、假借等等;”得出甲骨文书写规范,排列整齐,质朴美观等。历史地位:根据所学,可从其完整性、时间、对汉字形成的影响等角度概括,可得出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2.(1)人物:黄帝。地方:涿鹿。
(2)特点:由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而形成。
(3)功绩: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等等。
【详解】(1)人物:根据材料信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名轩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指南车等。地方:根据材料信息“平定蚩尤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
(2)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民族由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而形成。
(3)功绩:根据材料信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及材料出处“李白《古风》”,可知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组诗中的诗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等等。
23.(1)国家动荡,诸侯争霸。
(2)原因:周王室衰微,一些诸侯强势崛起。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答出任意一个即可)
(3)孟子的观点是片面的,他只看到了春秋争霸战争带来的灾难,没有看到战争的积极作用。
(4)列宁看到了战争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在春秋争霸战争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实现局部统一;民族流动、迁徙,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交替。总的来说,春秋争霸战争有利也有弊。(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详解】(1)状态:依据材料中“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势衰微,诸侯强大,已经不能够号令下面的诸侯国;从“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政务被诸侯掌控)”,诸侯国互相战争,以强并弱,处于争霸状态。
(2)主要原因:依据材料一信息“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政务被诸侯掌控)”并结合所学可知,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互相战争,以强并弱,一些诸侯强势崛起。
“方伯”的名字:依据材料一信息“齐、楚、秦、晋始大”并结合所学可知,他们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3)局限性: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无义战”理解其意是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统治阶级为满足私欲而发起,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他们为达到这一目的却让国内广大百姓为其送死,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但是孟子这个观点是片面的,他只看到了春秋争霸战争带来的灾难,没有看到战争的积极作用,如:春秋争霸初步实现了局部统一,加速了各区域的民族融合,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思想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4)依据材料三信息可知,列宁认为有些战争虽然带来了痛苦,但是也有其积极进步方面,能够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的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居民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等。总的来说,春秋争霸战争有利也有弊。
24.(1)局面:百家争鸣。
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学派:法家。主张: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原因:秦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国势强盛;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条件;战乱频繁,给生产和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久经战乱的人民渴望统一;秦始皇雄才大略、重视人才、善于用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详解】(1)局面:根据材料一“中国思想和文化经历了一次伟大的‘突破’。一批又一批思想家先后涌现并成为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和所学知识可知,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所以,伟大的“突破”指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
影响:根据材料一“使中国历史第一次享受了思想自由和争鸣的蜜果,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基因”和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学派、主张:根据材料二“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所以,韩非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张是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原因: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秦的统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大趋势,具有坚实的基础”可得出原因,战乱频繁,给生产和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久经战乱的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材料中“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比以前更为密切”可得出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条件;材料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比其他六国的变法更为彻底”可得出原因,秦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国势强盛;所学可得出,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所以,概括秦能统一全国的原因为秦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国势强盛;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条件;战乱频繁,给生产和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久经战乱的人民渴望统一;秦始皇雄才大略、重视人才、善于用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25.题目: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改,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改革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们应勇于改革,善于创新。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学生可根据材料提供的商鞅变法属于改革之类的内容,结合所学的改革成功的史实,论证改革可以使国家富强的内容,只要史实正确,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改,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由此可知,改革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们应勇于改革,善于创新。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9页,共9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偃师市新前程美语学校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