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获得他们生活生产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 )
A.历史记载 B.考古发掘 C.神话传说 D.学者判断
2.(2分)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发掘出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遗址,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食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这表明( )
A.修建了水利工程 B.已有了原始农业
C.建立了早期国家 D.出现了成熟文字
3.(2分)原始农耕时代形成农作物种植“南稻北粟”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生活习惯 B.生产工具 C.劳动技术 D.自然条件
4.(2分)“他们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有很多发明创造。他们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发展( )
A.炎帝和黄帝 B.夏启和商汤
C.老子和孔子 D.项羽和刘邦
5.(2分)远古传说蕴含着历史留下的印迹。图1、图2的传说共同体现了( )
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场面
C.商周世袭制度的作用
D.民族优秀品质悠久的历史
6.(2分)历史课本对中国古代某一制度的描述如下:“选贤与能”、“民心所向”,“其间蕴含着民主、平等的精髓。”下列制度中符合该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7.(2分)公元纪年是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这一时间可描述为( )
A.公元20世纪70年代 B.公元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D.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8.(2分)“家天下”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帝王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
A.黄帝 B.尧 C.启 D.禹
9.(2分)相传禹铸九鼎,“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传(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0.(2分)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11.(2分)为了方便记忆,某同学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12.(2分)《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保证国家兵员
C.分割诸侯权利 D.巩固周王统治
13.(2分)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此事说明( )
A.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诸侯国
B.周天子已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C.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
D.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
14.(2分)通过“甲骨卜辞”、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 )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秦朝历史 D.汉朝历史
15.(2分)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 )
A.文字演变 B.经济发展 C.军事战争 D.工具革新
16.(2分)如图三个文物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商代文化,独特魅力 B.青铜文明,灿烂辉煌
C.中原文化,世界领先 D.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17.(2分)对如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民族分裂 B.学术繁荣 C.政治动荡 D.生产发展
18.(2分)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周王室衰微 B.兼并战争不断
C.分封制崩溃 D.注重兴修水利
19.(2分)“凡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工商业)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 )
A.奖励耕织,发展农业 B.统一度量,发展经济
C.严明法度,禁止松斗 D.废除井田,土地私有
20.(2分)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一封木牌家书中,在灭楚战争中立下军功的秦国士兵“黑夫”问道:家中是否已得到封爵赏赐。该木牌可用于佐证( )
A.商鞅变法的推行 B.皇帝制度的建立
C.大泽乡起义爆发 D.活字印刷术发明
21.(2分)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下列句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 )
A.齐桓公以管仲为相改革,召集诸侯会盟
B.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北上争霸
C.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
D.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客观上加速了统一进程
22.(2分)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
A.原因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23.(2分)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24.(2分)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生命
25.(2分)美国知名中国事务观察家彼得 沃克发现西方的价值观本身就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赢,并且成为老子的忠实粉丝。据此可知,其最认可的“东方的价值观”是(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6.(2分)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仁者爱人”
27.(2分)关注历史教材的单元主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图教材目录横线处应填( )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8.(2分)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
A.夏朝、东周 B.夏朝、西周 C.秦朝、西周 D.秦朝、东周
二、共4题,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
29.(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卫鞍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法令至行,罚不讳强大,道不拾遗,民不妄取,诸侯畏惧。
——摘自《战国策 秦策一》
(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在哪个国家实行变法。
(2)小历认为,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因此商鞅变法失败了。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3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适应自然的能力】
材料一 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了经验,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
一一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京人”怎样用火“对付自然”?
【开始定居生活】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图二房屋复原图的名称及原始居民。造成上述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结成部落联盟】
材料三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五四制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终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的是谁?
【形成华夏民族】
材料四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31.(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的农业与农耕聚落发展的代表性遗址。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些农具和技术从哪一历史时期开始使用?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一个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及其贡献
文化遗产 领域 贡献
甲骨文 文字 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古老文字早已灭绝,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 思想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 建筑 李冰主持修建的世界著名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
——摘编自柳论微《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写出与孔子言行思想相关的著作。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获得他们生活生产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 )
A.历史记载 B.考古发掘 C.神话传说 D.学者判断
【分析】本题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式。没有经过考古验证的是传说,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史实。
【解答】元谋人、北京人,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考古发掘化石的作用与地位。
2.(2分)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发掘出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遗址,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食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这表明( )
A.修建了水利工程 B.已有了原始农业
C.建立了早期国家 D.出现了成熟文字
【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由材料“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同时,说明这一遗址种植粮食,农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水利工程,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分)原始农耕时代形成农作物种植“南稻北粟”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生活习惯 B.生产工具 C.劳动技术 D.自然条件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人、河姆渡人。掌握半坡人、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解答】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干燥的环境;河姆渡人是我国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为适应南方炎热,他们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半坡人、河姆渡人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2分)“他们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有很多发明创造。他们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发展( )
A.炎帝和黄帝 B.夏启和商汤
C.老子和孔子 D.项羽和刘邦
【分析】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知道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从此、黄帝部落结成联盟,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分)远古传说蕴含着历史留下的印迹。图1、图2的传说共同体现了( )
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场面
C.商周世袭制度的作用
D.民族优秀品质悠久的历史
【分析】本题考查禅让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舜的故事:孝感动天”“大禹治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体现的是孝的品质,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体现民族优秀品质悠久的历史。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分)历史课本对中国古代某一制度的描述如下:“选贤与能”、“民心所向”,“其间蕴含着民主、平等的精髓。”下列制度中符合该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分析】本题考查禅让制,知道符合“选贤与能”、“民心所向”,“其间蕴含着民主、平等的精髓”的制度是禅让制。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继黄帝之后、舜、禹。尧生活俭朴;舜宽厚待人;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历史上叫做“禅让制”、“民心所向”、平等的精髓”的制度是禅让制。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分)公元纪年是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这一时间可描述为( )
A.公元20世纪70年代 B.公元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D.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对世纪的计算能力。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
【解答】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世纪的计算方法为:用年数除以100,得到世纪数。而公元前某世纪70年代应为该世纪的前期。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8.(2分)“家天下”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帝王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
A.黄帝 B.尧 C.启 D.禹
【分析】本题考查继承父位开始“家天下”的人。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继承父位开始“家天下”的是启。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也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至此结束。禹死后,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夏商周更替的相关历史史实。
9.(2分)相传禹铸九鼎,“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传(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分析】本题考查夏商周王权,关键是理解“九鼎”的含义。
【解答】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象征九州,‘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在夏商周流转。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要理解九鼎的含义,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10.(2分)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知道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解答】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实行暴政,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强迫他们服劳役,反抗桀的暴政。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尽情享受,镇压人民,牧野大战中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商纣自焚而死。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竟烽火戏诸侯,戎族进攻西周,诸侯没来救援,幽王被杀。故关于“夏商。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分)为了方便记忆,某同学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熟练掌握分封制的知识。
【解答】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奴隶、功臣等。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平时镇守疆土。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分封制为背景,考查学生分封的内容和诸侯应向周天子所尽的义务,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12.(2分)《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保证国家兵员
C.分割诸侯权利 D.巩固周王统治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知道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周王统治。
【解答】“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周王统治,巩固疆土。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3.(2分)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此事说明( )
A.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诸侯国
B.周天子已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C.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
D.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点。
【解答】由材料“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可知,周天子的权势日渐衰落。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诸侯国。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知识点,目的在于考核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解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此类试题的一般解题方法为直接选择。
14.(2分)通过“甲骨卜辞”、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 )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秦朝历史 D.汉朝历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史实。甲骨文是我国商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殷是商朝曾经的都城。
【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商朝时,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商朝甲骨文和都城殷。
15.(2分)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 )
A.文字演变 B.经济发展 C.军事战争 D.工具革新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戈”表示兵器,“伐”代表人拿着兵器,都和军事战争有关;“戈、伐,排除A项、伐、征”没有反映经济发展状况;“戈、伐,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分)如图三个文物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商代文化,独特魅力 B.青铜文明,灿烂辉煌
C.中原文化,世界领先 D.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文物都是青铜器,B项正确,还有周代;没有与世界比较,排除C项,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分)对如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民族分裂 B.学术繁荣 C.政治动荡 D.生产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重点掌握这一时期动荡的政治局面。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生产的发展。西周王室势力衰微,但已无力控制诸侯,不再听从王命,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大的诸侯势力崛起,操控政治局面,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C符合题意、学术繁荣无关,与题意无关。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2分)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周王室衰微 B.兼并战争不断
C.分封制崩溃 D.注重兴修水利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的知识点,应把握战国七雄的有关历史.
【解答】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反映的是我国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由“七雄戈戟乱如麻,战国时期的主要阶段特征是兼并战争不断。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战国七雄,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9.(2分)“凡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工商业)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 )
A.奖励耕织,发展农业 B.统一度量,发展经济
C.严明法度,禁止松斗 D.废除井田,土地私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措施。
【解答】根据材料“凡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多的免除徭役,全家没入官府。”可知,发展农业,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0.(2分)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一封木牌家书中,在灭楚战争中立下军功的秦国士兵“黑夫”问道:家中是否已得到封爵赏赐。该木牌可用于佐证( )
A.商鞅变法的推行 B.皇帝制度的建立
C.大泽乡起义爆发 D.活字印刷术发明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根据材料“在灭楚战争中立下军功的秦国士兵‘黑夫’问道:家中是否已得到封爵赏赐”及所学可知,叙述的是商鞅变法时期关于奖励军功的相关信息。
B.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创制了皇帝制度。
C.大泽乡起义是秦朝末年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D.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2分)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下列句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 )
A.齐桓公以管仲为相改革,召集诸侯会盟
B.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北上争霸
C.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
D.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客观上加速了统一进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的知识点.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是指讲述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由此可知,D项是人们对春秋时期的战争的作用的看法。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的有关知识记忆、理解能力.
22.(2分)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
A.原因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它利用地势和河道。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分洪、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灌溉。建成之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D符合题意,工程建成后,被称为‘天府之国’,与ABC不符。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影响等知识。
23.(2分)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分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思维导图并结合所学知,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各国纷纷变法改革,中国逐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相关史实。
24.(2分)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生命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结合百家争鸣的背景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因此诸子百家关注的是社会现实。ACD三项均不是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主题。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5.(2分)美国知名中国事务观察家彼得 沃克发现西方的价值观本身就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赢,并且成为老子的忠实粉丝。据此可知,其最认可的“东方的价值观”是(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老子与道家思想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赢,要么输”。
【解答】根据题干:美国知名中国事务观察家彼得 沃克发现西方的价值观本身就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输,并且成为老子的忠实粉丝,其最认可的“东方的价值观”是道家思想,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老子认为,人们应顺应自然,如难和易、前和后,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人们与世无争。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A符合题意,儒家是创始人孔子;老子是道家创始人,C排除,与老子无关。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老子与道家思想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6.(2分)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仁者爱人”
【分析】本题考查墨子.
【解答】依据所学,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兼爱”就是反对人对人的压迫,尽力帮助别人。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墨子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7.(2分)关注历史教材的单元主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图教材目录横线处应填( )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分析】本题考查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知道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变革时期。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时期,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A排除,C排除,D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8.(2分)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
A.夏朝、东周 B.夏朝、西周 C.秦朝、西周 D.秦朝、东周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朝代的更替,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东周分两段,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隋唐五代(五代十国)传,皇朝至此完、西周。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朝代更替的相关史实。
二、共4题,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
29.(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卫鞍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法令至行,罚不讳强大,道不拾遗,民不妄取,诸侯畏惧。
——摘自《战国策 秦策一》
(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在哪个国家实行变法。
(2)小历认为,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因此商鞅变法失败了。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影响。
【解答】(1)根据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民不妄取,诸侯畏惧”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历同学的说法不正确。因为判断变革成败的标准。经过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秦国通过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
故答案为:
(1)秦国。
(2)我不同意。经过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秦国通过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影响。
3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适应自然的能力】
材料一 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了经验,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
一一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京人”怎样用火“对付自然”?
【开始定居生活】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图二房屋复原图的名称及原始居民。造成上述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结成部落联盟】
材料三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五四制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终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的是谁?
【形成华夏民族】
材料四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北京人、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炎帝和黄帝。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依据材料实际组织答案。
【解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用火照明。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半地穴式房屋;图二:干栏式房屋;自然环境不同决定的:半坡房屋属于半地穴式建筑,因地制宜;河姆渡房屋属于杆栏式建筑,干栏式房屋避隔雨水。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五六千年前。黄帝部落在阪泉与炎帝部落展开一场大战,归顺黄帝。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特点: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
故答案为:
(1)“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用火御寒等。
(2)图一:半地穴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3)黄帝。
(4)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北京人、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炎帝和黄帝,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31.(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的农业与农耕聚落发展的代表性遗址。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些农具和技术从哪一历史时期开始使用?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一个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考生掌握原始农业的发展、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知识。
【解答】(1)表现:据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粮食的储备。”可知、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代表:结合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末期农业与农耕聚落发展的代表性遗址有半坡遗址。
(2)时间: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可知,春秋后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标志: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得到使用和推广。
(3)因素: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的稳定等
故答案为:
(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半坡遗址。
(2)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得到使用和推广。
(3)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工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及其贡献
文化遗产 领域 贡献
甲骨文 文字 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古老文字早已灭绝,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 思想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 建筑 李冰主持修建的世界著名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
——摘编自柳论微《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写出与孔子言行思想相关的著作。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甲骨文、都江堰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可知,与孔子言行思想相关的著作是《论语》,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2)阅读材料,提炼观点为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泽被后人,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造福于人民,使堤防、排沙,发挥出防洪、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此外,孔子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自西汉时成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以来,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等,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许多优秀文化,泽被后人。
故答案为:
(1)《论语》。
(2)观点: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泽被后人。论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分洪、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灌溉。建成之后,被称为“天府之国”,还有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他提出的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可见,并得到流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孔子、甲骨文、都江堰等相关史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