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23年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七年级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表格中)
1.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的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
2.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大进步,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下列关于我国早期人类用火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元谋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B.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
C.山顶洞人能够人工取火 D.北京人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3.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并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下列哪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4.促使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优越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学会了房屋建造技术 D.学会了饲养家畜
5.“赫赫始祖,德业煌煌。涿鹿绝辔,天下宾从四野;宫室既筑,文明肇始八荒。……据材料判断这是拜谒何处的祭文( )
A.尧庙 B.大禹陵 C.炎帝陵 D.黄帝陵
6.通过以下《甲骨文字形举例》,可以发现甲骨文( )
A.字形不具延续和传承性 B.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C.造字法最主要为假借字 D.文字载体多数是青铜器
7.《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
A.世袭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华夏族的形成 D.中国王朝的产生
8.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9.春秋时所谓“诸夏”与“夷蛮戎狄”常不以种族分而以文化分,所谓“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故至春秋中、末叶,中原地区之“诸夏”“夷狄”已几不可分而成为一族矣。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出现( )
A.诸侯争霸 B.思想解放 C.民族交融 D.社会变革
10.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统一趋势增强
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分封制彻底崩溃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这样评价:“……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伟大”主要体现在( )
A.成为四川的著名景观 B.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
C.有利于统一岭南地区 D.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于一体
12.《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这说明老子( )
A.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B.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
C.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D.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1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
A.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 C.百家争鸣 D.统一思想
14.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
A.“兼爱”“非攻” B.“无为而治” C.“仁政”治国 D.以法治国
15.秦国本土所处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汉代东方朔认为:“此所谓天下陆海(陆上物产丰富如海)之地,秦之所以虏西戎兼山东者也”。,这可用来说明秦灭六国的( )
A.战争特点 B.背景因素 C.主要进程 D.历史影响
16.秦始皇时期,中央设丞相,掌管政事;设太尉掌管军事;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由皇帝裁决。这反映出秦朝中央政权结构的特点是( )
A.分工明确且皇权独尊 B.相权与皇权争斗激烈
C.权力交叉且互相牵制 D.结构完整且影响深远
17.秦朝修筑贯穿全国的道路,右边为秦驰道的路线示意图。观察此图可知,驰道的修建( )
A.促进了思想解放 B.巩固了秦统一的局面
C.加强了皇权专制 D.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
18.七年级(1)班同学们开展研讨活动时收集到如下图片,由此判断同学们研讨的主题是( )
A.儒家思想的发展 B.秦朝的巩固措施 C.秦朝灭亡的原因 D.严刑峻法的危害
19.下面是李巧同学所写的有关某一古代战役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这场战役是( )
发生时间:公元前207年 双方指挥官:章邯;项羽 结果:秦军阵亡二十万以上,主力被歼灭,章邯军投降,项羽军队胜利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20.汉文帝统治时期,在农村乡里设“力田”之职(掌管农事)。作为最基层的农官,经常和“三老”“孝悌”同样得到政府的赏赐。汉文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
A.表明朝廷对农业发展的重视 B.巩固地方基层政权机构
C.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有效管理 D.鼓励开垦农村荒废田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道题,共60分)
21.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材料三:
资料一 人面鱼纹彩陶盆(教材P12) 资料二 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辽河流域。……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 ——摘编自教材P16相关史事
(1)据材料一分析图中古人类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来看,这些古人类遗址的发现具有怎样的历史价值?(4分)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地图中任选一处你了解的古人类遗址进行简要介绍。(4分)
(3)据材料二写出能够佐证河姆渡居民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信息。(4分)
(4)以“彩陶”为主线探究先民们的生活情况,请你根据材料三中资料一概括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2分)
(5)请你根据材料三中资料二,指出彩陶传播的表现。并分析彩陶传播的原因。(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平王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摘自教材P34相关史事
材料三: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秦国在秦孝公即位后,大力招揽人才。商鞅遂应召入秦,以霸道说秦孝公,陈述改革主张。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国大臣甘龙等提出反对,认为“智者不变法而治”。辩论结果,商鞅最终获胜,得到了孝公的赏识和重用,开始推行变法。变法后秦的国力迅速上升,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军事方面的变化(或特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导致的结果。(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适应时代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观点。(6分)
(4)综上所述,归纳三则材料体现的共同主题。(2分)
23.阅读材科。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摘自蔡志忠《孔子说:仁者的叮咛》
材料二: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了一个绝大的影响。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家统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材料四:孔子的人生轨迹
孔子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主张?这是孔子哪一思想的体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两个方面给教育事业留下了什么“绝大的影响”?请你写出孔子的教育名言。(至少两句)(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所起的作用。(3分)
(4)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孔子。(3分)
24.下面是七年级(1)班以“国家治理举措”为主线开展的探究活动。(14分)
材料一:
汉文帝像(教材P56) 身份:西汉第五位皇帝 重大事迹: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汉高祖像(教材P54) 身份:_______________ 重大事迹: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下列是秦始皇与汉文帝、汉景帝部分政策与治国态度的对比。
领域 秦始皇 汉文帝、汉景帝
农业政策 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法制政策 法律非常严苛,实行“连坐”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治国态度 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1)材料一中某同学们制作了汉文帝的人物名片,请你仿照示例,结合所学完成“汉高祖”人物名片的相关制作。
身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重大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材料二是某同学们整理的材料,请你分别概括秦始皇与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特点(或有何不同)?并回答与秦始皇的施政相比,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有何益处?(6分)
(3)综合上述活动中的古代帝王的事迹、政策,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感悟。(2分)
2023年下学期期中测试卷
七年级 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C B D B D C C B D D C C B A B C C A
二、非选择题。(共4道题,共60分)
21.(16分)
(1)特征:分散分布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大部分位于河流附近。历史价值: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或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2)示例:(地点、时间、生活)人类
选择:北京人遗址。简介: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上;生活距今约70万—20万年。在北京人遗址的考古过程中,发现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学会使用火、过着采集、狩猎群居生活等。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3)信息:磨制石器(骨器或工具)的发展;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或定居生活)等。
(4)使用陶器作为生活用具;会绘制图案,懂得追求生活之美。
(5)表现:由中原腹地向周围地区传播。原因:炎黄联盟实力强大,向周围地区施加文化影响。
22.(14分)
(1)周王室衰微,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或分封制逐步瓦解)。(任1点)
(2)变化:各诸侯国军队人数成倍增加、战争规模的扩大。
结果:各国军事冲突不断,形成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社会形势。(或社会动荡,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生产遭到严重损失或破坏。)
(3)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只有适应时代需要的改革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背景2分,改革名称说明、影响3分,总结1分)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其它言之有理即可)
23.(16分)
(1)“以德化民”(或“以德治国”),实行德政均可。“仁”。
(2)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注重因材施教。
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任2句正确即可)
(3)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等。(言之有理即可。抄材料给2分)
(4)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提出
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24.(14分)
(1)身份:西汉开国皇帝。重大事迹:灭秦亡楚;建立西汉;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任2点)
(2)秦始皇:施政暴虐,不体恤民力;(2分)汉文帝、汉景帝:以农为本,以德化民。(2分)
益处: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提升了国家的实力,使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2分)
(答案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也可。)
(3)国家治理应以民为本、以民为重,不能滥用民力、危害人民的生产生活。(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