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CDBCB 6—10:BADDD 11—15:ADCCB
1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内革命的呼声日益高涨,满清政府迫于内忧外患的压力,开始清末新政,对传统选官制度也进行改革,废除了科举制,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学堂选官制度在课程设置上人文与自然科学并举,注重实用人才的培养,促进了中国官制近代化,为后来的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但选官方式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清政府学堂选官制度改革是一次不彻底的官制近代化运动,根本目的是加强封建专制;改革没有彻底改变官员的腐败作风;因此,清政府学堂选官制度改革随着清末新政的失败而告终。
17、(1)命运:最终消亡。(“被解散”)
成因:政党政治自身的缺陷;遭遇掌握大权的袁世凯的打击;革命党人政治上不成熟。
(2)示例1论题: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主制度是近代政治文明的重大进步。
论证: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在各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中共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权。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会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近代政治文明的重大进步。
总之,抗日民主制度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促进了中国政治文明的民主转型;
示例2论题: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发展。
论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推行“训政”,成为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发展民主政治,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扬了人民民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化改革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政治文明进步的关键因素、最大优势。
18、内容:初唐时期,受田农民需要服役,也可以缴纳绢或布代役;宋朝王安石变法时期可以交纳免役钱;清朝摊丁入亩,把代替徭役的丁银摊入田亩。
论题:中国古代役的变化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
论证:在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负担除了基本赋税之外还包括服役。在封建社会初期,政府严格控制人民,农民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并明确规定不允许代役。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国家改变了原来农民服役的严格规定,开始出现以物代役或以钱代役的规定,这说明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开始出现松弛。到了清朝时期,雍正皇帝实行摊丁入亩,把原来的农民的徭役负担一律摊入到田亩之中,国家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松弛。学生从其他角度作答也可得分。
19、示例一:大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关键作用。
宗藩体系是一种中华帝国一统天下的垂直等级结构,历代中原王朝是宗主国,周边大量政权是藩属国,二者形成朝贡关系;宗藩体系是中华文化圈的象征,形成的关键是中国当时强大的实力与影响力。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由欧洲一些主权国家构成,建立在均势权力基础上,主导者随着大国力量的兴衰而变换,荷兰、法国、英国先后成为第一强国,体系中相对弱小的国家不同程度受制于大国;体系中用谈判方式解决争端,体现了大国协商的组织原则。
因此,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综合实力影响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
示例二:国际体系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和平。
宗藩体系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宗主国和藩属国的权利和义务不同,在朝贡关系下维持了长久的和平,随近代西方国家侵略而走向瓦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此,以大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一定程度上协调了矛盾和冲突,维护了和平。
示例三:两种体系呈现出封闭性与扩张性的差异。
宗藩体系是中国内部治理方式和治理理念向局部区域拓展的产物,中国是体系的唯一核心,因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农业社会孕育的以和为贵的基本理念,使中国的对外取向是和平和稳定,而不是侵略扩张,导致体系的封闭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作为第一个资本主义国际体系,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决定了该体系具有极强的对外扩张和侵略性,体系内欧洲列强不断扩张争霸。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基础,西方建立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在西方体系的冲击下,宗藩体系最终寿终正寝。
其他论题也可:古代国际关系与近代国际关系比较;近代中国的衰落与西方的崛起;经济发展的差异决定了两个国际关系不同的目标诉求;宗藩体系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互动方式的差异;宗藩体系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等。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 题无效。
第 I 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 求。
1.唐朝政府规定,地方向中央贡献之物应为价值不超过50匹绢的“当土所出”,且须 官方购买。虽然全国每年贡物的价值只占全国户税的很小一部分,但中央要求“天
下诸郡每年常贡”。此项规定旨在 ( )
A.遏制地方节度使势力的发展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C. 强化地方对中央的服从意识 D.促进区域性商品市场的形成
2.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 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 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
试 ( )
A. 形式僵化限制严格 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 D. 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
3.某学者罗列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你觉得他最有可能得出结论( )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
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A.议会权力的民主性和至上性 B. 民主政治的相对性和渐进性
C. 政治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 D.法制建设的超前性和完备性
4.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 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
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这一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 )
A. 建立边区苏维埃政权 B.落实重庆和谈的民主建国要求
C. 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 D.团结民主力量以赢取解放战争
5.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至1912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
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 ( )
A. 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 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 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6.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了工农民主专政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
时中央政府”;1937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苏区代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正式 提出了“新的民主共和国”的概念,指出它的成分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 级、资产阶级及一切国内同意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分子。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中国共产党革命目标的根本变化 B.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出现转移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7.1949年前,“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 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各级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干部”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 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由此可以看出
“干部”这一概念 ( )
A.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 B.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产物
C. 使干部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D.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产物
8.1902年沈家本、伍廷芳被清廷任命为修律大臣,于短短数年之内,以“折衷各国大同 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仍不戾乎我国历代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宗旨,初步 制定了数十部法律文本,涉及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商法、行政法等诸多部门法
领域。这些法律的制定 ( )
A.彻底摒弃了中国传统礼教文化 B.完全照搬近代西方的法律法规
C. 开启了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 D.推动传统的中华法系逐渐转型
9.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农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误解和
谣言,如说婚姻法是“离婚法”“妇女法”,“离婚妇女不正经”等等。三年之后,中央 竟不得不以“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群众运动方式予以应对。可以推知,这部法律
的制定 ( )
A.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B.不利于保障农村男性权利
C. 加快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实现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10.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发布训令,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
1301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首次召开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
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 王权与教权的冲突推动民族意识产生 B.推动法国此后进入绝对君主制阶段 C. 法国要求打破教会束缚进行宗教改革 D.工商业发展促使权力结构发生异变
11.乾隆年间, 一直向清政府朝贡的越南黎氏政权被推翻,清朝出兵越南,保护属国, 但在看到黎氏政权失去民心,不足以立国后,便取消了对黎氏的支持,并册封新政
权首领为安阳国王,这表明,清政府 ( )
A.维护遵循儒家思想的朝贡体制 B. 中央集权体制的不断完善
C. 采取灵活多样的对外交往政策 D.边疆治理方式的日益成熟
12.民国政府(北京政府)在1925年的北京会议上与外国达成协议,获准于1929年收回 关税自主权。国民政府成立后,从1928年7月到1930年完成了关税自主的法律程 序,美、德、意、英、法、日等国相继与中国签订了平等友好的关税协定。此举( ) A. 说明中国已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B. 表明列强改变了对华的政策和态度
C. 与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密切相关 D. 助推了中国20—30年代的经济发展
13.劳模是时代的领跑者,下面是不同时期全国劳模代表与劳模评选情况的简介,以
下推论正确的是 ( )
时期 突出代表与评选情况简介
新中国成立之初 时传祥(掏粪工人)王进喜(石油工人)张秉贵(售货员)
改革开放初期 陈景润(数学家)罗健夫(工程师)彭加木(科考队长)
2005年 出现私营企业家30多人。控制企业负责人和县处级干部比例
A. 新中国成立之初劳模都是体力劳动者
B.改革开放初期评选体现了市场经济导向
C. 私营企业家当选体现对私营经济的肯定
D.21 世纪后劳模评选逐渐淡化了官方色彩
(
(
)
)14.下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
A. 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
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 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
D. 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
15.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 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务。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
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 )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 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 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12分,17题15分,18题14分,19题14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 度由此正式设立。《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 优、中、下、最下五等, 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 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 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
《奏定学堂章程》有关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国画 体操
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2
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2
材料二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了对各类学堂毕业生的出身和奖励做出详 尽的规定,清政府拟定《各类学堂奖励章程》,并规定清末学堂选官均按此章程办 理。该章程规定,高等教育机构分为:通儒院、大学分科、高等学堂三级,大学预 科、译学馆、高等实业学堂、进士馆、优级师范馆、实业教员讲习所等可以由与高等 学堂平级的学堂设立。对于毕业奖励做出了更为细致的规定……中央学堂选官 的具体实施由礼部、学部、学务处实行;地方学堂选官由督抚、学政、提学使司负 责。学生的升学、就业以及奖励出身要与学堂毕业考试紧密挂钩,而且清政府对 于毕业考试也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许卓《试论清末选官制度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学堂选官制度进行合理解释。(12分)
17.以政治制度来治理国家是国家治理理性化的重要体现,是政治文明的重要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国会由民初参议院于1912年4月北迁演变而来。
当时政党初立,各党政纲“雷同抄袭”,令人无从区分。同盟会领导人宋教仁试图 将国民党建成一个政治的中心势力,依靠国会限制袁世凯。1913年3月宋教仁案 后,国会的态度由强硬转向软化。5月初,袁世凯咨文参众两院,请先选举正式大 总统后定宪法。起初,以国民党议员为主的国会表示反对,但后来他们认为,将来 可用宪法来约束袁世凯,所以,通过了先选总统案,袁如愿当选正式大总统。10月 底,宪法三读通过,公布在即,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国会不能开议, 宪法不能公布。1914年1月,袁正式下令解散国会。
——整理自蒋旭等《北洋政局的特点探析》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中国政治由传统向现代创造性的转化,其实践 路径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农村革命 根据地的社会政治变迁是中国政治文明走向现代化的肇始和雏形。从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中国政治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旧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两个历史 性转变。中国的人民民主主义制度,既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也区别于 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从而塑造中国特色新型政治文明。
——王树林《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政治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袁世凯执政时期国会的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文明”这个话题,自拟论
题,并简要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论述清晰)。(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春秋 齐国“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多少和土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初税 亩”,规定按土地田亩面积实数征税
西汉 汉初,田租为十五税一,统治者多次减免田租,奖励农耕,或减轻自耕农 的负担。汉朝是中国完整的封建赋税制度开始形成的时期
唐朝 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田租,交纳谷物),调 (人头税,交纳帛或布),以绢或布代替徭役为"庸"。两税法:每户按资产 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征税
宋朝 王安石实行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意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 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明朝 “一条鞭法”,把田赋与各种杂税合而为一,计亩征银
清朝 雍正实行“摊丁入亩”,把替代徭役的丁银摊入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 废除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
根据材料,选取其中至少两点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 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体系 宗藩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时间 古代 近代
行为主体 根据东方政治文化构建的宗主国 (中国)和藩属国(周边国家) 荷兰、西班牙、法国等欧洲主权 国家
目标诉求 维系宗藩之间的和平与稳定 排他性的利益,对原料、市场和 投资场所的争夺
权力结构 中华帝国一统天下的垂直等级结 构,其内部形态通常随着宗主国的 盛衰而变化 水平型的均势权力结构,其内部 形态随着体系内国家力量的消 长而变化
组织原则 依据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的不同 地位而规定的不同权利和义务 主要体现在大国协商和国际法 的应用
互动方式 宗主国和藩属国主要依靠朝贡体 系维系彼此之间联系 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互动呈现出繁荣的状况,并不断 向外扩张
发展趋势 区域性,日益封闭,在西方国际体 系的冲击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宗藩体系寿终正寝 西方列强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为基础,建立起资本主义的世界 体系
——据胡忠礼、邢新宇《宗藩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两种经典国际体 系的比较与启示》
围绕材料(整体或部分),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 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需包含对两种国际体系的分析)(1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