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八中学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八中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2分)央视《探索 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A.他们都过着群居生活
B.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劳动
C.北京人会使用火来御寒照明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2.(2分)如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中所示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元谋人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
B.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都位于沿海地区
C.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
D.图中所示的古人类基本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3.(2分)考古学者在黄河上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发掘出距今5300年左右的彩陶,与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的彩陶造型相似。这说明(  )
A.中原文化相对先进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审美观念趋向同一 D.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4.(2分)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5.(2分)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如图的出土文物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河姆渡遗址、猪纹陶钵 仰韶遗址、鱼鸟纹彩陶壶 马家窑遗址、舞蹈纹彩陶盆
A.会农业种植 B.使用磨制石器
C.会制作陶器 D.饲养家禽家畜
6.(2分)“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  )
A.禹 B.黄帝 C.蚩尤 D.舜
7.(2分)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  )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8.(2分)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1046年,第7日陈师牧野。在那里,武王发布战誓,不到一天工夫,武王便获克商大捷。从此(  )
A.牧野之战 B.武王伐纣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
9.(2分)“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商朝 B.西周 C.夏朝 D.秦朝
10.(2分)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带领兵马前来勤王,他们履行的是(  )
A.禅让制的规则 B.世袭制的传统
C.分封制的义务 D.奴隶制的法规
11.(2分)能够反映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高度发达的是(  )
A.青铜器和甲骨文 B.史学和文学
C.书法和绘画 D.雕刻和石窟
12.(2分)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
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
③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的最大青铜器
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2分)春秋时期为了国家的发展,某诸侯国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对牛的重视是因为(  )
A.牛耕的使用 B.铁器的使用
C.战争的需要 D.交通的需要
14.(2分)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15.(2分)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诸侯争霸,战火连年,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②诸侯争霸加快了统一步伐
③在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16.(2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曲青山说:“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依法而治(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17.(2分)如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3D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8.(2分)如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摘要一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摘要二 各国变法 摘要三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摘要四 百家争鸣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D.民族关系的发展
19.(2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  )
①统一文字为小篆②统一度量衡③北击匈奴④奖励耕织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2分)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北京
21.(2分)有历史学家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  )
①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②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
③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④统一全国文字和货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2分)公元前221年因始皇登基而有了始皇元年之称,这一年在如图时间轴上的(  )
A.A B.B C.C D.D
23.(2分)下列三幅地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分封制度趋于完善 B.向大一统国家发展
C.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D.统一国家不断巩固
24.(2分)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  )
A.商纣和周武王之间 B.夏桀和商汤之间
C.秦二世和陈胜之间 D.项羽和刘邦之间
25.(2分)列数字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秦朝人口约2000万人,修建陵墓和宫殿的人占70多万,修长城占40多万,死刑有10多种;农民上交赋税占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这些数字可以得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有(  )
①繁重的徭役
②沉重的赋税
③残酷的刑罚
④多发的农民起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简答题(共50分)
26.(12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图一房屋属于什么样式的建筑?哪一原始居民居住在图二的房屋里?你认为导致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再举出古代人类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成功事例一例。
(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反思古人的做法与主张,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7.(18分)某校七年级学生“走进百家争鸣”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鸣”之原】
材料一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1)根据材料一总结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任务二——“鸣”之物】
材料二 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有耻且格。②我无为,而民自化,而民自正;我无事;我无欲,而民自朴。③术者,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法者,刑罚必于民心,贯存乎慎法……④为政以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⑤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则国家之治薄。⑥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2)材料二是同学们整理的百家之言,其中属于儒家和法家的名言分别有哪些(填序号)?请写出名言②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任务三——“鸣”之功】
材料三 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一个新的时期。
(3)依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对当时我国的影响。
28.(20分)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秦的兴亡”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奠定基础】
材料一:秦孝公顾布一系列法令,推行县制,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一一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完成统一】
材料二: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在力量对比上,而弱于六国的联合。“选交近攻”助泰国成功统一六国。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崩离析、颠沛流离,人民渴望一种安定的生活和稳定的政治局面,正合了时势的需要。
—一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短命而亡】
材料三:
图A 据统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修建阿房宫、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通等其他摇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变法名称。并分析秦国推行这些法令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图A,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从秦的兴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023-2024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八中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2分)央视《探索 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A.他们都过着群居生活
B.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劳动
C.北京人会使用火来御寒照明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分析】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元谋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符合题意,北京人会使用火来御寒照明,AC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
2.(2分)如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中所示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元谋人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
B.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都位于沿海地区
C.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
D.图中所示的古人类基本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可知,分布图展示的是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大都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C项正确,无法得出“元谋人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北京西南周口店,排除B项,被称为“旧石器”,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的相关史实。
3.(2分)考古学者在黄河上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发掘出距今5300年左右的彩陶,与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的彩陶造型相似。这说明(  )
A.中原文化相对先进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审美观念趋向同一 D.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相关知识,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材料主旨是强调“黄河上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发掘出距今5300年左右的彩陶、陕西关中地区,未涉及对其评价。
B.据材料可知,“考古学者在黄河上下游,与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的彩陶造型相似”,符合题意。
C.材料未涉及“审美观念”的问题,而是强调“黄河上下游,与河南西部、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的彩陶造型相似”。
D.材料强调的是各地区“彩陶相似”,未涉及“南北文化比较”。
故选:B。
【点评】记忆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4.(2分)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分析】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解答】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过着定居生活,打猎,会制造彩陶和纺线、制衣。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5.(2分)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如图的出土文物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河姆渡遗址、猪纹陶钵 仰韶遗址、鱼鸟纹彩陶壶 马家窑遗址、舞蹈纹彩陶盆
A.会农业种植 B.使用磨制石器
C.会制作陶器 D.饲养家禽家畜
【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中的出土文物都和陶器有关,所以这些文物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会制作陶器;鱼鸟纹彩陶壶与农业种植无关;题干展示的是陶器,排除B、舞蹈纹彩陶盆与饲养家禽家畜无关。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中的出土文物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会制作陶器。
6.(2分)“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  )
A.禹 B.黄帝 C.蚩尤 D.舜
【分析】本题考查黄帝和炎帝,知道“轩辕”指的是黄帝。
【解答】据题干给出的“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相传,制作衣裳,发明舟车,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黄帝和炎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分)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  )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文初祖相关知识,掌握中华姓氏的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意可知,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由此可知,历史悠久,B符合题意,皆自炎黄,排除A项,拓土开疆,排除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掌握中华姓氏的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2分)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1046年,第7日陈师牧野。在那里,武王发布战誓,不到一天工夫,武王便获克商大捷。从此(  )
A.牧野之战 B.武王伐纣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武王伐纣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同时修筑豪华宫殿,还施用炮烙酷刑。公元前1046年,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商军倒戈,商朝灭亡,定都镐京。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西周实行分封制,B项正确,排除A项,排除C项,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武王伐纣的相关史实。
9.(2分)“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商朝 B.西周 C.夏朝 D.秦朝
【分析】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故C符合题意,排除A,排除B,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
10.(2分)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带领兵马前来勤王,他们履行的是(  )
A.禅让制的规则 B.世袭制的传统
C.分封制的义务 D.奴隶制的法规
【分析】本题以“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带领兵马前来勤王”为切入点,考查西周分封制。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胜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解答】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建立诸侯国,向天子交纳贡品;西周众多诸侯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分封制;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1.(2分)能够反映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高度发达的是(  )
A.青铜器和甲骨文 B.史学和文学
C.书法和绘画 D.雕刻和石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成就,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就已经产生了青铜器;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称为甲骨文、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高度发达;史学和文学、雕刻和石窟都不能反映夏、商,排除B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成就,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2.(2分)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
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
③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的最大青铜器
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解答】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说法正确。
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等。
③司母戊鼎是世界已知的最大青铜器,不是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艺术。
13.(2分)春秋时期为了国家的发展,某诸侯国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对牛的重视是因为(  )
A.牛耕的使用 B.铁器的使用
C.战争的需要 D.交通的需要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解答】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故某诸侯国规定“盗马者死。对牛的重视是因为牛耕的使用。
故选:A。
【点评】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理解其特点及影响。
14.(2分)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分析】本题考查生产工具的改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青铜铲出现于西周时期,③打制石器出现于元谋人时期。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产工具的改进,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5.(2分)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诸侯争霸,战火连年,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②诸侯争霸加快了统一步伐
③在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在争霸过程中,促进了民族交融。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6.(2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曲青山说:“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依法而治(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分析】考查法家的思想主张。
【解答】A.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
B.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反对一切战争,提出以“仁政”治国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根据所学知识,由“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而治。”可知,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等。
D.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17.(2分)如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3D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道家思想的主张。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万物运行都有其自然的法则,A项道家思想正确,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排除B项、“非攻”;法家反对空谈仁义,树立君主的权威,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掌握道家思想的主张和影响。
18.(2分)如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摘要一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摘要二 各国变法 摘要三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摘要四 百家争鸣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D.民族关系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旧制度逐渐被废除;在经济上的表现为铁农具;在军事上的表现为各诸侯国不断进行争霸和兼并战争。据此可知,C项正确,排除A项,D项是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9.(2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  )
①统一文字为小篆②统一度量衡③北击匈奴④奖励耕织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统治、度量衡,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圆形方孔钱),还统一度、量、衡。秦朝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秦朝大修驰道、统一道路的宽窄,修筑了西起临洮,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④奖励耕织是商鞅变法的措施。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0.(2分)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北京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统一中国的知识点。
【解答】咸阳是秦国的国都,秦灭六国,仍然定都于咸阳。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秦朝统一中国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21.(2分)有历史学家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  )
①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②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
③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④统一全国文字和货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的功绩,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秦始皇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统一全国文字和货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①③④正确;“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排除②。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的功绩,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2分)公元前221年因始皇登基而有了始皇元年之称,这一年在如图时间轴上的(  )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公元前221年换算为世纪,去掉后两位,故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数字越小越晚;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2分)下列三幅地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分封制度趋于完善 B.向大一统国家发展
C.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D.统一国家不断巩固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知道从春秋到战国再到秦朝,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局部统一,使国家最终走向统一。
【解答】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出现了局部统一,所以B符合题意,没有涉及分封制度趋于完善;兼并战争不断只是片面信息,所以C不符合题意,没有涉及统一国家不断巩固。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2分)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  )
A.商纣和周武王之间 B.夏桀和商汤之间
C.秦二世和陈胜之间 D.项羽和刘邦之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
【解答】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之争”发生在项羽和刘邦之间。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25.(2分)列数字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秦朝人口约2000万人,修建陵墓和宫殿的人占70多万,修长城占40多万,死刑有10多种;农民上交赋税占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这些数字可以得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有(  )
①繁重的徭役
②沉重的赋税
③残酷的刑罚
④多发的农民起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分析】本题考查秦的暴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原因有繁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排除含有④的AB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简答题(共50分)
26.(12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图一房屋属于什么样式的建筑?哪一原始居民居住在图二的房屋里?你认为导致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再举出古代人类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成功事例一例。
(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反思古人的做法与主张,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图一信息和所学可知,图一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图二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导致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2)根据所学可知,远古时期,大禹带领人民治水,最终战胜了洪水。
(3)反思古人的做法与主张,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环境。
故答案为:
(1)建筑:干栏式建筑。居民:半坡居民。
(2)事例:大禹治水。
(3)启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
27.(18分)某校七年级学生“走进百家争鸣”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鸣”之原】
材料一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1)根据材料一总结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任务二——“鸣”之物】
材料二 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有耻且格。②我无为,而民自化,而民自正;我无事;我无欲,而民自朴。③术者,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法者,刑罚必于民心,贯存乎慎法……④为政以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⑤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则国家之治薄。⑥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2)材料二是同学们整理的百家之言,其中属于儒家和法家的名言分别有哪些(填序号)?请写出名言②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任务三——“鸣”之功】
材料三 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一个新的时期。
(3)依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对当时我国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1)原因: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可得出政治上:社会动荡,诸侯林立;根据“经济上,生产力提高,提供物质条件”可得出经济:生产力的提高,天文学;根据“在文化上,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2)儒家:根据“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有耻且格”中的“德,①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主张,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知,④是儒家学派的主张,实行严刑酷法,因任而授官,操杀生之柄……法者,刑罚必于民心;”可知,根据“治强生于法,⑥反映的是法家学派的主张,这是道家学派的主张;代表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3)影响:根据材料三“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可得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根据“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可得出,促进了各诸侯国的改革,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可得出,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原因:政治上:社会动荡,诸侯林立;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私学兴起。
(2)儒家:①④;法家:③⑥;代表作:《老子》(《道德经》)。
(3)影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社会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各诸侯国的改革,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8.(20分)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秦的兴亡”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奠定基础】
材料一:秦孝公顾布一系列法令,推行县制,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一一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完成统一】
材料二: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在力量对比上,而弱于六国的联合。“选交近攻”助泰国成功统一六国。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崩离析、颠沛流离,人民渴望一种安定的生活和稳定的政治局面,正合了时势的需要。
—一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短命而亡】
材料三:
图A 据统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修建阿房宫、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通等其他摇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变法名称。并分析秦国推行这些法令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图A,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从秦的兴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以及影响、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的兴亡中的启示等知识。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所反映的变法名称是商鞅变法,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公元前356年。经过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依据材料“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孝公、昭王,内部相对稳定”,内部相对稳定,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依据材料“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从秦国的策略角度分析,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
(3)据材料三“据统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南成五岭又五十余万、山陵又七十余万,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总结出统治者应该以民为、失民心者失天下。
故答案为:
(1)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秦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相对稳定;人民渴望安定统一,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
(3)秦的暴政。启示: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以及影响、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的兴亡中的启示等知识。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2/5 17:19:54;用户:娄老师;邮箱:15225657626;学号:48669677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八中学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