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上历史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12题,共24分)
1.“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记者惊讶地发现,除了是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它竟然还集中了另外两大世界级品牌资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林地质奇藏和时空横跨1亿多年的恐龙公墓……”你知道这则新闻中的“这块土地”是哪个地方吗?( )
A.北京周口店 B.浙江河姆渡 C.云南元谋 D.山东大汶口
2.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3.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近些年成为考古学研究的热门,根据多处遗址的考古发现,良渚文化生产方式为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畜。下列文化遗址与良渚文化最为相似的是(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D.红山遗址
4.考古学者得出“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这一论断,主要依据是
A.化石 B.遗址 C.传说 D.文字
5.《礼记·礼运篇》中描述了这样一种情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下列制度中,最符合这一“情景”的是( )
A.分封制 B.皇帝制度 C.禅让制 D.井田制
6.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ú: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 )
河姆渡出土的陶钵 二里头出土的铜爵 司母戊鼎 商鞅铜方量
A B C D
A.A B.B C.C D.D
7.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8.“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9.“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这副对联中的“民命食天”“青城沃野”得益于( )
A.都江堰的修建 B.大禹治水 C.铁器的使用 D.牛耕的推广
10.“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中,使华夏民族“合以成一族”的是
A.尧、舜、禹 B.盘古、女娲 C.炎帝、黄帝 D.黄帝、蚩尤
11.“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B.争霸战争
C.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2.我国省级行政区简称的由来大体有三种:第一,取全称中的一个字或几个字;第二,因境内山、河、湖而得名;第三,由古地名或古国名演化而来。下列省份简称的由来属于第三种的是( )
A.河南湖南 B.江西陕西 C.辽宁浙江 D.山东山西
二、填空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3.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工艺高超,其中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证明商朝历史为信史的有力证据是 发现。
14.东周时期,分为春秋与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以争霸战争为主,涌现出了春秋五霸,以齐国的 为代表,战国时期为兼并战争,出现了战国七雄。其代表是位于陕西的诸侯国 。
15.老子的学说记录在 《 》一书里。
三、材料题(共31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请按以上标准对材料一中的史料进行分类。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巫、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①
②
材料二:新法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怕老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咸阳市场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招募百姓中有能把它搬移到北门的,赏十金。百姓奇怪,没人敢移。又宣布:“能搬移的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就给了他五十金。
——以上均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以上均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属于一手史料 属于二手史料 (填序号)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商鞅这一做法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法”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一下商鞅变法的作用。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摘编自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
材料二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16—18世纪,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热烈反响。
——摘自人教版《历史 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片人物的核心思想和政治主张。总结儒学的对外传播的意义。
(3)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填序号即可)
主要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墨子
儒家 孟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
①顺其自然,独立人格②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③仁政法国,民贵君轻④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18.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以上图示中,河姆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的名称是什么?(只填序号)
(2)铸造“青铜斧”的工艺繁荣于哪个历史时期?
(3)“铁农具”出现于什么时期,它的出现有什么意义?请写出一点。
(4)依据上述图文,总结生产工具变化的趋势。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可知材料所指的最早人类化石是云南元谋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林地质奇藏和时空横跨1亿多年的恐龙公墓”,指的是云贵地区地区的喀斯特地貌,C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而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前,排除A项;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多年前,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约650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他们已经会打制石器,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等。从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大量灰烬可知,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B项符合题意;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不合题意;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C项不合题意;半坡居民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房屋,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北京人”是解题的关键。这里需要掌握各种原始居民的显著特点。据所学,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会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使用打制石器,进入旧石器时代;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有了原始农业。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长江流域,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耒耜等垦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会制作彩陶,居住半地穴是房屋。
3.B
【详解】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生产方式为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畜,与良渚文化最为相似,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半坡人种植粟,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C项;红山遗址的人类种植的主要是粟和黍,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者得出“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这一论断,主要依据是化石,远古时代的化石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A项正确;“遗址、传说、文字”都不是主要依据,排除BC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材料是对部落联盟时期“公天下”的描述,其中禅让制体现的是选贤任能,是当时“公天下”的表现之一,C正确;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与材料无关,AD排除;皇帝制度是秦始皇时期确立的,是家天下的显著表现,B排除。故选C。
6.B
【详解】根据题干“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学术界已普遍将二里头文化作为考察夏文化的首选对象,铜爵是古代一种酒器,古二里头出土的铜爵可能佐证夏代人造酒的说法,B项正确;河姆渡出土的陶钵属于我国原始农耕文明时期的用具,排除A项;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属于礼器,排除C项;商鞅铜方量是战国时代秦国铜质量器,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都和春秋争霸有关,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都和战国的兼并战争有关,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争霸,故选D。
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与少,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随葬品 有多有少 有贵有贱,墓葬等级有大有小,这就是阶级分化,这就是阶级对立。因此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阶级分化的出现。A项正确;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
9.A
【详解】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并修建了成都附近的岷江上的都江堰,使成都平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A项正确;其余三项与对联内容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传说时代,在黄河流域,炎帝、黄帝两个部落,在融合中形成华夏族,炎帝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C符合题意。尧、舜、禹以禅让制推选首领,盘古、女娲是神话中为远古人类做出贡献的人,蚩尤被黄帝打败自杀,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A
【详解】根据材料“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革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A项正确;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诸侯争霸的出现都是社会经济变革的促进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C项;百家争鸣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都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国名演化而来的,D项正确;河南简称豫,湖南简称湘,江西简称赣,陕西简称陕,辽宁简称辽,浙江简称浙,都与古国名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 司母戊鼎 甲骨文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信史”指被证明了的可靠的历史,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并识读,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妥善保存,通过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故答案为:司母戊鼎;甲骨文。
14. 齐桓公 秦国
【详解】根据所学诸侯争霸和战国七雄的知识可知,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涌现出了春秋五霸,以齐国的齐桓公为代表,他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其位于陕西的诸侯国为秦国。
15.道德经
【详解】根据所学老子的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晚期的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16.(1) ② ①
(2)目的:树立诚信,为变法服务
(3)内容:奖励军功;鼓励耕织;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详解】(1)根据材料的内容可知,材料一中②是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①是司马迁写的著作,属于二手史料。
(2)目的:根据“新法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怕老百姓不相信……于是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就给了他五十金。”可得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树立诚信,为变法服务,让大家相信变法。
(3)内容:根据“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可得出严禁私斗;根据“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可得出是奖励军功;根据“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可得出是鼓励耕织;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作用主要是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7.(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知识分子的创造。
(2)仁;以德治国;儒学成为官学,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热烈反响。
(3)②;③;①;④。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可概括其原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根据材料“ 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可概括其原因为知识分子的创造。
(2)核心思想及政治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根据材料“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16—18世纪,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热烈反响”可概括其传播的意义为儒学成为官学,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热烈反响。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约,所以序号为②;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所以序号是③;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所以序号为①;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所以序号为④。
【点睛】
18.(1)②。
(2)时期:商朝。
(3)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4)生产工具变化的趋势是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青铜器和铁器,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
【详解】(1)名称:根据材料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是骨耜,属于磨制石器,对应的序号是②。
(2)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因此,铸造“青铜斧”的工艺繁荣于商朝。
(3)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由此可知,“铁农具”出现的意义是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4)趋势:根据材料可知,生产工具变化的趋势是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青铜器和铁器,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生产力不断提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贵州省贵阳市第七中学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