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如表是我国新石器时期部分文化遗存及地域分布。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 )
特色文物 铜镜 彩陶盆 蛋壳黑陶杯 玉龙 玉琮
分布 黄河上游 黄河中游 黄河中下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A.分布高度集中 B.呈现多元起源
C.体现阶级分化 D.神话色彩浓郁
2、《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据材料可知,西周( )
A.天子权威遭到诸侯挑战 B.实行以血缘为核心的等级制
C.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 D.出现农工商业均衡发展局面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是“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西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中原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4、有学者在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家时说:“他的思想中不唯王道,还杂有法刑和霸道;尽管其主张性恶,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化性起伪’。通过道德约束使人自觉趋向于良善,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人。”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为( )
A.荀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庄子
5、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据《汉书》记载,驰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秦始皇修建驰道的根本目的是( )
A.改善国内交通 B.促进经济发展
C.改善百姓生活 D.巩固秦朝统治
6、秦汉之初,丞相权力颇重,礼遇亦隆,由此常有君相间的冲突。汉初的丞相虽多深自贬抑,以缓和君臣关系,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对此,汉武帝亲政后( )
A.划分13个州部 B.颁布“推恩令”
C.增强尚书台作用 D.设立“中朝”
7、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西域都护府权力很大,可以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解除了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 B.造成了西域地方势力坐大
C.直接导致了北匈奴西迁远方 D.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
8、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为此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
A.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B.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局面
C.保证官员清正廉洁 D.提升了寒门庶族地主的地位
9、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尊孔子,为群臣“班赐冠服”,并“行幸鲁城,亲祠孔子庙”,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学汉语,令文武百官说汉语、穿汉服;改姓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孝文帝这些举措( )
A.延续了礼乐制度的主体价值 B.得益于国家大一统局面重建
C.有利于民族交融的深入推进 D.确立了汉族官僚的统治地位
10、唐高祖、唐太宗时期任仆射的俱为元勋重臣。在政事堂群相议政时,尚书仆射品位高于侍中、中书令及其他加议政衔的官员,有着尚书左右仆射领导群相议政的含义。但是到了贞观末年,仆射一职长期出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参与决策官员数量固定
B.尚书省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C.中枢机构行政效率低下
D.尚书省是事实上的决策机构
11、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 )
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B.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12、唐初,赋税征收实行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实行的两税法则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在当地有资产、土地者,均需上籍定等征税。唐朝赋税制度的这一变化( )
A.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B.利于应对民户流动引发的问题
C.促成了赋税形式的转型
D.意在保障农时以促进经济发展
13、韩愈在《论佛骨表》中强调“佛者,夷狄之一法耳”,在《原道》中,称引孔子作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韩愈提出夷夏之别( )
A.从根本上遏制了佛教发展 B.有助于多元文化调和吸纳
C.意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D.旨在维护儒学的主流地位
14、下面左图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右图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 )
A.宗教与宫廷画结合催生地域特色文化
B.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
C.浪漫主义风格始终是古代艺术的主流
D.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
15、1964年,陕西西安的一处唐墓出土了3枚阿拉伯金币(图1为其中一枚),2013年,河北涿州的一处唐墓中也出土了一枚阿拉伯金币(图2)。这些出土的实物( )
图一 图二
A.说明唐朝的朝贡贸易十分发达
B.可为研究唐朝与阿拉伯贸易提供一手史料
C.说明阿拉伯帝国的金矿资源丰富
D.可用于研究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
16、宋太宗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为此,宋初采取( )
A.增置军镇加强边防 B.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C.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D.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17、宋太祖、太宗两朝建立了新官制,并没有全部取消旧官制,长期保留唐、五代遗留下来的许多官位职称。中央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大都不管本司事务,只是领取高薪、享有崇高政治地位而已。这种现象(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C.促进了科举制的完善 D.助推了冗官冗费的出现
18、宋朝,朱熹著童蒙教材《小学》,要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这表明,宋代儒学( )
A.逐渐走向了哲学思辨化 B.凸显世俗教化治理功能
C.致力革新教育体制研究 D.迎合市民阶层壮大需要
19、据《梦粱录》记载:“(南宋)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上述记载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小农经济走向解体 D.市民生活的富足
20、中国古代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唐代安史之乱后和宋代靖康之变后,这三次人口迁徙都(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加剧了统一王朝的衰落
C.导致了政治中心的转移 D.缘于少数民族入侵中原
21、元朝的行省管辖区内,管辖着包括军政、民政、财政在内的一系列事务。但是辖区内各级官员的任命、升迁、考核均由中央政府负责。这说明元朝( )
A.中书省负责监察地方行省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 D.边疆与内地管理实现一体化
22、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23、下表是元朝在部分边疆地区采取的治理措施。这反映出元朝( )
地区 措施
漠北 设置岭北行省,延续蒙古传统的千户、百户、十户制度,并分属诸王、贵戚、勋臣统辖;部署了大量军队戍守、屯田,并设有狗站(驿站)
西北 通过册封、联姻等政策笼络畏兀儿首领,使之成为维护西北边疆地区安定的重要力量
西南 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司、都元帅府、安抚司等机构;大量任用土著首领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即土官制度
A.地方治理的因地制宜 B.坚持蕃汉分治的政治理念
C.中央集权出现了弱化 D.各民族相互交融日益加深
24、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他( )
A.废除宰相,加强皇权 B.设置三司,分割相权
C.设置内阁,强化相权 D.设军机处,加强皇权
25、下列表格内容反映出,明清时期( )
明朝中后期
日本倭寇威胁沿海
16世纪中期
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
1624—1661年
荷兰侵占台湾
17世纪中叶起
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A.中国版图基本奠定 B.西方列强大举侵略中国
C.中国社会面临危机 D.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26、明朝中后期,北部边疆形势日益严峻,蒙古骑兵时常袭扰劫掠边地。1571年,明朝与鞑靼俺答汗终于达成和议,册封俺答汗等,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此后,“边境休息,……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戈”。这可用于说明( )
A.经济交流是蒙汉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
B.明朝边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C.蒙古草原地带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D.明朝树立起中央政府的权威
27、明朝成化二十年,从南京户部主事张伦建议和户部覆议,调“淮安、瓜洲(江苏)兑运粮十万石,南京常平、乌龙潭等仓粮十万石,运至沔池县(陕西)。令河南、山西、陕西三司委官转运。……以备赈济”,获宪宗批准。这表明当时( )
A.粮食远途贸易的规模大
B.社会救济已能跨区域动员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快
D.粮食储备依赖于江南地区
28、清代前期,四川资阳县农民“多种薯以为食,省谷出粜”;在台湾,“人皆食地瓜,大米之产,全为贩运,以资财用”。这( )
A.说明经济作物推广导致人地矛盾加剧
B.折射出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
C.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创造了条件
D.表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
29、下图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颁造的乌兰察布盟长印,印侧前部有“礼部造”三个字,印面及印钮左右分刻有蒙古文、满文的“乌兰察布盟长之印”字样。这一文物( )
A.可用于研究清政府的“改士归流”政策
B.能够证明清朝官印均刻有多种民族文字
C.反映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边疆控制力下降
D.是清代设立盟旗统治蒙古族地区的印证
30、清朝重视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清朝采取的措施有( )
A.设立伊犁将军 B.设立安西都护府
C.实行改士归流 D.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二、材料分析题
31、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据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从图1、图2、图3中任选两幅图,分别提取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信息,判断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元嘉。……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ǒ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之间,不能比也。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史料阅读”
材料二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江南经济开发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2、【答案】B;3、【答案】A;4、【答案】A;5、【答案】D;
6、【答案】D;7、【答案】D;8、【答案】A;9、【答案】C;
10、【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政事堂议政时,尚书省的仆射具有重大影响,说明尚书省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所以“到了贞观末年,仆射一职长期出缺”,B项正确;参与决策官员数量固定同“贞观末年,仆射一职长期出缺”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不能得出唐朝中枢机构行政“效率低下”的结论,排除C项;据所学,尚书省的主要职能是执行而非决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信息,“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设立政事堂,而政事堂设立之后“鲜有败事”,说明政事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政过程中的扯皮现象,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项正确。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唐太宗建立政事堂本就是君主的权力,A项中“扩大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政事堂的设立缓解了各部门之间的扯皮情况,但不代表会缓和各部门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君权和相权矛盾解决的标志是在明太祖废丞相,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按人征税、按户征调,但唐中期以后战乱和土地兼并导致民户流动加快,政府掌握的户数日益减少,影响了政府财政征收,而两税法中“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则扩大了政府赋税征收的对象,利于避免因民户流动引发的赋税征收问题,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未涉及农民实际赋税征收状况,且唐中后期两税法外又增加诸多杂税,农民赋税负担并未减轻,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赋税征收标准变化,未涉及其赋税形式的情况,且唐朝时期仍以实物租税为主,排除C项;租庸调制下农民可以“输庸代役”以保障农时,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从材料信息看,韩愈认为佛教属于“夷狄之一法耳”,借用孔子的言论反对佛教的传播,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韩愈反佛的目的是维护儒学的主流思想地位,D项正确;韩愈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排除A项;韩愈反对佛教,不利于多元文化的调和吸纳,排除B项;韩愈的目的不是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D;
【解析】
材料“羽化升天”反映出道家的影响,“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反映出佛教的影响,体现出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D选项说法正确;宫廷绘画,广义地说,是指围绕着封建帝王生活、行政而进行的绘画创作,以宫廷画家的创作为主体,亦包括帝王、后妃的画作,以及朝臣和地方官员向宫廷进献的画作,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些画像属于宫廷画,选项A排除;材料画像属于宗教画,与注重写意的文人画无关,另外材料没有提到儒家思想,三教合一无从体现,选项B排除;材料画像属于浪漫主义风格,但是没有体现出其主流地位,“始终”用词过于绝对,和史实不相符,选项C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D。
15、【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陕西西安的一处唐墓出土了3枚阿拉伯金币”,可知在中国唐墓出土的阿拉伯金币是研究唐朝与阿拉伯贸易的一手史料,B项正确;仅凭出土的实物无法说明中国与阿拉伯之间是否存在官方进贡和回赐关系,排除A项;仅两枚金币无法说明阿拉伯帝国的金矿资源丰富,排除C项;从材料无法判定出土的金币是从海路还是陆路进入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B;17、【答案】D;
18、【答案】B;
【解析】
此小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材料所体现的时间是:宋代中国。根据“童蒙教材《小学》”“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可得出宋代的儒者把理学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使其更通俗易懂,也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反映出世俗教化的治理功能,B选项说法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世俗化,而不是思辨化,选项A排除;革新教育并不是儒学的目的,而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教育的内容,选项C排除;市民文化,如宋词的兴盛迎合了市民阶层壮大需要,而不是儒学,选项D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B。
19、【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描述说明南宋时期的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这突破了宋代以前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的规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B;中国古代始终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小农经济走向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不是市民生活,排除D。
20、【答案】A;21、【答案】B;
22、【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元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发展经济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C项;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不是主要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
23、【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在治理边疆时,根据各地的风俗传统及地理条件实行了不同的统治政策,这体现了其因地制宜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蕃汉分治”,该制度是辽代一种少数民族政策,排除B项;元朝的边疆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是元朝在少数民族边疆地区采取的治理措施,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4、【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中书省权力过重,导致元朝衰亡,明朝建立后,废除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设置三司,分割相权是在宋朝时期,排除B项;明朝废除宰相,设置内阁,削弱相权,排除C项;设军机处是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A项。
25、【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日本倭寇威胁沿海到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可知,明朝中后期后,殖民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侵略和殖民活动,中国社会面临外部危机越来越严重,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疆域的基本奠定,排除A项;西方列强大举侵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变化是从鸦片战争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26、【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合议,并接受明朝的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反映出经济交流促进了蒙汉关系的和谐,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北部鞑靼与明朝关系,但明朝边患还有其他地区,排除B项;元朝时,蒙古草原地带已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明朝与鞑靼间的关系,与中央政府权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7、【答案】B;28、【答案】D;29、【答案】D;30、【答案】A;
31、【答案】
图1:信息:统一;定都“长安”;少数民族是“匈奴”;沟通“西域”。时期:西汉时期。图2:信息:局部统一;定都“东京”;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台湾“流求”。时期:北宋时期。图3:信息:统一;定都“大都”;“中书省”“行省”等行政机构;管辖西藏的“宣政院”;台湾“琉球”。时期:元朝时期。
【解析】
【详解】图1:信息:根据图一的疆域来看,这是一个统一王朝;从图一的都城看,其定都“长安”;从图一北方面对的主要少数民族看,是“匈奴”;同时图一中有“西域都护”,说明这一朝代沟通“西域”。时期:由此可以判断这是西汉时期。图2:信息:从图二的疆域看,这一王朝局部统一;从都城看,这一王朝定都“东京”;从这一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看,有“辽”“西夏”;从台湾的称呼看,当时台湾被称为“流求”。时期:因此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判断这一朝代是北宋时期。图3:信息:从图三的疆域来看,这是统一王朝;从都城看,这一王朝定都“大都”;从行政机构看,这一朝代有“中书省”“行省”等行政机构;从西藏的管理看,当时管辖西藏的“宣政院”;当时对台湾的称呼是“琉球”。时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元朝时期。
32、【答案】(1)暂无(2)暂无(3)暂无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徐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部分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